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课件+学案(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课件+学案(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25 07:00:16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单元素养检测卷(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每小题 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下图为废黄河三角洲演变模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三处土层形成由先到后的顺序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甲、乙、丙 D.丙、乙、甲
【解析】此处位于废黄河三角洲附近,土层的形成原因是流
水堆积作用。越靠下堆积时间越早,故丙最先形成,之后
乙、甲依次形成。故选D项。
D
2.与b时段三角洲快速发展无关的因素为(  )
A.水下坡度平缓
B.海水顶托
C.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见效
D.渤海湾潮流作用弱
【解析】b时期三角洲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当时黄河在此入海,
从上游挟带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图中可见此处水下坡度平
缓,促进了泥沙的堆积,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和渤海湾较弱
C
的潮流作用导致泥沙堆积体被侵蚀较少,因此发展很快。当
时为1128年至1855年,此时间段内我国没有进行有效的水土
保持工作,故选C项。
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如下图)。据此完成3~4题。
3. 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
是(  )
A.洪涝 B. 台风 C. 滑坡 D. 泥石流
【解析】由“桩林坝安装在沟谷中”可知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
的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地在沟谷,洪涝、台风、滑坡不一定发
生在沟谷中,而泥石流的发生地主要是沟谷,故A、B、C错
误,D正确。
D
4. 野外遇到该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 就地寻找掩体躲藏
B. 沿沟谷延伸方向向低处跑
C. 抓住漂浮物漂浮
D. 沿与沟谷垂直的方向向高处跑
【解析】因为泥石流发生时,洪流内包含泥沙、石块、巨大
砾石等,且突发性强,速度快,危害大,所以野外遇到该自
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沿与沟谷垂直的方向向高处
跑。故D正确。
D
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有人说该河段“富”,也有人说该河段“险”,“富”和“险”分别
是指(  )
A.九省通衢,地上悬河 B.洞庭湖畔,赤壁战场
C.鱼米之乡,九曲回肠 D.黄金水道,险滩密布
【解析】根据题目提示以及图示,可以判断出该河段是长江
的荆江段。荆江段有两大特征,一是该河段为“地上悬河”,
二是该河段河道弯曲。荆江段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地势
平坦,水网密集,是“鱼米之乡”;该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
回肠”之险。
C
6.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
B.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
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D.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
【解析】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
度变慢,泥沙大量堆积,形成“地上悬河”,河道易发生
变化。
B
下面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正确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解析】依据河谷宽度由窄到宽的形态变化加以判断。
8.阶段④表现的主要作用是(  )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
C.变质作用 D.流水沉积
【解析】河谷变宽,河流流速降低,沉积作用增强。
C
D
下图为某河漫滩剖面示意图。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据此回答第9题。
9.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  )
A.河流落差大的河段
B.流量季节变化大、崎岖峡谷河段
C.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段
D.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河段
【解析】依据河漫滩的概念可知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的
沉积作用,需要地形平坦的河段,而且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
比较大,在洪水期才会被淹没,正确答案为D。
D
读图,回答10~11题。
10.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解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11.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   B.喀斯特作用
C.海蚀作用    D.风蚀作用
【解析】埃及狮身人面像所在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风蚀作
用较强,受其影响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
B
D
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图1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2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12~13题。
12.风影沙丘的形成是因为(  )
A.沙丘在移动时遇灌丛阻挡不断增长
B.灌丛后的沙地因风力侵蚀弱而逐渐高于周边
C.风沙在灌丛向风一侧被拦截、堆积
D.风沙在灌丛背风一侧因搬运减弱而堆积
D
【解析】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前进途中如果遇到地面灌
丛、岩块的阻挡,沙粒便沉落、堆积下来,就会形成沙丘。
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灌丛的叶子较小,且并不是密不透风,
沙粒会穿过灌丛,风沙在灌丛背风一侧因搬运减弱而堆积。
根据“风影沙丘”几个字来判断,应该是在背风处形成的,D项
正确、C项错误;风影沙丘属于固定沙丘,不是沙丘在移动时
遇灌丛阻挡形成的,A项错误;灌丛后的沙地是因风力搬运减
弱而堆积形成,不是因风力侵蚀弱而堆积形成,B项错误。
13.若因过度樵采导致灌丛被破坏,则风影沙丘将(  )
A.向西南方向移动 B.向东南方向移动
C.几乎不会变化 D.增长速度加快
【解析】风影沙丘是在背风处形成的,灌丛所在方位应该为
上风向。从图中所给的方向标来看,图中沙区位于植被的西
南方,故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若因过度樵采导
致灌丛被破坏,则风影沙丘将向西南方向移动,A项正确。
A
下图示意浙江兰溪某喀斯特溶洞断面。该溶洞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在不同高度分布着三层水平溶洞,水平溶洞规模存在差异。据此完成14~15题。
14.目前空间规模持续扩大最显著的溶洞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读图可知,③处的溶洞处在初期发育阶段且该处地
势较低,大量地下水可汇集到此处,因此溶蚀作用较强;
①②处的溶洞目前规模已经较大,且①②处地形坡度较大,
水体不易积存,水体溶蚀作用较弱,后续扩张速度缓慢;④
是地下河道而不是溶洞,故目前空间规模持续扩大最显著的
溶洞是③,C项正确。
C
15.该地下河水量最大的时期为(  )
A.①形成时期 B.②形成时期
C.③形成时期 D.④形成时期
【解析】读图可知,①第一层溶洞规模最大,说明溶蚀作用
最强,因此该时期该地下河水量最大。
A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数
百米长的流线型小丘,是冰川前进过程中,底
部砾泥物质翻越凸起的基岩后,冰川搬运能力
减弱,砾泥物质堆积而成,右图为某地鼓丘平
面示意图,闭合曲线为等高线(单位:米)。
读图,完成16~17题。
16.塑造图示地貌形态的冰川移动方向为(  )
A.由北向南 B.由南向北
C.由西北向东南 D.由西南向东北
【解析】根据图中等高线延伸方向和指向标可知,冰川由西
北向东南方向移动,故C项正确。
C
17.该地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 B.闽南丘陵
C.东欧平原 D.安第斯山脉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鼓丘的海拔小于190米,应属于平原
地区,青藏高原、闽南丘陵和安第斯山脉海拔较高,东欧平
原海拔低,故C项正确。
C
青藏高原南侧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全长504.6千米,最深处6 009米,平均深度2 268米。受沿途岩性(软硬程度)的影响,宽谷与峡谷相间分布。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河谷及周边地貌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图中宽谷形成所对应的岩性及所受的主要作用是(  )
A. 坚硬、下蚀 B. 坚硬、侧蚀
C. 松软、下蚀 D. 松软、侧蚀
【解析】“受沿途岩性(软硬程度)的影响,宽谷与峡谷相间分
布”,河流谷地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岩石坚硬,侵
蚀慢,反之,侵蚀快;落差大,流速快,河道窄深,反之,
河道宽浅。因此宽谷形成地区应是岩石松软,河道宽,流速
较慢,河流以侧蚀为主,故D正确,A、B、C错误。
D
19. 该地盛行的风向最可能是(  )
A. 东风 B. 南风
C. 西风 D. 北风
【解析】图中沙丘呈新月形,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个尖角)
顺着风向延伸;结合图中指向标可判定最可能的风向为北
风。故D正确,A、B、C错误。
D
在美国纽约州西北部,有十二个狭长的湖泊,近距离并排呈南北走向,形似手指或指痕,被称为手指湖,最长的湖泊长度达61 km,每个湖泊的湖盆基本呈U形。读图,完成20~21题。
20.形成手指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冰川侵蚀 D. 海浪侵蚀
【解析】由材料可知,手指湖位于北美洲五大湖附近,由于
纬度较高,气温低,地质时期有冰川分布,且“每个湖泊的
湖盆基本呈U形”,说明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冰川侵
蚀,C正确。流水侵蚀形成瀑布、河谷(多V形谷),A错误。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B错误;海浪侵蚀形
成海蚀崖、海蚀柱等,D错误。
C
21.影响手指湖长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降水量 ②地形坡度 ③气温 ④岩石岩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手指湖形成主要是受冰川侵蚀作
用,而地形坡度大小及岩石岩性坚硬程度对冰川侵蚀出来的
湖盆长短有影响。坡度大,岩性软,容易被冰川侵蚀,手指
湖的长度较长,反之较短,②④正确。故选D。
D
人们把河道弯曲大的河流称为曲流(或蛇曲),一般形成于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区。下图为青藏高原上青海省境内的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仿佛嵌入岩石深处,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另类的立体蛇曲之美。据此完成22~23题。
22.曲流形成过程中,主要体现了(  )
A.流水下切侵蚀作用
B.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C.流水沉积作用
D.流水溶蚀作用
【解析】河流流经地形平坦的地区,以侧蚀作用为主,凹岸
侵蚀,凸岸堆积,最终形成曲流(蛇曲)。
B
23.据材料推测“嵌入式蛇曲”通天河的形成过程(  )
①冰川侵蚀 ②侧蚀 ③地壳隆起 ④断裂下陷
⑤下切侵蚀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解析】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地形平坦,通天河以侧蚀
为主,形成蛇曲;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挤压(伴随板块运动)
青藏高原地壳抬升;河流落差增大,发生下切侵蚀,形成了
峡谷,蛇曲看起来就像是被嵌入岩石一样,形成“嵌入式蛇
曲”。
B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一个且选对给1分,两个都选择正确给3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某学校学生到野外进行研学旅行,他们发现某地有如图所示的成片山峰,山峰环绕着洼地, 读图完成第24题。
24.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江苏省
C.山西省 D.贵州省
【解析】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都以可溶性石灰岩为
主,在当地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容易被溶蚀形成喀斯
特地貌。
AD
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据此回答第25题。
25.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①为海蚀崖,由海浪侵蚀形成;④为角峰,属于冰
川侵蚀地貌。②③分别为冲积平原和沙丘,是由沉积作用形
成的,符合题意。
BC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4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长江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注入
东海,全长约6 300千米,上、中、下游分界点分别是宜昌和
湖口,流域面积为180万平方千米。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长江流域的六种地貌景观图。
(1)长江流域地貌景观多样,甲处地貌主要为______;乙处地
貌主要为______;丙处地貌主要为______。(填序号)(3分)
(2)①~⑥地貌中,属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___________;
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2分)
(3)下列是某学习小组收集到的图⑥地貌相关示意图(图a、图
b、图c),据此描述该地貌的景观特点。(6分)



①②④
③⑤⑥
【答案】(3)平面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扇缘向周边平地展
开;自扇顶至扇缘,厚度变薄;沉积物变细。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甲处位于青藏高原唐古拉
山之巅,为冰川地貌,对应地貌②;乙处位于云贵高原,多
喀斯特地貌,对应地貌④;丙处为长江三峡,对应地貌①。
第(2)题,①~⑥地貌中,属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①(长江
三峡,流水侵蚀地貌)、②(冰蚀地貌)、④(流水溶蚀地貌、喀
斯特地貌);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有③⑤⑥(分别为三角
洲、冲积平原、冲积扇,均为流水沉积地貌)。第(3)题,根据
图示信息可知,图⑥地貌为山前冲积扇。结合图示可知,冲
积扇地貌平面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扇缘向周边平地展
开;自扇顶至扇缘,厚度变薄,沉积物变细。
27.下面图1为我国某地区略图及甲、乙两地的景观图,图2为丙
地局部地形分布图及A到
B一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1)甲、乙两地景观的主要成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分)
(2)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按黄土颗粒大小可分为沙黄土带、
典型黄土带和黏黄土带,根据①、②、③三个区域的地理位
置,可判断出①是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3分)
