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尚书》看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学设计
1.教学理念、指导依据说明
教学理念:本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对文化传承中的学校教育、报刊出版、翻译以及图书馆与博物馆的作用等内容的学习寻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指导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课标对本课知识点的要求有:①知道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②知道西方学校形式的发展③理解近代以来教育形式的变化④知道书籍作为文化载体的不断演变与发展及其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⑤知道图书馆与博物馆的演变及其意义这些知识点的联系是: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与博物馆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与载体。
2.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选择性必修三是围绕“文化交流与传播”设置的专题史,本课属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 一主题下的子课题,主要讲述了学校教育、印刷书刊、图书馆、博物馆四大文化传承载体的发展历程。通过多种形式,得以了解世界闻名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成长与发展。这一节课与第15课息息相关,正是因为有了文化传承的载体,使得文明得以延续,因此就必须重视对文化载体的保护。因此本单元内的这两节课的主题分别是“传承”与“保护”。
3.学情分析
(1)初中历史、纲要(上)中涉及了部分学校教育与印刷术的发展。(2)高二学生抽象思维快速发展,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已经能够独立自觉掌握教材和多种学习方法。力求理解教材的内容和内在联系,力求抓住主题,分出重点。因此对于本课的内容容量大,细小知识点多的情况下,需要在设计本课时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建构知识。
4.学术动态
备本课时,我浏览了以下书籍与文章: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李伟荣 李 林《<尚书>诸问题及其海外传播》刘波: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唐写本《尚书》栗洪武 陈 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李效杰《唐代私学教育考论》李兵《科举应试:北宋前期书院教学的主要指向》栗洪武《民国初年由学堂向学校嬗变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断层及其补救》叶修成《近十年来《尚书》热点研究综述》邢文《达慕思—清华“清华简”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10.刘立壹《古史“层累”与典籍译介 -理雅各的<尚书>译本及其中国古史观》 这些书籍与文章可以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及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的核心作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通过借鉴其他老师的一些教学设计的反思,在上这节课时,更加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古代的尚书的传承作为典型加以解读。
5.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对中国古代到近代各个时期学校教育的史料解读,以及尚书的传播情况的分析,知道古代到近代的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对尚书的竹简、抄本以及印刷书形式的解读,理解印刷书对文化普及及其传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且根据尚书竹简、抄本、印刷书的保护与保存,感受图书馆与博物馆对文化传承以及大众服务的巨大价值。(历史解释) (3)通过《尚书》的海外传播情况的解读,理解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巨大影响,感受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家国情怀)重点为:印刷书的诞生难点为:印刷书的诞生
6.教学方法分析
1.采用“史料解读”的方法4.采用“情境创设”法
7.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尚书》为线索贯穿全课,通过《尚书》从古至今的流传情况,分析古代到近代的学校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分析尚书现存的几种形式以及对珍贵《尚书》载体的保护的图书馆与博物馆的作用;以及通过《尚书》海外传播情况分析,理解翻译对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的重大意义。最终理解中华文化传承四千年不中断的重要方式。
8.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教师:同学们,梁启超先生曾经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书中说,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中华文化传承千年,是当今世界唯一一个文化从未中断的国家。那中华文化究竟是如何传承前年的呢?梁启超先生又说,今世界所称古书……皆无能及《尚书》者。上世史时代之学术思想,我中华第一也;中世史时代之学术思想,我中华第一也!以《尚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究竟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呢 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秘密究竟何在?今天就要我们一起学习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设计意图】本课以中华文明的最古老著作《尚书》为代表,探究其传承前年而不中断的原因,因此以此来导入即可以通过快速融入学习情境,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1)寻中华文化之“传”教师:相比于更为早期的《坟》、《典》、《索》、《丘》,其书更古,为何只有《尚书保》存下来,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最早经典呢?教师呈现材料1: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 --《尚书》百科“尚者,上也”,被尊奉为儒家“六经”中最重要的一经。 --李伟荣 李 林《<尚书>诸问题及其海外传播》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尚书》流传的原因与孔子编定整理有很大的关系,最关键的是孔子在教授学生时主要讲授了包括尚书在内的六经。据传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这也是《尚书》能流传下来的重要原因。孔子编定六经,私学教授,促进了《尚书》的广泛传播。教师设问:那在春秋战国私学兴起之前,学校教育的情况如何?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在春秋战国以前,主要是学在官府。教师叙事:然而秦始皇统治时期,焚书坑儒以吏为师,使《尚书》等儒家经典遭遇了前所未有之困境,那到了汉代,《尚书》又会是怎样的流传情况呢?