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说“木叶”
林庚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2.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3.体会文学论文的文体特征。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6部新诗集。
整体感知
请大家仔细阅读文章,把1-6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概括段意。
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引用大量诗句,旁征博引,
提出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整体感知
请大家仔细阅读文章,把1-6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概括段意。
第二段主要论述的对象有哪些?它们的关系如何?
“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
“木叶”就是“树叶”
诗人少用“树叶”
常用“树”“叶”“落木”
用“木叶”舍“树叶”
整体感知
请大家仔细阅读文章,把1-6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概括段意。
第三段主要论述的对象有哪些?它们的关系如何?
“木叶”“落叶”“树叶”“落木”
他们的主要区别在“木”字
用“落木”舍“木叶”
引导我们注意:
“木”字被诗人喜欢的原因
整体感知
请大家仔细阅读文章,把1-6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概括段意。
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样回答的呢?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整体感知
请大家仔细阅读文章,把1-6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概括段意。
第五段和第四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
“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对第四段提出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的解释说明: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整体感知
请大家仔细阅读文章,把1-6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概括段意。
第六段的主要讲了什么?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第一部分(1.2.3自然段)
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5.6自然段)
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原因。
第三部分(7自然段)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整体感知
本文研究了什么文学现象?
文学语言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现象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思考:作为诗歌语言“树叶”“木叶”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感受下列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木叶”都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都是秋天里的落叶形象。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思考:作为诗歌语言“树叶”“木叶”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感受下列诗句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树叶”都用在春夏之交,描写枝繁叶茂的形象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思考:作为诗歌语言“树叶”“木叶”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树叶:春夏之交,繁茂、绿色、饱含水分,是饱满绵密的,给人密密层层、满地浓阴的联想。
木叶:秋风叶落的季节,是脱落、黄色、干燥的、疏朗空阔的,让人联想到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感受下列诗句,说说“落木”和“落叶”有什么不同的意味。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感受下列诗句,说说“落木”和“落叶”有什么不同的意味。
落叶、木叶:虽然从树上落下,但在飘落的过程中,还保留一点
“叶”的绵密之感和对树的依恋之感。
落木:洗尽绵密,仿佛有落完树叶的光秃秃的树的影子,显示的是更为空阔的意境,更为萧瑟、肃杀的秋意。
思考: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对“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也联想不同。“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
“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
所谓“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即它带给人的联想,构成了诗歌含蓄蕴藉、意蕴丰富而难以言说的美感。
思考: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下面诗句中“雁”的形象为什么可以表现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嘏《寒塘》
明确: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如期回家的游子,对比自己,每每牵动起思乡之情,生发出无尽的乡思、乡情。
思考: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下面诗句中“雁”的形象为什么可以表现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明确:我国古代一般说“鸿雁传书”“鸿足传书”,因为古人与外出的亲人之间难通音讯,所以就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所以,诗句传达了作者思念远方亲人,期盼亲人的消息的情感。
对以上诗句的理解,暗示性起了重要的作用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暗示
文化心理暗示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生活常识暗示
阅读诗歌的方法
1.显现诗中的意象。意象简言之是包融诗人情感的形象、图景。形象性是诗歌的一大特点,理解了诗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还不等于跨进了诗歌的大门,只有通过语言符号这一环节,在头脑中浮现出诗句所描绘的形象与图景,才算真正进入了鉴赏阶段。
2.探求诗句的意蕴。阅读诗歌的时候,透过词句在自己的脑海中显现出一个个形象、一幅幅画面,还不是阅读欣赏的终点。只有把握了一首诗的意蕴,即诗中具体形象、画面所贯注的精神内容,才进入到阅读鉴赏的深层阶段。
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释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的话题;
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
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结合文章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其一,努力探究文学的规律性。
其二,善于“卖关子”。
其三,真切而富有个人色彩的体验。
即:文学论文的文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