11 老王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作者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学习分析人物命运的根源,尤其是社会根源。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心与人心就好比是一坐山与你一样,当你对着高山喊——我爱你!高山的回音也是“我爱你”:决不可能你对着高山喊——“我恨你”,而高山的回音是“我爱你”。所以,人与人之间(诸如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父子之间、邻里之间、国与国之间)都要讲求团结友爱、互相关心,诚挚待人。
俗话说:“尊人者,人尊之。”尤其是对待地位比自己低下、命运比自己不幸的人,就更应该伸出一双援助的手来帮助他。
作者简介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四、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塌败( tā ) 惶恐( huánɡ ) 田螺眼( luó )
荒僻( pì ) 杨绛( jiànɡ ) 侮辱( wǔ )
翳( yì ) 取缔( dì ) 凑合( còu )
伛( yǔ ) 愧怍( zuò ) 镶嵌( xiānɡ qiàn )
攥着( zuàn ) 滞笨( zhì ) 骷髅( kū lóu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失群:动物或人找不到原来的群体。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惶恐:惊慌害怕。
荒僻:荒凉偏僻。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五、层次结构
1.本文可分几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全文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逻辑顺序)——“苦”
第二部分(5-22段):回忆与老王交往几个片段(时间顺序)——“善”
六、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老王的是个干什么的人?他有什么生理上的缺陷?老王的居住条件如何?
明确:老王的身份是三轮车夫,老王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老王住在一个破落的大院中的破旧小屋里。
2.老王的一生无疑是悲剧性的,他的悲剧不仅仅在于病痛中的死去,悲剧的意味充斥在他生活的枝枝蔓蔓里,杨绛是怎样揭示给我们的?
明确:听:年龄渐老却没有赶得及加入蹬三轮的组织,孤单惶恐;没有赖以生活的技能或财产;亲人稀寡。
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瞎的。
感:别人不愿乘他的车,对他的“瞎“没有同情。
遇: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里。
问:载客三轮取缔后,靠一位主顾的照顾勉强维持生活。
3.老王的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②“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③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④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⑤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4.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明确:①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③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七、合作探究
1.课文首段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而第六节却说“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是不是矛盾?
明确:这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这几个字,杨绛不敢坐是因为当时作为知识分子,“不敢”坐劳动人民拉的车,不敢“骑在人民头上”。从侧面也写出了老王不怕被牵累、真诚关心钱钟书夫妇的善良。
2.老王和钱钟书夫妇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钱钟书夫妇对老王的关心赢得了老王的尊重与感激。
(1)钱钟书夫妇对老王:
①别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我”却常坐。
②“我”女儿给老王吃鱼肝油治好了老王的夜盲症。
③询问只有一位主顾的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2)老王对钱钟书夫妇:
①送冰,自愿车费减半、所送之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②“文革“时送钱先生看病,不肯收钱。
③临终之前送鸡蛋和香油。
3.钱钟书夫妇何以对老王这样一个下层的劳动者这样关心,老王临终之前的送蛋行为背后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1)在作者夫妇心目中,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有人道主义思想。杨绛夫妇非常善良,有善心。
(2)像老王这样一个饱受白眼的下层劳动者,能够得到钱氏夫妇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关心,在他的心中是充满了喜悦、甚至是“受宠若惊“般的感恩的。所以,自知自己不久人世,临终他也要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即使没有华丽的言词,即使木讷的他还是领受了杨绛给的钱,但透过那几个大大的鸡蛋和香油,透过僵直的身子、无光的延伸,我们还是能够触摸到那份诀别的深情。
