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驿路梨花 第1课时课件(共34张PPT)+教案+导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5 驿路梨花 第1课时课件(共34张PPT)+教案+导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4 11:52:59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新课导入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有美与生命的地方就有诗。”作为春天一道亮丽的风景——梨花被许多诗人纳入笔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悬知寒食朝陵史,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在云南边陲有着20多年军旅生涯的作者笔下的驿路边那盛开的梨花又蕴含着怎样的“美与生命“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驿路梨花》。
R·七年级下册
15 驿路梨花
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线索、写作顺序和悬念设置。
2.理解人物美好的心灵,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3.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手法。
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
新知认知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作者档案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打倒“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
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
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他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
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
背景链接
检查预习:
生字词
驿路( ) 竹篾( )
撵走( ) 修葺( )
恍惚( ) 陡峭( )
露宿( ) 漆黑( )
麂子( ) 晶莹( )

miè
niǎn

huǎng hū
dǒu



yíng
字词积累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
【陡峭】指山势高而陡峻,比喻不平坦。
【修葺】整理(建筑物)。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
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
看看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
之后,想一想“梨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
核心事物:小屋
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
人物:“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又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我们”
梨花
一群小姑娘
瑶族老人
“我”和老余
解放军战士
小茅屋
( )
( )
( )
( )
( )
用两个字来概括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关系
梨花
一群
小姑娘
瑶族老人
“我”和老余
解放军战士
小茅屋
(照管 )
(照料 )
( 曾住)
( 借住)
(修建 )
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1)发现小茅屋——
(2)投宿小茅屋——
(3)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
(4)修葺小茅屋——
(5)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依据“我们”的见闻,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一二 三四五”内容整体把握法
一个故事
01
01
02
03
04
05
二个误会
三个悬念
四写梨花
五件好事
02
03
04
05
一个故事
本文记叙了云南哀牢山中梨花姑娘在解放军建造小茅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影响下,带领妹妹及一群哈尼族小姑娘细心照料小茅屋,热情帮助过路群众的的故事。
●请你按照人物所做的事来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
第一次误会
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
第二次误会
认为哈尼族小姑娘是小茅屋主人
解开误会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照看小茅屋
悬念一:初见小屋,主人是谁?
悬念二:不是瑶族老人,谁是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建造小茅屋?
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瑶族老人吗?
解放军叔叔吗?
小茅屋真正的主人是谁?
建造和照顾小茅屋的人都是它的主人
四写梨花
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找出课文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4、6段)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2)“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24-25段)
——这是写人。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27段)
——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37段)
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件好事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在哀牢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茂密树林里,一片美丽的梨花掩映着一座小茅屋,它的主人有很多,它见证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竹篾(miè)  陡峭(qiào)  着急(zháo)
B.撵走(niǎn)  喷香(pēn)  菌子(jùn)
C.修葺(qì)  简陋(lòu)  相衬(chèn)
D.晶莹(yíng)  驿路(yì)  香气四溢(yì)
【解析】B项中,“喷”应读pèn。
B
A.茂密  修长  悠闲  歇气
B.瑶族  瞪眼  朝气  火糖
C.疲劳  照管  茅屋  折损
D.恍惚  简陋  花瓣  撕开
【解析】B项中,“火糖”应为“火塘”。
B
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
(2)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
(3)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    )
(4)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
拟人
外貌描写 
比喻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方法。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驿路梨花》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3.本文的写作特点。
4.本文的中心。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学法指导:
1.自读课文,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上。
2.结合“思考探究一”,把文中出现的人物,制成表格,体会记叙的顺叙、倒叙、插叙的区别。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1)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二、预习任务
任务一:默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给“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词注音。
任务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1.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2.本文是顺叙还是倒叙?
3.本文的故事情节为什么引人入胜?
