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抛体运动 巩固(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抛体运动 巩固(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24 21:1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抛体运动》巩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教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一、单选题
1.物体受到几个恒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若再对物体施加一个恒力,则物体可能(  )
A.静止 B.做匀速直线运动
C.做变加速曲线运动 D.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2.如图所示,直升飞机将一名重伤的村民接送到治疗点。为节省时间,直升飞机匀速收拢缆绳提升伤员,同时沿水平方向匀速飞向治疗点。则伤员被接至机舱前的运动轨迹是(  )
A. B.
C. D.
3.河水的流速随离一侧河岸的距离的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若要使船以最短时间渡河,则( )
A.船渡河的最短时间是
B.船在行驶过程中,船头必须始终偏向河岸上游
C.船在河水中航行的轨迹是一条直线
D.船在河水中的最大速度是
4.套圈是一项趣味运动,如图为小朋友准备用套圈套中正前方的玩具。若将套圈与玩具视为质点,套圈距离水平地面1.25m高,玩具与套圈水平距离2.5m,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则套圈的水平速度大小为(  )
A.5.0m/s B.5.5m/s C.6.0m/s D.6.25m/s
5.如图所示,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度匀速运动,某时刻在它的正上方有一小球也以初速度沿同一方向水平抛出,并落在水平面上的点,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球同时到达点 B.小球先到达点
C.小球先到达点 D.不能确定
6.如图所示,绳子通过固定在天花板上的定滑轮,两端分别与同一水平面上的两物体连接,当两物体到达如图所示位置时,绳与水平面的夹角分别为、,两物体的速度大小分别为,已知、,则与之比为(  )
A. B. C. D.
7.如图所示,悬线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O点,另一端穿过一张CD光盘的中央小孔后拴着一个橡胶球,橡胶球静止时,竖直悬线刚好挨着水平桌面的边缘。现将CD光盘按在桌面上,并沿桌面边缘以速度匀速移动,移动过程中,CD光盘中央小孔始终紧挨桌面边线,当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时,小球相对地面的速度大小为(  )
A.v B. C. D.
8.如图所示,斜面倾角为,在A点以速度将小球水平抛出(小球可以看成质点),小球恰好经过斜面上的小孔,落在斜面底部的点,且为的中点。在A点以速度将小球水平抛出,小球刚好落在点。若小球从运动到的时间为,从A运动到的时间为,则为(  )
A.1︰1 B.1︰2 C.2︰3 D.1︰3
9.如图所示,一光滑宽阔矩形斜面,其倾角为,高为h,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现有一小球在A处贴着斜面以水平速度射出,最后从B处离开斜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B.小球的运动轨迹为抛物线
C.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为
D.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的水平位移大小为
10.第24届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在北京隆重开幕。若冬奥会跳台滑雪比赛运动员从平台飞出后可视为平抛运动,现运动员甲以一定的初速度从平台飞出,轨迹为图中实线①所示,则质量比甲大的运动员乙以相同的初速度从同一位置飞出,不计空气阻力,则运动员乙的运动轨迹应为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如图所示,一辆汽车正行驶在张家口市的盘山公路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车上的时速表指针一直指在处不动,则汽车的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B.若车上的时速表指针一直在摆动,则沿图中盘山道路段行驶的该汽车不可能有速度方向相同的两点
C.若车上的时速表指针一直指在处不动,则图中行驶汽车的加速度一直为0
D.即使车上的时速表指针一直指在处不动,图中行驶汽车的加速度也不是0
12.如图所示,乒乓球的发球器安装在足够大的水平桌面上,可绕竖直转轴OO′转动,发球器O′A部分水平且与桌面之间的距离为h,O′A部分的长度也为h,重力加速度为g。打开开关后,发球器可将乒乓球从A点以初速度v0水平发射出去,≤v0≤2 .设发射出去的所有乒乓球都能落到桌面上,乒乓球可视为质点,空气阻力不计。若使该发球器绕转轴OO′在90°的范围内来回缓慢地水平转动,持续发射足够长时间后,乒乓球第一次与桌面碰撞区域的面积S是(  )
A.2πh2 B.3πh2 C.4πh2 D.8πh2
二、填空题
13.一条小船在静水中速度为10m/s,要渡过宽度为60m、水流速度为6m/s的河流,小船渡河的最短时间为______s,小船渡河的路程最短时,渡河时间为______s。
14.如图甲为“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装置,斜槽末端水平,末端b点距水平地面的高度h=1.0m。在实验中让小球从斜槽滚下,得到了小球做平抛运动的一部分轨迹,如图乙所示的实线,测得AB、BC间的水平距离均为0.30m高度差分别为0.25m、0.35m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由此可知:(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小球在B点时的竖直分速度大小vy=__________m/s;
(2)小球运动到C点时的速度大小vC=___________m/s;
(3)小球运动到C点时距水平地面的高度hC=__________m。
15.如图,斜面倾角为30°,一小球从斜面底端点的正上方点水平抛出,初速度,小球正好垂直打在斜面上.则小球从抛出到打在斜面上的时间__________;间的高度__________.
