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选择题 (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选择题 (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5 19:4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单选题
1.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关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的局面。其原因是
A.明朝的国力强盛边疆稳固 B.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C.长城阻止了蒙古骑兵南下 D.俺答汗与明修好恢复互市
2.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早期盟长在各部旗长中自行推选,后来改由皇帝任命。这一变化
A.体现了守内虚外的政策 B.强化对民族地区的管理
C.践行了民族繁荣的思想 D.实现了各民族平等互惠
3.有学者谓:“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总制院”是指
A.理藩院 B.宣政院 C.御史台 D.枢密院
4.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金印一枚,下图为1784年出土于日本的“汉委(倭)奴国王”金印的印文。该金印可用以说明
A.中日交往历史悠久 B.中日经济联系密切
C.日本全面学习中国 D.朝贡体制遭到破坏
5.儒家民族观是历代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制定民族政策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儒家民族观强调“修文德以来之”的和平方式,材料所述民族观
A.与我们现代的民族观完全的相同
B.是各民族实施羁縻政策的思想渊源
C.消除了历代边疆地区割据的隐患
D.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条件
6.清政府于1860年设立“抚夷局”,第二年更名为“总理衙门”,1901年又更名为“外务部”。清政府对外交往机构名称的变化反映出中国
A.与西方交往的逐渐增多 B.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C.对外交作用认识的深化 D.外交近代化的推进
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地点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A.隋朝常骏在①处出航到达赤土国
B.宋朝开辟了由②处出发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C.清朝在③处迎来土尔扈特部的回归
D.汉朝在④处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宜
8.唐朝初年,回纥等部修建了一条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路上的商队,使臣往大绝。当时在长安、太原、洛阳甚至南方的一些城市,都有回纥商人的足迹,常年居住在长安回纥使者和商人达数千人。可见当时的回纥
A.注重与唐朝的交往 B.拥有世界领先的修路技术
C.崇尚学习儒家文化 D.充当了中西方贸易的使者
9.下列是某学生所做的学习笔记,其学习的主题应是
A.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B.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D.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10.敦煌悬泉置汉简记载:“校尉丞义,使送大月氏诸国客。从者一人,凡二人,人一食,食三升。”“建平五年十一月庚申,遣卒史赵平,送自来大宛使者侯陵奉献。”这可用来佐证当时
A.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融 B.汉朝边疆形势稳定和谐
C.政府对西域实行直接管理 D.国家积极推动对外交往
11.下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
《冰嬉图》(乾隆时期)
A.创造了古代绘画艺术的高峰 B.是清代文化世俗化的产物
C.是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表现 D.透露清朝贵族生活的腐朽
12.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地区)地处草原丝绸之路,连通西域与中亚、西亚。清朝政府统一新疆以后在此建立了许多台站,便利了中外交通,繁荣了地方商业贸易,使其成为重要的国内外商品交易市场。这一举措的深远意义是
A.西域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推动了改土归流的大规模开展 D.因地制宜加强中外交流
13.公元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统治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同时,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唐都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下列各项中的文物古迹或画作的内容不能作为唐太宗时代直接见证的是
A. B.
C. D.
14.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
A.遣唐使来华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天竺 D.鉴真东渡日本
15.有学者认为:“不能说中国朝廷从朝贡中获得了利润,回赠的皇家礼物通常比那些贡品有价值得多。在中国看来,对于这一贸易的首肯更多的是一种帝国边界的象征和一种使蛮夷们处于某种适当的顺从状态的手段。”可见朝贡贸易
A.造成中国外贸逆差加剧 B.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威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D.导致闭关锁国局面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根据材料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的边疆治理做出合理解释。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经历孝文帝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鲜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
——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及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及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B
3.B
4.A
5.D
6.D
7.B
8.A
9.C
10.D
11.C
12.D
13.D
14.B
15.B
16.特点: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羁縻府州制度)和防御体系(军镇屯成制度);边疆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和亲、册封)为主;通过开发边疆、促进发展来稳定边疆地区。解释: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封建经济繁荣;疆域拓展,民族交往活跃;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和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等。
17.(1)贡献:构建起“同源同祖”的思想观念;
时代背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大一统思想
(2)举措: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籍贯、改汉姓、通汉婚。
影响:适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因素:国家政策(统治者推动),民族交流,思想观念变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