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内阅读精选
一、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下列带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卖) B.物莫能陷也(刺破)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根据《自相矛盾》一文,完成下列思维导图。(用文中原句填写)
盾坚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人鬻盾与矛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矛锐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人:____________
3.下列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上不可能同时存在无坚不摧的矛和牢不可破的盾。
B.这个楚国人之所以无法自圆其说,是因为他口才不好,说不过其他人。
C.本文的寓意是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D.这个故事是成语“自相矛盾”的典故,指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A.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B.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C.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5.有人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为什么那个楚人“弗能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田忌赛马(节选)
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1.“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忌对这场比赛的结果无所谓。
B.田忌对这场比赛的结果无可奈何。
C.田忌对这场比赛的结果已在意料之中。
2.根据选文内容,连一连。
齐威王 田忌 结果
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 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 田忌胜田忌败田忌胜
3.“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孙膑告诉田忌什么?把他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田忌赛马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跳水(节选)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1.选文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语段,填一填。
3.语段中不止一次写到水手的笑,用“____”画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跳水(节选)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 选文中画“ ”的句子描写了水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吓”字写出了水手_________的心理,写水手的表现是为了_________。
2.有人说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为“孩子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你认为可以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船长在千钧一发之际,立刻让孩子跳到水里。下面哪一项不是船长已经考虑到的?( )
A.孩子跳海有可能生还,不然掉到甲板上必死无疑。
B.要是孩子能够转身回来就不开枪。
C.海面风平浪静,孩子掉到水里后的危险降低了很多。
D.水手们的水性很好,救起孩子的可能性很大。
4.从船长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C
2.物莫能陷也 于物无不陷也 弗能应也
3.B 4.A
5.因为他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6.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的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二、1.C
2.
3.孙膑悄悄地对田忌说:你先用下等马对他的上等马,然后用上等马对他的中等马,最后用中等马对他的下等马。输一场胜两场,你就赢了。
4.因为他按照孙膑的办法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三、1.猴子摘下船长儿子帽子,故意逗他生气
2.
3.水手们又大笑起来、水手们笑得更欢了 作用:水手的笑是孩子逐步走到危险境地的原因之一。也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因素。
四、1. 神态 动作 紧张、害怕 从侧面烘托孩子处境的危险
2.不可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是侧面描写,体现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孩子本来的注意力是在帽子上,因为“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听到叫声才会往下望,然后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如果删去,情节发展不连贯。
3.B
4. 船长是一个沉着、机智、果断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