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4 17:1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2.教材分析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第一单元最后一课,既解释唐朝走向衰亡的原因,又给出唐灭后的政治格局形成过程,在唐宋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这一段时期里,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是学习重点,学生在学习时对于战争事件的背景理解度不够深。在学习开始之前可以用短视频导入,让学生对唐中时期的社会状况有大体的了解,带入具体情境进行本课学习。
3.学情分析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通过第2--4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唐朝的兴盛,但对于唐朝的衰亡比较陌生。本课探究唐朝走向衰亡的原因,必须明确唐灭前的政治环境,运用相关史料进行引导探究。本课的难点是安史之乱的影响,选取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图片,熟练掌握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原因及影响,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比唐玄宗前期、后期的统治,认识到统治者个人行为对一个王朝兴亡的重要性。
【评价任务】
1.通过阅读课本23-26页,找出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原因及影响,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及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根源,同桌说一说。(针对目标1)。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小组内交流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针对目标2)。
3.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后期的统治措施,小组内交流这些措施的不同结果。(针对目标3)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同学们看一下杜甫的这两首诗,杜甫作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见证了唐朝社会的巨变,看一下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怎样的情景?为什么会《垂老别》中的景象?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节课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出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显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图片,熟练掌握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原因及影响,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比唐玄宗前期、后期的统治,认识到统治者个人行为对一个王朝兴亡的重要性。 教师过渡语:为帮助大家顺利达标,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认真自学。
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1.通读课文,勾划、记忆“自学教材”问题并将疑难问题标出; 2.2分钟完成自我检测题目, 1分钟同桌互相检查并纠错; 3.请你将自学和测试中的疑惑写在横线上。 知识点一 安史之乱——盛转衰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节度使势力膨胀) 2.安史之乱的过程(时间、反叛将领) 3.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 知识点二 黄巢起义--致命击 1.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领导人是谁? 2.黄巢起义对唐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3.唐朝灭亡的时间,标志? 知识点三 五代十国一一相延续 1.五代十国包含了哪些政权? 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2.五代十国局面蕴含着怎样的历史趋势? (二)自学检测 自主学习后合上课本,独立完成 1.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边将叛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历史上把这一叛乱称为( ) A.大泽乡起义 B.隋末农民大起义 C.安史之乱 D.唐末农民大起义 2.唐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下列人物曾领导唐末农民起义的是( )A.张角 B.黄巢 C.安禄山 D.史思明 课件展示自学检测题目,提问检查并点拨。 1.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影响? 2.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领导人是谁? 3.黄巢起义对唐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4.唐朝灭亡的时间,标志? 5.五代十国包含了哪些政权?蕴含着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后教环节 (一)教师点拨,拓展延伸。 点拨1唐朝的兴亡过程 点拨2:结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第一,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第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第三,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 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没有了,刚才同学们自学的都很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学以致用呢?现在请同学们看合作探究题,按照要求迅速完成。 (二)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案的合作探究题目进行交流,要求: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准备展示。 2.同学展示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进行补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二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被任命)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新唐书》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 合作探究参考答案 1)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我的疑惑
训练环节 三、当堂训练 合上课本,独立完成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将本课重点的基础知识巩固记忆一下,一会儿我们来检测一下这节课你的学习成果。(一)快速巩固基础知识。 学生就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进行3分钟的梳理巩固记忆。 (二)当堂检测 1.造成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 ) A.唐玄宗宠爱杨贵妃 B.边镇势力过于强大 C.唐玄宗政治腐败的后果 D.任用安禄山为节度使 2.唐朝诗人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导致了七国之乱 B.导致了八王之乱 C.使唐朝由盛转衰 D.造成了唐朝灭亡 3.“万国尽征战,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留血川原丹。”杜甫的名作《垂老别》描写的社会现实是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五代十国 D.宋金之战 4.“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此段材料描述的是黄巢起义的(  ) A.背景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5.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首小诗:“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是十五帝,扰乱五十秋。”这首诗描述的是( ) A.战国时期 B.三国时期 C.两晋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 6.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等历史事件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是() 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取决于皇帝的素质 B.必须控制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选做题:许多史学家认为杨贵妃(杨玉环)是祸国妖妃,导致唐朝的衰亡,你的看法是什么 过渡语:上述训练题答案已经明确的同学请举手!请同学们将自己错题纠错并记忆。 课堂总结: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和开放的王朝,在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年间,唐朝国力达到鼎盛,随着大唐盛世的如期而至,唐玄宗也不可避免的欲望膨胀,追求享乐,从而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隐患,最终导致王朝的衰败,甚至影响到了接下来几十年的混乱局面,我们应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