(3)随着黄河中下游的水利工程建设,丁处地貌的生长速度会
____________(加快或减慢)。(1分)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黏黄土带
典型黄土带
沙黄土带
减慢
(4)描述从A到B一线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
【答案】分布特征:从A 到B 的沉积物厚度逐渐变薄;沉积
颗粒物从粗到细。原因:河流流出山口后,从 A 到 B 流速逐
渐减慢;先沉积的物质多且颗粒粗大,后沉积的物质少且颗
粒细小。
28.2021年3月15-16日,强沙尘天气影响我国的西北及华北地
区,从强度上看,是近十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阅
读材料,完成问题。(11分)
材料一:图甲为黄河流域局部示意图。图乙为西安附近的古
代半坡聚落地貌示意图。
材料二:宁夏沙坡头地区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包兰铁路
经过此地。图丙为位于宁夏沙坡头铁路两侧的草方格沙障工
程。
(1)甲地由于_____________作用,形成深厚的黄土层;后地壳
抬升,再长期遭受_______________作用,导致地表多
____________________(地貌类型)。(3分)
(2)半坡聚落座落于____________(河谷地貌),简述先民选择在
此建立聚落的主要自然原因。(4分)
(3)腾格里沙漠地区风积地貌的基本形态是_______________,
包兰铁路沿线多________灾害天气,说明草方格沙障工程对
保障列车安全运行所起的主要作用。(4分)
【答案】(2)接近河流,便于取水;地势较高,免洪涝之患;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风力沉积
流水侵蚀
冲沟(沟壑、沟谷)
河流阶地
(新月形)沙丘
风沙
(3)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破坏作用,从而
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青海湖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
风沙堆积地貌(下图)。青海湖区沙
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
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
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青海湖区盛
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近年来,近
青海湖周边地区风沙问题日趋严重
已经严重威胁到湖区周边生态安全。
(1)说出青海湖沿岸河流三角洲的成因。(3分)
(2)分析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而西岸少的原因。(6分)
(3)说出治理青海湖周边地区风沙的主要措施。(3分)
【答案】(1)青海湖的支流从上游带来丰富的泥沙;河流入湖,地势变缓,流速下降,泥沙沉积;受到湖水的顶托作用,泥沙沉积
(2)全年盛行西北风;风沙向东移动堆积(沉积);东岸湖滩的沙丘受到东岸高山阻挡后,沙粒停落造成湖岸东测广泛的风沙堆积;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
(3)生物措施:封沙育草、乔、灌木的防沙林带;设置沙障工
程;改进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任答三点即可)
(共46张PPT)
第二节 风成地貌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风成地貌的
主要类型及原因。综合分析风沙产生的原因、危害
及防御措施。
2.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或观看视频,
了解风成地貌的主要分布区、主要类型及形成原因
3.人地协调观:结合图文材料,了解风沙活动的主要
分布地区、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注重保护
环境,减少风沙危害。
4.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
区风成地貌的类型及主要成因。
一、风成地貌概述
1.______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
2.分类:________地貌和________地貌。
二、风蚀地貌
1.风蚀作用
(1)定义:地面物质在________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
用。
(2)分类

风蚀
风积
风力
①吹蚀作用:风吹过地面时,带走____________物,造成
________的破坏。
②磨蚀作用: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
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________,造成_____________的破坏。
2.风蚀地貌
(1)定义: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叫作风蚀地貌。
(2)常见风蚀地貌
①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
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
细颗粒
地面
磨蚀
地面物体
____________形态。
②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
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
③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
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___________形态。
④风蚀残丘:风蚀作用形成的岛状高地或孤立的小丘。
⑤风蚀沟槽:风力沿着岩石之间的裂隙不断吹蚀,形成的沟
槽地形。
⑥雅丹地貌: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
蘑菇状
蜂窝状
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了相间排列的风蚀柱、
风蚀________和风蚀________的地貌组合。
三、风积地貌
1.定义: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________时沉降在地面所形
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常见的风积地貌——沙丘
(1)定义: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______状或______状地
貌。
(2)影响因素: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以及
残丘
沟槽
降低


风力大小
地表形态
植被、________等条件的影响,往往形成形态多种多样的沙
丘。__________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风沙的危害
(1)破坏建筑物。
(2)_________土壤肥力。
(3)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
(4)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时会造成生命财产的
损失。
沙源
新月形
降低
2.防沙措施
(1)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
(2)采取____________、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
草方格
1.判断正误
(1)风成地貌仅存在于气候干旱、半干旱地区。(  )
(2)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和沙
丘等地貌。(  )
(3)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
(4)灌丛沙丘多出现在绿洲边缘,往往作为土地退化的标志。
(  )
(5)为防治风沙危害,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宜选择杨树等
高大乔木作为防护林。(  )
×
×


×
2.连线
将下列风力作用与其直接对应的地貌类型正确连线。
3.特别提醒
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的区别
(1)草方格沙障:固沙成本高,费工大,使用寿命有限,每隔
3~5年就要重新铺设。但对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除了
可以增大地面粗糙度,削减风力,还
可以截留土壤中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减少地面受风蚀的
影响。
(2)石方格沙障:使原本较为平缓的沙面增加了微地形起伏,
加大了地面的粗糙程度,削减了风力,因此对近地面输沙量
大的地区会有效降低风沙流,保护铁路免受流沙侵害。石方
格沙障更利于就地取材,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
(3)高立式沙障:用高秆作物编成笆块,钉在木桩上制成阻沙
栅栏,形成多排布设、阶梯式的综合防护体系,防风蚀效果
显著,适用于输沙量较大的地区,它可使风蚀量明显降低。
【地理情景】
材料一: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深处内陆腹地,在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柴达木盆地属高山高原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区内大风日数多,尤其是春季大风更为频繁。在盆地与昆仑山脉的过渡地带,源自昆仑山脉的河流和洪水将碎屑物挟带至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和洪积扇,大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扇表面的
细颗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戈壁。
材料二: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北部为天山山脉,南部为昆仑山脉。大陆性特征明显,干旱、大风、植被覆盖率低、沙漠广布,使得塔里木盆地分布着多种多样形态的沙丘。在自然界中,单独的新月形沙丘并不多见,其他形态的沙丘基本上都可以看成是新月形沙丘的变形。下图为新月形沙丘、灌丛沙丘示意图
(1)议一议,柴达木盆地边缘为何多戈壁?
(2)根据柴达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测盆地中还可能出现的风蚀地貌。
(3)沙丘的形态与风向密切相关。以新月形沙丘为例,描述沙丘的形态特点,并说明在野外怎样利用沙丘形态来判断当地的主导风向。
(4)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粒会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描述灌丛沙丘分布区域的环境特点,并分析其为何多出现在绿洲边缘。
【答案】(1)柴达木盆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大,日温差也常在30 ℃左右,所以岩石风化严重,碎屑物多;发源于高山的河流携带碎屑物在山前堆积;柴达木盆地大风日数多,风携带走细小颗粒物,留下粗大砾石,形成戈壁。
(2)柴达木盆地年较差、日较差大,物理风化严重,碎屑物多;大风天气携带碎石片和沙子不断摩擦近地面的岩石,不断侵蚀,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等。
(3)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4)分布: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绿洲地区相对于周边地带水资源相对较丰富,植被分布较丰富,对风力的阻挡作用强,使风中携带的沙土堆积下来,形成灌丛沙丘。
【思维点拨】
1.风成地貌的类型
(1)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统称风蚀。经
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和磨蚀作
用,形成风蚀地貌。其主要类型有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
蚀谷、风蚀洼地等。
(2)风积地貌是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
貌。风积地貌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由于各地风、水
分、植被等条件的不同,沙丘形态是十分复杂多样的。风
速、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或遇障碍物等,都会改变风
沙流的容量。容量减小时饱和风沙流中的物质就从气流中跌
落发生堆积,从而形成各种风积地貌形态。
2.区别风成地貌的方法
3.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区别
固定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的结构是由里向外逐渐变新的堆积
流动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是和陡坡平行的,沙丘移动
方向与风向一致。
4.风向的判定
(1)利用流动沙丘的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
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
落,堆积形成沙丘。如果没有
植被阻滞,沙丘在风力作用下
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流
动沙丘的特点是单向斜层理结
构,并且迎风坡平缓,背风坡
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如下图所示: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5.流动沙丘的运动和特征
(1)运动: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
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
移,成为流动沙丘。
(2)特征:流动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
凹入而较陡,斜坡之间有一明显的弧形脊梁。新月形沙丘高
度一般为数米,很少超过15米。下图示意流动沙丘运动机制
【迁移应用】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海拔范围为1 000~2 0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范围达100~200米。读黄土高原某地区景观图,回答第1题。
1.黄土高原面上覆盖的黄土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搬运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流水堆积作用
【解析】黄土高原面上覆盖的黄土层是内陆干旱地区的沙子
和黏土被风搬运到黄土高原地区堆积而形成的。
C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读甘肃敦煌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2~3题
2.下列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①对;垄槽
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②错;地面支离破碎,③对;受
风力侵蚀作用,土墩奇形怪状,④对。故选D。
D
3.下列地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黄土高原
【解析】雅丹地貌是风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干旱地
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结合选项可知,最有可能广
泛分布雅丹地貌的地区是塔里木盆地,C对。珠江三角洲、长
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位于季风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
为主,A、B、D错,故选C。
C
下图为非洲尼日尔泰内雷沙漠平衡石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4~5题。
4. 泰内雷沙漠平衡石地貌形成的原因是(  )
A. 风力侵蚀 B. 河流堆积
C. 板块碰撞 D. 流水侵蚀
【解析】由图可推知平衡石与蘑菇石一样是风力侵蚀作用形
成的,故A正确。河流堆积形成平原、三角洲、冲积扇等地
貌,故B错误。板块碰撞一般有岩层变形的构造地貌,故C错
误。流水侵蚀一般形成沟谷、瀑布等地貌,故D错误。
A
5. 这一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  )
A. 植被茂盛 B. 草原广阔
C. 湿润多雨 D. 干燥少雨
【解析】泰内雷沙漠平衡石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
力作用在干旱地区表现明显。故D正确,A、B、C错误。
D
【地理情景】
下图为沙坡头草方格沙障地理位置及示意图。
(1)说明风沙对铁路运输的危害。
(2)为什么草方格沙障能阻挡沙漠的推进?
