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5 22:5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第2课,主要涉及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第一子目探讨佛教传入和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产生的影响;第二子目重点探讨中华文化对亚洲、欧洲及世界产生的影响。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一是两汉之际佛教文化的初传,由于佛教中的清规戒律与本土儒学思想碰撞、磨合再到二者的对话,后来,逐渐与儒、道文化相互融合与本土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二是始于明末时期的西学东渐,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全面开始。西学东渐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随着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剧中国社会各阶层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所进行的抗争、对国家出路的艰难探索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
同时,中华文化也在不断向外辐射,如中华文化为主体的东亚文化圈和中华文化向西方传播并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学西传。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上看,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选考历史的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历史分析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同时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节课可以从多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同时,他们在高一阶段已经接触了本课的相关史实,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有基本了解,对此问题的探究有一定的兴趣,阐述时也可以有论有据。但本课涉及的事件与知识点内容较多,学生对纲要也有所遗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注重构建教材的知识体系,利用时空观念将本课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研读史料、小组讨论中理解主干知识,感受文明交融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与影响,西学东渐的历程与特点,中国文化东传与西传的历程与影响。
难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西学东渐的特点,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1.在时空框架下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路径与方式,落实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2.通过对历史材料的解读,知道佛教中国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历史文献的解读能力,培育其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最终培养其“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3.通过“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这一重要主题,知道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以及世界眼光。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能够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不断汲取新的因素、创新发展的历程,探讨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观古识今,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传承优秀文化,投身世界文明交流与发展的时代使命。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经据典,导出主题
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许倬云《万古江河》
【设计意图】通过许倬云老师的话引导同学思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国是如何改变自己又是如何改变他人的文化的,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环环相扣,落实核心素养
第一部分:化为己用: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出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分布图,让学生寻找相似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跟佛教主题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很多,从而引出本课的第一个重点:佛教中国化。
【设计意图】今天这节课讲文化,“精神产品凝结在物质载体之中”,通过世界文化遗产这一物质载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地位,引出佛教中国化这个重点。
2.出示佛教传播路线图,引导学生思考佛教传入中国的基本史实。两汉之际,自古印度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同佛、道相融合。
在讲到魏晋南北朝佛道相融的历程中,出示敦煌莫高窟中汉代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飞天”形象的变化,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这一变化。
3.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
刘宋有佛寺1913所,南齐有2015所,萧梁有2846所,即便是疆域局促的陈朝,也仍有佛寺1232所。北朝的佛寺、僧尼远多于南朝,北魏末,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全国有1万余所。东魏北齐有寺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而社会民众,亦以身丁茶毒,佛讲未来,堪资慰藉……——钱穆《国史大纲》
佛教中国化顺应玄学清流而转入“佛玄”阶段。 ——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学生讨论,教师整理答案
【设计意图】了解早期佛教传入中国地基本史实,通过思考题提升学生思考能力。
4.回到佛教路线传播图,出示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地发展:隋唐时期,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
学生的所学对于这块知识点是比较陌生的,因此这里主要采取教师讲解的方式进行。
【设计意图】讲解佛教中国化完成的相关史实
5.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引导学生回顾思考汉武帝以后成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此时的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以及所学,学生能够得出此时的儒家学说面临着挑战。教师进一步追问,面对挑战的儒家学说如何“自救”?从而引出儒学如何借助佛道思想发展成为宋明理学这一知识点。
在思维逻辑结构上和资料上,无论是程朱,或是陆王,虽各取舍不同,又都是采纳了佛学和道学这两种唯心主义哲学“高明”的地方。
……
宋明理学不仅在本体方面走上了一条儒、释、道三种思想体系互相汲取和融合的道路,而且在认识论、人性论、性理修养和范畴使用等方面,也都汲取了佛学和道学不少东西。如朱熹的“一旦豁贯通”(《四书集注·大学章句·补格物传》),和陆九渊“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象山全集》卷三十五)的认识法,是借用了禅宗“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坛经》)这种“顿悟”成佛和道家的“玄览”思想。
——贾顺先《儒释道的融合和宋明理学的产生》
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及教师的讲解,最终得出儒学的自救方案。将儒家的传统道德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被称之为理学。
【设计意图】儒学发展为理学这一知识点在《中外历史纲要》上讲授时讲的比较浅显,正好通过如今佛教中国化的讲解进一步完善这一知识点。
6.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其他影响。
“一切作空看,唯恐割弃之不猛,屏之不尽。吾儒却不然,盖见得无一物不具此理,无一物可违于理。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从此一差,方有公私、义利之不同。”
——《朱子语类》卷十七
局限性:佛教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佛教传入我国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衰落几个阶段,对我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也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张开焱《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设计意图】讲解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其他影响,落实教材知识点。
7.教师出示梁启超的话:
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便是第二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过渡。
8.【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学东渐有哪几个阶段?简要介绍其具体表现。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主梳理“西学东渐”的相关史实,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9.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如何理解“中体西用”?重点讲解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悖于经义。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学生探究,教师整合答案
10.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特点?
师生总结概括:
【设计意图】借助本课机会重点讲解《中外历史纲要》上略讲的“中体西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二部分:他化万千: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1.再次出示佛教传播图,讲解佛教经由中国传播到日韩的历程,思考中国文化对东亚其他国家的影响。
自古以来,韩国就在中国文化的绝对影响之下,这种影响波及到日本,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这一文化圈最大特征是汉字的使用;儒教和佛教普及是共同点。这种表征一直延续到今天。
——1992年韩国政府《同中国文化再相逢》
在总结完上述影响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还有哪些表现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讲解
【设计意图】中国文化对东亚的影响以史实为主,师生合作学习即可,教师适当讲解故事丰富课堂气氛。
12.教师出示教材“历史纵横”中马克思的相关言论,引导学生思考:四大发明何时传到欧洲,有何影响?
火药指南针印刷水——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妨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非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水则变成新较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捉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设计意图】落实书本有关四大发明外传的知识点,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民族自豪感。
13.教师讲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其他影响。
第三部分:总结升华
14.教师出示本课图示,带学生进一步梳理本课知识点。梳理完后,再次出示许倬云老师的话,增加学生的体会。
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许倬云《万古江河》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知识点,并与本课的导入环节首尾呼应。
15.教师出示习近平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设计意图】观古识今,使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传承优秀文化,投身世界文明交流与发展的时代使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