三、预习检测
(一)根据注音写汉字
竹miè( ) niǎn( )走 huǎnghu( )jǐ( )子 花bàn( ) 修qì(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山势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
2.广阔而看不清楚( )
3.闲适而自得( )
4.光亮而透明( )
(三)填空
1.《驿路梨花》作者 。他在本文的结尾引用了 代著名诗人 的诗句:“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 作用,在内容上起 作用。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在结构文章、编织故事上的最大特色是 ;从结构上看,课文是按 顺序组织材料的,但从 来看,课文又是按倒叙组材的。
4.如何在顺叙中追溯往事?文章是借人物语言来达到这一目的的。
一是借 之口讲述 二是借 之口讲述 这种记叙的顺序叫 ,这样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很大而文字节省。
本文围绕“ ”这一疑问展开故事情节,几经曲折是为了突出
是小茅屋的主人。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听读课文
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看看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之后,想一想“梨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
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又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3.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4.用两个字来概括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关系(PPT)
5.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6.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文中标记)
三、“一二 三四五”内容整体把握法
一个故事:
●请你按照人物所做的事来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
二次误会:你能找出这两次误会在什么地方吗?
三个悬念:你能找出这三次悬念在什么地方吗
第一次悬念:
第二次悬念:
第三次悬念:
教师点拨:悬念一般设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中。
四写梨花:找出课文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作用。(勾画批注)
五件好事: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竹篾(miè)  陡峭(qiào)  着急(zháo)
B.撵走(niǎn)  喷香(pēn)  菌子(jùn)
C.修葺(qì)  简陋(lòu)  相衬(chèn)
D.晶莹(yíng)  驿路(yì)  香气四溢(yì)
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茂密  修长  悠闲  歇气
B.瑶族  瞪眼  朝气  火糖
C.疲劳  照管  茅屋  折损
D.恍惚  简陋  花瓣  撕开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方法。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
(2)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
(3)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 )
(4)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驿路梨花》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3.本文的写作特点。
4.本文的中心。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学法指导:
1.自读课文,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上。
2.结合“思考探究一”,把文中出现的人物,制成表格,体会记叙的顺叙、倒叙、插叙的区别。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1)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二、预习任务
任务一:默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给“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词注音。
任务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1.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2.本文是顺叙还是倒叙?
3.本文的故事情节为什么引人入胜?
三、预习检测
(一)根据注音写汉字
竹miè( ) niǎn( )走 huǎnghu( )jǐ( )子 花bàn( ) 修qì(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山势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
2.广阔而看不清楚( )
3.闲适而自得( )
4.光亮而透明( )
(三)填空
1.《驿路梨花》作者 。他在本文的结尾引用了 代著名诗人 的诗句:“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 作用,在内容上起 作用。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在结构文章、编织故事上的最大特色是 ;从结构上看,课文是按 顺序组织材料的,但从 来看,课文又是按倒叙组材的。
4.如何在顺叙中追溯往事?文章是借人物语言来达到这一目的的。
一是借 之口讲述 二是借 之口讲述 这种记叙的顺序叫 ,这样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很大而文字节省。
本文围绕“ ”这一疑问展开故事情节,几经曲折是为了突出
是小茅屋的主人。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听读课文
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看看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之后,想一想“梨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
答案示例:“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又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答案示例: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3.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答案示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4.用两个字来概括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关系(PPT)
5.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答案示例:发现小茅屋——投宿小茅屋——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修葺小茅屋——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6.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案示例: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在梨树林边见到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怀着满意、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
第三部分(13~27):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写“我们”遇到梨花姑娘的妹妹,知道了小茅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三、“一二 三四五”内容整体把握法
一个故事:
本文记叙了云南哀牢山中梨花姑娘在解放军建造小茅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影响下,带领妹妹及一群哈尼族小姑娘细心照料小茅屋,热情帮助过路群众的的故事。
●请你按照人物所做的事来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
二次误会:你能找出这两次误会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示例:见梨树,猜有人家----见小屋猜主人:瑶族老人?(初误会)----哈尼族小姑娘(再误会)----解放军、梨花(解误会)
三个悬念:你能找出这三次悬念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示例:第一次悬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二次悬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老人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三次悬念: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告诉“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通过小姑娘的叙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教师点拨:悬念一般设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中。
四写梨花:找出课文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4、6段)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
作用: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②“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24-25段)——这是写人。
③“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27段)——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作用: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④“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37段)
作用: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件好事: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答案示例:①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②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③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④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⑤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四、课堂小结