(3)草方格沙障属于生物措施还是工程措施?利用草方格沙障能不能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
(4)要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
【答案】(1)风沙可掩埋铁轨,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降低能见度,危及铁路运输安全。
(2)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3)草方格沙障只是人们利用植物秸秆扎设的一种沙障,属于治沙的一种工程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
(4)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由于植被破坏而出现的土地沙化,甚至转变为沙漠。因此,治理荒漠化的核心是固沙,最关键的问题是恢复植被。
【思维点拨】
1.风沙活动成因
(1)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
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泥沙至风沙活动地区沉
积。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
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
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2)动力
①盛行风:风大、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
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等),地面风速增强。②不
稳定的空气条件:如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稳定的
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③特殊天气、气候
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
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3)植被: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
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2.风沙活动的危害
3.风沙活动的防治
(1)工程措施: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②固沙:设置草(
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
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②合理利用水
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组织管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
模;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
测、预报机制;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
规;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迁移应用】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防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见下图),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据此回答1~2题。
1.双选题草方格沙障可以(   )
A. 黏合沙粒 B. 吸取地下水
C. 增加地表粗糙度 D. 增加下渗
【解析】只选C或D可得1分,选CD可得3分。由材料可知,
草方格沙障“固沙”主要表现为防止沙子移动。草方格沙障是
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的半隐蔽
式沙障,可以增大地表粗糙度,减缓风力;增加地表覆盖,
截流水分,增加下渗,以利于植被生长,起到固沙的目的。
故选C、D。
CD
2.双选题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
A. 成土时间短 B. 技术难度小
C. 没有环境污染 D. 土地利用率高
【解析】只选A或D可得1分,选AD可得3分。分析材料可
知,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难度大,环境污染
大,资金投入多,但成土时间短。故A正确,B、C错误。根
据题意可知采用沙漠土壤化技术可以使沙漠土壤化,并在治
理后的沙地上种植西红柿和西瓜等,提高土地利用率。故D正
确。
AD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铁路锡北段(锡铁山—北霍鲁逊盐湖矿区,如图1)位于柴
达木盆地,沿线风沙灾害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在我国
铁路沿线风沙防治工程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包兰铁路沙坡
头段的以植物防沙为主的“五带一体”的防护体系,但青藏铁
路锡北段无法利用植物防沙。通过对锡北段进行考察研究,
专家认为防治该地风沙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采用透风挡沙墙
与石方格相结合(如图2所示)的方式。
(1)简述青藏铁路锡北段风沙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主要危害。
(2)分析青藏铁路锡北段无法利用植物防沙的原因。
(3)说明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防沙方式的优势。
【答案】(1)(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视线,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2)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年均温低;内陆盆地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沙漠广布;周边盐湖众多,风力较强,沙漠含盐量高,植物无法存活。
(3)透风挡沙墙可以降低风速,阻隔、减小风沙对路基的掩埋作用。石方格设置在路基两侧和挡沙墙之间,增大地面的粗糙度,进一步削减风速,同时固定地表沙面,防止就地起沙。
【解析】本题考查风力作用的原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风沙防治的措施。第(1)题,风沙对铁路的主要危害是磨损和掩埋会危害铁路运输安全。第(2)题,锡北地区路段自然环境恶劣,气温低;降水少,蒸发旺盛;盐湖众多,风力较强,沙漠含盐量高,植被难以生长,所以不能采用生物为主导的防沙工程。第(3)题,透风挡沙墙可以阻挡风沙,石方格可以降低风速,同时固定地表沙面,共同使用可以降低风沙对铁路的破坏。第二节 风成地貌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原因。综合分析风沙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2.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或观看视频,了解风成地貌的主要分布区、主要类型及形成原因。3.人地协调观:结合图文材料,了解风沙活动的主要分布地区、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注重保护环境,减少风沙危害。4.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风成地貌的类型及主要成因。
一、风成地貌概述
1.__风__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
2.分类:__风蚀__地貌和__风积__地貌。
二、风蚀地貌
1.风蚀作用
(1)定义:地面物质在__风力__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
(2)分类
①吹蚀作用:风吹过地面时,带走__细颗粒__物,造成__地面__的破坏。
②磨蚀作用: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__磨蚀__,造成__地面物体__的破坏。
2.风蚀地貌
(1)定义: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叫作风蚀地貌。
(2)常见风蚀地貌
①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__蘑菇状__形态。
②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
③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__蜂窝状__形态。
④风蚀残丘:风蚀作用形成的岛状高地或孤立的小丘。
⑤风蚀沟槽:风力沿着岩石之间的裂隙不断吹蚀,形成的沟槽地形。
⑥雅丹地貌: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了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__残丘__和风蚀__沟槽__的地貌组合。
三、风积地貌
1.定义: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__降低__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常见的风积地貌——沙丘
(1)定义: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__丘__状或__垄__状地貌。
(2)影响因素:受__风力大小__、__地表形态__的变化,以及植被、__沙源__等条件的影响,往往形成形态多种多样的沙丘。__新月形__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风沙的危害
(1)破坏建筑物。
(2)__降低__土壤肥力。
(3)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
(4)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时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沙措施
(1)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
(2)采取__草方格__、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
【思辨】
1.判断正误
(1)风成地貌仅存在于气候干旱、半干旱地区。( × )
(2)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和沙丘等地貌。( × )
(3)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 )
(4)灌丛沙丘多出现在绿洲边缘,往往作为土地退化的标志。( √ )
(5)为防治风沙危害,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宜选择杨树等高大乔木作为防护林。( × )
2.连线
将下列风力作用与其直接对应的地貌类型正确连线。
3.特别提醒
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的区别
(1)草方格沙障:固沙成本高,费工大,使用寿命有限,每隔3~5年就要重新铺设。但对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除了可以增大地面粗糙度,削减风力,还
可以截留土壤中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减少地面受风蚀的影响。
(2)石方格沙障:使原本较为平缓的沙面增加了微地形起伏,加大了地面的粗糙程度,削减了风力,因此对近地面输沙量大的地区会有效降低风沙流,保护铁路免受流沙侵害。石方格沙障更利于就地取材,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
(3)高立式沙障:用高秆作物编成笆块,钉在木桩上制成阻沙栅栏,形成多排布设、阶梯式的综合防护体系,防风蚀效果显著,适用于输沙量较大的地区,它可使风蚀量明显降低。
【体系构建】
【地理情景】
材料一: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深处内陆腹地,在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柴达木盆地属高山高原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区内大风日数多,尤其是春季大风更为频繁。在盆地与昆仑山脉的过渡地带,源自昆仑山脉的河流和洪水将碎屑物挟带至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和洪积扇,大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扇表面的细颗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戈壁。
材料二: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北部为天山山脉,南部为昆仑山脉。大陆性特征明显,干旱、大风、植被覆盖率低、沙漠广布,使得塔里木盆地分布着多种多样形态的沙丘。在自然界中,单独的新月形沙丘并不多见,其他形态的沙丘基本上都可以看成是新月形沙丘的变形。下图为新月形沙丘、灌丛沙丘示意图。
(1)议一议,柴达木盆地边缘为何多戈壁?
(2)根据柴达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测盆地中还可能出现的风蚀地貌。
(3)沙丘的形态与风向密切相关。以新月形沙丘为例,描述沙丘的形态特点,并说明在野外怎样利用沙丘形态来判断当地的主导风向。
(4)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粒会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描述灌丛沙丘分布区域的环境特点,并分析其为何多出现在绿洲边缘。
【答案】(1)柴达木盆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大,日温差也常在30℃左右,所以岩石风化严重,碎屑物多;发源于高山的河流携带碎屑物在山前堆积;柴达木盆地大风日数多,风携带走细小颗粒物,留下粗大砾石,形成戈壁。
(2)柴达木盆地年较差、日较差大,物理风化严重,碎屑物多;大风天气携带碎石片和沙子不断摩擦近地面的岩石,不断侵蚀,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等。
(3)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4)分布: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绿洲地区相对于周边地带水资源相对较丰富,植被分布较丰富,对风力的阻挡作用强,使风中携带的沙土堆积下来,形成灌丛沙丘。
【思维点拨】
1.风成地貌的类型
(1)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统称风蚀。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和磨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其主要类型有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谷、风蚀洼地等。
(2)风积地貌是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风积地貌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由于各地风、水分、植被等条件的不同,沙丘形态是十分复杂多样的。风速、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或遇障碍物等,都会改变风沙流的容量。容量减小时饱和风沙流中的物质就从气流中跌落发生堆积,从而形成各种风积地貌形态。
2.区别风成地貌的方法
作用力不同 风蚀地貌是风力侵蚀,风积地貌是风力沉积,作用效果刚好相反
地貌形 态不同 风蚀地貌类型多样,受风向、风力大小、岩石性质、岩层出露状况等的影响;而风积地貌则主要指沙丘或沙垄
分布的差异 风蚀地貌多分布在风力强劲的地区,风积地貌多分布在风力相对较小、沉积作用发生显著的地方
3.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区别
固定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的结构是由里向外逐渐变新的堆积。
流动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是和陡坡平行的,沙丘移动方向与风向一致。
4.风向的判定
(1)利用流动沙丘的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
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阻滞,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流动沙丘的特点是单向斜层理结构,并且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如下图所示: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5.流动沙丘的运动和特征
(1)运动: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流动沙丘。
(2)特征:流动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斜坡之间有一明显的弧形脊梁。新月形沙丘高度一般为数米,很少超过15米。下图示意流动沙丘运动机制。
【迁移应用】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海拔范围为1000~20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范围达100~200米。读黄土高原某地区景观图,回答第1题。
1.黄土高原面上覆盖的黄土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C )
A.风化作用B.风力搬运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
【解析】黄土高原面上覆盖的黄土层是内陆干旱地区的沙子和黏土被风搬运到黄土高原地区堆积而形成的。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读甘肃敦煌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2~3题。
2.下列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D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①对;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②错;地面支离破碎,③对;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墩奇形怪状,④对。故选D。
3.下列地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C )
A.珠江三角洲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塔里木盆地D.黄土高原
【解析】雅丹地貌是风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结合选项可知,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地区是塔里木盆地,C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位于季风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A、B、D错,故选C。
下图为非洲尼日尔泰内雷沙漠平衡石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4~5题。
4.泰内雷沙漠平衡石地貌形成的原因是( A )
A.风力侵蚀B.河流堆积
C.板块碰撞D.流水侵蚀
【解析】由图可推知平衡石与蘑菇石一样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A正确。河流堆积形成平原、三角洲、冲积扇等地貌,故B错误。板块碰撞一般有岩层变形的构造地貌,故C错误。流水侵蚀一般形成沟谷、瀑布等地貌,故D错误。
5.这一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 D )
A.植被茂盛B.草原广阔
C.湿润多雨D.干燥少雨
【解析】泰内雷沙漠平衡石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表现明显。故D正确,A、B、C错误。
【地理情景】
下图为沙坡头草方格沙障地理位置及示意图。
(1)说明风沙对铁路运输的危害。
(2)为什么草方格沙障能阻挡沙漠的推进?
