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驿路梨花 第2课时课件(共36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5 驿路梨花 第2课时课件(共36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4 11:56:05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R·七年级下册
15 驿路梨花
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线索、写作顺序和悬念设置。
2.理解人物美好的心灵,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3.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手法。
驿路梨花
第二课时
内容品读。
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突出了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梨树林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中,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也为下文投宿小茅屋做铺垫。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屋后边有干柴……有辣子”(8、10、11段)
印象:
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第1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侧面描写。“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表明茅屋主人的热心、细致、周到。这个侧面描写正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为表现小茅屋主人的高贵品格服务的。
文章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小茅屋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我们”的无比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肖像描写。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天真、活泼和美丽。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语言描写。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揭示了谜底----解放军叔叔才是小茅屋的建造者。
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我”和老余
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瑶族老人
送粮食,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方便,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一群姑娘
照料小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姐姐出嫁后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解放军
砍树
割草
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屋
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屋后
文章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内容上: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一主旨,深化中心。
双关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梨花
一种花
梨花姑娘
雷锋精神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课文顺序
时间顺序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说一说: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一种更好?
1
写法借鉴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过去
现在
顺叙
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
暮色
夕阳西下
一弯新月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上
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述了“我们”投宿于小屋时的所见所闻,其中 “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是顺叙。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梨花姑娘
出嫁后
妹妹接着
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
借住
照看小茅屋
“我们”路过
住宿,修屋
1
2
3
4
5
插叙
插叙
插叙
插叙及其作用
一、插叙: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二、作用:
对情节的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到铺垫、照应、补充交代、说明,使情节更完整。)
为突出人物形象。(赞美了……表现了……)
深化中心。(揭示了……表达了……)
本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是哪种写人的方法 本文运用这种写人的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结合课文内容,想想以“驿路梨花”为题的含义和作用。
“驿路梨花”引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吸引了读者,也是全文的线索,既写出了在哀牢山那偏远、冷寂的深山老林中小茅屋边上盛开的梨花的美丽,又暗喻了梨花小姑娘的纯洁、美丽,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揭示了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记叙文题目的作用
一、点明故事的发生时间、地点、环境及主要(重要)人物(职业、身份、特点、暗示命运等)
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疑悬念、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含蓄委婉、诗情画意等)
三、概括(关联)文章的主要事件
四、点明(暗示)文章的主旨
五、全文的线索
六、营造.......氛围
补充:文中的“我”是否是作者本人?
作者在谈本文文体时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所以,常被人误以为小说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由此可见了,本文是小说,文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彭荆风《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
作品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的,因此也就常有人问我:“是你的亲身经历吗?是真有这么一个故事吗?”
有一篇评论《驿路梨花》的文章中,说了这么一段话:“如果容许猜想,那么大概是真有其事,但作者把它写成文章时,却有提炼,有夸饰,有点儿虚构的。这就是说,事情的具体发展,不一定是完全这样,只有经过作者的巧加安排,悉意提炼,才显得如此完整、如此引人入胜。”此话说得很对。有了生活,有了素材,还需要提炼、剪裁。
拓展延伸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 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人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我们社会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
1.“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老余”和当地“瑶族老猎手”跟着“我”一起猜测、询问茅屋的主人是谁,是否合情理?
洗脚水不能填饱肚子,所以应改为:“温暖的火、滚热的洗脚水和喷香的米饭,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2.“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这句话的语序是否妥当?
存疑问难
当时已是天黑,外面只有一弯新月,“我们”已经上床睡觉,没有灯火,怎么能一眼就看清门外来人“须眉花白”,而且是个“瑶族”老人呢?就算在月色里依稀能看到他提着的是一杆火枪,他肩上扛的那一袋东西是无论如何都看不穿的,怎么能一见便知,说是“一袋米”呢?另外,从后面对小姑娘行礼这一细节来看,这瑶族老人很懂礼貌,但从这句话看来,他明知有人在屋里谈话(“正说着”),却不先敲敲门,而是推门直入,这是失礼的行为,我想一个老猎人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3.“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这段描写真实吗?
不速之客没有得到主人的同意擅自进屋休息,生火做饭,这是迫不得已的事。如果真的把老人当作茅屋的主人的话,我们见到主人后首先应表示歉意,请求主人的谅解,得到主人的谅解之后再表示感谢才合情合理。
4.“‘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这段描写合常理吗?
