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2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1-10 14:5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1.关于词的文学常识
词,又名“ ”“ ”“ ”。
词按字数分为 、 、 。 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本词属于 。
2.“沁园春”是 ,长沙是 。 3.“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李白“独坐敬亭山”的闲适;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隐逸;
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超脱;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是要表达中流砥柱的气概。4.“看”字统领哪几句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立 志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作 业
1.完成本课《精讲精练》
2.背诵本词
3.预习《相信未来》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找意象 ,分析含义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4)、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那些内容作了回答?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5)、注意“峥嵘”、“风华”、“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遏”等词的语境意义,理解“指点江山”、“万户侯”的借代手法和“粪土”的名词意动用法。(6)、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 突出了 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7)、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三、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 并置式看:山、林、江、舸、鹰、鱼 忆:指点、激扬、击水、
浪遏飞舟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辐射式诗人(我)胸怀博大的看景人也便成了“风景”,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 !看忆万类同学少年各种并置景物各种并置活动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追忆—当年革命盛景感怀—往昔壮志豪情过渡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 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 “击”“翔” 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的“竟”字,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基础知识一:字音
  百舸( ge )       舸--大船
廖廓(liao kuo)     指宇宙的广阔
  峥嵘(zheng rong)    不平凡,不寻常
  苍茫(cang mang)    旷远迷茫
恰同学少年( qia) 正当,正值
挥斥方遒(hui chi qiu)  奔放 强劲有力  
浪遏飞舟( e )      阻止

  学习目标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品味语言,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感受毛泽东的豪情壮志与豪迈风格。
诵读、疏通、理解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对照注释疏通字句2、研讨:
(1)、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立、看、怅、问、忆(2)、“看”字统领哪几句?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遍:红得广 染:红得深透 透:强调水的清澈 争:渲染了热闹气氛 击:突出雄鹰的矫健 翔: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3)、上阕主要写什么内容?与下阕有何关系?写生机勃勃的深秋景物,为下阕抒情作铺垫。第一课时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时间、地点、人物见景—生机勃勃
色彩绚丽
之景生情—以天下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