(3)草方格沙障属于生物措施还是工程措施?利用草方格沙障能不能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
(4)要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
【答案】(1)风沙可掩埋铁轨,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降低能见度,危及铁路运输安全。
(2)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3)草方格沙障只是人们利用植物秸秆扎设的一种沙障,属于治沙的一种工程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
(4)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由于植被破坏而出现的土地沙化,甚至转变为沙漠。因此,治理荒漠化的核心是固沙,最关键的问题是恢复植被。
【思维点拨】
1.风沙活动成因
(1)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泥沙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2)动力
①盛行风:风大、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等),地面风速增强。②不稳定的空气条件:如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3)植被: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2.风沙活动的危害
3.风沙活动的防治
(1)工程措施: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②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组织管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迁移应用】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防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见下图),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据此回答1~2题。
1.双选题草方格沙障可以( CD )
                
A.黏合沙粒B.吸取地下水
C.增加地表粗糙度D.增加下渗
【解析】只选C或D可得1分,选CD可得3分。由材料可知,草方格沙障“固沙”主要表现为防止沙子移动。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的半隐蔽式沙障,可以增大地表粗糙度,减缓风力;增加地表覆盖,截流水分,增加下渗,以利于植被生长,起到固沙的目的。故选C、D。
2.双选题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AD )
A.成土时间短B.技术难度小
C.没有环境污染D.土地利用率高
【解析】只选A或D可得1分,选AD可得3分。分析材料可知,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难度大,环境污染大,资金投入多,但成土时间短。故A正确,B、C错误。根据题意可知采用沙漠土壤化技术可以使沙漠土壤化,并在治理后的沙地上种植西红柿和西瓜等,提高土地利用率。故D正确。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铁路锡北段(锡铁山—北霍鲁逊盐湖矿区,如图1)位于柴达木盆地,沿线风沙灾害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在我国铁路沿线风沙防治工程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以植物防沙为主的“五带一体”的防护体系,但青藏铁路锡北段无法利用植物防沙。通过对锡北段进行考察研究,专家认为防治该地风沙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采用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如图2所示)的方式。
(1)简述青藏铁路锡北段风沙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主要危害。
(2)分析青藏铁路锡北段无法利用植物防沙的原因。
(3)说明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防沙方式的优势。
【答案】(1)(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视线,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2)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年均温低;内陆盆地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沙漠广布;周边盐湖众多,风力较强,沙漠含盐量高,植物无法存活。
(3)透风挡沙墙可以降低风速,阻隔、减小风沙对路基的掩埋作用。石方格设置在路基两侧和挡沙墙之间,增大地面的粗糙度,进一步削减风速,同时固定地表沙面,防止就地起沙。
【解析】本题考查风力作用的原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风沙防治的措施。第(1)题,风沙对铁路的主要危害是磨损和掩埋,会危害铁路运输安全。第(2)题,锡北地区路段自然环境恶劣,气温低;降水少,蒸发旺盛;盐湖众多,风力较强,沙漠含盐量高,植被难以生长,所以不能采用生物为主导的防沙工程。第(3)题,透风挡沙墙可以阻挡风沙,石方格可以降低风速,同时固定地表沙面,共同使用可以降低风沙对铁路的破坏。
11(共59张PPT)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喀斯特地貌、海
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分布及成因。
2.人地协调观:说明常见的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
和冰川地貌对人类的影响。
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图文材料,认识喀斯
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发育地区的自然环
境特征。
4.地理实践力:学生能运用地图(图片)或视频,观
察、识别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进而具备一定
的观察、调查意识和能力。
一、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__________为主)受地表
水、地下水的________作用和伴随的________作用所形成的
各种地貌。
石灰岩
溶蚀
机械
2.分类
(1)喀斯特溶蚀地貌
(2)喀斯特沉积地貌
二、海岸地貌
1.海岸带:指________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
2.海岸地貌:海岸带在____________、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
____________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分为海蚀地
貌和海积地貌。
(1)海蚀地貌
陆地
构造运动
气候因素
填写海蚀地貌类型:甲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丙
____________。
①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_________,淘空下部的岩石,
使上部的岩石________,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②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___________不断后退,形成微微
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③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
来,成为海蚀柱。
海蚀崖
海蚀平台
海蚀柱
基岩
塌落
海蚀崖
(2)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
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
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将海滩、沙嘴、离岸堤填写在
下图中)
【答案】填图略
三、冰川地貌
1.冰川
(1)定义: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
然冰体。
(2)划分——按形态和规模
2.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________作用。
3.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1)冰川侵蚀地貌: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________和刃脊
等。
(2)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平原等。
(3)填写下图中冰川地貌的名称。
堆积
角峰
4.冰川地貌的分布
(1)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____________高山地区。
(2)第四纪大冰期,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美大
陆,留下了大量的___________(北美五大湖)和峡湾海岸(挪威
西海岸)。
中低纬度
冰蚀湖
1.判断正误
(1)溶洞及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是流水化学溶蚀作用
形成的。(  )
(2)地表喀斯特地貌演化顺序一般是峰丛→峰林→孤峰→残
丘。(  )
(3)U形谷和峡湾海岸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
(4)山岳冰川的面积小但厚度大。(  )
(5)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明显。(  )
×


×

2.连线
将下列地貌类型与其对应的地貌形态正确连线。
3.特别提醒
(1)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及
地下暗河、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而溶洞中的石钟
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等是流水的淀积作用形成的。
(2)海岸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
(3)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及主导作用判断地貌类型
【地理情景】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统称,“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风景的“四绝”。下面是桂林山水组照。
(1)材料中描述的是__________地貌,该地貌有哪些具体类型?
(2)分析该地貌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3)该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答案】(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石芽、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暗河及溶洞内的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等。
(2)可溶性岩石;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3)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
喀斯特
【思维点拨】
1.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
主要是含有CO2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其化
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1)溶蚀作用
CO2+H2O+CaCO3―→Ca(HCO3)2
(2)沉积作用
Ca(HCO3)2―→CaCO3↓+H2O+CO2↑
2.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1)岩石:可溶性岩石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透水
性强。
(2)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3)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动性好,水的溶蚀力强。
3.影响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因素
4.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性形态及形成原因
5.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6.桂林山水的成因
【迁移应用】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完成1~3题。
1. 图中景观中属于喀斯特沉积地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图①②③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峰林、石芽、天生桥等
地貌,为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图④为溶洞中的石钟乳,为
流水化学沉积作用形成,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D正确。故
选D。
D
2. 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
A. 石芽、漏斗、落水洞
B. 石钟乳、石笋、石柱
C. 天生桥、石林、洼地
D. 溶洞、地下河、峰丛
【解析】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位于地下溶洞,天生
桥、石林、峰丛位于地上,落水洞、石钟乳、石笋、石柱为
地下溶洞景观,B正确。故选B。
B
3.下列四幅图阴影部分对应的地形区中,上图反映的地貌分布
最广的是(  )
B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读图,从图中城市可以判断①是黄土高原,②是云
贵高原,③是塔里木盆地,④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
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选B。
4.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形成了石林、九乡、燕子洞等著
名景区。下列关于云南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A.图中a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是花岗岩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受含有CO2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
蚀和沉积作用影响
C.云贵高原强烈的流水溶蚀作用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D.受地貌影响,该地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匮乏
【解析】喀斯特地貌形成地区的主要岩石为石灰岩,其形成过
程是富含CO2的水和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之间的化
学反应过程,既包括溶蚀作用,也包括沉积作用,是二者共同
作用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喀斯特地区地表水缺乏,
多地下暗河。
【地理情景】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该景观所在地海岸类型。
(2)推断图中三种景观形成过程。
【答案】(1)基岩海岸。
【思维点拨】
1.海岸地貌的成因及主要类型
2.不同类型的海岸比较
3.海岸带的开发利用
【迁移应用】
读某地海岸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 图1地貌属于(  )
A. 海蚀平台 B. 海蚀崖
C. 海蚀柱 D. 离岸堤
【解析】由图可知,图1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故选B。
2. 关于图2海岸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属于基岩海岸 ②属于海积地貌 ③属于海蚀地貌 ④属
于砂质海岸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图2为海水沉积形成的海滩,属于海积地貌,属于砂
质海岸,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B
D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博客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
徒岩(如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
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
独立的岩石。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
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
礼,原来的十二使徒岩现在只余下七个……
(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的形成过程的阐述。
“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 000到2 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
(2)图中b与a比较,指出其明显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自然原因。
(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未来将会发生的自然变化。
【答案】(1)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
在外力作用下“拱桥(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
(2)(石柱的数量减少)一根石柱已成碎石。原因:海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3)由于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岸地貌的形成及变化。第(1)题,随
着海水侵蚀作用的强弱及时间长短,从最开始的侵蚀形成洞
穴、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柱倒塌,最终形成“十二使徒
岩”。第(2)题,据图可知b与a比较,一根石柱已成碎石(石柱
的数量减少)。原因是海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
石柱倒塌并破碎。第(3)题,由于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
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
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
岩”形成。
【地理情景】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冰川侵蚀地貌示意图。
材料二:流水堆积和冰川堆积垂直剖面图。
材料三:峡湾是挪威最有代表性的景观,甚
至连地质专家都将挪威称为“峡湾国家”。该
国西海岸连续不断的曲折峡湾和由无数冰河
遗迹构筑的峡湾风光,成为游人多年后难以
忘怀的美好回忆!