5.课文在开头说:“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后面,那瑶族老人却说:“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这里恐怕又是一处疏漏。
梨花的花期有这么长吗?
6.“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
茅屋不是战场,电筒不是机枪,“扫射”一词不妥,改为“照射”似乎好些。
教师寄语
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梨花姑娘是善良纯朴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在祖国的边疆生根、开花。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必定会“驿路梨花处处开”。
随堂练习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③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④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⑤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⑥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⑦“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⑧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⑩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选文第①到⑥段写了一次误会,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不超过12个字)
2.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3.选文第⑤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处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我们误将梨花妹妹当作梨花。
“深深”突出了老人行礼的动作(弯腰幅度之大),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既写了梨树林挡住突然出现小姑娘的情景,又写出了小姑娘天真活泼的神态。
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①哈尼姑娘梨花;②自然界的梨花;③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雷锋生平,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你认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赶路时发现了小茅屋:无灯无人,设置悬念
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
再现梨花,引用诗句:热情讴歌,结束全篇
小屋解除饥饿疲劳
瑶族老人述说主人
梨花之妹讲屋来历
学习雷锋
助人为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驿路梨花》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3.本文的写作特点。
4.本文的中心。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学法指导:
1.自读课文,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上。
2.结合“思考探究一”,把文中出现的人物,制成表格,体会记叙的顺叙、倒叙、插叙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彭荆风,作家。著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红指甲》等,散文集《________》《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
2.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
3.故事中提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品读
1.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5.第11自然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6.文章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7.“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8.“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9.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PPT)
10.文章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主题思想
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写作特色
1.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2.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哪几处材料是插叙?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解放军盖茅屋
插叙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曲折回旋,行文不呆板,又便于刻画人物和深化主题。插叙的关键是上下衔接要自然,事情的来龙去脉要交代清楚。本文的第一处插叙补充交代了瑶族老人送粮食的缘由,再次突出了小茅屋的作用;同时,又介绍了做好事的是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这处插叙初显了梨花姑娘的性格特征,又为下文梨花姑娘的出场蓄足了势,使文章的线索发展不沿旧辙。第二处插叙,通过小姑娘的口,很自然地介绍了解放军盖小茅屋的来龙去脉,以及梨花姑娘照管屋子的经过。这个插叙,使读者弄清了事情的全部真相,消除了悬念,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充分展现,又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3.说一说: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一种更好?(PPT)
4.本文所写人物较多,直接描写的人物有哪些?间接描写的人物有哪些?本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梨花姑娘和解放军的?(给答案)
答案示例: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的妹妹。
间接描写的人物有: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对梨花姑娘和解放军的描写,一是通过瑶族老人和梨花的妹妹的介绍表现出来的;二是通过写路人的心情和他们的实际行动——修葺小茅屋来表现的;三是通过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来表现的,如第8~11自然段从外到内写了小茅屋的陈设,从侧面反映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乐于助人;四是通过赞美洁白、美丽的梨花来表现的。
教师点拨:正面描写,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环境或其他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形象鲜明突出。
五、深入探究
1.“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
●记叙文题目的作用:
①点明故事的发生时间、地点、环境及主要(重要)人物(职业、身份、特点、暗示命运等)
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疑悬念、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含蓄委婉、诗情画意等)
③概括(关联)文章的主要事件
④点明(暗示)文章的主旨
⑤全文的线索
⑥营造.......氛围
2.文中的“我”是否是作者本人?
六、拓展延伸
1.趣味讨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2.同学们,这篇课文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七、存疑问难
1.“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老余”和当地“瑶族老猎手”跟着“我”一起猜测、询问茅屋的主人是谁,是否合情理?
2.“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这句话的语序是否妥当?
3.“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这段描写真实吗?
4.“‘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这段描写合常理吗?
