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6 22:5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科书内容分析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是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第1课,商路除了是商业活动的交换路径,还兼有文化交流、物种交换等多种作用,是古代文明间交流的重要媒介。本课涉及的商路是以路上丝绸之路为主线,草原、西南、海上丝绸之路为支线,四条路线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时间跨度大,相关地理概念多。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结合当下“一带一路”战略,将历史与当下有机结合。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历史选考学生,在高一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了整体的学习,对汉匈关系、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法显西行等已有初步的认知,因此对本课所学内容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本课涉及地理知识较多,学生对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位置相对陌生,且时间跨度极大,总体学习难度较大,因此要采取直观的教学方式,选用相关地图和对应文字史料,图文结合,读图学史,立足于时空观念,注重创设情境,构建逻辑框架,以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三、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了解古代商路,深入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2.通过地图、表格等形式,时空观念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衍生。
3.以史料为补充材料,分析探究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深远影响。
4.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理解其现实意义,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狭义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和作用。
难点:广义丝绸之路的路线详情。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梁启超对张骞的评价导入新课,通过以学习任务的形式聚焦教学重难点,以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为此,共设计如下四个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深入了解路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
学习任务二:掌握基于路上丝绸之路衍生而来的其他形式的丝路。
学习任务三:了解丝路的多种意义。
学习任务四:探讨丝路对于当今中国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
【导入】以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定义导入新课。
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 。 ——德国 李希霍芬《中国》
设问:是谁开辟了这条丝绸之路?
展示张骞的图片和梁启超对于张骞的评价。
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梁启超
设问:为什么梁启超称张骞为奇男子?如何理解世界史开幕第一人?
【学习任务一】深入了解路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
展示地图和材料
材料1: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史记·大宛列传》
设问:基于材料指出汉武帝为何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教师: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交好月氏,希望能够约为盟友,共击匈奴。因而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基于军事、政治目的的偶然行为。
材料2: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乃封骞为博望侯……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大宛列传》
设问:张骞之行为何被称为“凿空”?
教师:经中国西北和中亚的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虽已存在,但没有形成固定的路线。张骞通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真正打开了双方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也从此成为了国家的正规的中西通途,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为“凿空”。虽未能达成最初的使命,但成功建立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
根据《丝绸之路路线图》完成表格。
展示材料
材料3:敦煌太守李浩供给度沙河。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行十七曰,计可千五百里,得至鄯善(楼兰)国。 ——《佛国记》
设问:结合材料,在地图上指出法显西行时所走路线。
教师:在材料中关注敦煌、鄯善(楼兰)国两个地方,结合图片可知法显经丝绸之路的南线前往天竺。
设问:丝路三条路线形成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教师: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经过历代行商、旅人的探查,丝路得到了拓展,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丝路的兴盛和繁荣。
展示材料:《丝绸之路发展示意图》
设问:丝绸之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原因。
教师: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逐渐衰弱;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河西走廊被西夏、辽、元等政权把持,中原与西域的交流相对有限,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随着大一统王朝的重新建立,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
【学习任务二】掌握基于路上丝绸之路衍生而来的其他形式的丝路。
展示材料:《草原丝绸之路路线图》《茶马古道路线图》
材料4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
——《明史·食货志》
设问:两条路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北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因生活习俗对中原的货物有需求,尤其是作为生活必需品的茶叶,而中原地区同样缺乏马匹等物资。出于货物交易的需要,由商人开辟而来。
根据p52-53页,完成表格。
展示材料:《宋代海外贸易图》
材料5: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设问:“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明时期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任务三】了解丝路的多种意义。
材料6: 中原地区的丰盛物产资源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域、中亚、波斯、阿拉伯和地中海欧洲区域……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西方……草原民族的畜皮毛、毛织品,西亚的珊瑚、翡翠、珠宝、琉璃器等传入中国。——李明伟《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历史回顾》
结合教材p54,中原视角出发完成下列填空。
设问:从梳理的商品上反映了丝路怎样的特征?
教师:丝路上的商业活动频繁,丝路是一条通商易货路线。
材料7: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最重要的一条交流通道。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种类,而且大大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赵阳阳《略论古代丝绸之路中西动植物物种的交流》
设问:丝路上除了商品的交换外,还有哪些事物在交换?
教师:东西方的物种也在经由这条道路互相传播,丝路也是物种交流的途径。
材料8;丝绸之路的开发固然以丝绸贸易为初始驱动力,但它实质上促进了不同地区的交流,
展现了文明之间的互动。除了丝绸和其他物质的交换,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交流其实对后世的影响更深远。 ——张信刚《文明的地图——一部丝绸之路的风云史》
设问: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交流具体有哪些?
【学习任务四】探讨丝路对于当今中国的意义。
材料9: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摘自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2017年5月15日)
设问:结合所学谈谈今天的“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