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6 23:0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4课 从《尚书》看
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坟》、《典》、《索》、《丘》,其书不传,姑勿论 。即如《尚书》,已起于三千七八百年以前夏代史官所记载。今世界所称古书……皆无能及《尚书》者。
上世史时代之学术思想,我中华第一也;
中世史时代之学术思想,我中华第一也!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一、寻中华文化之“传”
思考1:为什么中华文化中最早的书籍只有《尚书》流传下来?
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
--《尚书》百科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之前,学校教育的情况如何?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春秋战国
“尚者,上也”,被尊奉为儒家“六经”中最重要的一经。
--李伟荣 李 林《<尚书>诸问题及其海外传播》
《尚书》经过秦代焚书和秦末战火,汉初由伏生传下来的,仅有28篇。此后又有古文《尚书》出土。(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
--刘波: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唐写本《尚书》
思考2:根据汉代学制系统图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的学校构成以及汉代《尚书》的流传情况。
两汉
一、寻中华文化之“传”
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
--范晔《后汉书》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班固 《汉书·董仲舒传》
一、寻中华文化之“传”
思考3:唐官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主要教授什么内容?
根据唐会昌五年(安史之乱以后)明经、进士人数,分析唐代的官学与私学情况,并分析原因。理解其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中央官学国子监与地方官学
官学衰亡,私学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
唐代的中央官学……“凡博士、助教,分经授诸生,未终经者无易业……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
--栗洪武 陈 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
经学
滑州人王恭做官之前在乡里讲学时,有弟子数百人。庐鸿在嵩山建立学馆讲学,聚徒至五百人……唐高祖时,中央官学的国子学、四门学生员总数只有二百七十人,在唐太宗扩大国子学、四门学规模后,也才只有生员三千二百六十人。 -- 欧阳修《新唐书》
元稹曾在南方平水市中见到几位放学的儿童,竟然能背诵白居易的诗,这让元稹感到十分惊讶,询问后才知道,是教书先生“教我乐天、徽之篇”。 --李效杰《唐代私学教育考论》
思考4:唐私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根据材料可以归纳唐代私学的特点,分析原因。

一、寻中华文化之“传”
学塾、村学、蒙学
私学规模大
唐科举制度使中下层读书人希望通过私学得到进入仕途的机会。

一、寻中华文化之“传”
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 --朱熹《朱熹集》(《衡州石鼓书院记》)
北宋前期各地新建和修复的书院为33所。这些书院从创建或修复的时间而言,早于乾兴元年(1022)创建的书院有20所,占总数的74%,也就是说大部分书院都早于官学设立。
--李兵《科举应试:北宋前期书院教学的主要指向》
思考5:北宋书院因何而起?北宋官学与私学的教学内容都是什么?《尚书》流传如何?
宋元时……在中央官学仍设置《五经》为主要专业。
--栗洪武 陈 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
(明清)“博士掌分经讲授,而时其考课。凡经,以《易》、《诗》、《书》、《春秋》、《礼记》,人专一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兼习之”。 --张廷玉《明史·志(职官二)》
一、寻中华文化之“传”
宋元明清
思考6:从材料可知宋元明清官学共通的教学内容是什么?由此可见古代学校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中 国 方式 发展 历程 官学
私学
影响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
1、先秦时期 “学在官府”;
2、西汉设立的太学、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3、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1、春秋时期私学产生。
2、唐朝以后私学得到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3、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官学和私学对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2、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一、寻中华文化之“传”
洋务运动后期,西学课程和学习时间……一般均占到 80—90% 以上……“近年各省所设学堂,且名为中西兼习,实则有西而无中。”……民国元年,改学堂为学校,以经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学”被彻底赶出学校教育的大门之外……新文化运动一开始,首先就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文化上反对尊孔读经与旧礼教旧道德……“九一八”事变后,社会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持一种认同和维护的态度。
-- 栗洪武《民国初年由学堂向学校嬗变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断层及其补救》
一、寻中华文化之“传”
近代
思考7:从近代新式学堂到新式学校,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什么困境?
从近代到现代,《尚书》的传播情况又如何?
