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考场作文之材料百变通课件(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考场作文之材料百变通课件(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4 15:3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高考考场作文之材料百变通
高考考场作文无非干好三件事:
第一:审准题,立好意
第三:把话说好
第二:有话可说
有话可说,就要解决材料问题;
把话说好,就要解决文采问题
同学们在考场上的材料来源:
1.儿时的记忆
2.试卷中的现代文
3.杜撰的隔壁邻居的故事
4.自己的经历
5.试卷中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
6.历史政治教材中的材料
7.语文课文中的材料
8.课外阅读的材料
今天有“万能钥匙”,能够解开wifi;“万能遥控器”,能够打开电视、空调;还有什么万能播放器、万能五笔输入法等等。
那有没有万能材料适合于各种考场作文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但有,而且还是经典的材料。
考场作文并不一定要掌握很多材料。关键在于你所掌握的材料要具有经典性,在于你要有变通运用这些经典材料的意识和方法。一旦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即使拥有很少的材料,你也一样能够在考场作文时从容应对。
为什么要使用经典材料?
我看到大部分作文,用八个字概括:不辨男女,不说人话。
——北京高考阅卷组语文组组长漆永祥
没有个性,没有思想
如果一个人没有思想,那只是一堆肉而已;
如果一篇文章没有思想,那就是一堆文字,没有价值。
使用经典材料可以增强文章的思想性,使主题表达得更加深邃。
高考作文经典材料“百变通”
判断下列材料是不是经典材料:
说到好人好事,就想到了雷锋,想到了红领巾;
谈同学友谊,同学们写到了发黄的照片;
写艰苦奋斗就想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就想到了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打江山等;
我小学时、初中时、高中时、现在的我…
这些材料有什么特征?
是不是这些材料写进作文就很好?
这些材料即便是经典性的材料,但也缺乏文化性,文化因子太单薄了,毛泽东虽然是诗人,但他身上的政治性太强了,革命味儿太浓厚。要用就要用他的诗句,少谈他的革命性,这是作文,不是政治题。(前四川命题组组长刘敏非常重视作文中的“文化因子”)
至于全篇说到自己,那你就算不得老几了,没人认识你,你的同学也是一样的。你就不要把自己写进试卷丢人现眼了!(这一点有争议)
什么是经典材料?
大致说来,凡是经典的历史文化名人、经典的思想、具有示范性的人生行为、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事物或者场景等,都可以视为经典材料。
经典材料的来源:
1.来自文化常识的:
屈原、苏武、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文天祥等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和思想,他们的行为具有人性的高度和人生示范性。
2.来自语文课本的:
人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出自高中语文课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关于庄子的材料(出自高中语文课文《逍遥游》);
关于经典意象“莲”、“梅”等的材料(出自中学语文课文《爱莲说》,陆游、毛泽东的诗词《咏梅》等);
……
3.来自阅读的: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语出补充阅读资料《报任安书》);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语出18~19世纪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后经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引用和阐述而广为人知)
为什么要运用经典材料?
答案很简单:运用经典材料,有利于你写出有文化内涵、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有一定文采的考场作文。
与一般的作文材料相比,经典材料具有以下显而易见的优势
1.任何程度的学生,均有了解和掌握——你不愁没有。
2.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深刻内涵和文化意义——比你在作文中凭空编造一个隔壁张三李四的故事做例子强得多。
3.有典范的甚至诗意化的表述可资借鉴,易于操作——很多文章都用过它们,说不定昨天你就在某报刊或文章中读到过关于它们的优美表述。
4.经典材料的叙述容易书面化,能有效避免语言口水化——所以能约束你的口水四处流淌。在作文中,你可以流血,流汗,流泪,就是不能流口水!