4.杨绛先生对老王是照顾有加,并没有剥削老王的行为,既没有在物质上亏待老王,也没有在精神上鄙视过他,何以篇尾说“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从“多吃多占“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放在老王同一层面上了,与老王相比,我付出的比老王少,但我从这个世界上获得的要比老王多好多,这是作者从自我反省的层面表达对老王的歉疚,其实也传递了对像老王这样的劳动者的心灵之声。
(2)和老王最后一晤时,当老王拿了香油和鸡蛋来看钱钟书夫妇时,不肯收钱。他是想表达很想和他们夫妇成为真正的朋友,尤其是在知道自己活不长久的时候。但“我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能理解老王的心意。想到这些感到十分后悔。这里的“坐坐喝口茶水“,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套,而是有一种“真正把老王当作平等的朋友相待“的意思了。
八、本文主旨
本文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突显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
九、文本特色
1.语言朴实,情真意切
本文娓娓讲述老王的故事,语言朴实,却时时流露出叹惋的伤感。如“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眼……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再如文章结尾“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语言朴实,却满含真情,意味深长。
2.形象真实感人,刻画细致入微
文章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老王这一形象。如文中叙述老王给“我”家送鸡蛋和香油时对老王的外貌描写“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只瞎,哪一只不瞎”;又如对老王的动作描写“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垂死的病人憔悴的面容、枯瘦的身躯和僵直的动作。
课后作业
学了《老王》这一课,我们又一次认识到社会需要爱,我们应该学会去关心别人,特别是那些遭遇不幸的人。请同学们铭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请把你的爱心和热情拿出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
答案:一泓清泉;给别人送去清凉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和补写语句。注意句式特点,且根据事物的特点写出其作用,给人以启迪。(共25张PPT)
第三单元
11 老王
杨绛
学习目标
学习体会作者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学习分析人物命运的根源,尤其是社会根源。
人心与人心就好比是一坐山与你一样,当你对着高山喊——我爱你!高山的回音也是“我爱你”:决不可能你对着高山喊——“我恨你”,而高山的回音是“我爱你”。所以,人与人之间(诸如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父子之间、邻里之间、国与国之间)都要讲求团结友爱、互相关心,诚挚待人。
俗话说:“尊人者,人尊之。”尤其是对待地位比自己低下、命运比自己不幸的人,就更应该伸出一双援助的手来帮助他。
新课导入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作者简介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写作背景
塌败( ) 惶恐( ) 田螺眼( )
荒僻( ) 杨绛( ) 侮辱( )
翳( ) 取缔( ) 凑合( )
伛( ) 愧怍( ) 镶嵌( )
攥着( ) 滞笨( ) 骷髅( )
tā
huánɡ
luó
pì
jiànɡ
wǔ
yì
dì
còu
yǔ
zuò
xiānɡ qiàn
zuàn
zhì
kū lóu
读清字音
失群:动物或人找不到原来的群体。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惶恐:惊慌害怕。
荒僻:荒凉偏僻。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4)
第二部分(5-22)
写老王的基本情况(逻辑顺序)——“苦”
回忆与老王交往几个片段(时间顺序)——“善”
1.老王的是个干什么的人?他有什么生理上的缺陷?老王的居住条件如何?
研读课文
老王的身份是三轮车夫,老王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老王住在一个破落的大院中的破旧小屋里。
2.老王的一生无疑是悲剧性的,他的悲剧不仅仅在于病痛中的死去,悲剧的意味充斥在他生活的枝枝蔓蔓里,杨绛是怎样揭示给我们的?
研读课文
听:年龄渐老却没有赶得及加入蹬三轮的组织,孤单惶恐;没有赖以生活的技能或财产;亲人稀寡。
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瞎的。
感:别人不愿乘他的车,对他的“瞎“没有同情。
遇: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里。
问:载客三轮取缔后,靠一位主顾的照顾勉强维持生活。
3.老王的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研读课文
①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②“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③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④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⑤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4.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研读课文
①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③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1.课文首段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而第六节却说“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是不是矛盾?
