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 (选择题 36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应用(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遒(qiú)劲 漫溯(sù) 绯(fěi)闻 沁(qìn)人心脾
B.衣钵(bō) 籼(xiān)米 团箕(jī) 叱咤(chà)风云
C.颓圮(pǐ) 喋(dié)血 轧(gá)票 痛入骨髓(suǐ)
D.执拗(niù) 横亘(gèn) 婆娑(suō) 五彩斑斓(r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凋谢 佳肴 万户侯 嬉笑怒骂
B.寥廓 蠕动 遭谒制 陨身不恤
C.和蔼 搅绊 意踌躇 博闻强记
D.惆怅 杀戮 撑长篙 暗然神伤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近日,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事件使得中日两国关系日益紧张,而日系车更是首当其冲成为“眼中钉”。
B. 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字,许多老师都不以为然,觉得对这些问题不必较真,学生长大了自然会解决的。
C. 最近,市民许女士一不小心就遭遇了保险“鸿门宴”,酒桌上一时冲动购买了一款用不上的保险,等后悔想退保时却为时已晚。
D. 请明星代言虽说有些俗套,但明星身上的光晕和人气却是商家最为看重的元素,利用明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来提升产品销量,成为营销界屡试不爽的法宝。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客运企业根据旅客出行特点作了精心安排,准备了充足运力,尽量避免各地不出现旅客积压滞留的情况。
B. 无论在凡尔赛宫、卢浮宫这些旅游景点,和在老佛爷百货商店等购物区,中国人的出现比例都是非常高的。
C. 随着国内家庭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不少存在“教育焦虑症”的家长盲目为子女选择出国留学。
D.文化传统的积淀对文艺家的个性形成以及在艺术表现中呈现独具特色的风貌是大有帮助的。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
A、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
B、他勇敢坦直地声言:“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C、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D、如何理解《风雨》中“风雨”的含义?诗中哪几个比喻用得好?好在哪里?
6. 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经常和弟子们闲话个人志向,“颜渊、季路侍”一节就表现出了一种可贵的人文关怀,尊老爱幼,对朋友忠诚,这正是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表现。(《论语》)
B.《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论语》)
C.《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的是非观念和健全人格是在房东密考伯夫妇的帮助下确立起来的,密考伯要大卫记住他的教训,“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成为文学中的典型,称为“密考伯主义”。(《大卫·科波菲尔》)
D.《大卫·科波菲尔》 主要描写大卫如何战胜挫折,吸取教训,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部典型的教育小说。(《大卫·科波菲尔》)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上个世纪初那种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年代,当时中华民族的精英人士,对家国恨铁不成钢,骂几句祖传典籍,说点“砸烂”、“打倒”之类的话,也确实是出于一种责任情怀和担当意识。不过有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在今天看来也未必都是理性的,家道衰落了,不定全是那些祖传典籍惹的祸嘛。历史,是一个复杂得不能用任何单一方式注解的复合体,任何企图用简单话语归纳历史的做法都是粗暴的和捉襟见肘的。同样,在今天这个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华家邦兴盛期,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认知,也未必都是理性的,什么典藏翻出来都能“包治百病”、“包打天下”,恐怕又是另一种“夜郎自大”式的“笑傲江湖”。因此,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堪称经典的宝藏,更需要悉心阅读,理性梳理,全息认知,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美好、持续地活在一个既不自失,也不盲从的精神家园中。
在当下,要想全面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必须从触摸原典开始。