5.经典材料的释放空间较大,因而具有“百变通”的可能,方便你在作文中普遍运用——这就是你掌握有限材料而能通吃一切考场作文的秘密。
所有优势中最重要的是,经典材料具有普适性——它能够普遍适用于考场作文,使你无需为材料窘迫发愁。坐在考场中,面对一排排形如空洞的作文纸方格,不知道写什么,这是很多学生都有过的痛苦经历。其实,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篇幅很短,并不需要大量的作文材料。无论你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材料,真正用得上的,还不是只有那么三两个。(上一届一个考生在一次月考中写的《卡西莫多》只用了卡西莫多一个材料)事实上,只要你掌握并消化几个经典材料,考场作文的材料问题就能够基本解决。
卡西莫多
方圣洁
夜晚传来钟声,风熄灭了蜡烛,钟楼外他的歌声,回荡夜空。镜子里的怪物,穿着同样的衣服,在无助眼神之中,是无边的孤独,卡西莫多的礼物,享受孤独。
——题记
一座古老庄严的教堂里,有一个长相丑陋,遭人鄙夷的敲钟人。
窗 子
当所有人都以一种厌恶、唾弃的态度对待他,当所有人都以一种惊吓、恐惧的眼光看向他,当所有人存在的世界已没有他的立足之地时,他能做的唯一选择便是隐藏自己、封闭自己,他把自己涂成灰色,一种低调安静的颜色,也许就不用以一种丑陋的形象“惊艳”于世人,惹来那么多异样的眼光。他待在钟楼里,只是敲着钟,那里没有窗户,黑暗会护他安宁。
然而有一天,忽然有人为他打开了一扇窗户,他看见她美丽的面庞,他看见她善良的本性,他看见她不同于世人的单纯与美丽。于是他一无反顾,为她竭尽全力,为她做一切她所需要的成全和周全,哪怕最终还是孤独地消失在夜晚的钟声里。
她为他打开了一扇窗,那扇窗里的世界,不是只有黑暗、孤独和无助,还有她给予的阳光,给予的灿烂,给予的温暖……
镜 子
当他一个人待在钟楼小屋里时,也许他选择的不是世人所想的逃避和隐藏,我想或许也是他对自己存在的深刻认识,当他看到她的美丽,便深感自己的丑陋,当他看到世人的丑恶,便不顾一切为善良的人性而死。若不是他真正的了解自己,他怎么会隐藏自己的不同,羞耻于自己的丑陋呢?然而,最使人敬佩的是,他不懦弱,不逃避,他看到镜子里那般的自己便承认那般的自己,并以花的姿态凋零……
一扇窗,一面镜,窥见人生真谛。卡西莫多的孤独,是礼物!
阳光从不光顾,
月光为我伴舞,
巴黎夜晚的钟声,
回荡夜空,
如果习惯痛苦,
眼泪不会很苦,
若你伤悲,
让我钟声,给你安慰……
一窗一世界,一镜一人生……
同一经典材料“通吃”各种话题的范例
经典材料“百变通”,说白一点,就是帮助你以有限的几个材料“通吃”考场作文。
在武侠片中,你能够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武功低下的人,招式很多,很复杂;而真正的高手,常常没有什么花架子,往往数招乃至一招制敌。经典材料也许并不新鲜;然而,运用经典材料的手段完全可以是新鲜的。在武功高手那里,一草一木俯拾起来即是兵器;在文章高手那里,任何
材料俯拾起来即是写作资源。千万不要以为经典材料没有自己瞎编的例子“新鲜”就放弃了!尽管有人说“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但是,我们现在不是仍然要从他们的诗篇中汲取精神营养吗?
