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7 压强 知识点精练
Ⅰ.聚焦考点
Ⅱ.知识点精炼
ⅰ.固体压强的计算
ⅱ.压强的影响因素及探究
ⅲ.液体压强大大小计算与探究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力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产生的条件:只有相互接触且又发生挤压的物体之间才有压力
方向:压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即支撑面垂直且指向被压物体
大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因此压力的大小并不一定与重力大小相等,有时甚至无关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比较甲组和乙组,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比较乙组和丙组,结论: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
定义: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公式:通常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那么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Pa)。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对压强计算公式的理解
公式无论对于固体、液体还是气体产生的压强都普遍适用
公式中的受力面积S是指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的那部分面积,而并不一定是受压物体的表面积
应用公式计算时,力的单位要用牛,面积的单位要用平方米,压强的单位要用帕
三、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
保持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
保持压力不变,减小受力面积
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
保持受力面积不变,减小压力
保持压力不变,增大受力面积
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
四、液体的压强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且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可比较实验B和D)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可比较实验A、B和C)
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该处的压强也越大(可比较实验E和F)
液体压强的公式
式中p为液体的压强,ρ为液体的密度,g = 9.8 N/kg,h为液体的深度
两公式的区别与联系
是压强的定义式,也是压强的计算公式,无论对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是适用的
是通过公式推导出来的,只适合于计算液体和特殊固体的压强,推导过程如下:
一、固体压强的计算
1.体积相同的两个物体,密度之比为2:1,与水平桌面的接触面积之比为3:2,对桌面产生的压强之比是( )
A.3:1 B.4:3 C.2:1 D.3:2
2.四块完全相同的砖,按图放置,设左边砖对地面的压强为P左,右边砖对地面的压强为P右,则( )
A.P左:P右=1:2 B.P左: P右=2: 1
C.P左: P右=4:1 D.P左: P右=1:1
3.少林功夫“二指禅”绝活令 人称奇。表演时,人体倒立,只用中指和食指支撑全身的重量,如图所示。成人体重大约为600 N,两个手指面积约为2 cm2,这时两手指对地面的压强最接近于( )
A.3×102 Pa B.3×104Pa C.3×106 Pa D.3×108 Pa
4.如图是某同学在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时得到的图像。若用这两种物质分别做成A、B两个质量相等的实心正方体。把它们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则两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pA: pB为( )
A.8:1 B.4:1 C.2:1 D.1:1
5.(2021八上·宁波期末)已知两个实心圆柱体A、B的底面积之比为1:3,高度之比为2:3,构成A、B两个圆柱体物质的密度分别为ρA和ρB,将B放在水平地面上,A叠放在B上面(如图甲所示),B对地面的压强为p1,若把B叠放在A上面(如图乙所示),B对A的压强为p2。若p1:p2=1:2,则ρA:ρB为( )
A.3︰2 B.1︰3 C.2︰9 D.9︰4
6.(2022八上·慈溪竞赛)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棱劈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三棱劈的密度均匀且底面为矩形,若分别沿两物体图中虚线将右上侧切掉△m甲和△m乙,且△m甲<△m乙,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p甲和p乙的大小关系为( )
A.p甲>p乙 B.p甲<p乙 C.p甲=p乙 D.都有可能
7.(2021八上·萧山月考)有一注射器容积为10mL,0到10毫升刻度线的距离为8厘米。小明先把活塞推到底,再把注射器出药水的小孔封住,则他匀速拉出活塞时所用的力约为( )
A.1.25牛 B.12.5牛 C.125牛 D.1250牛
8.(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如图为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圆柱体A和B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的高度之比为2:1,底面积之比为1:2,则它们的质量mA:mB和对地面的压强pA:pB分别为( )
A.mA:mB=2:1,pA:pB=2:1 B.mA:mB=1:1,pA:pB=2:1
C.mA:mB=1:1,pA:pB=1:1 D.mA:mB=2:1,pA:pB=1:1
9.如图1是a、b两种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则a、b两种物质密度之比为 ,如果用质量相等的上述两种物质分别制成甲、乙(图2)两个底面积不同、高度相同的实心圆柱体,并将它们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则甲、乙两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
10.有一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物块重80牛,放在光滑墙角处(如图),受水平方向力F1=100牛、竖直方向力F2=12牛的作用,这时墙壁所受压强为 帕;地面所受压力为 牛,地面所受压强为 帕。
11.根据压强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的大小就是 的大小,但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若重为G的物体在支承面上静止不动,在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分别是: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2)如图所示,木块A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从图甲位置匀速运动到图乙位置,在此过程中,桌面对木块A的摩擦力 ,木块A对桌面的压力 ,木块A对桌面的压强 。(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湾鳄锥状的牙齿非常有利于啃噬猎物,是因为用这种牙齿啃噬猎物时的 很大。经测试,成年湾鳄1 cm2的咬合力高达4.2×104N,合 Pa。
(4)菜刀的刀口做得很薄,原因是通过 来 ;骆驼具有宽大的脚掌,是通过 来 。
12.如图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长航程极地漫游机器人。机器人质量约500 kg,装有四条履带,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1000cm2。首次在南极内陆冰盖完成了30 km自主行走。问:(g取10 N/kg)
(1)机器人受到的重力为多少?