曾几何时,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地“花开遍地”,大小书摊,琳琅满目。几千字的原典,能解读成数十万字的“砖头”,你方抡罢我方拍,其中有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者,也有“文抄公”、“瞎蒙公”之流,更有“膨化酥”、“注水肉”之类。总之,借经典的灵堂,哭自己恓惶者居多,如果一味地想从这些被彻底稀释的“软阅读”中,获得文化典籍的原味汁液,多半会倒掉胃口,甚至完全看轻典籍的价值,直至成为新的传统文化“蔑视者”。
其实历史上已经多次出现这样的开始。孔子是一种开始,他从周文化原典开始,孟子也是一种开始,他由孔子开始,董仲舒、朱熹、王阳明是又一种开始。这种开始都有从原典出发的特征,梳着梳着,后面越来越粗的辫子,就未必还是原来的那缕头发了。今人梳出的一些“花辫子”,更是焗、烫得油汪水亮,再硬接到孔、孟者的发髻上,文化的庄严感顿失,想要发扬光大,岂不贻笑大方。
尤其是近年流行的典藏“修缮”热,更是牛头不对马面,无论是《三字经》还是《弟子规》,这些传统文化的浅显读本,都因具有所谓的“实用性”,而惨遭阉割,生生搞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拉郎配”,让人读后哭笑不得。问题都出在我们总是怀疑别人的判断力,总是想给人一个现成的思想让人“就范”。因而,便搞出了许多非驴非马的“精心”篡改。这种篡改的结果是:传统的似乎很现代,现代的似乎很传统,让人更加难以对这些典籍有好感。至于各类与当下经济社会直接“对号入座”的“演义”读本,就更是远不止“三俗”,读后只会让人对这些被阉割的传统经典敬而远之。
读中华原典,不仅是对文本原义的回归,更是对历史人文图谱的还原。
如果不读原典,就难以还原出一位先哲的生命质感。任何学术,远离了人性温度,就变得枯燥乏味,形同僵尸了。无论读老子、庄子,还是孔子、孟子,性情的无处不在,也是他们能沧海桑田、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触摸原典,其实更是触摸先哲们性情深处的本来温度,从而准确把握精神光源对现实世界的可能照耀。如果直接用现代话语进行勾兑,这些可以穿越历史隧道进行触摸的人性温度,便荡然无存了。
7、下列各项中,属于正面阐释“对经典须怀温情和敬意”的一项是( )
A、对自己的文化认知,将典藏夸大为“包治百病”、“包打天下”,是一种非理性的态度,不能用粗暴的、捉襟见肘的简单话语归纳历史。
B、要从触摸原典开始全面地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尤其要用尽所有的精力阅读,理性地梳理,全面地认识、了解那些堪称经典的宝藏。
C、若是一味地想借经典来为自己的惊慌和烦恼哭泣,从中获得文化典籍的原汁原味,大多会倒掉胃口,甚至成为新的传统文化“蔑视者”。
D、近年流行的典藏“修缮”热,令人啼笑皆非。《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传统文化读本,都因具有所谓的“实用性”而惨遭阉割。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上个世纪初的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情况下,精英人士面对祖传典籍痛骂几句,是出于一种责任和担当。
B、触摸原典是全面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必要途径。文章用“注水肉”之喻,批评对传统文化经典解读的不正确做法。
C、一些传统文化的浅显读本,却被搞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拉郎配”,问题就在于我们总是想用一个现成的思想去束缚人。
D、本可穿越历史隧道进行触摸的人性温度,一旦直接添加进现代话语的元素,那么这可触摸的人性温度也许不复存在了。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传统文化经典解读,应持理性态度。把几千字的原典解读成数十万字的“砖头”,不免令人产生“瞎蒙公”、“膨化酥”等嫌疑。
B、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的从原典出发的“开始”,后来逐渐地变得面目全非,失去了文化的庄严,想要发扬光大之,简直是贻笑大方。
C、许多非驴非马的所谓精心篡改,使得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模糊起来,让人难以对被篡改的典籍有什么好感,相反的只会令人对典籍敬而远之。
D、读原典就是对文本原义的回归和对历史人文图谱的还原,也就是把握先哲们的精神及其影响;不读,则很难还原出先哲的生命质感。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颍阴侯灌婴者,睢阳贩缯者也。高祖之为沛公,略地至雍丘下,章邯败杀项梁,而沛公还军于砀,婴初以中涓从击破东郡尉于成武及秦军于扛里,疾斗,赐爵七大夫。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①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遂定南阳郡。
沛公立为汉王,拜婴为郎中,从入汉中,十月,拜为中谒者。从还定三秦,下栎阳,降塞王。击项羽将龙且、魏相项他军定陶南,疾战,破之。赐婴爵列侯,号昌文侯,食杜平乡。
复以中谒者从降下砀,以至彭城。项羽击,大破汉王。汉王遁而西,婴从还,军于雍丘。王武、魏公申徒反,从击破之。攻下黄,西收兵,军于荥阳。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受诏别击楚军后,绝其饷道,起阳武至襄邑。以骑渡河南,送汉王到洛阳,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还至敖仓,婴迁为御史大夫。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②,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余与他广通,为言高祖功臣之兴时若此云。