(1)据材料一分析图形中有哪些冰川侵蚀地貌类型。
(2)比较流水堆积和冰川堆积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为什么挪威西海岸峡湾众多?分析挪威峡湾的形成过程。
【答案】(1)角峰、冰斗、刃脊、冰川槽谷等。
(2)流水堆积有明显的分层,并且颗粒物有明显的分异堆积现象原因:在流水堆积过程中,受重力作用,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冰川堆积无明显分层,大小颗粒物杂乱分布。原因:冰川在短时间内融化,其挟带的颗粒物来不及分选堆积,只能大小混杂地堆积在一起。
(3)原因:纬度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冰川侵蚀作用强烈。
形成过程:冰川侵蚀形成冰川槽谷,后来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冰川槽谷形成。
【思维点拨】
1.主要冰川地貌及其基本特征
2.峡湾的形态特征、形成过程与应用
【迁移应用】
下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读图,完成1~2题。
1. 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  )
A. 冰斗、U形谷、角峰
B. U形谷、冰斗、角峰
C. 冰斗、角峰、U形谷
D. 角峰、冰斗、U形谷
D
【解析】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或围椅状的洼
地;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金字塔形的尖峰。读图可
知,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角峰、冰斗和U形谷,故D正
确,A、B、C错误。
2. 有关图中地貌的描述最贴切的是(  )
A. ③地貌属于分布在山岳冰川的沉积地貌
B. ②地貌主要出现在两极地区的大陆冰川
C. ①地貌是两侧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而成
D. 该地貌遗迹大量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
D
【解析】③为U形谷,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A错误;
②为冰斗,应出现在山岳冰川,B错误;①为角峰,是由几个
冰斗所围成的尖峰,C错误;地球陆地表面约有11%的面积被
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地区。第四
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
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D正确。
故选D。
2020年5月27日,我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开展对珠峰高程新一轮测量。下图为本次珠峰高程测量拟定登顶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 由大本营到甲地的过程中,攀登队行
进在(  )
A. 河谷中 B. U形谷中
C. 冰斗中 D. V形谷中
B
【解析】读图可知,由大本营到甲地的过程中,攀登队行进
路线经过的地区中间低、两侧高,应为山谷地形。图中显示
该山谷中冰雪覆盖,有冰川移动侵蚀,故形成U形谷,B正
确。由于当地海拔很高,水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没有形成
河谷,A错误。冰斗是由雪蚀和冰川侵蚀共同营造的围椅状盆
地,与图中线路上的地形形态不符,C错误。V形谷一般是由
流水强烈侵蚀形成,当地气候寒冷,没有明显的水流,不会
形成V形谷,D错误。
4. 图中大本营处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A. 大小均匀 B. 层状结构
C. 棱角明显 D. 磨圆度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沉积物的特点,由上题可知,攀登队
行进路线经过的地区为U形谷。U形谷是在冰川作用下形成
的,搬运能力比较强,冰川在搬运过程中,冰碛物受到的磨
蚀作用比较弱,至大本营处堆积后,堆积物棱角明显,
C正确。

C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分布及成因。2.人地协调观:说明常见的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对人类的影响。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图文材料,认识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发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4.地理实践力:学生能运用地图(图片)或视频,观察、识别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进而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意识和能力。
一、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__石灰岩__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__溶蚀__作用和伴随的__机械__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
(1)喀斯特溶蚀地貌
类型 特征
溶沟 长条形或网格状、地表崎岖
石芽 高度不超几米,顶端尖,下部粗,锥形岩体。__云南石林__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峰林 呈锥状耸立,山坡__陡峭__,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
孤峰 分布于岩溶__平原__或岩溶__盆地__中,基部大、顶部小,呈锥状。广西__桂林__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
溶斗(喀斯 特漏斗) 口__大__底__小__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有的积水成池
天坑 塌陷的__喀斯特漏斗__,底部多与地下河相连接
(2)喀斯特沉积地貌
类型 特征
石钟乳 悬挂洞顶,上粗下细
石笋 由洞底向上,基部粗、顶端细
石柱 上下两头粗、中间细
钙华 由于Ca(HCO3)2中CO2逸出,导致CaCO3沉积而成,常形成__钙华坝__、钙华湖等
二、海岸地貌
1.海岸带:指__陆地__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
2.海岸地貌:海岸带在__构造运动__、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__气候因素__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1)海蚀地貌
填写海蚀地貌类型:甲__海蚀崖__,乙__海蚀平台__,丙__海蚀柱__。
①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__基岩__,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__塌落__,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②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__海蚀崖__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③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
(2)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将海滩、沙嘴、离岸堤填写在下图中)
【答案】填图略
三、冰川地貌
1.冰川
(1)定义: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划分——按形态和规模
分类 特点 分布地区
大陆 冰川 面积大、冰层厚 南极洲和__格陵兰岛__
山岳 冰川 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面积较小 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2.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__堆积__作用。
3.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1)冰川侵蚀地貌: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__角峰__和刃脊等。
(2)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平原等。
(3)填写下图中冰川地貌的名称。
4.冰川地貌的分布
(1)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__中低纬度__高山地区。
(2)第四纪大冰期,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留下了大量的__冰蚀湖__(北美五大湖)和峡湾海岸(挪威西海岸)。
【思辨】
1.判断正误
(1)溶洞及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是流水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 × )
(2)地表喀斯特地貌演化顺序一般是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 )
(3)U形谷和峡湾海岸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 )
(4)山岳冰川的面积小但厚度大。( × )
(5)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明显。( √ )
2.连线
将下列地貌类型与其对应的地貌形态正确连线。
3.特别提醒
(1)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及地下暗河、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而溶洞中的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等是流水的淀积作用形成的。
(2)海岸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
岩石海岸海蚀崖海蚀平台
(3)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及主导作用判断地貌类型
区域 环境特征 主导作用 主要地貌
干旱、半干旱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大 风力作用 风沙地貌
湿润、半湿润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 流水作用 河流地貌、 喀斯特地貌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冰川地貌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海岸地貌
【体系构建】
【地理情景】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统称,“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风景的“四绝”。下面是桂林山水组照。
(1)材料中描述的是__喀斯特__地貌,该地貌有哪些具体类型?
(2)分析该地貌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3)该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答案】(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石芽、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暗河及溶洞内的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等。
(2)可溶性岩石;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3)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
【思维点拨】
1.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
主要是含有CO2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1)溶蚀作用
CO2+H2O+CaCO3―→Ca(HCO3)2
(2)沉积作用
Ca(HCO3)2―→CaCO3↓+H2O+CO2↑
2.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1)岩石:可溶性岩石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透水性强。
(2)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3)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动性好,水的溶蚀力强。
3.影响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因素
4.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性形态及形成原因
类型 形态 成因
喀斯特溶 蚀地貌
地面 溶沟、石芽→洼地、 峰丛→峰林→ 孤峰→残丘
地下 溶洞、溶斗(天坑)、 地下暗河 石灰岩受地表 水和地下水的 溶蚀作用
喀斯特沉 积地貌 石钟乳、石笋、 石柱、钙华 富含Ca(HCO3)2 的水中,CO2大量 逸出,CaCO3发生 沉积
5.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6.桂林山水的成因
成因 自然因素 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
岩石的 可溶性 岩石
原为海洋,石灰岩大量沉积,后抬升为陆地,石灰岩广布
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可溶性强;空隙和裂隙发育,透水性好
水的溶 蚀性
气候 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水文 地势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汇集,漓江纵贯南北,水的流动性强
生物 亚热带气候有利于生物生长和有机质积累,土壤和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水的溶蚀力强
【迁移应用】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景观中属于喀斯特沉积地貌的是( D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图①②③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峰林、石芽、天生桥等地貌,为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图④为溶洞中的石钟乳,为流水化学沉积作用形成,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D正确。故选D。
2.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B )
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
【解析】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位于地下溶洞,天生桥、石林、峰丛位于地上,落水洞、石钟乳、石笋、石柱为地下溶洞景观,B正确。故选B。
3.下列四幅图阴影部分对应的地形区中,上图反映的地貌分布最广的是( B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读图,从图中城市可以判断①是黄土高原,②是云贵高原,③是塔里木盆地,④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选B。
4.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形成了石林、九乡、燕子洞等著名景区。下列关于云南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图中a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是花岗岩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受含有CO2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积作用影响
C.云贵高原强烈的流水溶蚀作用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D.受地貌影响,该地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匮乏
【解析】喀斯特地貌形成地区的主要岩石为石灰岩,其形成过程是富含CO2的水和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既包括溶蚀作用,也包括沉积作用,是二者共同作用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喀斯特地区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