合作探究
这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这几个字,杨绛不敢坐是因为当时作为知识分子,“不敢”坐劳动人民拉的车,不敢“骑在人民头上”。从侧面也写出了老王不怕被牵累、真诚关心钱钟书夫妇的善良。
2.老王和钱钟书夫妇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钱钟书夫妇对老王的关心赢得了老王的尊重与感激。
合作探究
①别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我”却常坐。
合作探究
②“我”女儿给老王吃鱼肝油治好了老王的夜盲症。
③询问只有一位主顾的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钱钟书夫妇对老王:
①送冰,自愿车费减半、所送之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合作探究
②“文革“时送钱先生看病,不肯收钱。
③临终之前送鸡蛋和香油。
老王对钱钟书夫妇:
3.钱钟书夫妇何以对老王这样一个下层的劳动者这样关心,老王临终之前的送蛋行为背后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1)在作者夫妇心目中,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有人道主义思想。杨绛夫妇非常善良,有善心。
合作探究
(2)像老王这样一个饱受白眼的下层劳动者,能够得到钱氏夫妇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关心,在他的心中是充满了喜悦、甚至是“受宠若惊“般的感恩的。所以,自知自己不久人世,临终他也要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即使没有华丽的言词,即使木讷的他还是领受了杨绛给的钱,但透过那几个大大的鸡蛋和香油,透过僵直的身子、无光的延伸,我们还是能够触摸到那份诀别的深情。
4.杨绛先生对老王是照顾有加,并没有剥削老王的行为,既没有在物质上亏待老王,也没有在精神上鄙视过他,何以篇尾说“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从“多吃多占“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放在老王同一层面上了,与老王相比,我付出的比老王少,但我从这个世界上获得的要比老王多好多,这是作者从自我反省的层面表达对老王的歉疚,其实也传递了对像老王这样的劳动者的心灵之声。
合作探究
(2)和老王最后一晤时,当老王拿了香油和鸡蛋来看钱钟书夫妇时,不肯收钱。他是想表达很想和他们夫妇成为真正的朋友,尤其是在知道自己活不长久的时候。但“我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能理解老王的心意。想到这些感到十分后悔。这里的“坐坐喝口茶水“,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套,而是有一种“真正把老王当作平等的朋友相待“的意思了。
本文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突显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
文章主旨
本文娓娓讲述老王的故事,语言朴实,却时时流露出叹惋的伤感。如“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眼……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再如文章结尾“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语言朴实,却满含真情,意味深长。
语言朴实,情真意切
文本特色
文章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老王这一形象。如文中叙述老王给“我”家送鸡蛋和香油时对老王的外貌描写“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只瞎,哪一只不瞎”;又如对老王的动作描写“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垂死的病人憔悴的面容、枯瘦的身躯和僵直的动作。
形象真实感人,刻画细致入微
文本特色
学了《老王》这一课,我们又一次认识到社会需要爱,我们应该学会去关心别人,特别是那些遭遇不幸的人。请同学们铭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请把你的爱心和热情拿出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答案:一泓清泉;给别人送去清凉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和补写语句。注意句式特点,且根据事物的特点写出其作用,给人以启迪。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11 老王 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作者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学习分析人物命运的根源,尤其是社会根源。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人心与人心就好比是一坐山与你一样,当你对着高山喊——我爱你!高山的回音也是“我爱你”:决不可能你对着高山喊——“我恨你”,而高山的回音是“我爱你”。所以,人与人之间(诸如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父子之间、邻里之间、国与国之间)都要讲求团结友爱、互相关心,诚挚待人。
俗话说:“尊人者,人尊之。”尤其是对待地位比自己低下、命运比自己不幸的人,就更应该伸出一双援助的手来帮助他。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三、导读理解
1.老王的是个干什么的人?他有什么生理上的缺陷?老王的居住条件如何?
明确:老王的身份是三轮车夫,老王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老王住在一个破落的大院中的破旧小屋里。
2.老王的一生无疑是悲剧性的,他的悲剧不仅仅在于病痛中的死去,悲剧的意味充斥在他生活的枝枝蔓蔓里,杨绛是怎样揭示给我们的?