16.跳远原是人类猎取食物和逃避狂兽侵害的一种生活技能,后又成为挑选与训练士兵的条件和手段。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跳远即已作为比赛项目之一、一位同学在水平面上进行跳远训练,该同学以与水平面成37°、大小为5m/s的速度离开地面腾空(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该同学可视为质点。则该同学到达最高点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m/s,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___________s。(sin37°=0.6)
17.如图所示,当运动员从直升机上由静止跳下后,在下落过程中将会受到水平风速的影响。风速增大时,运动员下落时间______,运动员着地速度_______,运动员水平移动距离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减小)
三、实验题
18.三个同学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的实验:
(1)甲同学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击打金属片把A球沿水平方向弹出,同时B球被松开,自由下落,观察到两球同时落地,改变A球被弹出时的速度,两球仍然同时落地,这说明___________。
(2)乙同学采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两个相同的弧形光滑轨道M、N,两小铁球P、Q能以相同的初速度同时分别从轨道下端水平射出。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应是___________。仅仅改变弧形轨道M的高度,重复上述实验,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
19.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平抛运动,小球从斜槽上滚下,落在水平放置的挡条上时被卡住,用铅笔标注小球最高点,多次上下改变水平挡条位置重复实验,确定平抛运动轨迹。
(1)平抛运动坐标原点应选小球在斜槽末端点时的( )
A.球心 B.球的上端 C.球的下端
(2)在此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次实验需将小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
B.选取较为光滑的斜槽,能减少摩擦带来实验误差
C.取下白纸后,取与白纸的上边平行的方向为水平方向建立x轴
(3)在实验中,让小球多次从斜槽上滚下,在白纸上记下小球的位置,小胡同学的记录纸如图所示,由图分析,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
A.斜槽末端没有调水平
B.小球每次从斜槽上滚下的位置不同
C.球和斜槽间有摩擦力
(4)小涂同学在实验中,漏记了斜槽末端的位置,只记下斜槽末端悬挂重锤线y的方向,根据实验描绘出轨迹中的一段,选取两点A和B,如图所示,测得两点离y轴的距离分别为和,并测得两点间的高度差为,取,则平抛的初速度_______。
四、解答题
20.如图所示,一条小河两岸的高度差是h,河宽是高度差的4倍,一辆摩托车(可视为质点)以v0=20m/s的水平速度向河对岸飞出,恰好越过小河。取g=10m/s2,求:
(1)摩托车在空中的飞行时间;
(2)小河的宽度。
21.如图,做斜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v=24m/s,落地时速度vt=30m/s,g取10m/s2,sin37°=0.6,cos37°=0.8,求:
(1)物体抛出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物体在空中的飞行时间t。
22.如图所示,质量为m=10 kg的物体放在水平传送带C上,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4。由于受到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光滑导槽A、B的控制,物体只能沿水平导槽运动(图为俯视图,导槽与传送带间有空隙)。现传送带以v1=8 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用力F拉动物体(方向沿导槽方向)使物体以v2=6 m/s的速度沿导槽匀速运动,g取10 m/s2,求拉力F大小。
23.如图所示是台阶的截面图,台阶长,高,在M点正上方处的P点将可视为质点的小球先后以不同的初速度正对台阶沿水平方向抛出,小球依次击中点A、B和C,打到这几点时速度大小分别为、、,不计阻力,求。(结果可保留根号)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3.D
4.A
5.A
6.A
7.C
8.B
9.B
10.A
11.D
12.C
13. 6 7.5
14. 3.0 5.0 0.20
15. 25
16. 4 0.6
17. 不变 增大 增大
18. 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 P球落地时刚好和Q球相遇 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直线运动
19. B A B 1.6
20.(1)1s;(2)20m
21.(1)30m/s,θ=37°;(2)3.6s
22.24N
23.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