【地理情景】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该景观所在地海岸类型。
(2)推断图中三种景观形成过程。
【答案】(1)基岩海岸。
(2)
【思维点拨】
1.海岸地貌的成因及主要类型
海岸地貌 成因 主要类型
海蚀 地貌 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形成的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洞等
海积 地貌 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而形成的 海滩(砾滩、沙滩、泥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2.不同类型的海岸比较
类型 成因 特点 作用 我国典 型地区
基岩 海岸 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入海的边缘 地势险峻、坡陡水深、海岸曲折 建港口、旅游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砂质 海岸 由砾石、沙子堆积而成 堆积物颗粒较粗,海滩宽阔 海滨浴场 台湾岛西侧海岸
淤泥质海岸 平原河流挟带的淤泥沉积而成 堆积物颗粒较细,海岸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 滩涂养殖 珠江三角洲海岸
生 物 海 岸
红树 林海 岸 红树林与泥沼相结合的海岸 热带、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 抵抗风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保护 广东、广西、海南岛沿岸
珊瑚 礁海 岸 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堆积 热带基岩海岸边缘 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袭,生物多样性保护 南沙群岛
3.海岸带的开发利用
类型 发展条件 主要问题
滩涂 养殖 阳光充足、温度适宜;营养物质丰富 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
围海 晒盐 浅平的海滩;较高盐度的海水;高温少雨、强日照、多风的天气 加速了岸滩的促淤
休闲 旅游 沙滩坡度小且面积大,水域较浅;沙质细且丰富,阳光充足 环境污染
港口 建设 有海阔水深、风平浪静的港湾,能满足船舶航行与停泊要求;陆域面积广阔且平坦 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不利影响,不能够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迁移应用】
读某地海岸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1地貌属于( B )
A.海蚀平台B.海蚀崖
C.海蚀柱D.离岸堤
【解析】由图可知,图1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故选B。
2.关于图2海岸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①属于基岩海岸 ②属于海积地貌 ③属于海蚀地貌 ④属于砂质海岸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图2为海水沉积形成的海滩,属于海积地貌,属于砂质海岸,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博客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如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岩现在只余下七个……
(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的形成过程的阐述。
“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000到2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
(2)图中b与a比较,指出其明显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自然原因。
(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未来将会发生的自然变化。
【答案】(1)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在外力作用下“拱桥(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
(2)(石柱的数量减少)一根石柱已成碎石。原因:海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3)由于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岸地貌的形成及变化。第(1)题,随着海水侵蚀作用的强弱及时间长短,从最开始的侵蚀形成洞穴、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柱倒塌,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第(2)题,据图可知b与a比较,一根石柱已成碎石(石柱的数量减少)。原因是海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第(3)题,由于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
【地理情景】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冰川侵蚀地貌示意图。
材料二:流水堆积和冰川堆积垂直剖面图。
材料三:峡湾是挪威最有代表性的景观,甚至连地质专家都将挪威称为“峡湾国家”。该国西海岸连续不断的曲折峡湾和由无数冰河遗迹构筑的峡湾风光,成为游人多年后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1)据材料一分析图形中有哪些冰川侵蚀地貌类型。
(2)比较流水堆积和冰川堆积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为什么挪威西海岸峡湾众多?分析挪威峡湾的形成过程。
【答案】(1)角峰、冰斗、刃脊、冰川槽谷等。
(2)流水堆积有明显的分层,并且颗粒物有明显的分异堆积现象。原因:在流水堆积过程中,受重力作用,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冰川堆积无明显分层,大小颗粒物杂乱分布。原因:冰川在短时间内融化,其挟带的颗粒物来不及分选堆积,只能大小混杂地堆积在一起。
(3)原因:纬度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冰川侵蚀作用强烈。
形成过程:冰川侵蚀形成冰川槽谷,后来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冰川槽谷形成。
【思维点拨】
1.主要冰川地貌及其基本特征
冰川地貌 基本特征
冰蚀 地貌
冰斗 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角峰 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孤立而尖锐
刃脊 随着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冰川槽谷 (U形谷) 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冰蚀湖 冰川刨蚀作用形成洼地,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如五大湖
冰积 地貌
冰碛 丘陵 冰川消融时,将所挟带的物质沉落在底碛之上,构成低矮、坡缓、波状起伏的丘陵
冰碛 阶地 冰川后退后,河流切入有基碛覆盖的冰川谷底而成
2.峡湾的形态特征、形成过程与应用
【迁移应用】
下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 D )
A.冰斗、U形谷、角峰
B.U形谷、冰斗、角峰
C.冰斗、角峰、U形谷
D.角峰、冰斗、U形谷
【解析】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或围椅状的洼地;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金字塔形的尖峰。读图可知,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角峰、冰斗和U形谷,故D正确,A、B、C错误。
2.有关图中地貌的描述最贴切的是( D )
A.③地貌属于分布在山岳冰川的沉积地貌
B.②地貌主要出现在两极地区的大陆冰川
C.①地貌是两侧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而成
D.该地貌遗迹大量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
【解析】③为U形谷,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A错误;②为冰斗,应出现在山岳冰川,B错误;①为角峰,是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尖峰,C错误;地球陆地表面约有11%的面积被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D正确。故选D。
2020年5月27日,我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开展对珠峰高程新一轮测量。下图为本次珠峰高程测量拟定登顶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由大本营到甲地的过程中,攀登队行进在( B )
A.河谷中B.U形谷中
C.冰斗中D.V形谷中
【解析】读图可知,由大本营到甲地的过程中,攀登队行进路线经过的地区中间低、两侧高,应为山谷地形。图中显示该山谷中冰雪覆盖,有冰川移动侵蚀,故形成U形谷,B正确。由于当地海拔很高,水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没有形成河谷,A错误。冰斗是由雪蚀和冰川侵蚀共同营造的围椅状盆地,与图中线路上的地形形态不符,C错误。V形谷一般是由流水强烈侵蚀形成,当地气候寒冷,没有明显的水流,不会形成V形谷,D错误。
4.图中大本营处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C )
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
C.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沉积物的特点,由上题可知,攀登队行进路线经过的地区为U形谷。U形谷是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搬运能力比较强,冰川在搬运过程中,冰碛物受到的磨蚀作用比较弱,至大本营处堆积后,堆积物棱角明显,C正确。
16(共56张PPT)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节 流水地貌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流水地貌的
类型及形成原因。综合分析滑坡、泥石流的成因、
危害及防御措施。
2.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观看视频,
让学生认识主要的流水地貌及分布。
3.人地协调观: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滑坡、泥石流多
发的人为原因,树立保护环境、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的观念。
4.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图文材料,分析不同
地区流水地貌的类型、分布及主要特征。
一、概述
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的地貌,可分为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二、流水侵蚀地貌
1.峡谷: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________切割地面形成峡
谷,河谷横断面大多呈_____字形。河谷两壁险峻陡峭,谷地
狭窄,深度通常大于______度。
2.河漫滩:河谷中_____________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
3.河流阶地
(1)定义:在________两侧常分布有洪水________淹没的阶梯
状地形。
(2)成因:河流的_____________作用。
(3)特点:河流阶地地面________,组成物质颗粒________,
土质较为肥沃。
侵蚀
V

枯水期
河谷
不能
侵蚀下切
平坦
较细
三、流水堆积地貌
1.冲积扇: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________急剧变缓,
________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________而成
的________________,称为冲积扇。
2.洪积扇:暂时性河流在_____________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
________堆积体,称为洪积扇,多分布于
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3.冲积平原:在河流的___________,或河流流经________时,
常形成_________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
地形
流速
堆积
扇状堆积体
山谷出口
扇状
干旱、半干旱
中下游
盆地
沙洲
4.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________大
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如黄河三角洲,__________三角洲
等。
5.江心洲: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多位于河流
__________,或流速相对________的宽谷段。一些江心洲具
有独特的利用价值,如长江口的__________岛、湘江
_____________等。
河口
尼罗河
中下游
缓慢
崇明
橘子洲
四、滑坡和泥石流
1.发生条件
(1)地区:流水________强烈的山区,尤其是________地区。
(2)条件:山高谷深、_____________;遭遇________。
2.滑坡
侵蚀
峡谷
坡陡流急
暴雨
(1)概念: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
的现象。
(2)危害:掩埋农田和村庄、________道路、淤塞________,
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泥石流
(1)概念: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______________物和水的混合
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________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
①工农业生产。②交通运输。③城市建设。④人民生命财产。
阻断
河道
固体碎屑
沟床
(3)防御措施
①连续________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停留。
②不要躲在沟谷中的________上,大树可能被冲倒。
③向泥石流沟________迅速躲避,不要顺沟往下跑。
④发现泥石流要及时报告,以便________和沟口的居民及时
撤离。
降雨
大树
两侧
下游
1.判断正误
(1)河谷中河床被水流常年或季节淹没。(  )
(2)河流阶地是由流水堆积而形成的。(  )
(3)河流从山区进入平原因流速降低,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  )
(4)河漫滩常年被水流淹没。(  )
(5)滑坡发生时有一个滑动面。(  )

×
×
×

2.连线
将下列流水作用与其对应的地貌类型正确连线。
3.特别提醒
(1)河流阶地反映了地壳的升降运动。阶地位置越高,形成的
年代越老。河流两侧的阶地有的对称分布,有的不对称分布。
(2)结合“凸凹”二字理解河流凸岸和凹岸
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
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3)河流堆积地貌及颗粒物分选性的分析
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密度大
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
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地理情景】
在河漫滩发育演变过程
中,新的裸露、湿润土地的
形成,为树木的生长创造了
条件。河漫滩上不同树龄树
木的分布隐含着河道演变的
许多信息。1968年,科研人
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如下图。
(1)图中有两个废弃的曲流,试在图中标记出来,并说明图中陡坎的形成过程。
(2)推测上游曲流发生裁弯取直的时间,并说明理由。
(3)从图中,你还可以获取哪些有关河道演变的信息?
