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4 14:5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资源和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
2、结合课文理解词句,了解双龙洞的风貌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寄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穿过孔隙,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矮、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编排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型课文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作者以及双龙洞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的?谁起来给大家说一说?
归纳板书: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路上的景色真美呀!我们看到了五彩斑斓的山、花、树,听到了潺潺的溪流,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沿途已经这么美了,双龙洞位于其中那是景中之景,肯定会更美。同学们想不想去洞内看看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吧!
(二)研读文本
1、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教学洞口的特点时,我适时出示课件: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宽。教学外洞的特点时,师:“外洞究竟有多大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让学生体会大,联系学校课间操的人数规模,相当于两个操场那么大,让学生体会外洞的大。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外洞大的特点,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写作中去,让我们的文章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
教学孔隙的特点时,教师引导:下一站我们来到了哪里?空隙!看!这就是空隙!要想从外洞进入到内洞,中间必须经过空隙,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穿过空隙是什么样的感觉,那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块来体验体验吧!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空隙有哪些特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空隙的特点的呢?好!开始吧!哪位学习小组代表起来给大家汇报一下?这一组的同学来说一下吧!通过描写小船的小来突出空隙的窄小。还有吗谁来给大家补充一下?描写了小船进出的方式是非常特别的,要用拉的方式,说明了空隙的矮小。你们小组讨论的非常精彩,热烈的的掌声送给你们!还有其他优秀的小组代表要发言吗?好!举手最高的那位同学你来补充,作者描写穿过空隙时的感受很细致非常的真实,体现了空隙险要的特点。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的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这里有问句,有问有答,设问的修辞手法,具体说明了空隙的窄小的特点。大家想不想看看这是怎样小的小船呢?看!能容得下第三个人并列躺着吗?不能,真的很小。船是怎样进出的呢?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小船很小,用绳子拉船进出孔隙,体现出空隙矮的特点。同学们想不想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穿过空隙,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闭着眼睛,想象一下自己仿佛就是小船上的一员,同桌两个人紧紧地挨在一起,躺在狭小的小船里,身体贴的紧的不能再紧了,好了我们的小船马上就要出发了!
教师配乐朗诵作者描写通过空隙的感觉,学生闭眼想象感受作者穿过空隙的危险。学生通过感受穿过空隙的感觉,通过感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窄、矮、险。教学内洞的特点时,师:“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观看内洞的图片,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感知内洞的黑、奇、大。
(三)、创设情境,启迪学生 展开想像:
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好看吗?”学生说:“好看。”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观赏了。”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
感悟作者写作方法: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
(四)、学以致用、练习仿写
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本篇课文是一篇游记,什么是游记呢?把作者游览的景色和当时的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就叫做游记,那怎样写好游记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设计,让学生总结写作的方法,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随即教师再进行总结补充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好了同学们!到了你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了,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按照浏览顺序、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仿写我们的校园。同学们可以先画个简单的路线图,再进行仿写,好了开始吧。
六、布置作业:
我们在叶圣陶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金华的双龙洞,它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课下阅读《黄山奇松》、《鸟的天堂》等有关游记文章,体会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作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
板书采用了图画的形式,形象直观,游览路线清晰,重难点突出,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评测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
2、作者介绍外洞“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__,表现在______________:
(1)小得只能容得下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2)船的进出方式是:
(3)乘船必须
(4)通过孔隙时的感受是:
课后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我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我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打开班班通,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多么有意思的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