5.课文在开头说:“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后面,那瑶族老人却说:“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这里恐怕又是一处疏漏。
6.“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
八、随堂练习
1.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_______________
2.阅读选文,回答文后各题。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③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④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⑤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⑥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⑦“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⑧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⑩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选文第①到⑥段写了一次误会,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不超过12个字)
2.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3.选文第⑤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处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九、作业布置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雷锋生平,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你认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驿路梨花(节选)
  ①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②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 A (修整、修补、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③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 B (闪、跳、跑)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④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⑤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⑥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⑦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⑧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⑨“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⑩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请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填在A、B处。
A.    B.
2.选文中第①段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4.“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请就传承雷锋精神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驿路梨花》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3.本文的写作特点。
4.本文的中心。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学法指导:
1.自读课文,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上。
2.结合“思考探究一”,把文中出现的人物,制成表格,体会记叙的顺叙、倒叙、插叙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彭荆风,作家。著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红指甲》等,散文集《________》《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
2.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
3.故事中提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鹿衔草 断肠草 绿月亮 当芦笙吹响的时候 绿色的网 泸沽湖水色 2.梨花
3.“我” 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二、内容品读
1.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2.“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突出了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
3.“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梨树林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中,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也为下文投宿小茅屋做铺垫。
4.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答案示例:“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屋后边有干柴……有辣子”(8、10、11段)
印象: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5.第11自然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侧面描写。“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表明茅屋主人的热心、细致、周到。这个侧面描写正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为表现小茅屋主人的高贵品格服务的。
6.文章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突出了小茅屋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我们”的无比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7.“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肖像描写。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天真、活泼和美丽。
8.“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属于语言描写。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揭示了谜底----解放军叔叔才是小茅屋的建造者。
9.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PPT)
答案示例:①“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②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③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④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⑤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10.文章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结构上: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内容上: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一主旨,深化中心。
三、主题思想
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示例:本文以“梨花”为线索,通过记叙“我”和老余在云南哀牢山中发现小茅屋后的所见所闻,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热情地歌颂了人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画面。
四、写作特色
1.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建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照看小茅屋----“我们”路过住宿,修屋。
2.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哪几处材料是插叙?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解放军盖茅屋
插叙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曲折回旋,行文不呆板,又便于刻画人物和深化主题。插叙的关键是上下衔接要自然,事情的来龙去脉要交代清楚。本文的第一处插叙补充交代了瑶族老人送粮食的缘由,再次突出了小茅屋的作用;同时,又介绍了做好事的是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这处插叙初显了梨花姑娘的性格特征,又为下文梨花姑娘的出场蓄足了势,使文章的线索发展不沿旧辙。第二处插叙,通过小姑娘的口,很自然地介绍了解放军盖小茅屋的来龙去脉,以及梨花姑娘照管屋子的经过。这个插叙,使读者弄清了事情的全部真相,消除了悬念,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充分展现,又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3.说一说: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一种更好?(PPT)
答案示例: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4.本文所写人物较多,直接描写的人物有哪些?间接描写的人物有哪些?本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梨花姑娘和解放军的?
答案示例: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的妹妹。
间接描写的人物有: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对梨花姑娘和解放军的描写,一是通过瑶族老人和梨花的妹妹的介绍表现出来的;二是通过写路人的心情和他们的实际行动——修葺小茅屋来表现的;三是通过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来表现的,如第8~11自然段从外到内写了小茅屋的陈设,从侧面反映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乐于助人;四是通过赞美洁白、美丽的梨花来表现的。
教师点拨:正面描写,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环境或其他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形象鲜明突出。
五、深入探究
1.“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
答案示例:①“驿路”与“梨花”与文章内容、景物完美吻合;
②“梨花”既指花又指人,高度赞扬了“梨花们”善良、美好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雷锋精神,譬喻贴切,形象鲜明;
③以“驿路梨花”为题,引用陆游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艺性。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记叙文题目的作用:
①点明故事的发生时间、地点、环境及主要(重要)人物(职业、身份、特点、暗示命运等)
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疑悬念、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含蓄委婉、诗情画意等)
③概括(关联)文章的主要事件
④点明(暗示)文章的主旨
⑤全文的线索
⑥营造.......氛围
2.文中的“我”是否是作者本人?
答案示例:作者在谈本文文体时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所以,常被人误以为小说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由此可见了,本文是小说,文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作品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的,因此也就常有人问我:“是你的亲身经历吗?是真有这么一个故事吗?”
有一篇评论《驿路梨花》的文章中,说了这么一段话:“如果容许猜想,那么大概是真有其事,但作者把它写成文章时,却有提炼,有夸饰,有点儿虚构的。这就是说,事情的具体发展,不一定是完全这样,只有经过作者的巧加安排,悉意提炼,才显得如此完整、如此引人入胜。”此话说得很对。有了生活,有了素材,还需要提炼、剪裁。
六、拓展延伸
1.趣味讨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2.同学们,这篇课文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答案示例:这篇课文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们积极“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雷锋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七、存疑问难
1.“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老余”和当地“瑶族老猎手”跟着“我”一起猜测、询问茅屋的主人是谁,是否合情理?
