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篇 诫子书 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4篇 诫子书 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4 11: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一阶 课内文言文分册梳理训练
第34篇 诫子书
三国·诸葛亮
一、重点字词
1. 古今异义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________,今义:危险
古义:________,今义:治理
2.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非志【F】无以成学
原意为:志向,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作名词
非宁静无以致远
原意为:远大,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3. 重点实词
(1)静以修身 静:________________
(2)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______________
明:________________
(3)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________________
(4)非学无以广才 广:________________
(5)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________________
慢:________________
励:________________
(6)年与时驰 驰:________________
(7)意与日去 意:_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
(8)遂成枯落 枯落:______________
4. 重点虚词
静以修身 以:________________
二、断句
夫 君 子 之 行 静 以 修 身 俭 以 养 德(限两处)
三、句子翻译
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四、文意理解
1. 找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统编课后习题改编)
2. 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3.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34篇 诫子书
知识梳理
一、1.轻薄 修养
2. (1)明确志向 (2)远大目标
3. (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坚定  (3)达到 (4)增长 (5)放纵;懈怠;振奋 (6)疾行,指迅速逝去 (7)意志;消失 (8)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4.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1.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2.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3.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四、1.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2. “静”是修身的基础。“静以修身”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
3. 三个条件:一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二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三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