(2)该机器人静止在水平冰面上时,对冰面的压强为多大?
13.“五一”假期,爸爸带小明自驾外出旅游,回家后爸爸要求小明完成以下科学问题,现在请你一起完成。已知:爸爸质量为60千克,小明质量为40千克,轿车质量为1.9吨。(g取10牛/千克)
(1)行驶过程中爸爸要求小明系好安全带,是为了避免紧急刹车时因 而造成伤害;小明发现安全带设计较宽,这是为了 。
(2)他们早上6点钟出发,到达景点的时间是7点30分,汽车路程表出发前为100km,到达景点时为220km,此次出游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3)如果在水平路面上汽车匀速行驶时的阻力是总重力的0.2倍,汽车匀速行驶时的发动机牵引力是多少牛?
(4)如果每只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汽车行驶在水平路面上时,地面受到的压力是多少?压强是多少?
二、压强的影响因素与探究
14.小敏利用海绵、桌子和砝码进行了如图的探究实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的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B.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C.探究过程分析:通过观察海绵凹陷面积大小判断受力效果
D.探究的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15.如图所示的水平雪地上,穿着雪橇的芳芳总质量为70 kg,没有陷人雪地;而穿着运动鞋的小明总质量为50kg,却深陷雪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芳芳对雪地的压力比小明的小
B.芳芳对雪地的压力和小明的一样
C.芳芳对雪地的压强比小明的小
D.受力面积和压力都不等,无法比较谁对雪地的压强大
16.(2021八上·宁波月考)下列实例中,目的是减小压强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17.(2021七下·滨江期末)如图所示,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次实验,说明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B.甲、乙两次实验中,小桌对海绵压力的大小相等
C.甲图中小桌对海绵压力作用的效果比乙图中小桌对海绵压力作用的效果弱
D.为了探究压力大小与作用效果的关系,可以将乙图中的砝码取下来,并将看到的实验现象和甲图中的对比
18.某同学利用小桌、砝码、泡沫塑料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是通过 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由甲、乙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受力面积一定时, 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 。
(3)由 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 。
(4)该同学在实验时将图乙中的小桌和砝码又放到一块木板上,如图丁所示,则在乙、丁两种情况中小桌产生的压强p乙 (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p丁。该实验的研究方法是 。
19.(2021七下·吴兴期末)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小安对实验器材做了一些改进,如图所示,在透明有机盒里放入一块海绵和砖块进行实验。(砖块和筒壁间摩擦不计)
(1)实验时,是通过观察 来比较砖块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这种实验方法叫做转换法。采用相同方法的实验还有 (请举一例);
(2)对比丙戊两图,小吉认为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无关。你认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小安看到“胸口碎大石”的魔术,查阅资料并通过实验发现:只要钉子尖端总的面积达到安全标准,同时尖端处于同一个水平界面,人就能安全躺在布满密密麻麻钉子的钉床上面。请解释其原理。 。
20.小明同学利用A、B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 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 法。(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
(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哪两个图 进行实验。
三、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探究
21.(2021八上·宁波期末)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底面积和质量都相同的甲、乙两平底容器,分别装有深度相同、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甲>F乙 ②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
③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p乙 ④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甲'=p乙'
A.只有①和③ B.只有①和④ C.只有②和③ D.只有③和④
22.(2021八上·宁波月考)如图所示,有一密闭的圆台形容器,内装一定质量的水,如果把它倒置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压强是图乙大