2.“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这句话的语序是否妥当?
答案示例:洗脚水不能填饱肚子,所以应改为:“温暖的火、滚热的洗脚水和喷香的米饭,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3.“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这段描写真实吗?
答案示例:当时已是天黑,外面只有一弯新月,“我们”已经上床睡觉,没有灯火,怎么能一眼就看清门外来人“须眉花白”,而且是个“瑶族”老人呢?就算在月色里依稀能看到他提着的是一杆火枪,他肩上扛的那一袋东西是无论如何都看不穿的,怎么能一见便知,说是“一袋米”呢?另外,从后面对小姑娘行礼这一细节来看,这瑶族老人很懂礼貌,但从这句话看来,他明知有人在屋里谈话(“正说着”),却不先敲敲门,而是推门直入,这是失礼的行为,我想一个老猎人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4.“‘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这段描写合常理吗?
答案示例:不速之客没有得到主人的同意擅自进屋休息,生火做饭,这是迫不得已的事。如果真的把老人当作茅屋的主人的话,我们见到主人后首先应表示歉意,请求主人的谅解,得到主人的谅解之后再表示感谢才合情合理。
5.课文在开头说:“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后面,那瑶族老人却说:“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这里恐怕又是一处疏漏。
答案示例:梨花的花期有这么长吗?
6.“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
答案示例:茅屋不是战场,电筒不是机枪,“扫射”一词不妥,改为“照射”似乎好些。
八、随堂练习
1.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雷锋精神代代传
2.阅读选文,回答文后各题。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③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④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⑤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⑥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⑦“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⑧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⑩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选文第①到⑥段写了一次误会,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不超过12个字)
2.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3.选文第⑤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处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答案:1.我们误将梨花妹妹当作梨花。
2.(1)“深深”突出了老人行礼的动作(弯腰幅度之大),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2)既写了梨树林挡住突然出现小姑娘的情景,又写出了小姑娘天真活泼的神态。
3.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4.①哈尼姑娘梨花;②自然界的梨花;③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九、作业布置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雷锋生平,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你认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驿路梨花(节选)
  ①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②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 A (修整、修补、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③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 B (闪、跳、跑)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④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⑤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⑥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⑦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⑧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⑨“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⑩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请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填在A、B处。
A.    B.
A.修葺 B.闪
2.选文中第①段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①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②表达了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③照应题目,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4.“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请就传承雷锋精神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①指出雷锋精神的内涵(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
②写出具体做法;
③语言表述。(围绕“雷锋精神的内涵,传承雷锋精神的做法”展开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驿路梨花》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陡qiào( )    竹篾( )    简lòu( )    露宿( )
yōu( )闲 修葺( ) 晶莹( ) 折损( )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晶莹 迁陡 茂密 花瓣 B.茸毛 竹篾 蔑视 歌谣
C.明枪 夜幕 恍忽 拆损 D.雷峰 作楫 陡峭 挺好
3.下面不全是同义词的一组是(  )(2分)
A.简陋—简单  悠闲—安闲 B.延伸—延长  漫步—信步
C.修葺—修缮  茂密—茂盛 D.照料—照看  陡峭—倾斜
4.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________一下。
(2)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______这小茅屋。
(3)不论是谁,________是触犯了党纪国法,________要依法依纪严格查处、惩治。
A.修葺  照管  只要……就…… B.修理  照顾  只有……才……
C.修葺  照管  只有……才…… D.修理  照顾  只要……就……
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暗示翻山的困难)
B.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字写得“粗大”使字醒目,容易被人发现,说明主人细心、周到)
C.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表现“我”和老余的惊慌失措)
