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八年级地理下(湘教版)
教学课件
第九章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2.归纳我国的区域特色。
3.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成就以及我国与世界的联系。
4.联系现状,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一 、基本国情
4大高原
4大盆地
3大平原
山区面积占2/3
有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
5种温度带
4个干湿地区
5种气候类型
复杂的地形
复杂的气候
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国土 面积 矿产 资源 耕地 面积 径流 量 森林
面积
中国总量居世界的位次
中国人均量占世界比值
3
3
4
6
6
1/3
3/5
1/3
1/4
1/5
主要自然资源总量及人均比值表
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三
2021年人口14.1亿, 世界第一
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美元)
2017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排行榜:卢森堡10.6万美元,排第1位
中国8865美元, 排第69位
基本国情 影响
地形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兼而有之 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多样化
气候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从北到南由寒变暖,从东到西由湿变干 利于多种动植物的生存
自然 资源 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 对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
人口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劳动力丰富,但也出现一系列人口问题
经济 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然方面
人文方面
二、区域特色
三亚
兰州
重庆
中国沿海地区海岸线长,拥有众多的良港,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沿海地区率先得以开发,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地域,并对内地产生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
1.沿海地区特色
1.找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等5个经济特区,说一说它们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征。
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
1984年
5个
交通
地形
政策
良港,对外交通便利
平坦
对外开放早
中国沿边地区少数民族相对集中,拥有壮美的山河和丰富的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沿边地区应积极利用边境口岸,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
资源丰富
边贸发达
旅游
矿产
边境口岸众多
少数民族集中
山河壮美
2.沿边地区特色
黄河上游最大的水利枢纽
黄河上游最大的水电站
陇海线
兰新线
陇海—兰新线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起始段。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众多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全面改善了黄河流域的对外交通联系。
3.黄河流域特色
中欧班列2013年7月18日开行
“一带一路”提速 2020年中欧班列将达每年5000列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流经中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灌溉着无数农田,连接了众多城镇。
4.长江流域特色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产业带,以重庆为核心的长江上游产业带,加上黄金水道和诸多港口的建设,正使长江成为一条综合实力雄厚的产业巨龙。
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超过7万千米,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60%左右。重庆、武汉、南京为长江航运的交通枢纽。
“黄金水道”
可利用水能资源
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水能资源丰富
年径流量
占全国1/3以上
淡水资源丰富
2.找出重庆、宜昌、岳阳、武汉、黄石、九江、芜湖、南通等8个城市,议一议,它们地理位置的共同点是什么?并具备哪些发展优势?
这些都是分布在长江干流沿岸城市,水陆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好。
具有沿江航运和江海联运的优势。
海南省推进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大力开发以热带海岛风情为主要特色的生态观光旅游,成为中国南部海疆一颗充满魅力的璀璨明珠。
三、 中国与世界
1.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30多年来,中国积极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迅速,许多经济指标居世界前列,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流,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不断提高。
1978年
2010年
GDP总量排名第10 名
GDP总量排名第2 名
阅读课本108页阅读部分,结合上述资料,了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你有何感想?
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 进出口贸易额 货物出口总额 货物进口总额 钢 煤 原油 发电量 水泥 化肥
排名 2 2 1 2 1 1 4 1 1 1
指标 棉布 谷物 肉类 籽棉 大豆 花生 油菜籽 甘蔗 茶叶 水果
排名 1 1 1 1 4 1 1 3 1 1
1.经济总量升至世界第二位;
2.多种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3.货物进出口额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的发展历程
实行对外开放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性组织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不断提高
2.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
2010年我国贸易伙伴:231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
由此可见
中国属于世界
中国正在阔步走向世界
全球化指数不断提高
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我国加入了很多国际性组织
UN
WTO
联合国。
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这说明:
我国的国际地位举足轻重!
北京冬奥会
杭州G20峰会
四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目前存在的问题
水土流失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自然灾害
如何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鼓励发展的产业
低能耗产业
高科技产业
创新产业
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习近平主席《十九大报告》
时事拓展——挑战
2018年4月16日,美国禁止企业向中兴销售芯片等元器件,由于中兴大量依赖进口芯片,使中兴公司遭受重大损失。
从2019年5月15日开始,美国就宣布将把华为及其子公司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名单”,2020年5月15日从禁止华为使用美国芯片设计软件,到2020年8月17日禁止含有美国技术的代工企业生产芯片给华为,再到2020年9月15日禁止拥有美国技术成分的芯片出口给华为。台积电、高通、三星、中芯国际等多家公司将不再供应芯片给华为。这意味着华为的自救之路刻不容缓。
发展方向
中国制造
中国智造
中国创造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居世界第2位,但与居世界第1位的美国相比,尚存在着显著差距。中国人均GDP居世界第121位。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明显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目前,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的1/3,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人均的1/6,人均石油、天然气储量不到世界人均的1/10,人均主要金属储量不足世界人均的1/4,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能源消耗水平居高不下。中国单位产值的能耗,约相当于美国的3倍、德国的4倍和日本的6倍。中国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问题仍很突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可谓任重道远。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生产的多为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产品,许多核心技术不得不依赖进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等加强。
(1)说一说,上面的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我国人均资源少
资源利用率低,污染问题严重
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水平还需提高
(2)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青少年学生能为可持续发展做点什么?
应该控制人口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
青少年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宣传;献计献策;做力所能及的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
一、基本国情
二、区域特色
三、中国与世界
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国情1:
国情2:
国情3:
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面积广大,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总量大 、人均少。
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区域 发 展 条 件
沿海地区
沿边地区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众多的良港、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对外开放早
旅游及矿产资源丰富;边贸发达。
黄金水道、水资源丰富
“一带一路”的建设及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对外交通联系大大改善
1.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2.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许多工农业产品世界首位。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1.存在问题:
2.对策:
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加剧。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1.下列农业生产的做法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东北平原利用肥沃的黑土种植甘蔗
B.我国东部沿海滩涂发展水产养殖业
C.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D.内蒙古地区开垦草原,发展种植业
2.下列说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是( )
A.陡坡开荒 B.围湖造田 C.不准开荒
D.在某水域的一定时间内实行“休渔”制度
3.关于我国地理国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济建设成就巨大,已经成为发达国家 B.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充足
C.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D.地区发展差异不明显
B
D
C
4.下列关于中国国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B.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C.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D.经济增长迅速,已成为发达国家
5.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 )
A.印度 B.中国 C.越南 D.朝鲜
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 )
A.第1位 B.第2位 C.第3位 D.第5位
7.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 )
A.2000年 B.2001年 C.2008年 D.2010年
D
B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