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篇 核舟记 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篇 核舟记 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4 11: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一阶 课内文言文分册梳理训练
第12篇 核舟记
明末·魏学洢
一、重点字词
1. 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
(2)左手倚一衡木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
2. 古今异义
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________,今义:两个及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
3.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石青糁之
原意为:一种青翠色颜料,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
4. 一词多义
(1)端
(2)奇
(3)可
(4)盖
5. 重点实词
(1)为宫室      为:________________
(2)能以径寸之木 径:________________
(3)罔不因势象形 因:________________
象:________________
(4)尝贻余核舟一 贻:________________
(5)盖大苏泛赤壁云 泛:________________
(6)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________________
兴:________________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________________
髯:________________
(8)如有所语 语:________________
(9)佛印绝类弥勒 类:________________
(10)矫首昂视 矫:________________
(11)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________________
(12)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______________
(13)其船背稍夷 夷:________________
(1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________________
盈:________________
(1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________________
修:________________
6. 重点虚词
(1)以
(2)为
(3)之
(4)雕栏相望焉   ________________
(5)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______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三、文意理解
1. 简述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统编课后习题改编)
2. 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统编课后习题)
3. “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2篇 核舟记
知识梳理
一、1.(1)诎 屈 弯曲 (2)衡 横 横着
2. 靠近
3. 用石青
4. (1)名词,开头,发端;形容词,端正 (2)奇妙;零数、余数;奇丽的景色 (3)大约;可以 (4)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原来是;大概
5. (1)做。这里指雕刻 (2)直径 (3)顺着、就着;模拟 (4)赠 (5)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 (6)慢慢地;起 (7)高;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8)说话 (9)像 (10)举 (11)类似 (12)分明的样子 (13)平 (14)竟然;满 (15)挑选;长
6. (1)介词,用;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 (2)做。这里指雕刻;判断动词,是 (3)结构助词,的;代词,指船舱 (4)助词,表陈述语气 (5)表顺承,相当于“就”
二、1.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3. 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三、1. 善于在小中寓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善于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表现出舟中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于精细微小处绝不马虎了事,展现刀笔之神与“象”外之韵。
2. 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大苏泛舟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做一个分类统计。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又是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中间部分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窗上又刻有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
3. 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美之情。
素养提升设问
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