在哀牢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茂密树林里,一片美丽的梨花掩映着一座小茅屋,它的主人有很多,它见证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请同学们课后略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做批注,深入探究“驿路梨花”的含义。
五、随堂练习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竹篾(miè)  陡峭(qiào)  着急(zháo)
B.撵走(niǎn)  喷香(pēn)  菌子(jùn)
C.修葺(qì)  简陋(lòu)  相衬(chèn)
D.晶莹(yíng)  驿路(yì)  香气四溢(yì)
【解析】B项中,“喷”应读pèn。
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茂密  修长  悠闲  歇气
B.瑶族  瞪眼  朝气  火糖
C.疲劳  照管  茅屋  折损
D.恍惚  简陋  花瓣  撕开
【解析】B项中,“火糖”应为“火塘”。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方法。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拟人  )
(2)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外貌描写)
(3)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比喻)
(4)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难字词,积累重点词语。
2.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理解“梨花”的象征义。
2.学习本文叙述故事波澜起伏,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理解“梨花”的象征义。
2.学习本文叙述故事波澜起伏,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有美与生命的地方就有诗。”作为春天一道亮丽的风景——梨花被许多诗人纳入笔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悬知寒食朝陵史,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在云南边陲有着20多年军旅生涯的作者笔下的驿路边那盛开的梨花又蕴含着怎样的“美与生命“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驿路梨花》。
二、预习检查
1.作者介绍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等,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绿色的网》《红指甲》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1997年11月27日),有改动。1950年春,作者随军进入云南,此后三十多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那里生活。《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秋天。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的号召。这让作者想起了边疆许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无形中一股力量使作者重新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3.哈尼族。
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4.字词检查
(1)订正字音
驿路(yì) 暮色(mù) 陡峭(dǒu qiào) 太阳寨(zhài) 竹篾(miè) 火塘(tánɡ) 倚(yǐ)
喷香(pèn) 撵走(niǎn) 瑶族(yáo) 扛着(kánɡ) 麂子(jǐ) 恍惚(huǎnɡ hū)
香气四溢(yì) 修葺(qì) 菌子(jùn)
(2)多音字
露 喷 行 折
(3)词语释义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恍惚:(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充满而流出来。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损失。文中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4)词语辨析
“照管”和“照顾”都是动词,都含有“关照”的意思。“照管”着重于关照、管理,多用于物。“照顾”着重于特别关心、照看,多用于人,用于物时属拟人手法。
三、听读课文
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看看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之后,想一想“梨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四 、整体感知
1.思考: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
答案示例:“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又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答案示例: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3.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答案示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4.用两个字来概括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关系(PPT)
5.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答案示例:发现小茅屋——投宿小茅屋——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修葺小茅屋——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6.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案示例: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在梨树林边见到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怀着满意、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
第三部分(13~27):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写“我们”遇到梨花姑娘的妹妹,知道了小茅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五、“一二 三四五”内容整体把握法
一个故事:
本文记叙了云南哀牢山中梨花姑娘在解放军建造小茅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影响下,带领妹妹及一群哈尼族小姑娘细心照料小茅屋,热情帮助过路群众的的故事。
●请你按照人物所做的事来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
二次误会:你能找出这两次误会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示例:见梨树,猜有人家----见小屋猜主人:瑶族老人?(初误会)----哈尼族小姑娘(再误会)----解放军、梨花(解误会)
三个悬念:你能找出这三次悬念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示例:第一次悬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二次悬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老人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三次悬念: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告诉“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通过小姑娘的叙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教师点拨:悬念一般设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中。
四写梨花:找出课文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4、6段)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
作用: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②“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24-25段)——这是写人。
③“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27段)——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作用: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④“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37段)
作用: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件好事: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答案示例:①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②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③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④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⑤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六、课堂小结
在哀牢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茂密树林里,一片美丽的梨花掩映着一座小茅屋,它的主人有很多,它见证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请同学们课后略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做批注,深入探究“驿路梨花”的含义。
七、随堂练习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竹篾(miè)  陡峭(qiào)  着急(zháo)
B.撵走(niǎn)  喷香(pēn)  菌子(jùn)
C.修葺(qì)  简陋(lòu)  相衬(chèn)
D.晶莹(yíng)  驿路(yì)  香气四溢(yì)
【解析】B项中,“喷”应读pèn。
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茂密  修长  悠闲  歇气
B.瑶族  瞪眼  朝气  火糖
C.疲劳  照管  茅屋  折损
D.恍惚  简陋  花瓣  撕开
【解析】B项中,“火糖”应为“火塘”。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方法。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拟人  )
(2)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外貌描写)
(3)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比喻)
(4)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