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语文课件武陵春李清照 武?? 陵?? 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一代才女
李
清
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作家。她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从小便有诗名。,后嫁给赵明诚,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考据家。夫妇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生活和谐美满。靖康之难后,她与丈夫避兵江南,赵明诚在途中病死,她流落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境遇孤苦,卒年不详。 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 词以歌颂诚挚的爱情为主要内容。如《醉花 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极委婉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词,描写自 然景物,轻快活泼,富有生趣。后期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写得深沉哀痛。流露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关切,表达了对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这些作品反映了南渡时期背井离乡者的共同感受,有一定现实意义。朗读这首词
体会词人的感情愁!生离死别的惆怅感,
国破家亡的民族忧患感,
伤春惜春的生命短暂感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于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写作背景 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2岁,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
依托词中的一些意象,借助自己的想象,领悟词的意境。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在组内发言,然后各小组确定一个方面的内容,由一人执笔,写一个精彩的描写片断。话题1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 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日晚倦梳头。 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 眼前所见的是一年 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 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
“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 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 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上阕着重写人物外在表现。小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闻说双溪春 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
流泪,可是一听说金 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
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 游览的人遂起出游
之兴, “也拟泛轻舟”了。
“春尚好” 、 “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在“泛轻舟”之前着“也 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 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 在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在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 她首先连用了 “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 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 容“愁” ,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 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 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本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这种情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感情是否有过变化?讨论品味这首词的艺术构思,你认为这首词写得好在哪里?话题21.刻画人物时,能由表及里、由外而内。(泪先流——载不动愁)
2.能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花已尽)
3.写感情变化时,欲抑先扬。(闻说…也拟…只恐)
4.比喻新奇,贴切生动。(末句把无形之愁喻成有形有重之物,成为千古名句) 李欣词: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清照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赵嘏词: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
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莎士比亚说过,诗人的想像“为从来没有人知道的东西构成形体,他笔下又描出它们的状貌,使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了确切的寄寓和名目。”由于诗人对客观景物有深入的体察,而且以情注景,使外观和内感融化无痕,因而能产生这样形象感人的艺术效果。
“愁”是个抽象的概念,难以描写,引文前部分从哪几个方面说出了愁的形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之《青玉案》“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苏轼《虞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