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4 10:0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红烛
闻一多
蝴蝶胡适(现代)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长沙》:山、林、江、舸等
《放号》:白云、北冰洋、太平洋等
《雪峰》:太阳、雄鹰、蜘蛛等
《红烛》:红烛
群意象
核心意象
·咏物诗——托物言志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托“红烛”言何志?如何言志?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
2.概括作品内容,把握托物言志的手法和意象意境,品味古典意象“红烛”的新含义,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3. 感知诗人的报国志向和奉献精神,理解青春的困惑与希望。
知人论世
闻一多(1899~1946),汉族,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斗士。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 沉郁瑰丽的艺术风格,影响颇大。
1922年,诗人远赴美国留学,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
1923年,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
和诗作成就时,诗人写下《红烛》,
作为诗集《红烛》的序诗。
课文研读
1.托“红烛” 如何言志?
2.托“红烛” 言何志?
红烛
◎核心意象
特征?
引言
蜡炬:
在《无题》中,李商隐以“蜡炬”的燃烧比喻痛苦相思的煎熬。“蜡炬化为灰烬才宣告泪已干”。
诗人闻一多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
以“红烛”烧腊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表明自己燃烧自身,照料世界的决心。可谓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特征:红。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如同赤子之心。
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火热的内心,将所咏之物和所言之志自然地联系起来。并深情地发问。
1:自问
1
2-3:自悟
·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
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然后才放光出?”
·特征:成灰、放光、烧
2—3
·特征:可烧。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诗人力志于唤醒沉睡的中国人,使民众觉悟奋起,使民众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4:自励
4
·特征:发光伴随着泪流。(承上启下)
·注意力转移:发光 泪流
(蜡炬成灰 泪始干)
5
·特征:烧的不稳——导致泪流。
诗人一番求索,因为“残风”,暗指反动势力。
红烛泪流,是因为“烧的不稳”而“急得泪流”,而不是怕牺牲。
“急”强调诗人因不能充分地牺牲自己后,不能给世人创造更多的光明,所以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泪流。
6
·尽管有“残风”,诗人依然鼓励红烛泪流,不要矛盾痛苦。
因为泪流也是有助于世人的:燃烧自己,培出花儿,结成果子。
实际上是诗人鼓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
7
5-7:自答
·特征:泪流、灰心。
因为要创造光明,所以红烛会“灰心”“泪流”。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
但这是社会使然,表现出既看清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8
·特征:无
·卒章显志。道出红烛闪光的品格精髓:
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依然矢(shì)志不移,忠贞不贰。
·诗人也在红烛身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宗旨:努力为理想而奋斗,不计较结果。
8-9:自勉
9
2.托“红烛” 言何志?
诗人托物言志,借用红烛精神的提炼,勉励自己保有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将自己投身于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爱国斗争中的崇高志向。诗句对“烛灰”和“烛泪”进行生动地描绘,蕴含了诗人强烈地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也能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