D.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表现了小姑娘动作的轻快、灵活)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维生素B、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B.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
C.通过在扬州钟书阁举办的《人间送小温》首发式,使更多年轻读者深入了解了汪曾祺。
D.我们不仅要学习巴西人“用脑踢球”的理念,但也要大力发展我国青少年的足球事业。
7.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B.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C.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D.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8.语言运用——指出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方法。(5分)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
(2)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
(3)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前面,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 )
(4)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
9.“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指的是(  )(2分)
A.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
B.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
C.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D.语意双关,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心灵美好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10.课文有一句表达全篇主旨的话,这句话是(  )(2分)
A.山,好大的山啊! B.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C.“驿路梨花处处开。” D.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11.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B.“驿路梨花”这四个字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梨花,也表明了这是一篇描写梨花的写景散文。
C.从整体上看,本文是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出现及建造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
D.课文刻画人物,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是间接描写。对梨花姑娘采用的是间接描写。
二、阅读理解(32分)
(一)驿路梨花(节选)(16分)
①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⑤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⑥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⑦“快看,有人家了。”
  ⑧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⑨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⑩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⑾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⑿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1.文段开头写出了山的什么特征?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3分)
2.分析文中第六段景物描写的特征及作用。(4分)
3.文中对小茅屋进行了细致描写,描写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屋的摆设和墙上的字,就表现茅屋主人的精神来说属于_________描写(3分)
4.从小屋布置上看,体现了小屋主人什么美好品质?(2分)
5.作者说:我“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心情来写作的”。看下列句子中,倾注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①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②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③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④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二)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16分)
①成长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锤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怯弱走向勇敢。
②我是母亲的第四个孩子,出世没几天,便被送进医院。医生告知,孩子心脏发育不好,有肺炎、先天性气管炎,很难养活。而我的父母亲,始终不肯放弃我,一天天的打针吃药,细心的照管,使我终于幸存下来。
③我所能记起的是五六岁前后的事情。当别的孩子在村里像兔子一样欢快追逐时,我躲在医院的病床上或坐在家门口,看他们跳皮筋、打沙包,时常心生悲哀,我甚至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自己。
④深秋的一天,我又发烧了。父亲迅速地给我穿戴好,用自行车带我去镇上的医院。镇医院离家并不远,很快就到了。听诊、化验、取药、打针……这一系列过程,小小的我已是非常熟悉了……出了医院已是9点多了,小镇上早已热闹起来,父亲带着我往家赶。晴朗的天,阳光是金色的,照在一张张兴奋的脸上,我无力地靠在父亲的背上,什么也不想说,也不想看,我只觉得自己与这充满活力的景象格格不入,我像是被快乐遗弃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长大。我无声地哭泣着,泪水将父亲的外套弄湿了一大片。他感觉到了什么,车子骑到前面一个转弯处忽然改变了方向,父亲对我说:“咱们抄小路能近点。”我从来不知道这条小路也能通向村子。说是一条小路,其实是灌溉渠的渠岸,这条水渠很深,也很宽,渠岸大约一米宽,并不是很平坦。我坐在后座上,觉得有点紧张,便坐直了身子,也没有了一丝困意。
⑤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就在前方渠边斜坡上竟然有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精神。“爸爸,那是什么花?你放我下来吧。”我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父亲说:“这是白菊花,像是野生的。”我蹲在了路边兴奋地看着这些花,A一丛丛,一簇簇,紧密地挨着,矮矮的,却精神抖擞,一些小虫在上面跳跃飞舞,花朵不大,可开得那样灿烂,没有一丝倦怠之意。我已无法准确地描绘那个时刻小小的我的心境,我只记得那一刻有一幅画面深深地刻印在我脑海里:清凉的风,湛蓝的天,金闪闪的阳光,加上一大片白色野菊花明艳美丽,清香袭人,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而就在那一刻,她坚定地告诉自己,她要生长得像这花一样美丽……
⑥那一天回家后,我破天荒头一回吃药没有让父母催促,那一大碗药,我第一次面无惧色,一饮而尽。只有我知道,我饮下去的是希望,是力量,是渴望生命如花绽放的动力,那一刻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觉得自己长大了。
⑦多年以后,我终于摆脱了疾病,健康地长大,并没有留下一丝疾病侵扰的痕迹。B如果说生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那么在我生命的这幅画卷中,那路边的野菊花就该是神来之笔吧!
