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一阶 课内文言文分册梳理训练
★第8篇 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一、重点字词
1. 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意思;心意;主意
(2)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香气
(3)佳木秀而繁阴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清秀;优异
2.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名【F】之者谁
原意为:名称,名字,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②故自号【F】曰醉翁也
原意为:名称,称号,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
①山【F】行六七里
原意为:地面上由土、石形成的高耸的部分,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原意为:翅膀,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③杂然而前【F】陈者
原意为:表示方位,与“后”相对,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原意为:快乐,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3. 一词多义
(1)秀
(2)谓
(3)乐
(4)归
4. 重点实词
(1)环滁皆山也 环:________________
(2)峰回路转 回:________________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________________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________________
寓:________________
(5)若夫日出而云霏开 霏:________________
(6)云归而岩穴暝 暝:________________
(7)野芳发而幽香 发:________________
(8)朝而往,暮【F】而归 暮:________________
(9)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________________
(10)伛偻提携 伛偻:______________
(11)往来而不绝【F】者 绝:________________
(12)泉香而酒洌 洌:________________
(13)山肴野蔌 蔌:________________
(14)杂然而前陈者 陈:________________
(15)非丝非竹 丝:________________
竹:________________
(16)弈者胜 弈:________________
(17)起坐而喧哗【F】者 喧哗:______________
(18)苍颜白发 苍颜:______________
(19)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______________
(20)树林阴翳 翳:________________
(21)游人去【F】而禽鸟乐也 去:________________
5. 重点虚词
(1)其
(2)之
(3)于
(4)乎
二、句子翻译
1.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断句】
2.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倒装句】
5.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判断句】
三、文意理解
1.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2. 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统编课后习题)
3. 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 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①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
【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2. 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异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用法归纳】而
意义及用法:①表承接,“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相承,可译为“就”“便”“然后”等,或不译;②表并列,可译为“且”“和”“与”等,或不译;③表修饰,连接谓语和修饰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或时间等,可译为“地”“着”“就”等,或不译;④表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然而”“却”等;⑤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速记口诀:“而”字作连词,修承并转与递进。
《醉翁亭记》一课中“而”字用法极为典型,共出现了23处,现整理归纳如下: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________________
2.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________________
3. 而年又最高 ________________
4.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
5.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________________
6. 云归而岩穴暝 ________________
7. 野芳发而幽香 ________________
8. 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______
9. 水落而石出者 ________________
10. 朝而往 ________________
11. 暮而归 ________________
12. 而乐亦无穷也 ________________
13. 往来而不绝者 ________________
14. 临溪而渔 ________________
15. 溪深而鱼肥 ________________
16. 泉香而酒洌 ________________
17. 杂然而前陈者 ________________
18. 起坐而喧哗者 ________________
19.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________________
20.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________________
21. 而不知人之乐 ________________
22.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________________
23.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
【分组小练】编者整理了其他课内文言文中含“而”字的句子,请选填其用法及释义。
第一组
1. 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_
3. 而伯乐不常有 ____________
4.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
5. 蹴尔而与之 ____________
6. 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____
7. 俄而雪骤 ____________
8. 时时而间进 ____________
第二组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
2.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
3. 隶而从者 ____________
4. 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
5. 久而乃和 ____________
6.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____________
7. 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
8. 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8篇 醉翁亭记
知识梳理
一、1. (1)意趣,情趣 (2)花 (3)茂盛
2. (1)①命名,取名 ②取名 (2)①沿着山路 ②像鸟张开翅膀 ③在面前 (3)以……为快乐
3. (1)秀丽;茂盛 (2)命名;为,是;告诉,对……说;说;认为,以为;叫作 (3)乐趣;以……为快乐 (4)聚拢;返回;一道
4. (1)环绕 (2)曲折、回环 (3)居高面下 (4)领会;寄托 (5)弥漫的云气 (6)昏暗 (7)开放 (8)傍晚 (9)背着东西 (10)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11)断绝 (12)清 (13)菜蔬 (14)陈列,摆开 (15)弦乐器;管乐器 (16)下棋 (17)大声喊叫、说话(18)苍老的容颜 (19)倒下的样子 (20)遮盖 (21)离开
5. (1)代词,指滁州城;代词,指游人 (2)代词,指“西南诸峰”;助词,相当于“的”;代词,指“山水之乐”;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从;在 (4)相当于“于”;在
二、1.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2.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3.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4.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5.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6.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三、1.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2. 本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起来,这些乐有: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禽鸟之乐;④滁人之乐;⑤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3.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把二者结合起来,点明主旨,说明太守是与众同乐的人,也回答了之前的疑问,道明了醉翁其实就是欧阳修,升华中心。
素养提升设问
1. 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2.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景抒情,都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有济世安民之心的抱负和情怀。不同点: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范仲淹是心怀天下的先忧后乐,立意更深远。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忧在人前,乐在人后”和“与民同乐”的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虚词样板文——而
“而”:1.连词,表并列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顺承 6.连词,表顺承 7.连词,表顺承 8.连词,表顺承 9.连词,表顺承 10.连词,表修饰 11.连词,表修饰
12.连词,表顺承 13.连词,表顺承 14.连词,表修饰 15.连词,表并列 16.连词,表并列 17.连词,表修饰 18.连词,表并列 19.连词,表顺承 20.连词,表顺承 21.连词,表转折 22.连词,表修饰 23.连词,表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