(节选自《史记· 列传第三十五》)
【注】①尸:尸乡,地名。②附骥之尾:附着在千里马的尾巴上。比喻仰仗别人而成名。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地至雍丘下 略:大概 B.受诏别击楚军后 别:另外
C.汉王遁而西 遁:逃跑 D.军于荥阳 军:驻扎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高祖之为沛公,略地至雍丘下 ②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B.①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①受诏别击楚军后,绝其饷道 ②吾其还也
D.①余与他广通 ②失其所与,不知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遂定南阳郡
B.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遂/定南阳郡
C.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遂定南阳郡
D.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北/北绝河津/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遂定南阳郡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沛公立为汉王,拜婴为郎中,从入汉中,十月,拜为中谒者。(4分)
(2)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4分)
(3)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4分 )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1)本诗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现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默写(5题选4题,每空1分,共8分)
(1) .___________,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________,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又前而为歌曰:“ , ”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5). 惨象,__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五、阅读下面的小说(有删改),完成16—19 题(共21分)。
手机
羊肠子似的山道上,一辆长途客车蛇样地爬来绕去。远远望去,倒像一只蜗牛在蠕动。
这是一辆从省城开往乡下的客车,车内座无虚席。乘客当中,有不少人在“玩弄”着各自手中的手机:一个把头发染成一缕黄一缕红的小伙子捧着手机在认真地打游戏;一个红光满面大腹便便怀里抱着公文包的秃顶男人把手机贴在耳边,颐指气使地说“办公室吗?……”;一个西装革履一只手上戴着两个金光闪闪戒指的中年汉子对着手机吆喝,说“老大……”;一个抱着书包的中学生在用手机播放流行音乐,听得出正在播放的是周华健的《真心英雄》:“……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但愿人间处处都有爱的影踪……”
他们的脸上或幸福或甜蜜或陶醉或灿烂。
车厢最后面的角落里蜷曲着一个乡下汉子,大约三十岁左右,他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的,身边塞着一个饱满的蛇皮袋。他是在城里打工今天回家的。他伸着脖子羡慕地看看这个的手机,瞧瞧那个的手机,偶尔咽一下口水。他的上衣口袋里也有一只手机,那是他在城里刚刚买来的。看到大家都在纷纷打电话,他忍不住掏出手机打起来:“梅花吗?我在回家的车上。嘿嘿,没事,我不是想你们吗?我天黑就到家了……”他的声音不大,生怕大家听见似的。
当客车吭哧着爬到半山腰时,车厢里有了骚动。有两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把一个小姑娘挤到窗边,动手动脚地猥亵她,一个黑胡子青年去拽小姑娘的衣 服……小姑娘发出惊恐的尖叫,她一边挣扎一边用求救的目光望着周围的乘客。遗憾的是,周围的乘客都闭上眼睛睡着了,那些打手机的乘客不知什么时侯悄悄地关了手机也闭上了眼睛。
这时,只见那个乡下汉子迅速站起来:“住手!你们干啥?”那两个流氓吓了一跳,当看清管闲事的人是谁时,不约而同地冷笑了一下,旋即放过小姑娘朝车厢后面走去。黑胡青年阴着脸,也不说话,走到跟前,从腰里摸出一把匕首猛地扎向乡下汉子的肚子……
看到血流如注的乡下汉子,车上的其他乘客被激怒了,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出手相救。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把两个流氓给捆绑起来。这当中,有人再次拨打了110,还有人拨打了120。
110把两个歹徒带走了!120把乡下汉子拉走了!
乡下汉子失血过多,最终没抢救过来。尽管车上的乘客都跟随到了医院,但没人知道乡下汉子的情况,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不知道他家住哪里。警察从他的血衣里掏出了手机,准备从里面调取号码和他的亲属联系。当擦拭去手机上的斑斑血迹,在场的人都愣怔住了,因为这是一只玩具手机!