随着 2008 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的逐渐刊布,学界掀起了新的一轮《尚书》研究热潮。 --叶修成《近十年来《尚书》热点研究综述》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已经整理出版了三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邢文《达慕思—清华“清华简”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近代大学教育
1、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的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形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2、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1、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2、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 背景
内容
影响
“文化大革命”时期 改革开放 时期 内容
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3.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二、睹中华文化之“载”
南宋初年编刻,世称“八行本”。此本后长期流落日本,(1884)始由杨守敬购归中土。善本。今藏国家图书馆。
敦煌唐写本《尚书》长卷(编号BD14681)。20世纪90年代,国家图书馆开展敦煌遗书的抢救性修复,得到妥善的保护。
清华战国竹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尚书》的原貌。
竹简
抄本
印刷书
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
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二、睹中华文化之“载”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所引《尚书》文字考
博物馆
图书馆
浙江省博物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为清政府筹建的京师图书馆。
故宫博物院
浙江省图书馆
图书馆和博物馆是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图书馆的成长
中国 古代 官府藏书
私家藏书
近代 现代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
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图书馆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
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
——摘编自卿玉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摘编自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材料三: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
——摘编自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材料四:无论学者们把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划分成几个历史时期,其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在这三次变革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图书馆在近代化道路上逐步全面展开。
——摘编自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
旧式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
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社会变革的推动
〖史料探究〗——近代图书馆出现的原因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 近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1925年,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在北京故宫紫禁城内设立的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部分竣工。
中国 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年建成,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中华文化传承载体及发展
寻“传”
睹“载”
学校教育 古代 官学:中央:太学与国子监;
地方:各级地方官学
私学:产生于春秋,兴盛于唐学塾、蒙学、村学,
发展于宋书院
近代 从新式学堂到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现代 人民教育兴起,科教兴国,教育普及
载体 书籍 从竹简到纸质书籍
从手抄到印刷(印刷技术从雕版到活字)
图书馆
古代:官方和私人藏书
近现代:公共图书馆建成
博物馆
近代:出现于上海
现代:综合性、专业性的博物馆不断发展
三译中华文化之“盛”
对《五经》的研究最早的外籍学者是利玛窦, 他在《天主实义》多次提到中国思想家的著作……其中共 18次引用《尚书》……《尚书》于 1626 年译成拉丁文后,相继出现法文、英文和德文译本 在西方国家流传。《尚书》最普遍使用的英译本有理雅各(1815— 1897)和高本汉(1889—1978)的译本。
--李伟荣 李 林《<尚书>诸问题及其海外传播》
理雅各(英)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计28卷。他的一生是由传教士走向汉学家的一生。
思考8:《尚书》在世界的流传情况如何?
理雅各试图厘清《尚书》学史的流变……德国汉学家夏德在书中大量引用理雅各《尚书》等《中国经典》的英译本和法国汉学家沙畹的《史记》法译本……理雅各的《尚书》译本也传播到日本,随着清末民初大量日文著作的汉译,吸收了理雅各《尚书》译本中古史观念……日文著作也转而间接影响了国内的古史界。
--刘立壹《古史“层累”与典籍译介 -理雅各的<尚书>译本及其中国古史观》
学校教育 古代 产生欧洲最初学校形式
法国:“ ”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近代 德国:促成大学职能转变。
美国:大学走向 。
书籍 古代 埃及纸草书卷
近代 德国古登堡《圣经》采了 。
图书馆 古代 修道院藏书
近代 面向所有人开放的 。
博物馆 古代 古代:埃及“ ”人类历史最早的博物馆。
近代 牛津大学 、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
世界文化传承载体及发展
大学区
古希腊
世俗化
公共图书馆
亚历山大博物馆
阿什莫林博物馆
商业化
活字印刷术
中华文化如何传承千年从未中断?
教育
载体
翻译
先秦成书
孔子整理五经
秦焚书
西汉尊儒
大唐
宋元
晚清
民国
当代
学在官府
私学兴起
墙壁藏书
太学
私学
科举兴学
书院兴学
断层补救
系统学习与研究(科教兴国)
图书馆
博物馆
译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