明确:听:年龄渐老却没有赶得及加入蹬三轮的组织,孤单惶恐;没有赖以生活的技能或财产;亲人稀寡。
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瞎的。
感:别人不愿乘他的车,对他的“瞎“没有同情。
遇: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里。
问:载客三轮取缔后,靠一位主顾的照顾勉强维持生活。
3.老王的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②“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③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④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⑤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4.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明确:①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③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自我检测
1.选词填空。
(1)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________(A.取缔 B.取消)了。
(2)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________(A.坍塌 B.塌败)的小屋。
(3)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________(A.偏僻 B.荒僻)的小胡同。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________(A.愧怍 B.惭愧)。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xiāng qiàn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粗字注音。
①xiāng qiàn___________ ②强___________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更”“最”“只”“才”都是副词。
B.“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句中加粗的“因为”是连词。
C.“门框”“我们”“新鲜”“对”分别是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
D.“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3)选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②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③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④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⑤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⑥“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⑦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1)探究散文中关于“钱”的部分,写出你发现的结果。
①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②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③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2)请以选文为例,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A
(2)B
(3)B
(4)A
解析:(1)“取缔”是“明令取消或禁止”的意思;“取消”是“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等失去效力”的意思。
(2)“坍塌”是“(山坡、河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的意思;“塌败”是“塌陷破败”的意思。
(3)“偏僻”是“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的意思;“荒僻”是“荒凉偏僻”的意思。
(4)“愧怍”是“惭愧”的意思,用作书面语;“惭愧”是“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的意思,一般用于口语。
2.答案:(1)①镶嵌;②qiǎng
(2)C
(3)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解析:(1)①注意形近字和同音字,如“镶”和“壤”形近,不要误写;“嵌”和“欠”同音,不要混用。②“强”是多音字,要据义定音。
(2)“对”是介词。
(3)选文中“直僵僵”“面色死灰”“僵尸”等属于外貌描写,“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是动作描写,“老王”和“我”的对话是语言描写。
3.答案:(1)①老王对我们车费减半,不肯要钱的行为,是出于对作者一家对他关心和同情的回报;而作者不让老王吃亏,坚持给他钱,是出于对老王经济状况的了解,对老王生活的照顾,体现了作者一家人内心的善良。
②老王不要车钱,临去世之前还给我们送香油和鸡蛋,是因为作者一家是他在这个世界为数不多的温暖,他把作者一家当成亲人看待,作者一家是老王对这个世界最温情的留恋。
③在老王看来,钱先生和作者都是有学问的人,而自己是一个底层百姓,因此老王对我们的“特殊对待”也是出于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④老王给我们家送冰,比别人送的大一倍,并且主动要求“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这对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老王来说,不仅仅体现着老王对钱先生一家的照顾和老王的善良,更重要的是老王身上所折射出的那种发自肺腑的“诚意”更是珍贵,令人感动的。
⑤“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我一定要给他钱”,“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尽管作者对老王充满了同情和关心,可是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那份“清高”,使她在对人和事上都坚守着一种原则,那就是决不欠别人的情谊。但恰恰是这种清醒和清高却是对老王满腔情谊的一种漠视。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和老王交往,是一种居高临下,缺乏平等与尊重的同情。
(2)①作者是综合运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文章的。文章开始的四段首先介绍的是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困难的原因;三是居住条件,表现了老王生活的清苦。谋生困难,所以收入少,因此生活苦。第三点是前两点的结果。所以这三点是作者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材料编排的;下面三段,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后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件事:一是老王给我们送冰,二是送钱先生看病,三是从干校回来之后我们和老王的互相关心。文章段落安排有序,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②作者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组织材料,编排文章。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一家坐老王的三轮,了解老王的情况,并给予他帮助;老王对作者和钱先生尊敬和体贴;老王生计不好,作者关心询问。老王也经常到钱家帮忙,甚至是在生病的时候为钱先生一家送去香油和鸡蛋。日常生活中这些琐事,以作者一家和老王彼此交往为线索,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探究。本文中的关于“钱”的三处叙述,是老王与作者一家感情的体现。可从作者一家对的老王的关心、同情,老王对作者一家的尊重、感恩两方面,结合作者一家与老王善良的品性来谈。根据句①中“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可见老王对作者一家的照顾,也是对作者一家的敬重。根据句①“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可见,作者的善良,也可见作者的“清高”。根据句②中老王的话“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可知,老王敬重钱先生,从心里想帮助作者一家,可见老王的朴实与善良。根据句③“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可知,老王在病重的情况下,还给作者送来香油、鸡蛋,是对作者一家对自己帮助的感恩与回报。根据句③作者的话“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可知,作者既是对老王贫困家庭的了解,不肯白要老王的鸡蛋和香油,非要给钱,可见作者的正直,表达对老王的同情,同时对于真心给作者送东西作为感恩的老王来说,无疑又是难为情,有点伤害了老王的真心。据此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文章写法的分析。本文材料比较琐碎,可作者恰当的运用写作顺序,把事件关联在一起,使得文章成为一个整体。如:作者围绕着老王的“苦”和老王的“善”把文章的材料关联在一起的。文章①——④首先介绍的是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困难的原因;三是居住条件,表现了老王生活的清苦。谋生困难,所以收入少,因此生活苦。第三点是前两点的结果。所以这三点是作者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材料编排的;⑤——⑥,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后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件事:一是老王给我们送冰,二是送钱先生看病,三是从干校回来之后我们和老王的互相关心,主要体现老王的“善”和作者的“善”。文章段落安排有序,层次分明,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