那只玩具手机是乡下汉子给他三岁的孩子买的。这是后来人们才知道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作者:侯发山)
16.小说描写了车上不同人打手机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7.“乡下汉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18.有人把小说的结尾改成:“警察便从他的血衣里掏出手机,手机上的血滴下来,滴成一个惊叹号!”你喜欢哪个结尾?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7分)
1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以车上不少乘客“玩弄”手机的描写,来表现时尚生活的普及,突出时代科技的巨大进步,同时为下文乘客报案这一情节埋下伏笔。
B.乡下汉子手里的手机比不上别人手里的漂亮、精致,于是他心里满是不平和羡慕,不时的咽口水,这体现了乡下汉子的普通与朴实。
C.两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当着众人猥亵一个小姑娘,这种现象折射出我们当今社会极不文明的一面,而乘客起初的表现说明他们的害怕麻烦和报复。
D.乡下汉子敢于制止小青年的流氓行径,并与流氓展开搏斗,与其身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其英雄壮举的伟大,值得讴歌。
E.乘客不仅出手救助血流如注的汉子,而且还用手机联系110和120,这一细节与前文乘客玩弄手机照应;乘客陪他一起进了医院,说明这些人敢于担当。
六.小作文:(15分)
20、请运用“易水送别”或《包身工》里的场面描写方法,描写一个晚上停电时的场景。
要求:(1)抓住场面描写,要点面结合。(2)运用语言描写,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4)200字以上。
七.作文(5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中有这么一句话:“许多日子以来,我嘴里衔着一枚青橄榄,酸酸的、涩涩的,而此时却嚼出了丝丝甘甜。” 其实,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又何尝没有“衔过青橄榄”呢?在你克服各种各样困难的过程中,或者在你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或者在你消除误解赢得信任的过程中,或者在你努力改变自己处境的过程中……你不也有过艰辛、有过苦涩吗?不也尝到过丝丝甘甜吗? 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以“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有丰富内容、中心突出的记叙文。字数在700字左右。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赣州市十一县(市)期中联考
座位号
高一语文答题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一、二、三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第II卷(主观题,共11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四、(28分)13、翻译句子(12分)(1)(4分)
。
(2)(4分)
。
(3)(4分)
。
14.诗歌鉴赏(8分)
(1)(4分)答:
(2)(4分)答:
15、默写(5选4,共8分,每空1分)
(1) , 。
(2) , 。(3) , 。 (4) , 。
(5) , .。
五、现代文大阅读(21分)
16.(6分)
17.(4分)
18.(7分)
19.(4分)( )
六.小作文(15分)
200
七、大作文(50分)
题
目
:
我
也
衔
过
一
枚
青
橄
榄
600字
800字
2O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赣州市十一县(市)
期中联考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2. A(B项“遭谒制”中,“谒”改为“遏”,“陨身不恤”中,“陨”改为“殒”;C项“搅绊”中,“绊”改为“拌”;D项“暗然神伤”中,“暗”改为“黯”。)
3.B(A.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B.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应改为“不以为意”。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C.鸿门宴: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D.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4. D(A.不合逻辑,应该为“尽量避免各地出现”;B.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该为“无论……或……都” C.介词滥用,造成主语残缺。可去掉“让”。)