为了便于你举一反三,我这里仅举一个经典材料为例加以说明。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司马迁《报任安书》
示例1:
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有人好问,有人不好问。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话题作文)
运用示例:
文王拘囚之日,孔子落难之时,屈原
流放之中,孙子膑脚之后,当人生遭到这样的打击,前路茫茫,困顿不堪,前途何在,他们可以问谁?谁能够给他们指明一条道路?每个人写出的人生剧本,都只能由自己担任主角。人,只有反躬自问才能求得答案。逼视自己的内心,探问人生的价值,终将找到苦难的出口,生命的方向。
示例2 命题作文:一步与一生
运用示例:
在一生的任何境况中,你都可以迈出漂亮的一步。文王拘囚,能演《周易》;孔子遭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可赋《离骚》;左丘失明,终有《国语》。当逢人生绝境,他们都走出了一生中最精彩、最不可思议的一步。没有这一步,周文王就可能仅仅是一个平凡的诸侯而非伟大的哲人;没有这一步,孔子就可能仅仅是一个四处碰壁的政客而非伟大的诗歌巨匠;没有这一步,左丘明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普通史官而非伟大的史家。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不可能被逆境所困;他们一生中的每一步,都能够走出精彩!
示例3 命题作文:坚强
运用示例:
人生中无论面对怎样的艰困,我们都只能选择坚强;只有坚强,才能走出困境,成就人生。文王被囚,孔子遭厄,屈原流放,孙子膑脚,不韦迁蜀,他们都没有哭哭啼啼地怨天尤人,而是以坚强的生命意志去面对困境,面对痛苦。历史上的一切伟大人物,都是在肉体与精神的折磨中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强大意志而成就其伟大的。坚强,是人类反抗厄运时唯一可以依凭的力量。
示例4 命题作文:熟悉
运用示例:
无比熟悉的生活就是陈词滥调。太熟悉的生活,因其陈腐,让我们压抑甚至窒息。假如有机缘让我们经历一种不那么熟悉的生活,哪怕是困顿和痛苦的生活,也是一种突破和历练。文王被囚,孔子遭难,屈原流放,孙子膑脚,不韦迁蜀,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对熟悉的既有生活的打破。正是这种破除陈腐后全新的经历,激励了他们的生存意志,激发了他们的生命活力,给他们注入了新鲜的人生经验,使他们有更大的动力,去开辟生命的新境界。
示例5:我校某一次月考作文主题:把握现在
时间之矢不可逆转,生命难免“终有竞时”。创造人生的,必须把握现在,而现在是否有价值,关键在于为后世留下了什么。文王拘囚,他写下了流传千秋的《周易》;孔子落难,他写下了彪炳千秋的《春秋》;屈原流放,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离骚》。圣贤之人,当他们遇到人生困境时,他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把握住了现在,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从而让自己永垂不朽。
——何鸿杰下水作文文段
示例6:我校某次月考 材料作文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历史大河滚滚东逝,带走了豪杰英雄,留下了不朽的文明之光。那些历经苦难,受尽非人折磨的人啊,他们是英豪。司马迁一言不慎,惨遭宫刑,从此成了残缺之体,血与泪无声流淌,常人或许会就此郁郁,了此残生,但他不!他是司马迁,他将血与泪,世人嘲讽,内心悲苦都碾碎成末,和着一腔热血作为良药服下,终于创作了震惊后世的大巨著《史记》,留名青史,灼灼生华。其实,巨著的创作大抵如此,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那些经历苦难的人们,他们坚信:“一切都会过去”。
刘丹丹
经典材料
李白
李白的人生十分丰富,集书生、侠客、神仙、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与一身。李白一生恃才傲物,自由狂放。他鄙视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是文人自爱、独立不羁的人格典范。
作文中如何运用李白做素材?那就要看同学们的发挥了。
考场作文常用的李白名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说明:人生应该是快乐的,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的。至于是不是只能通过喝酒求得快乐,那不一定。李白的答案是酒,你可以有其他答案。快乐的目的是一样的,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说明:人要自信。天生一人,必有一用。李白有用,我们也有用。造物造出每一个人,都不是废品。假如你认为有人是废品,这是怀疑造物造人的技术有问题。至于钱财,李白的态度是“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思是不要做像葛朗台那样的守财奴,人生需要金钱,但人毕竟是金钱的主人,不能异化为金钱的奴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说明:未来会更好。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理想会实现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说明:这是自信的表现。你看,李白自信得多么的张扬。)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大意是:登上庐山以壮怀瞻望天地,只见长江茫茫东流,一去不复返回。