请同学们根据汉代学制系统图以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的学校构成以及汉代《尚书》的流传情况。教师呈现材料2: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范晔《后汉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班固 《汉书·董仲舒传》《尚书》经过秦代焚书和秦末战火,汉初由伏生传下来的,仅有28篇。此后又有古文《尚书》出土。(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 --刘波: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唐写本《尚书》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通过材料,我们知道了,汉代的《尚书》是从墙壁保存中以及伏生等人记忆中珍贵保存下来的。同时从汉代其,中央设置了太学,地方也有“学”“校”“庠序”等官学,除此之外,私学也兴盛起来。而官学与私学的主要学习内容便是儒家经典,《尚书》因而得以幸存并继续传播,虽然关于墙壁中得到的古文尚书与伏生等人的今文尚书有不断争议,但不管如何,《尚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传承。教师叙事,到了唐代,《尚书》又会如何传承呢?教师呈现材料3唐代的中央官学……“凡博士、助教,分经授诸生,未终经者无易业……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栗洪武 陈 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思考:唐官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主要教授什么内容?根据唐会昌五年(安史之乱以后)明经、进士人数,分析唐代的官学与私学情况,并分析原因。理解其对文化传承的意义。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根据材料来看,安史之乱以后,官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取士的人数要远远少于地方私学举送的人员,唐朝私学弥补了官学的衰微,为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唐私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唐代私学又会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呈现材料4:滑州人王恭做官之前在乡里讲学时,有弟子数百人。庐鸿在嵩山建立学馆讲学,聚徒至五百人……唐高祖时,中央官学的国子学、四门学生员总数只有二百七十人,在唐太宗扩大国子学、四门学规模后,也才只有生员三千二百六十人。 -- 欧阳修《新唐书》 元稹曾在南方平水市中见到几位放学的儿童,竟然能背诵白居易的诗,这让元稹感到十分惊讶,询问后才知道,是教书先生“教我乐天、徽之篇”。 --李效杰《唐代私学教育考论》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从材料中我们看到了唐代私学的规模已经非常大,同时私学的形式也较多,有村学、蒙学与学塾,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唐代私学使得中下层读书人拥有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机会。那宋元以后的私学教育又会如何?《尚书》又会通过什么方式流传下来?教师呈现材料5: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 --朱熹《朱熹集》(《衡州石鼓书院记》) 北宋前期各地新建和修复的书院为33所。这些书院从创建或修复的时间而言,早于乾兴元年(1022)创建的书院有20所,占总数的74%,也就是说大部分书院都早于官学设立。 --李兵《科举应试:北宋前期书院教学的主要指向》教师呈现材料6:宋元时……在中央官学仍设置《五经》为主要专业。 --栗洪武 陈 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明清)“博士掌分经讲授,而时其考课。凡经,以《易》、《诗》、《书》、《春秋》、《礼记》,人专一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兼习之”。 --张廷玉《明史·志(职官二)》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从材料中我们我们理解了宋代书院作为私学兴起的原因,也与宋初期官学数量少有关系,同时也理解了宋代一直到明清《尚书》流传的形式,主要就是通过官学与私学的学校教育传播。《尚书》作为儒家经典,是科举制度考察的重要内容,因而也便成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历史史料以及图表的分析,理解从孔子整理《尚书》等六经以来,《尚书》是如何通过官学与私学的教育形式以及在科技考试的要求下一直传承下来的。理解学校教育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通过探究史料,解读史料,落实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教师叙事:到了晚清与近代,中国在列强的不断入侵下,传统文化又会遭遇什么情况?《尚书》还能继续传承吗?从近代新式学堂到新式学校,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什么困境?从近代到现代,《尚书》的传播情况又如何?教师呈现材料7:洋务运动后期,西学课程和学习时间……一般均占到 80—90% 以上……“近年各省所设学堂,且名为中西兼习,实则有西而无中。”……民国元年,改学堂为学校,以经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学”被彻底赶出学校教育的大门之外……新文化运动一开始,首先就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文化上反对尊孔读经与旧礼教旧道德……“九一八”事变后,社会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持一种认同和维护的态度。 -- 栗洪武《民国初年由学堂向学校嬗变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断层及其补救》随着 2008 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的逐渐刊布,学界掀起了新的一轮《尚书》研究热潮。 --叶修成《近十年来《尚书》热点研究综述》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已经整理出版了三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邢文《达慕思—清华“清华简”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近代以来,为了学习西方,中学的地位越来越弱,《尚书》也面临无人学习与传承的困境,但是九一八以后国家传统思想与文化便有了重视与传承,因此到了现代诸多大学都仍然肩负起传承教育传统文化与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重任。清华大学重新利用新发现的战国竹简研究《尚书》便是《尚书》传承的最佳证据。当然我们也要知道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在近代以来的发展,以及到了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完成表格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内容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影响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文革时期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改革开放时期内容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3.