5. D(A是陈述句,句末用句号;B是完全引用,句号应在后引号内 C.并列谓语,顿号改为逗号。
6 .C(大卫的是非观念和健全人格是在 姨婆的帮助下确立起来的)
二.(9分,每小题3分)
7. B(ACD三项都是从反面进行阐释的)
8. D(“也许不复存在了”不合文意,原文是说“便荡然无存”。“也许”表示不很肯定;“便”在文中表示肯定。)
9. C(“只会令人敬而远之”的不是所有“典籍”,而是“各类与当下经济社会直接‘对号入座’的‘演义’读本”。)
三.(9分,每小题3分)
10.A(略:夺取)
11.B(A项前一个“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意为“到”;B项均为“于是”;C项前一个“其”为代词,代指楚军,后一个“其”为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意为“还是”;D项前一个“与”为连词“和”,后一个“与”意为“结交,亲附”。)
12.C(“破秦军尸北”不可断开,排除A 、D;“遂”表承接,应放在句首,排除B)
第II卷(共114分)
四.28分
13.(1)沛公被封为汉王之后,授予灌婴郎中之职,他跟从汉王进军汉中,十月间,又被授予中谒者之职。(“拜” 1分,“从”1分,被动句式1分,句意1分,共4分。)
(2)我们原为秦民,恐怕军中士卒不信任我们,希望得到您身边的并且善于骑射的人做我们的首领。(判断句式1分,“故”1分,“左右”1分,“傅”1分,共4分。)
(3)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适”1分,“素”1分,“异哉所闻!”主谓倒装句式1分,大意1分,共4分。)
【参考译文】颍阴侯灌婴原是睢阳的一个贩卖丝缯的小商人。高祖在刚刚起兵反秦,自立为沛公的时候,攻城略地来到雍丘城下,章邯击败了项梁并杀死了他。而沛公也撤退到砀县一带,灌婴以内侍中涓官的身份跟随沛公,在成武打败了东郡郡尉的军队,在杠里打败了驻守的秦军,因为杀敌英勇,被赐与七大夫的爵位。又跟随沛公在阳武以西至洛阳一带与秦军交战,在尸乡以北地区击败秦军,再向北切断了黄河渡口,然后又领兵南下,在南阳以东打垮了南阳郡郡守吕齮的军队,这样就平定了南阳郡。
沛公被封为汉王之后,汉王授予灌婴郎中之职,他跟从汉王进军汉中,十月间,又被授予中谒者之职。跟从汉王还师平定了三秦,攻取了栎阳,降服了塞王司马欣。在定陶以南地区与项羽的部下龙且、魏国丞相项他的军队交战,经过激烈的拼搏,最后击败敌军。因功被赐与列侯的爵位,号为昌文侯,杜县的平乡被封作他的食邑。
以后又以中谒者的身份跟随汉王拿下砀县,进军彭城。项羽带领军队出击,把汉王打得大败。汉王向西逃跑,灌婴随汉王撤退,在雍丘驻扎。王武、魏公申徒谋反,灌婴随从汉王出击,并打垮了他们。攻克了外黄,再向西招募士卒,在荥阳驻扎。项羽的军队又来进攻,其中骑兵很多,汉王就在军中挑选能够担任骑兵将领的人,大家都推举原来的秦朝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他俩对骑兵很在行,同时现在又都担任校尉之职,因此可以担任骑兵将领。汉王准备任命他们,但他们二人说:“我们原为秦民,恐怕军中士卒不信任我们,希望得到您身边的并且善于骑射的人做我们的首领。”当时灌婴年龄虽然不大,但在多次战斗中都能勇猛拼杀,所以就任命他为中大夫,让李必、骆甲担任左右校尉,带领郎中骑兵在荥阳以东和楚国骑兵交战,把楚军打得大败。又奉汉王命令自己另外率领军队袭击楚军的后方,断绝了楚军从阳武到襄邑的粮食供应线。又带领骑兵南渡黄河,护送汉王到达洛阳,然后汉王又派遣灌婴到邯郸去迎接相国韩信的部队。回来到敖仓时,他被升任为御史大夫。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我和樊哙的孙子樊他广有过交往,他和我谈的高祖的功臣们开始起家时的事迹,就是以上我所记述的这些。
14.①“绿遍山原白满川”中最精炼传神的是“遍”和“满” (2分,答对一个给1分,两个都不对,则不给分)。 “绿”字之后用了一个“遍”字,“白”字之后用了一个“满”字,写活了江南的山和水:山不是一树一林,而是葱郁鲜活的绿意;水不是一沟一渠,而是水光映天的画面(2分,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酎情给分)。
②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风光(1分)。“绿遍山原白满川”“雨如烟”等是江南特有的自然景象,末句勾画了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1分),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1分),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1分)。