(说明:这种景象很宏大。这宏大景象的背后,我们感到李白的心绪似乎也有些茫然。)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说明:攀龙附凤之徒,实在太多;溜须拍马之徒,实在太多;屈己事人之徒,实在太多。于是,李白的这种境界,就显得特别高贵了。)
牛刀小试
请以李白为材料写一段话(三选一):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2.变通与执著
3.月考一的主题:做人不能随随便便
主题: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要有真才实学,名副其实,做人要有内涵
面对鼎鼎大名的盖达尔手提破皮箱,小学生惊异于“太不协调”,因为他不知道,一位真正有名气的人,重要的不是表面的浮华,而是其最有才能的本质。
洗尽浮华,展现豪迈之气。
穿越了盛唐的浮华,听到了,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笑声,浮华的世俗左右不了他的脚步。他满上一杯清酒,醉舞长剑,对月长啸,飘动的衣袖浮动起一层氤氲,带着几分傲气洗去浮华。
不屑权贵,不愿附媚,他选择用最为本质的方式诠释生命的意义。青崖白鹿,神游天 姥,他活在诗的本质中。未入仕途的浮华却不妨碍李白名垂青史,而他的诗已成为半个盛唐,成为我们民族精魂的一部分。
于是你洗尽浮华,翻越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追名逐利,才有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豁达,才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诗情与画意。洗尽浮华,成就一个自由本质的诗仙。
洗尽浮华,终归本质之心。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运用示例:
曾几何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吟“我辈岂是蓬蒿人”。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一腔热血。“御用文人”的金幌子,怎能罩住你那放荡不羁的心?终于,在经历了入世的挫折与痛苦后,你释然了。
重返鲁地,寻幽豪饮,销万古情愁与杯酒中;南下吴越,梦游天姥,寄难酬鸿志于山水间。虽不是“廊庙器(能肩负朝廷重任者 )”,可“天生我材必有用”。万古之痛,不过浊酒一杯。当心豁然开朗时,挫折后的痛苦不再是逆水行舟的浪,而是鼓帆前行的风。于是文学的艺苑里绽放出浪漫主义的奇葩。
青莲居士,数载宦海沉浮,痛哉,痛哉!一腔浪漫情怀,幸矣,乐矣!
变通与执著 运用示例:
如果说坚守是夏日里昂首问天的黄葵,那么变通则是随风飘零的落红;
如果说坚守是冬日里迎风绽放的红梅,那么变通则是天际莫名变幻云彩;
如果说坚守是碧水里直指青天的白莲,那么变通则是秋风里染红的枫叶。
坚守是茫茫星夜中永恒的星斗,变通是麦田里春种秋收的绿绿黄黄。坚守是山,是执著;变通是水,是风情。
是谁,高吟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谁?大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当你高吟高唱着进入长安时,你是否真有如此豪情?是的,你如是说。那么最后当你大声喝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甘愿“且放白鹿青崖间”时,你是否算是回归了你心灵的故乡,在那个名利纵横的年代?离开长安,将原本灯红酒绿的生活转变成了且歌且吟的浪荡,你,义无反顾。这是改变初衷,还是回归自我?这是变通,还是执著?
敢于舍弃:
著名诗人李白曾有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名句,潇洒傲岸之中,透出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凭借生花妙笔,他很快名扬天下,荣登翰林学士位这一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事业巅峰。
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不过是替皇上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这时的李白就面临一个选择,是继承安享荣华富贵,还是走向江湖一路漂泊呢。以自己的追求目标作衡量标准,李白毅然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弃官而去。——节选自于《放弃的智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