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46ppt无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46ppt无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4 16:3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十四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明朝是何时由谁建立的?定都在何处?
朱元璋为加强君主集权在政治、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明朝科举考试在内容、格式上有何变化?其影响是怎样的?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明朝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有何发展?
新课导入
你知道哪些有关明朝的影视剧?都有哪些元素?
皇权专制
宦官专权
特务机构
军事力量
一、明朝的建立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醉太平小令》
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吏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阅读以上相关材料,你有何感想?
一、明朝的建立
“(刘)福通乃预埋一石人,镌其背曰:‘休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开河者掘得之,转相告语,人心益摇。”
——《新元史》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并迅速发展,出现多支反元队伍,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元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是为明太祖。
南京明孝陵
南京明城墙
明太祖 朱元璋
一、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安徽,家庭困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后因灾变,曾一度剃发出家,四出流浪,化缘为生,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诸侯军阀,统一南方,后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皇朝政权,国号“大明”。
观看视频,猜猜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呢?
电影《邪不压正》中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明史研究者吴晗认为明之得号出于明教,原因是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以“大明”为国号以表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亦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八十年代初,杨讷认为元末起事者所提“弥勒佛下生”与“明王出世”口号出于佛教经典。
北京大学博士生杜洪涛循元明承续的思路,参照赵翼大元国号出自《易经·乾卦》“大哉乾元”文义,而主张大明国号亦出自《易经·乾卦》“大明终始”这一字句。易经原文:“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所以明这个国号是暗示着对元的终结。
知识拓展:明朝国号来源
一、明朝的建立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毛泽东
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
呜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升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谕中原檄》
朱元璋建立政权之初的相关政策与口号:
思考朱元璋的政治智慧对后世有何影响?
一、明朝的建立
明朝比起元朝疆域,少了什么地方?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史·地理志》
大明政权已经建立,现在还有哪些潜在威胁?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1、原因:
2、目的:
巩固统治
3、全面改革官制
明朝机构设置
结合右图,阅读教材,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中国南北方的政治制度在唐代以后出现了分流,北方辽金继承发展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元代继承了辽金的政治体系。
回顾:辽宋金元的政治制度

辽(契丹)— 金
五代 — 北宋 — 南宋
元朝中央:“中书省”管辖六部
地方:“行中书省”管辖地方
(1)在地方:
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三司,是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务)。三司长官由中央任命。
明代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地方: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王室。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明史》
1370年起,朱元璋将其儿子陆续分封到各地。藩王有极高的地位,拥有护卫军。朱元璋封王建藩的目的,就是要子孙共同维护朱姓天下。
明秦王墓仪仗俑
明蜀王墓
明初藩王分封图
思考:分封制可能带来什么隐患?
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中央:
材料: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
“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同时
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
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391事。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处理批审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明代政治史》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秦汉 独相
唐宋 群相
明清 废相
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丞相被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1382年,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明成祖始开内阁于文渊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明中叶后逐渐参与机要,实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代皇帝批答奏章。
说一说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
2、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问题思考: 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皇明祖训》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军事: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兵权收至兵部。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二者相互节制互不统属。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1.目的:
为监视官民,巩固政权。
2.内容:
明太祖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明成祖设立东厂。
厂卫
3.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4.职能: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5.作用: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6.评价:
是明朝君权空前强化的表现。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3.监视:明太祖设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监视官民,不受法律约束。明成祖设立东厂,二者合称“厂卫”。
朱元璋曾问大臣宋濂:昨晚与老友饮酒闲谈如何?问参加宴会的人员、食物和座次情况,宋濂都据实回禀。朱元璋听完后,从袖口中拿出一张图来,将宋濂昨晚在家中宴客的情况描绘的非常详细,可见锦衣卫对百官的监视程度。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位于京师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明熹宗时期的大太监 魏忠贤
观看视频,思考宦官专权与皇权加强有何关系?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四鼓咚咚起着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东厂
明成祖 朱棣建立
在北京东安门北东厂胡同成立
由宦官负责
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特务机构
东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强化皇权
阅读示意图,说出明朝
改革官制的特点和影响?
皇权高度集中,
权力分散与制衡。
特点:
影响:
(P68页第二自然段)
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直接指挥
监视、侦查
加强皇权
不受法律约束
皇帝
官员
百姓
京官每旦入朝,
必与妻诀,
暮无事则相庆,
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措施 影响
地方
中央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4)影响: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在实现大权独揽之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定祖制:
材料研读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明朝初年强化皇权后有何利弊?
