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练习一的教学设计》
课 题 练习一
设计思想 本节课先对第一单元知识点做了系统的总结,再进一步的进行练习,安排了结合学生熟悉的分物情境,引导学生不断追问竖式各部分的意思、外显除法计算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提高计算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和余数等概念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课重视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强调在进一步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练习除法竖式。结合分物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竖式并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意思。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操作活动,体会平均分配物体时经常会遇到分不尽有剩余的情况,并探索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结合操作和分物活动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经验,并进一步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并且运用有余数除法知识来解决“租船”等这类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的全部内容,但还缺乏一个系统的总结。学生对余数的意义掌握还不够,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还不够熟练,本节课先对第一单元知识点做了系统的总结,再进一步的进行练习,这将为后续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奠定基础。引导学生不断追问竖式各部分的意思、外显除法计算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2、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步积累试商经验。3、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步积累试商经验。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练习一”的教学,将遵循学生们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情,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总结出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在启发引导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导学过程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目标导学质疑启思 师:从开学到现在,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生:除法。师:今天这节课老师想举行一个除法闯关游戏,这个游戏一共有7关,每一关都不简单,有的关需要小组合作努力闯关,有的关需要同学们自己努力,最后7关全部通过的同学可以得到一个奖励。大家有信心闯关成功吗?生:有。师:那现在闯关游戏开始!(板书课题:除法练习课)师:现在进行闯关游戏第一关,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总结一下第一单元所学的内容。(板书课题:除法练习课)学生小组合作,师生共同总结。 设置闯关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更加深入地总结出第一单元的内容。
自主探究交流点拨 1.第1题(第二关)先引导学生在图上圈一圈,再在算式上填空、计算。加强学生对于除法的理解。2.第2题(第三关)(1)观察图片,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数字信息?(2)学生自主完成,并集体订正。3.第3题(第四关)全班齐练,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4.第4题(第五关)先提问:画面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学生举手发言,教师用课件显示答案,进行集体订正。5.第5题(第六关)学生独立完成,列算式完成,举手汇报。6.第6题(第七关)(1)帮助学生理解图意: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2)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订正。 结合分物的探索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积累探索与发现的经验。引导学生说出数学信息,在教学中为孩子渗透环保意识。
应用拓展总结升华 师:好,同学们,闯关游戏结束了,你们收获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师:同学们,你们收获得真多,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像今天这么棒,将除法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体会数学课堂收获的乐趣。
板书设计 除法练习课除法竖式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数位对齐) (至少要“进一”) (最多要“去尾”)除法 余数 有余数除法的竖式 (余数要比除数小) (试商)
作业设计 1.直接写得数。36÷9= 72÷8= 42÷7= 25÷5= 81÷9= 20÷7= 21÷5= 29÷9= 2. 用竖式计算。42÷6= 55÷7= 39÷7= 60÷8= 猴妈妈摘了26个桃子,平均分给6只小猴,剩下的留给自己吃,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 猴妈妈能吃到几个桃子 4.动物园门票每张8元,40元最多可以买几张 还剩几元?东方小学组织学生租车去春游,每辆车可以坐7人。二年级五班有51人,至少要租几辆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习题设计上有梯度,有层次,更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在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和试商的方法这一环节时,我没有把课堂的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在订正时只是为了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和对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培养。针对这节课,我也明白了有效解读教材的重要性,只有教材读懂了,读透了,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加成熟、有价值。同时我们还要解读我们的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有梯度的习题和问题,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