【答案】(1)图中甲、丙两处。陡坎的形成:河流凸岸沉积、凹岸侵蚀,使河道进一步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的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成为陡坎。
(2)上游曲流即甲所在处应该在1948年以前裁弯取直。因为此陡坎内侧树龄为10~20年,此图为1968年绘制,最老树龄为20年,说明裁弯取直至少在20年前。
(3)从图中还可以看到陡坎内侧树龄较外侧小。陡坎向地势低的一侧为内侧,内侧为旧河道,有一定的水量,不能生长树木,水干涸后才有树木生长,树龄小;可以看出丙的树龄比乙小。丙在乙的下游,积水时间长,只有当水全部退掉后才有树木生长,树龄较小。
【思维点拨】
1.河流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它对
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2.河流堆积地貌及其影响
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
所示:
3.河流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判读
(1)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直道段的右岸侵蚀严重,
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反之。
(2)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别侵蚀岸与堆
积岸。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4.牛轭湖的形成
平原地区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较少,可以侧向
自由发展,当河床弯曲愈来愈大时,曲流呈“Ω”形,出现狭窄
的曲流颈。 洪水期,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流裁弯取直,弯
曲河道被废弃,形如牛轭,称为牛轭湖。如下图所示为牛轭
湖形成过程:
(1)河流摆动形成弯曲。
(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地发展。
(3)河曲愈来愈弯。
(4)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裁弯取直。
(5)河水从裁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
(6)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
5.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6.根据聚落和港口分布判别侵蚀岸和堆积岸
堆积岸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
和聚落用地;侵蚀岸河水较深且泥沙淤积少,可以筑港。据
此可判别侵蚀岸和堆积岸。
【迁移应用】
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可以(  )
A. 加重洪涝灾害
B. 增加河床淤积
C. 减少上游来水
D. 缩短航运里程
【解析】河道“裁弯取直”可以增强洪水下泄能力,有利于减
轻洪涝灾害,减轻河床淤积,缩短航运里程,对上游来水无
影响。故D正确,A、B、C错误。
D
2. 关于该裁弯取直河段地理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 裁弯取直发生在河流的源头
B. 六合垸所在地曾在河流北岸
C. 河道受到河岸的约束比较大
D. 裁弯河道的侧向自由发展大
【解析】荆江河段位于长江中游,A错误;“天鹅洲故道群是
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由天鹅洲故道的位置可推知
六合垸所在地曾在河流南岸,B错误;河曲发育过程中,相邻
曲流环间的曲流颈受水流冲刷而变狭窄,一旦被水切穿,河
D
道即自行取直,因此河道裁弯取直说明河道受到河岸的约束
比较小,C错误;河道裁弯取直后,流水对河岸的影响主要受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水流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
转,则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
堆积,裁弯河道的侧向自由发展大,D正确。
下图是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修建电站大坝的理想地点
B.②处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④处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D.⑤处地形是冲积平原或三角洲
D
【解析】据图可知①位于断层附近,地质条件不稳定,不利
于修建大坝;②处位于山麓地带,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了
冲积扇;④处落叶阔叶林覆盖率高,不易发生滑坡和泥石
流;⑤处在河流入海口处,地势低平,泥沙堆积,形成冲积
平原或三角洲。D正确。
4.关于图中河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游河谷以V形谷为主
B.冲积扇分布在河流出山口进入平原处
C.泥石流多发生于平原地区
D.河道中江心洲多位于河流中下游
C
【解析】在河流上游,地处高山地区,河流对河床的侵蚀作
用主要以下蚀为主,形成V字形河谷;河流从山上带来大量的
泥沙在出山口由于地形变平坦,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冲
积扇;泥石流多发生于地势落差大、地质条件不稳定、有暴
雨的地区。河流到达中下游地区,一般地形开始变平坦,流
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江心洲。本题选择描述不正确的选
项,答案为C。
【地理情景】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
材料二:2014年全国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逐月分布图。
(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的特点及原因。
(3)归纳易发生滑坡地区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案】(1)从空间上来看,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
形成原因:地形起伏大;构造活动强烈,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降水集中,多暴雨;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切坡修路、采矿削坡建房、水库蓄水和人工取土等对植被的破坏。
(2)从时间上看,我国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4—9月。这是因为局地暴雨、持续强降雨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3)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思维点拨】
1.滑坡和泥石流的比较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分析泥石流形成条件的一般思路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地形地
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上,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谷形状
便于水流汇集。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沟谷斜坡表层有厚度较大的松散土石
堆积物,可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人类工
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采矿堆弃在沟谷的弃渣
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
重要激发条件和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
和水库(池)溃决下泄水体等。
4.滑坡灾害的防避
(1)尽量不要在陡坡前长时间逗留。
(2)在陡坡上或坡脚从事生产活动,尽量不要破坏坡体的稳定
性。
(3)要关注山坡上的异常现象。
(4)要注意加固有滑动危险的山坡。
(5)滑坡发生时,首先保持冷静,迅速环顾四周,然后向滑坡
体的两侧迅速逃离。当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坡或滑坡呈整
体滑动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如果处在滑坡可
能影响的山前或沟谷,应迅速辨别滑坡运动方向,并迅速离
开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带。
5.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1)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2)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堆放场。
(3)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4)雨季或暴雨时尽量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
(5)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应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6)突遇泥石流,应迅速沿垂直于泥石流方向向高处逃离。
6.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质: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板块运动剧烈,地质构造复杂,易发生地震。②地貌:地貌
类型复杂多样,地势高差大,山高谷深,易发生滑坡。③气
候:夏季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天气,易发生泥石流。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违规开矿、乱砍滥伐等人类活动,
破坏了植被,破坏了地下岩层的稳定性,诱发或加剧滑坡、
泥石流。
【迁移应用】
1.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坡就是冰川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现象
B.泥石流就是特大洪水暴发
C.滑坡和泥石流都会破坏农田、村舍、道路等,危及人类生
命和财产的安全
D.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完全相同
C
【解析】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
滑动的现象,滑坡不是冰川运动。泥石流是山区暴发的特殊
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以及巨大的砾石,不能将泥石流说
成是洪水暴发。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受不同方面因素控制。
受连续降水影响,2020年11月13日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读滑坡灾害现场图,完成2~3题。
2. 与此次滑坡形成有关的自然地理要素有(  )
①暴雨 ②地形起伏较大 ③乱砍滥伐植被 
④山体坡面物质较松散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解析】题干问的是自然地理要素,乱砍滥伐植被属于人为
地理要素,故③不符合题意,①②④正确,选A。
A
3. 下图为“公路沿线四处地质剖面图”,其中最易发生滑坡的是
(  )
【解析】C图坡面岩层为泥岩和砂岩,岩性较软,且岩层走向
与坡向相同,坡上岩石易在重力作用下,顺岩层下滑,最易
发生滑坡,C正确。结合图例可看出,A图为花岗岩,岩性坚
硬,不易出现滑坡;B图山坡岩层完整,不易出现滑坡;D图
岩层走向与坡向相反,不易出现滑坡。故A、B、D错误,选C
C
4.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
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我国六大地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
坡、泥石流最多的是________地区,该地区多特大、较大型
西南
山崩、滑坡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2)图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
________省,该省区灾害点数约为______,主要分布在该省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对而言,我国六大地区中________地区发生特大型山崩
最少。
(4)我国中南地区发生的山崩、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川
102
东部地区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华东
东部地区的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
(5)据报道,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石材产量最大的国家,许多人
认为,大量开采石材是一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
做法,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1)西南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和第二、
三级阶梯交界处,坡陡谷深;植被覆盖差;地震频繁,岩石
比较破碎松散;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5)开山采石,必然破坏山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易发生地质
灾害,因此须慎重。
【解析】第(1)题,阅读图示可知,我国西南地区无论特大型
还是较大型灾害点数均最大,表明我国六大地区中西南地区
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西南地区地处板块
交界地带,地质条件不稳定;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起伏
大;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强
度大等,都容易引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第(2)题,阅读图
示,比较诸省区地质灾害点数可知,各省区中四川特大型灾
害点数最大,表明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读图可
知点数约为102。这与四川地形结构有关,四川东、西、南、
北四个方向均有高山分布,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易于发生
特大型地质灾害。尤其是西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的地
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地带,东部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
原过渡的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的巫山地区,地势起伏更
大,特大型地质灾害更易于发生。第(3)题,读图可知华东地
区最小。第(4)题,据图可知中南地区包括我国的豫鄂湘粤桂
琼,结合滑坡、泥石流分布在坡度大的地区,分析应该分布
在东部地区的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第(5)题,开山采石可
以增加经济收入,满足生活需要,但是,对地质环境不加分
析、不加保护的乱开乱采,会导致山区植被破坏,固岩和保
持水土作用减弱,山体结构被破坏,山石稳定性减弱,山区
岩石易于开裂破碎,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山崩等地质灾
害。第一节 流水地貌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流水地貌的类型及形成原因。综合分析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2.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观看视频,让学生认识主要的流水地貌及分布。3.人地协调观: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滑坡、泥石流多发的人为原因,树立保护环境、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4.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流水地貌的类型、分布及主要特征。
一、概述
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的地貌,可分为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二、流水侵蚀地貌
1.峡谷: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__侵蚀__切割地面形成峡谷,河谷横断面大多呈__V__字形。河谷两壁险峻陡峭,谷地狭窄,深度通常大于__宽__度。
2.河漫滩:河谷中__枯水期__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
3.河流阶地
(1)定义:在__河谷__两侧常分布有洪水__不能__淹没的阶梯状地形。
(2)成因:河流的__侵蚀下切__作用。
(3)特点:河流阶地地面__平坦__,组成物质颗粒__较细__,土质较为肥沃。
三、流水堆积地貌
1.冲积扇: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__地形__急剧变缓,__流速__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__堆积__而成的__扇状堆积体__,称为冲积扇。
2.洪积扇:暂时性河流在__山谷出口__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__扇状__堆积体,称为洪积扇,多分布于__干旱、半干旱__地区。
3.冲积平原:在河流的__中下游__,或河流流经__盆地__时,常形成__沙洲__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
4.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__河口__大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如黄河三角洲,__尼罗河__三角洲等。
5.江心洲: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多位于河流__中下游__,或流速相对__缓慢__的宽谷段。一些江心洲具有独特的利用价值,如长江口的__崇明__岛、湘江__橘子洲__等。
四、滑坡和泥石流
1.发生条件
(1)地区:流水__侵蚀__强烈的山区,尤其是__峡谷__地区。
(2)条件:山高谷深、__坡陡流急__;遭遇__暴雨__。
2.滑坡
(1)概念: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掩埋农田和村庄、__阻断__道路、淤塞__河道__,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泥石流
(1)概念: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__固体碎屑__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__沟床__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
①工农业生产。②交通运输。③城市建设。④人民生命财产。
(3)防御措施
①连续__降雨__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停留。
②不要躲在沟谷中的__大树__上,大树可能被冲倒。
③向泥石流沟__两侧__迅速躲避,不要顺沟往下跑。
④发现泥石流要及时报告,以便__下游__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思辨】
1.判断正误
(1)河谷中河床被水流常年或季节淹没。( √ )
(2)河流阶地是由流水堆积而形成的。( × )
(3)河流从山区进入平原因流速降低,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 )
(4)河漫滩常年被水流淹没。( × )
(5)滑坡发生时有一个滑动面。( √ )
2.连线
将下列流水作用与其对应的地貌类型正确连线。
3.特别提醒
(1)河流阶地反映了地壳的升降运动。阶地位置越高,形成的年代越老。河流两侧的阶地有的对称分布,有的不对称分布。
(2)结合“凸凹”二字理解河流凸岸和凹岸
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3)河流堆积地貌及颗粒物分选性的分析
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体系构建】
【地理情景】
在河漫滩发育演变过程中,新的裸露、湿润土地的形成,为树木的生长创造了条件。河漫滩上不同树龄树木的分布隐含着河道演变的许多信息。1968年,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如下图。
(1)图中有两个废弃的曲流,试在图中标记出来,并说明图中陡坎的形成过程。
(2)推测上游曲流发生裁弯取直的时间,并说明理由。
(3)从图中,你还可以获取哪些有关河道演变的信息?
