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5 19:4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单选题
1.民以食为天,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粮食储备调节视为治国安邦的要政,提出了建立、健全粮食储备调节制度,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下列属于现代发明的粮食储备技术的是( )
A.窖藏 B.冷藏 C.腌制 D.低氧储藏
2.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1864年 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科学地制定出罐头生产工艺。至此,罐头工业进入到现代世界食品工业当中,并传至世界各地。
1923年 瑞典工程师发明了第一台压缩式电冰箱,由此生产出了家用电冰箱,它主要用于食物保鲜,保鲜食品被人们逐渐越来越多的食用。
1958年 安藤百福结合传统面条和拉面,经过脱水处理,发明了方便面。其后,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方便面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A.食品技术创新改变生活方式 B.中西饮食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C.科技进步推动食品种类创新 D.工业革命推动食物结构改变
3.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极端气候、地缘冲突等影响,2020年全世界有多达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比2019年增加1.61亿;全球23.7亿人陷入粮食危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比2019年增加3.2亿人,这是历史上饥饿问题最严重的时期之一,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应
A.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中心 B.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C.加强国际合作开放市场 D.重视食物物种交流
4.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农业温室系统。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室内温度、土壤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
A.产业化 B.智能化 C.无人化 D.集约化
5.1996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中,提出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方针是( )
A.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B.制定粮食安全计划,消除绝对贫困
C.政府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 D.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6.从公报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6.06万平方千米,比上年减少0.97万平方千米。各地调整和减少了低质、低效作物的种植,扩大了大豆、杂粮等优质、高效作物的种植规模。受市场价格和大豆补贴政策影响,东北地区增加了大豆等作物的种植,豆类播种面积达到11.07万平方千米。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种植结构调整 B.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D.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方式,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高效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是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使用小型农业机械,精耕细作
C.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实现电气化 D.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广使化肥
8.194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该组织早期着重于粮农生产和贸易的情报信息工作。70年代以后,逐渐将工作重点转向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和战略以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这一变化
A.减缓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B.基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律立
C.反映了发达国家已解决粮食问题 D.有利于消除饥饿目标的实现
9.陈云是20世纪50年代起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提出者和设计者。1952年1月他在一份报告中提出:“由于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粮食将不是宽裕的,而且城市人口将逐年增加……因此征购粮食是十分必要的。”这反映他提出统购统销政策根本出发点是
A.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B.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
C.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 D.彰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
10.90岁高龄的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当代神农。他在水稻研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树立了丰碑,这反映出( )
A.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首要问题 B.科技进步助推了世界和平
C.世界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D.政府支持是科研的重要推动力
11.新冠疫情爆发后,为解决学生不能到校上课的困难,贵州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空中黔课”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做到了“停课不停学”。这种网络教学方式的成功运用反映了
A.网络教学取代了传统的教学 B.传统的教学方式毫无优势可言
C.互联网成为唯一的学习媒介 D.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
12.2009年2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12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正了该法律;2021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第二次修正了该法律。这表明
A.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C.粮食安全获得立法保障 D.消除饥饿得到国家政策支持
13.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1864年 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腐败由微生物引起,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了罐头生产工艺。罐头生产工艺传至世界各地
1918年 美国卡尔维特公司制造出第一台家用自动电冰箱,人们保鲜食物更加轻松便利
1958年 安藤百福结合传统面条和拉面,经过脱水处理,发明了方便面。其后,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还发明了杯装方便面
A.食品技术创新便利人类生活 B.中西饮食文化交流逐渐加强
C.科技进步推动营养摄入全面 D.工业革命推动食物结构改变
14.1896年,维新派思想家陈炽在《续富国策》中指出∶"(英国)讲求农学,耕田、培壅、收获均参新法,用机器,瘠者皆腴,荒者皆熟,一人之力,足抵五十人之工,一亩之收,足抵五十亩之获。……中国于此,诚宜兼收并采,择善而从。"这一观点
A.指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 B.否定了我国小农经济的优势
C.反映了知识阶层的基本态度 D.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15.2000年5月,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中储粮总公司成立。200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向中储粮总公司移交了嫩江基地(当时全军最大的旱田农场)的管理权。这些做法
A.大大提高了我国粮食储备的规模
B.有助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
C.推动了东北地区食物生产现代化
D.促进了先进食物储备技术的引进推广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食品掺假尤为严重。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他主张积极干预食品药品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食品药品行业是其关注的重要对象。这些运动不仅给罗斯福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且唤醒了广大的民众,最终加速了《纯净食品法》的出台,开启了是美国食品监管的“联邦化”序幕。
——摘编自吴强等《转型期美国食品法律法规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一些疾病随海外贸易传入中国。为防止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20世起20—30年代,主要商埠开展了一定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例如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仿照英国,成立公共卫生处,逐步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卫生法规,并建立了公众投诉制度,但只是在少数城市,如上海、广州、汉口等,才进行了专门性的食品卫生管理。
——摘编自陆文雪《上海工部局食品卫生管理研究《1898-194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纯净食品法》成功出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20世纪初中、美食品安全管理的异同
17.粮食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和安全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
时期 战国晚期 西汉晚期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中期
耕地面积(亿亩) 0.9 2.38 2.11 4.15 4.65 7.27
粮田面积(亿亩) 0.85 2.24 1.99 3.9 4.2 6.18
人口(亿) 0.2 0.6 0.53 1.04 1.3 3.61
人均粮田(亩) 4.26 3.76 3.76 3.75 3.23 1.71
粮食亩产(公斤/亩) 108 132 167 154.5 173 183.5
人均占粮(公斤) 460.5 496.5 628 579.5 559 314
——摘编自吴慧《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C
4.B
5.D
6.A
7.B
8.D
9.C
10.B
11.D
12.A
13.A
14.A
15.B
16.(1)原因:政府导向下的国家干预;独立新闻媒体掀起的黑幕揭发运动;公共参与下的社会进步运动推动,相对完善的民主法制体制等。
(2)同:都采用了法律的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品安全的管理。
异:美国是独立的民主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美国是联邦政府积极干预,中国是地方性质的;美国是各阶层共同参与,中国主要是外部力量的推动;美国制定了全国性质的法律,效果更为显著,中国则是局部性的,效果不佳等。
17.(1)基本情况: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田占比高,粮食生产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人均所占粮田持续下降,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亩产量不断上升,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人均占粮呈下降趋势,出现粮食短缺问题。
(2)原因: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对粮食需求量增加;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影响粮食生产;传统小农经济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求;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进行粮食倾销的场所(或“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助关税特权,扩大对中国的粮食倾销”)。
(3)特点:阶段性;国家主导;灵活性(适时调整)和系统性;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认识:粮食生产关乎民生;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应利用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保障用粮安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