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皮的小闹钟》教学设计
课型:音乐欣赏课
年级:二年级
教材分析:
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由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作于1945年。乐曲为C大调、4/4,中庸的快板,采用回旋曲式写成。乐曲开始用木鱼声模仿钟摆的走动声。开始它很有规律,带有装饰音的主题。这种偶而出现的装饰音和切分节奏,在单调乏味的四分音符节奏中,出现了一种不安分的性格和幽默的情绪。
主题之后,是第一插部。它转成了G大调。旋律以附点音符为特色。主题再现,接第二插部。乐曲进行中不时插入闹钟的铃声和不规则的走动声。当主题第三次出现时,加有反复后接尾声,使得乐曲具有更为风趣的性格。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而且形体灵巧,适宜采用律动、图片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调皮的小闹钟》短小有趣,形象鲜明,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培养听赏兴趣,逐渐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聆听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2.通过参与音乐活动记忆主题旋律及插部音乐。
3.能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伴奏、用自编的动作表现乐曲,从而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小闹钟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2.通过各种活动深入理解音乐结构。
教学准备:自制打击乐器铅笔、小闹钟、钢琴、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音乐
师:欢迎同学们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请大家和我一起来感受一段有趣的音乐。
1.师生聆听音乐,每到主旋律就让学生站起来。
2.教师鼓励学生并提问: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猜一猜是谁发出的声音呢?一共站起来几次?
3.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知道小闹钟的两种特效音“嘀哒、铃”。
4.知道乐曲一共有五段,便于后面的分段学习
二、参与活动、记忆主题
1.聆听第一段音乐,老师在黑板上画出音乐图,并引导孩子跟着一起律动。
2.提问学生闹钟修好了吗?为什么?
3.告诉学生在音乐图不同的地方出现的是切分音,所以这首乐曲也叫打切分音的小闹钟。
4.再次播放第一段音乐,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律动,在出现切分音是和其他节奏的动作不同,熟悉音乐节奏和主题旋律。
三、身体律动、激发想像
1、仔细聆听第二段音乐,想一想小闹钟它怎么了?它的心情怎么样?
2、学生回答,闹钟累了,想睡觉了。
3、播放音乐,学生自由模仿小闹钟睡觉的动作。
4、老师统一的动作,再来一遍。
四、记忆主题、学习节奏
1、仔细聆听音乐,这一段和哪一段相同。音乐中模仿钟摆的声音是什么?
2、用铅笔模仿木鱼的声音。老师给出节奏,学习节奏。
3、播放音乐,用弹舌进行声势活动。
五、激发兴趣、获求新知
1.学生静静聆听音乐
2.结合音乐中的特效音响理解小闹钟的用途和作用(催人起床)。
3.聆听音乐,情境创设(分辨音乐中铃声响了几次)。
4.再次聆听第五段。(闹铃响了8次叫主人起床。)
5.学生配合音乐进行律动。
六、熟记主题、创编乐曲
4.出示旋律图形谱并学唱主题音乐。
师生手指图形谱—教师弹奏主题旋律学生手指图形谱——教师边弹边唱—学生边指边唱—教师弹学生唱—师生随主题音乐边指边唱。
5.师生交换进行模唱和伴奏,牢固记忆主题音乐。
七、知识拓展,表现乐曲
师:我们再一次完整的聆听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
1.聆听完整音乐。
2.学生完整表演
3.归纳乐曲结构,教师介绍回旋曲式。
4.知识能力拓展:
介绍作曲家安德森既聆听其代表作品《打字机》和《跳圆舞曲的小猫》主题片段。
5.师生伴随音乐《调皮的小闹钟》结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