1.题目“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文意回答。(3分) 
2.本文有不少精彩的语句,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并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3分)
3.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4分)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它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相同吗?它们又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材料:我们无法选择出生,无法选择父母,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历史时期与国家,以及成长的周遭环境。但是,在这些无法选择之中,我们的确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勇敢无畏还是胆小怯懦,是目标坚定还是随波逐流。不论世界对我们所做的选择和决定有多么漠不关心,这些选择和决定是我们自己做出的。总而言之,这些选择和决定最终将构筑我们自己的命运。
答案:一、
1.峭 miè 陋 lù 悠 qì yíng zhé
2.B
3.D
4.A【解析】根据上下文,联系词义、词语搭配答题。
5.C【解析】这一动作写出了“我”和老余此时激动的心情。
6.B【解析】A项前后矛盾,删去“超”或“左右”;C项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使”;D项关联词语运用不当,可删去“不仅”“但也要”。
7.A(解析:B项数字是表示概数,中间不用顿号;C项并列名词之间用顿号;D项感叹号应在引号里面。)
8.(1)拟人
(2)外貌描写
(3)比喻
(4)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9.D
10.C
11.B【解析】“这是一篇描写梨花的写景散文”错误,本文是一篇小说,“梨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品质和精神。
二、(一)
1.好大、起伏、陡峭。
2.幽静、优美 。营造出美丽的意境,烘托出作者舒适,惬意的心情。暗示了下文故事的情节。
3.由远到近、由外到内 侧面
4.表现了主人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诚意。
5.本文是以梨花来象征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的,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梨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以上四句,或通过梦境,或描述梨花、梨树林,或引用诗句,都是为了寓对一代新人的情于这些景中的。
点拨:本题重在体会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
1.“我”从野菊花身上获得了一种启迪,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在“我”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示例一:A.拟人。将野菊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野菊花灿烂开放的状态,突出了野菊花蓬勃的生命力。
示例二:B.比喻。形象地表现出野菊花在“我”生命成长中的特殊意义,点明题意,升华中心。
3.对比。第③段中,将“我”在家中呆着与小伙伴在外面玩耍形成对比,突出了“我”的孤独、寂寞。第⑤段中,将“我”对生命的懈怠与野菊花绽放的美丽形成对比,突出野菊花顽强的生命力。
4.材料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相同。告诉我们成长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条件往往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态度。从中明白:我们无论身处逆境,无论遭遇什么磨难,只要选择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的生命就会充满活力和朝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难字词,积累重点词语。
2.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理解“梨花”的象征义。
2.学习本文叙述故事波澜起伏,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理解“梨花”的象征义。
2.学习本文叙述故事波澜起伏,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彭荆风,作家。著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红指甲》等,散文集《________》《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
2.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
3.故事中提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鹿衔草 断肠草 绿月亮 当芦笙吹响的时候 绿色的网 泸沽湖水色 2.梨花
3.“我” 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从句段、写作手法、文章特点等方面来分析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梨花”的含义。
三、内容品读
1.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2.“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突出了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
3.“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梨树林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中,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也为下文投宿小茅屋做铺垫。
4.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答案示例:“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屋后边有干柴……有辣子”(8、10、11段)
印象: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5.第11自然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侧面描写。“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表明茅屋主人的热心、细致、周到。这个侧面描写正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为表现小茅屋主人的高贵品格服务的。
6.文章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突出了小茅屋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我们”的无比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7.“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肖像描写。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天真、活泼和美丽。
8.“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属于语言描写。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揭示了谜底----解放军叔叔才是小茅屋的建造者。
9.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PPT)
答案示例:①“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②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③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④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⑤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10.文章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结构上: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内容上: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一主旨,深化中心。
四、主题思想
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示例:本文以“梨花”为线索,通过记叙“我”和老余在云南哀牢山中发现小茅屋后的所见所闻,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热情地歌颂了人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画面。
写作特色
1.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建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照看小茅屋----“我们”路过住宿,修屋。
2.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哪几处材料是插叙?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解放军盖茅屋
插叙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曲折回旋,行文不呆板,又便于刻画人物和深化主题。插叙的关键是上下衔接要自然,事情的来龙去脉要交代清楚。本文的第一处插叙补充交代了瑶族老人送粮食的缘由,再次突出了小茅屋的作用;同时,又介绍了做好事的是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这处插叙初显了梨花姑娘的性格特征,又为下文梨花姑娘的出场蓄足了势,使文章的线索发展不沿旧辙。第二处插叙,通过小姑娘的口,很自然地介绍了解放军盖小茅屋的来龙去脉,以及梨花姑娘照管屋子的经过。这个插叙,使读者弄清了事情的全部真相,消除了悬念,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充分展现,又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3.说一说: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一种更好?(PPT)
答案示例: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4.本文所写人物较多,直接描写的人物有哪些?间接描写的人物有哪些?本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梨花姑娘和解放军的?