B.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相等,压强相等
C.图乙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小,压强大
D.图甲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小,压强小
23.(2021八上·宁波月考)如图所示,三个底面积不同的直筒形容器中分别盛有 A、B、C 三种液体,它们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现分别从三个容器内抽出相同质量的液体后,剩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A、pB、pC 的大小关系是( )
A.pA>pB>pC B.pA=pB=pC C.pA
pB
24.(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盛有同种相同质量的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比乙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小
B.甲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比乙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小
C.甲容器底受到的压力比乙容器底受到的压力小
D.甲容器底受到的压强比乙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大
25.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底面积和质量都相同的甲、乙两平底容器,分别装有深度相同、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 p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甲‘ p乙’p。(均填“>”“=“或“<")
26.(2021八上·宁波期末)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为400厘米2,内有一定量的水,在下列操作过程中水始终没有溢出,回答下列问题:
(1)现将一高度足够,底面积为80厘米2的长方体物块逐渐浸入水中,当它浸入水中的深度为10厘米的时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大 帕。
(2)现将一高度足够,底面积为80厘米2的长方体物块逐渐浸入水中,当它从接触水面开始向下移动10厘米,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增大 牛。
27.(2021七上·乐清期中)如下图所示,在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中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已知ρ水>ρ酒)其中a、b两点到液面的距离相同,a、c两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相同。
(1)甲盛的是 。
(2)在a、c两点水平面以下,容器中水的质量比酒精 (选填“大”或“小”)
(3)在a、b两点水平面以下,容器中水的质量比酒精 (选填“大”或“小”)
28.(2021七下·新昌期末)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如图甲所示。“奋斗者”号需要承载的水压是1.12×108帕,由此小卡猜想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于是用液体压强计对此进行了探究,如图乙所示。
(1)使用压强计前,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说明 。
(2)图乙中实验①、②、③说明,当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 。
(3)图乙中实验④、⑤,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盛有适量的液体a和液体b。液体a的密度 (选填“大于”、“等于”
或“小于”)液体b的密度。
29.(2021七下·上城期末)小金自制了一根可以估测液体密度的工具,其制作过程为将一根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下端蒙上橡皮膜(如图甲)。实验过程:
将此玻璃管慢慢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乙),发现橡皮膜向里凹,此现象说明
(2)保持橡皮膜所在的深度h不变,逐渐向玻璃管内注入液体(如图丙),此过程中橡皮膜向里凹的程度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继续向玻璃管内注入液体至图丁所示位置,此时橡皮膜的形状正好是平面,由此可推测出管内 注入的液体可能是 (填字母),并说明理由 。
A.盐水 B.酒精 C.蒸馏水
30.(2021七下·吴兴期末)小安用液体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深度的关系,如图所示是部分实验过程。
①将金属盒放入水中深度5厘米处,观察现象;
②将金属盒放入水中深度15厘米处时,发现金属盒的位置不动,但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逐渐减小;
③调整好器材后,重新实验。在深度5厘米处观察到现象如图 所示,在深度15厘米处观察到现象如图 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1)②中金属盒在水里的位置不动,但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逐渐减小的原因是 ;(2)小安反思:只进行两次实验就得出结论,结论是不可靠的。还需改变深度更换液体进行多次实 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小安补充的其中一个实验步骤是:将金属盒放入盐水中深度15厘米处时,实验现象如图C所示,比较B、C现象可说明 ;