15. (每空1分,错字,漏字该空不给分,共8分)
(1)书生意气 粪土当年万户侯
(2)满载一船星辉,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3)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
(4)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尤使我耳不忍闻
五、16.答案:(1)体现人物各自的身份,为下文写乡下汉子勇斗歹徒做铺垫。(2)与乡下汉子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3)用《真心英雄》的歌词暗示小说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答:(1)纯朴朴实,从文中对他的外貌描写和他的身份特点可以看出来.(2)有点虚荣:看到大家都打手机,自己也装出打手机的样子。(3)爱家爱子:给自己的孩子买手机。(4)见义勇为:在小姑娘危险无助时,他勇敢的站出来。(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
19.答案:CD(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错选不给分。)
解析:A项,“突出时代科技的巨大进步”属断章取义;B项,“不平”错;E项,“说明这些人敢于担当”错。
六.20. (15分)【题目分析】主要抓住停电后的场面,并且结合“点”(突出个体行为动作和语言等)来描写。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可以通过表现不同的人在停电后的反应体现出来。比喻手法可以表现整体的特点,也可以通过对个体动作的描摹来体现。
给分标准:①未抓住场面描写做到点面结合扣7分;②未运用语言描写扣2分,未使用比喻、排比修辞手法各扣2分;③结构不完整(明显),扣7分。
21. (50分)按2012年高考标准评分
例文: 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
1一张高挂在墙头的奖状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一张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奖状,也是一枚带着经酸涩的品味之后享受到甜味的青橄榄。
2暑假期间,老师打电话来让我到向阳居委参加一个活动。那里的阿姨告诉我要参加演讲比赛,唉,就知道不会有什么好差事的。从小学第一次演讲开始我就渐渐地痛恨起了比赛,我宁愿当听众也不愿在台上多站一分钟。可这次的比赛我代表的是整个向阳居委,无奈之下,我下定决心,既然一定要参加,那就要展现自己的实力,争取获得名次。 3 一页又一页的演讲稿让我望而却步,心里暗暗叫苦,为什么要背出来啊,不可以拿着稿子演讲的吗!一个字一个字机械地背着,手里的稿子此刻像是有千斤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父母得知了比赛的事后自然很高兴,每天硬逼着我背那长得吓死人的稿子。我真是恨不得把它撕了,永远也不要再见到它,以解我心头之恨。听着自己背稿子的声音,我的泪不争气地滴了下来,打湿了桌前的演讲稿。朦胧的泪眼中那份稿子白得刺眼······ 4炎热的夏天真难熬,知了在窗外的大树上不停地叫,叫得我心烦意乱。为了不让稿子被风吹乱,为了不让我因风扇的声响而分心,为了我那突如其来的比赛,爸妈关掉了风扇,关掉了电视机也关掉了我的房间。高挂的太阳毫不留情地将阳光射进我的房间,汗水大颗的课地落下,浸湿了我的衣服。此刻我口中的青橄榄也似乎渐渐变涩了。 5“再过几天就要比赛了,你准备得怎么样了?”这是妈妈回家后对我说的第一句话。“还行,差不多被出来了。”“那过来背给我听。”背了良久,好不容易背完了,感觉似乎还不错。可是,“就这样怎么去比赛啊,回你的房间好好背,认真点,在不好好背就别去参加什么比赛了!” 6快步奔回房间,锁上门,躺在床上,难过地将稿子扔在地上。脸颊上湿辘辘的,不知泪水还是汗水。我尽力了!可是为什么妈妈还是说不好,难道我付出的汗水只是白费心思吗!含一枚 青榄在嘴里,苦苦的,和泪水的味道混在一起,难以言喻。 7拿着稿子站在少年宫门口,我的紧张掩盖了内心的失落。这比赛我能赢吗?许多地方我做得还不够好,还不够熟练,万一输了怎么办,肯定会很丢脸,谁能告诉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啊! 8站在台上,我的心收紧了,可不知怎么的,演讲词从我的口中脱口而出,没有忘词,也没说错。心渐渐平静下来,直到说出最后一句话:“上帝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时整个大厅响起了一阵阵掌声。比赛结束了,当我得知我第一名时心中按捺以久的泪水顷刻涌出,我的汗水没有白费!口中的那枚青橄榄也有了丝丝甜意。 9捧着手中的奖状,品味着那枚已经变甜的青橄榄,不住地说:“有苦才有甜。”只有品味了青橄榄的苦涩才知道它背后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