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统一,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
使政治制度走向专制、僵化,君主专制弊端更加明显;扼杀政府官员的创造力、主动性;厂卫特务机构造成社会恐怖;总之,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科举制的发展史
朝代 贡献
隋朝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唐朝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世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首设武举,创立殿试制度
宋朝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朝 八股取士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答题格式:“八股取士”
答题观点:以南宋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3、文章格式(P68):
破题 两句点明题意
承题 承接破题阐明
起讲、入手 议论开始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正式议论
八股文
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4、八股取士的影响(P69)
材料一: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这但四百六十余人。
——顾炎武《日知录·拟题》
材料二:八股文束缚了文字,也束缚了人心。应试者为求得功名速成,专务背诵,并不认真研习经典原著,这样难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可以经略天下的人才。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把士人变成了狭隘的工具。
——《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下)》
对教育: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
对选官: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1)负面影响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材料三:科举考试规定用八股文,实际上有着深层次的考虑。一是规范应试者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二是规定行文标准,也是实行公平原则的要求。所有考生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才可以达到公平。
——《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下)》
4、八股取士的影响(P69)
(2)正面影响
规范考试,追求公平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全国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状元试卷
万历年间赵秉忠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1)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答题观点: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3)答题格式:八股文
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个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被称为“八股文”
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局限性:
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八股取士的危害还有哪些?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二:科举考试竞争越激烈,限制越严,知识分子也就越易于驯服,对皇帝和上级官僚越卑躬屈节。这一切软骨症,他们作为政治权力的依附者始终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始终只善于考试而不善于自由的创造性思维。
——金诤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1).不鼓励个人价值的多种实现形式,使得社会人才的出路只有科举考试一种,使得适合从事商业、自然科学的人没有进身之阶。
(2).使得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守死规矩,刻板,没有创造性
(3).指定四书五经,根据固定观点的注释,不许阐述个人见解,那么别的书不用看,科举不考自然知识,自然科学落后。
(4).选拔出来的官员固定观点以君臣为纲为中心,官僚队伍成为皇帝的奴仆,使整个社会趋于保守。
八股文的弊端: 禁锢思想,抑制创造性思维,不利于社会进步。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时期 45(件) 28 62﹪
隋唐时期 45(件) 32 71 ﹪
宋元时期 67(件) 38 57 ﹪
明清时期 472(件) 19 4 ﹪
江南贡院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思考:明清时期八股文有何危害?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原产南美洲的新品种作物
思考:为何明朝得以引进美洲作物?
从作物名称上能发现什么特点?
甘薯(番薯、地瓜、甜薯)
玉米(苞谷、番麦)
马铃薯(洋芋、土豆)
西红柿(番茄、洋柿子)
辣椒(番椒)
花生(番豆)
四、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①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丝织业中心。
明初棉纺织业已渐有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全国人民主要的衣着材料。棉布生产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取代价昂的丝织品和产量少的麻制品的趋势。
明朝水蓝印金杂花绫
四、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②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明代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明朝青花扁壶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牙纹香炉
四、经济的发展
3.商业 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数十座大商业城市。
明朝北京城
明朝南京城
《皇都积胜图》
《南都繁会图》
四、经济的发展
3.商业 ②出现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
山西晋商乔家大院
明代中期,正值欧洲国家在新航路开辟之后积极展开对亚洲殖民和贸易的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殖民势力在中国南部沿海建立据点,拖动中国更深卷入世界贸易体系。明中期以降,中国社会体系中发生的若干重大变化,具有国际背景。
————《论明代中国的有限开放性 》赵 轶 峰
明朝 西欧
商人们沉浸在买田置地、光宗耀祖的“尊贵”与满足之中 1602年由私人集资筹建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诞生
以乡谊血缘为纽带的晋商、徽商的马帮叮当铃声响遍大江南北 荷兰东印度公司按股份分红,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它选出董事会,董事会再选出经理会主持日常事务
“无物不税,无处不税”的叫喊声响斥着街头巷尾、市集摊位;“片板不得下海”的告令贴遍渔村 荷兰东印度公司根据政府颁布的特许状,享受特权,公司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保护商贸,并管理殖民地
知识结构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红巾起义
明朝建立
废中书省 权分六部
废行省 设三司
五军都督府
厂卫制度
四、经济的发展
四书五经
八股取士
农业:引进新作物
手工业:纺织业、制瓷业发展
商业:商品经济活跃
习题演练
1.“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 注重考查诗赋 B. 打破门第限制 C. 采用八股取士 D. 考生任意发挥见解
2.明朝时,大臣宋濂请客,第二天上朝时被朱元璋询问请的都是谁,宋濂回答不敢有丝毫差错。造成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臣宋濂对皇帝十分忠诚 B. 锦衣卫无孔不入
C. 东厂士兵神通广大 D. 朱元璋善于收买大臣
3.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
A. 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 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 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 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C
C
B
习题演练
4.明初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别掌管地方的民政、财政、司法和军务。该措施有助于( )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 提升丞相的权力
5.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下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它们共同说明( )
A. 朱元璋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B. 朱元璋鼓励发展棉纺织业
C. 朱元璋重视加强国家统一
D. 明朝百姓服饰都统一规范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