(4)如图D为一圆柱形容器,容器内装有密度为 的液体,O点在深度为h处的水平横截面上,横截面上方的液柱对横截面产生的压力大小等于该液柱的重力。请根据压强公式推导出O点所在横截面受到的液体压强p0与深度h之间的关系式,并写出推导过程。
31.(2020七下·越城期末)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如图,烧杯内盛有密度为ρ的液体,我们可以设想液面下h深处有一底面积为S的水平圆面,它所受到的压力是其上方圆柱形的小液柱所产生的。
(1)请推证:液体内部深度为h处的压强p=ρgh;
(2)已知圆柱形下表面所在深度为30cm,所受压强为3.6×103Pa,则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32.(2020七下·柯桥期末)课本中关于“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有这样一个活动:“如图所示,在一段粗管的下端蒙上橡皮膜,并将水注入管内至约1/3处,观察橡皮膜的形状变化,再将水注入管内至约2/3处,再次观察橡皮膜的形状变化,两次变化比较后得出相应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直观看到,水深度在增加,橡皮膜向下凹陷程度在 (选填“增加”、“减小”或“不变”),说明液体深度是影响液 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大小的因素。这也与课本结论相吻合。
(2)小敏则提出了质疑,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水的 也在增加,那为什么不说是这个因素对液体压强产生影响呢?课本活动还不能精准说明深度就是影响因素。
(3)老师肯定了小敏的想法,并指导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实验中玻璃管底面积相同,并在下端蒙上橡皮膜,但上端的开口形状各不相同。小敏通过此实验最终排除了原先认为的影响因素,精准到了“深度”这个因素。请你帮助小敏分析此实验是如何排除质疑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2.【答案】B3.【答案】C4.【答案】B5.【答案】D6.【答案】B
7.【答案】B8.【答案】B
9.【答案】2:1;2:1
10.【答案】10000;92;9200
11.【答案】(1)重力;G;G;G+F;G-F;F-G;F(2)不变;不变;变小(3)压强;4.2×108
(4)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12.【答案】(1)解:G=mg=500 kg×10 N/kg=5 000 N
(2)解:F=G=5000 N,S=0.4 m2, p= =1.25×104Pa
13.【答案】(1)惯性;减小压强
(2)解:t=7 :30-6:00=1.5 h,
s= 220 km- 100 km= 120 km,
v= =80 km/h
(3)解:m总=60 kg+40 kg+1.9×103kg=2 000 kg,
G=m总g=2 000 kg×10 N/kg=20 000 N,
f=0.2G=0.2×20000 N=4 000 N,
因为汽车匀速行驶,所以F牵=f=4 000 N。
(4)解:因为汽车对地面的压力F压与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F支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而F支与汽车总重力G是一对平衡力,故F压=G=20 000 N,S=4×200 cm2=0.08 m2,
p= =2.5×105Pa。
14.【答案】C15.【答案】C16.【答案】B17.【答案】B
18.【答案】(1)泡沫塑料凹陷的程度(2)压力;明显3)乙、丙;不明显(4)等于;控制变量法(或转 换法)
19.【答案】(1)海绵的凹陷程度;利用音叉弹开物体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合理即可)
(2)不正确,因为没有保持压力的大小相同
(3)表演者使用的钉板,钉子的数量非常多,在一定压力范围内,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保证了表演者不被钉子扎伤。
20.【答案】(1)泡沫的凹陷程度;转换
(2)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甲、丙
21.【答案】D22.【答案】C23.【答案】C24.【答案】B
25.【答案】>;=
26.【答案】(1)200(2)10
27.【答案】(1)水(2)大(3)小
28.【答案】(1)装置不漏气(2)增大(3)小于
29.【答案】(1)液体内部存在压强(2)变小(3)B;液体压强相等,深度越深,液体密度越小
30.【答案】(1)装置漏气
(2)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3)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pa= =ρhg
31.【答案】(1)证明:小液柱的体积:V=Sh,
∴小液柱的质量:m=ρV=ρSh,
小液柱的重力:G=mg=ρShg,
小液柱对底面积S的压力:F=G=mg=ρShg,
小液柱产生的压强:p= = =ρgh
即:液体内部深度为h处的压强p=ρgh。
(2)根据p=ρgh得:
ρ液= =1.2×103kg/m3。
32.【答案】(1)增加
(2))质量,重力,体积
(3)在三个容器中,将水加到如图所示的深度,我们发现三个地面到液面水的深度已一样,但是三个容器中的水的质量却各不一样有大小,结果三张橡皮膜的凹陷程度却一样。于是说明精准说明了液体对底部压强是与深度有关,而与质量无直接关系,从而排除了质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