答案示例: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的妹妹。
间接描写的人物有: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对梨花姑娘和解放军的描写,一是通过瑶族老人和梨花的妹妹的介绍表现出来的;二是通过写路人的心情和他们的实际行动——修葺小茅屋来表现的;三是通过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来表现的,如第8~11自然段从外到内写了小茅屋的陈设,从侧面反映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乐于助人;四是通过赞美洁白、美丽的梨花来表现的。
教师点拨:正面描写,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环境或其他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形象鲜明突出。
六、深入探究
1.“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
答案示例:①“驿路”与“梨花”与文章内容、景物完美吻合;
②“梨花”既指花又指人,高度赞扬了“梨花们”善良、美好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雷锋精神,譬喻贴切,形象鲜明;
③以“驿路梨花”为题,引用陆游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艺性。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记叙文题目的作用:
①点明故事的发生时间、地点、环境及主要(重要)人物(职业、身份、特点、暗示命运等)
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疑悬念、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含蓄委婉、诗情画意等)
③概括(关联)文章的主要事件
④点明(暗示)文章的主旨
⑤全文的线索
⑥营造.......氛围
2.文中的“我”是否是作者本人?
答案示例:作者在谈本文文体时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所以,常被人误以为小说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由此可见了,本文是小说,文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作品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的,因此也就常有人问我:“是你的亲身经历吗?是真有这么一个故事吗?”
有一篇评论《驿路梨花》的文章中,说了这么一段话:“如果容许猜想,那么大概是真有其事,但作者把它写成文章时,却有提炼,有夸饰,有点儿虚构的。这就是说,事情的具体发展,不一定是完全这样,只有经过作者的巧加安排,悉意提炼,才显得如此完整、如此引人入胜。”此话说得很对。有了生活,有了素材,还需要提炼、剪裁。
七、拓展延伸
1.趣味讨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2.同学们,这篇课文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答案示例:这篇课文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们积极“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雷锋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八、存疑问难
1.“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老余”和当地“瑶族老猎手”跟着“我”一起猜测、询问茅屋的主人是谁,是否合情理?
2.“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这句话的语序是否妥当?
答案示例:洗脚水不能填饱肚子,所以应改为:“温暖的火、滚热的洗脚水和喷香的米饭,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3.“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这段描写真实吗?
答案示例:当时已是天黑,外面只有一弯新月,“我们”已经上床睡觉,没有灯火,怎么能一眼就看清门外来人“须眉花白”,而且是个“瑶族”老人呢?就算在月色里依稀能看到他提着的是一杆火枪,他肩上扛的那一袋东西是无论如何都看不穿的,怎么能一见便知,说是“一袋米”呢?另外,从后面对小姑娘行礼这一细节来看,这瑶族老人很懂礼貌,但从这句话看来,他明知有人在屋里谈话(“正说着”),却不先敲敲门,而是推门直入,这是失礼的行为,我想一个老猎人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4.“‘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这段描写合常理吗?
答案示例:不速之客没有得到主人的同意擅自进屋休息,生火做饭,这是迫不得已的事。如果真的把老人当作茅屋的主人的话,我们见到主人后首先应表示歉意,请求主人的谅解,得到主人的谅解之后再表示感谢才合情合理。
5.课文在开头说:“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后面,那瑶族老人却说:“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这里恐怕又是一处疏漏。
答案示例:梨花的花期有这么长吗?
6.“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
答案示例:茅屋不是战场,电筒不是机枪,“扫射”一词不妥,改为“照射”似乎好些。
九、教师寄语
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梨花姑娘是善良纯朴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在祖国的边疆生根、开花。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必定会“驿路梨花处处开”。
十、随堂练习
1.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雷锋精神代代传
2.阅读选文,回答文后各题。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③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④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⑤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⑥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⑦“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⑧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⑩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选文第①到⑥段写了一次误会,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不超过12个字)
2.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3.选文第⑤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处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答案:1.我们误将梨花妹妹当作梨花。
2.(1)“深深”突出了老人行礼的动作(弯腰幅度之大),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2)既写了梨树林挡住突然出现小姑娘的情景,又写出了小姑娘天真活泼的神态。
3.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4.①哈尼姑娘梨花;②自然界的梨花;③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十一、作业布置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雷锋生平,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你认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板书设计:
助人为乐雷锋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