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影响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设计意图】通过对近代到现代学堂到学校的转变中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的困境与补救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传承的不易。理解学校教育在近代以来承担的中华传统文化延续的重担。通过表格的梳理与归纳,能够知道近代以来的学校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睹中华文化之“载”教师叙事:从古至今《尚书》在流传过程中是以什么形式在官学与私学中流传呢?教师呈现图片与材料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尚书》从竹简到抄本再到印刷。我们也看到了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尚书》的传播,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除了这些尚书的直接书籍,还有很多引用尚书较多的珍贵竹简也是尚书流传的重要途径。比如今天在上海博物馆的楚国简。这些珍贵的竹简与书籍,今天保护与修复的核心工作就在博物馆与图书馆,博物馆与图书馆就担任了文化载体传承的重要使命。通过视频了解一下图书馆与博物馆的作用。完成表格梳理归纳,知晓中国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发展概况。古代官府藏书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私家藏书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近代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近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5年,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在北京故宫紫禁城内设立的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部分竣工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年建成,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史料的解读,理解《尚书》从竹简到抄本再到印刷书的演变过程,理解印刷书的出现对文化传承、文化普及的重要意义。通过表格的梳理归纳,知道中国在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发展过程。译中华文化之“盛” 教师叙事: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方的联系,中华文化也通过传教士的翻译,传播到全世界。以尚书为例,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尚书》在世界的流传情况。 教师呈现材料9:对《五经》的研究最早的外籍学者是利玛窦, 他在《天主实义》多次提到中国思想家的著作……其中共 18次引用《尚书》……《尚书》于 1626 年译成拉丁文后,相继出现法文、英文和德文译本 在西方国家流传。《尚书》最普遍使用的英译本有理雅各(1815— 1897)和高本汉(1889—1978)的译本。 --李伟荣 李 林《<尚书>诸问题及其海外传播》理雅各试图厘清《尚书》学史的流变……德国汉学家夏德在书中大量引用理雅各《尚书》等《中国经典》的英译本和法国汉学家沙畹的《史记》法译本……理雅各的《尚书》译本也传播到日本,随着清末民初大量日文著作的汉译,吸收了理雅各《尚书》译本中古史观念……日文著作也转而间接影响了国内的古史界。 --刘立壹《古史“层累”与典籍译介 -理雅各的<尚书>译本及其中国古史观》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通过史料,我们看到了《尚书》的翻译本已经有英、法、拉丁、日等,全世界都领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通过翻译,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同时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中华文化的传播也是相似的,西方文化的传播,基本也是通过学校教育、印刷书以及博物馆与图书馆。学校教育古代古希腊产生欧洲最初学校形式近代法国:“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德国:促成大学职能转变。美国:大学走向 世俗化与商业化书籍古代埃及纸草书卷近代德国古登堡《圣经》采了活字印刷术 图书馆古代修道院藏书近代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古代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人类历史最早的博物馆。近代牛津大学、 阿什莫林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设计意图】通过对《尚书》的世界传播情况的分析,知道翻译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同时,翻译使得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全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强大精神与魅力,体现中华文化的强盛与优秀,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对世界文化传承方式的梳理,简单理解其概况。总结提升教师叙事:同学们,学完本课我们最后重新思考一下,中华文化为什么历经千年却从未中断?【设计意图】通过对中华文化传承方式的重新梳理,完成对整节课知识体系的建构,将零散的知识结构化。
9.板书
10.教学反思
本课特色:(1)整体设计思路:确定了本课的课魂(主题)便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寻找中华文化从未中断的原因。以《尚书》流传为线索贯穿全课,完成在主题引领下的整体性知识构建。(2)史料解读、创设情境。(4)核心问题的设置:1.为什么中华文化中最早的书籍只有《尚书》流传下来?2.根据汉代学制系统图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的学校构成以及汉代《尚书》的流传情况3.唐官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主要教授什么内容?4.北宋书院因何而起?北宋官学与私学的教学内容都是什么?《尚书》流传如何?5.中华文化如何传承千年从未中断?(5)教学中大量的环节渗透了历史核心素养。(6)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得到适当又有激励的反馈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7)总结图表,归纳到位,知识体系、框架线索与知识点都有了很好的呈现。(8)课堂提供了很多核心的学术观点。存在问题:存在问题:(1)问题设置过多,时间的分配上需要把控。(2)本课容量还是太大,还要进行适当取舍。(3)问题层次的设计还可以更加优化。(4)对学校教育部分设计很多,图书馆与博物馆以及印刷书部分涉及太少未来的解决思路:加强专业书籍的阅读,拓展学术视野;更好地处理教材;(2)加强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学习(3)加强对课标和课本的研读;(4)多次尝试,多次修改找到合适的取舍方法。
南宋初年编刻,世称“八行本”。此本后长期流落日本,(1884)始由杨守敬购归中土。善本。今藏国家图书馆。
敦煌唐写本《尚书》长卷(编号BD14681)。20世纪90年代,国家图书馆开展敦煌遗书的抢救性修复,得到妥善的保护。
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尚书》的原貌。
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 秦统一前的货币和 北宋的交子 明清银元宝
统一后的圆形方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