【答案】(1)图中甲、丙两处。陡坎的形成:河流凸岸沉积、凹岸侵蚀,使河道进一步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的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成为陡坎。
(2)上游曲流即甲所在处应该在1948年以前裁弯取直。因为此陡坎内侧树龄为10~20年,此图为1968年绘制,最老树龄为20年,说明裁弯取直至少在20年前。
(3)从图中还可以看到陡坎内侧树龄较外侧小。陡坎向地势低的一侧为内侧,内侧为旧河道,有一定的水量,不能生长树木,水干涸后才有树木生长,树龄小;可以看出丙的树龄比乙小。丙在乙的下游,积水时间长,只有当水全部退掉后才有树木生长,树龄较小。
【思维点拨】
1.河流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它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 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 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 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关键影响 伸长 加深 展宽
2.河流堆积地貌及其影响
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示意图和位置 地貌特点 形成
河 漫 滩 平 原 地势平坦、宽广 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增大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江 心 洲 四面环水,如崇明岛、橘子洲等 由河流挟带泥沙沉积而成
3.河流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判读
(1)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直道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反之。
(2)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4.牛轭湖的形成
平原地区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较少,可以侧向自由发展,当河床弯曲愈来愈大时,曲流呈“Ω”形,出现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期,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流裁弯取直,弯曲河道被废弃,形如牛轭,称为牛轭湖。如下图所示为牛轭湖形成过程:
(1)河流摆动形成弯曲。
(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地发展。
(3)河曲愈来愈弯。
(4)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裁弯取直。
(5)河水从裁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
(6)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
5.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6.根据聚落和港口分布判别侵蚀岸和堆积岸
堆积岸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用地;侵蚀岸河水较深且泥沙淤积少,可以筑港。据此可判别侵蚀岸和堆积岸。
【迁移应用】
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可以( D )
             
A.加重洪涝灾害
B.增加河床淤积
C.减少上游来水
D.缩短航运里程
【解析】河道“裁弯取直”可以增强洪水下泄能力,有利于减轻洪涝灾害,减轻河床淤积,缩短航运里程,对上游来水无影响。故D正确,A、B、C错误。
2.关于该裁弯取直河段地理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D )
A.裁弯取直发生在河流的源头
B.六合垸所在地曾在河流北岸
C.河道受到河岸的约束比较大
D.裁弯河道的侧向自由发展大
【解析】荆江河段位于长江中游,A错误;“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由天鹅洲故道的位置可推知六合垸所在地曾在河流南岸,B错误;河曲发育过程中,相邻曲流环间的曲流颈受水流冲刷而变狭窄,一旦被水切穿,河道即自行取直,因此河道裁弯取直说明河道受到河岸的约束比较小,C错误;河道裁弯取直后,流水对河岸的影响主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水流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则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裁弯河道的侧向自由发展大,D正确。
下图是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①处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修建电站大坝的理想地点
B.②处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④处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D.⑤处地形是冲积平原或三角洲
【解析】据图可知①位于断层附近,地质条件不稳定,不利于修建大坝;②处位于山麓地带,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了冲积扇;④处落叶阔叶林覆盖率高,不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⑤处在河流入海口处,地势低平,泥沙堆积,形成冲积平原或三角洲。D正确。
4.关于图中河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上游河谷以V形谷为主
B.冲积扇分布在河流出山口进入平原处
C.泥石流多发生于平原地区
D.河道中江心洲多位于河流中下游
【解析】在河流上游,地处高山地区,河流对河床的侵蚀作用主要以下蚀为主,形成V字形河谷;河流从山上带来大量的泥沙在出山口由于地形变平坦,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泥石流多发生于地势落差大、地质条件不稳定、有暴雨的地区。河流到达中下游地区,一般地形开始变平坦,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江心洲。本题选择描述不正确的选项,答案为C。
【地理情景】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
材料二:2014年全国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逐月分布图。
(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的特点及原因。
(3)归纳易发生滑坡地区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案】(1)从空间上来看,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
形成原因:地形起伏大;构造活动强烈,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降水集中,多暴雨;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切坡修路、采矿、削坡建房、水库蓄水和人工取土等对植被的破坏。
(2)从时间上看,我国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4—9月。这是因为局地暴雨、持续强降雨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3)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思维点拨】
1.滑坡和泥石流的比较
滑坡 泥石流
形成 条件 ①地质地形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②地表植被条件:植被覆盖较差。③气候条件:降水较丰富,降水变率较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①地形陡峻;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结构
多发 地区 山地丘陵区、工程建设频繁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不同点
多发生在山地斜坡上 多发生在山地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体积较大 运动物质的体积较小
可以无水的参与 必须有水的参与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导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分析泥石流形成条件的一般思路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上,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谷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沟谷斜坡表层有厚度较大的松散土石堆积物,可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采矿堆弃在沟谷的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发条件和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下泄水体等。
4.滑坡灾害的防避
(1)尽量不要在陡坡前长时间逗留。
(2)在陡坡上或坡脚从事生产活动,尽量不要破坏坡体的稳定性。
(3)要关注山坡上的异常现象。
(4)要注意加固有滑动危险的山坡。
(5)滑坡发生时,首先保持冷静,迅速环顾四周,然后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当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坡或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如果处在滑坡可能影响的山前或沟谷,应迅速辨别滑坡运动方向,并迅速离开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带。
5.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1)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2)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堆放场。
(3)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4)雨季或暴雨时尽量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
(5)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应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6)突遇泥石流,应迅速沿垂直于泥石流方向向高处逃离。
6.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质: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剧烈,地质构造复杂,易发生地震。②地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高差大,山高谷深,易发生滑坡。③气候:夏季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天气,易发生泥石流。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违规开矿、乱砍滥伐等人类活动,破坏了植被,破坏了地下岩层的稳定性,诱发或加剧滑坡、泥石流。
【迁移应用】
1.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滑坡就是冰川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现象
B.泥石流就是特大洪水暴发
C.滑坡和泥石流都会破坏农田、村舍、道路等,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D.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完全相同
【解析】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滑坡不是冰川运动。泥石流是山区暴发的特殊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以及巨大的砾石,不能将泥石流说成是洪水暴发。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受不同方面因素控制。
受连续降水影响,2020年11月13日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读滑坡灾害现场图,完成2~3题。
2.与此次滑坡形成有关的自然地理要素有( A )
①暴雨 ②地形起伏较大 ③乱砍滥伐植被 ④山体坡面物质较松散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题干问的是自然地理要素,乱砍滥伐植被属于人为地理要素,故③不符合题意,①②④正确,选A。
3.下图为“公路沿线四处地质剖面图”,其中最易发生滑坡的是( C )
【解析】C图坡面岩层为泥岩和砂岩,岩性较软,且岩层走向与坡向相同,坡上岩石易在重力作用下,顺岩层下滑,最易发生滑坡,C正确。结合图例可看出,A图为花岗岩,岩性坚硬,不易出现滑坡;B图山坡岩层完整,不易出现滑坡;D图岩层走向与坡向相反,不易出现滑坡。故A、B、D错误,选C。
4.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我国六大地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是__西南__地区,该地区多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2)图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__四川__省,该省区灾害点数约为__102__,主要分布在该省的__西部地区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__和__东部地区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__。
(3)相对而言,我国六大地区中__华东__地区发生特大型山崩最少。
(4)我国中南地区发生的山崩、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__东部地区的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__。
(5)据报道,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石材产量最大的国家,许多人认为,大量开采石材是一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做法,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1)西南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和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坡陡谷深;植被覆盖差;地震频繁,岩石比较破碎松散;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5)开山采石,必然破坏山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易发生地质灾害,因此须慎重。
【解析】第(1)题,阅读图示可知,我国西南地区无论特大型还是较大型灾害点数均最大,表明我国六大地区中西南地区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西南地区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质条件不稳定;地形以山区为主,地势起伏大;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强度大等,都容易引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第(2)题,阅读图示,比较诸省区地质灾害点数可知,各省区中四川特大型灾害点数最大,表明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读图可知点数约为102。这与四川地形结构有关,四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高山分布,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易于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尤其是西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地带,东部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的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的巫山地区,地势起伏更大,特大型地质灾害更易于发生。第(3)题,读图可知华东地区最小。第(4)题,据图可知中南地区包括我国的豫鄂湘粤桂琼,结合滑坡、泥石流分布在坡度大的地区,分析应该分布在东部地区的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第(5)题,开山采石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满足生活需要,但是,对地质环境不加分析、不加保护的乱开乱采,会导致山区植被破坏,固岩和保持水土作用减弱,山体结构被破坏,山石稳定性减弱,山区岩石易于开裂破碎,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山崩等地质灾害。
14(共10张PPT)
沙源问题
材料: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 196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1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3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
【开启思维】指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
【答案】沙源地:河谷及三角洲;湖岸。
成因: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
【评价】本题以青海湖作为试题情境,重点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两大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北部,海拔高,湖泊水主要来自周围河流水的汇入,河流水的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夏季流量较大;冬春季风力强劲,以西北风为主。
【综合思维】沙源地为沙的来源地。依据图形中有泥沙提供的地方主要有湖泊西侧的河谷地带,冬季风力强劲挟带泥沙越过湖泊遇阻后沉积;青海湖水面下降导致湖底的泥沙裸露;河口三角洲地区流速减慢,泥沙沉积等。
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屿。它位于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全岛面积1 200多平方千米,东西长76千米,南北13~18千米,形似“春蚕”。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冈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崇明岛是如何形成的?人类活动对崇明岛有什么影响?岛屿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对于这些问题,建议同学们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
1.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河口冲积岛的基本情况。
2.根据长江河口冲积岛的生消变化图,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
3.搜集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并推测崇明岛的
未来。
【理论依据】
1.河口冲积岛
(1)河口冲积岛是含沙量较多的河流将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
下来形成的岛屿,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快,进入宽阔的海洋
后,流速就慢了下来,挟带的泥沙就在河口附近沉积,长年
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岛屿,这就形成了河
口冲积岛。
(2)世界上许多大河入海的地方,都会形成一些河口冲积岛,
我国共有400多个河口冲积岛,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就是一
个很大的冲积岛。崇明岛地势低平,围绕岛屿分布着广阔的
滩涂。
2.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从1955年冬开始,崇明县(2016年崇明县改为崇明区)组织围垦
滩涂和沙洲。截至2000年,全县共围垦滩涂和沙洲70多处,
累计围得土地面积500多平方千米。崇明岛的面积比1949年增
大了一倍以上,由中国第四大岛升为第三大岛,成为上海未
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
3.能力提升、素养升华
(1)河口冲积岛是在哪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2)根据资料描述长江口冲积岛的生消变化过程。
(3)人类活动对崇明岛面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1)河口冲积岛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河
流入海口处,受河水和潮水的相互顶托作用,河流挟带的泥
沙淤积而成。
(2)①西沙和东沙为雏形阶段。②宋代和元代有了扩展。③明
代主要是沙洲合并阶段。④明末清初,冲积岛基本建造完毕
(3)长江上中游人类活动使水土流失加剧,增大崇明岛面积;
近年来,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围垦滩涂等,使崇明岛
面积增大。
(4)改变河流流速和流向;减少生物多样性;河流水体污染等章末提升
沙源问题
材料: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196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1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3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
【开启思维】指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
【答案】沙源地:河谷及三角洲;湖岸。
成因: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
【评价】本题以青海湖作为试题情境,重点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两大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北部,海拔高,湖泊水主要来自周围河流水的汇入,河流水的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夏季流量较大;冬春季风力强劲,以西北风为主。
【综合思维】沙源地为沙的来源地。依据图形中有泥沙提供的地方主要有湖泊西侧的河谷地带,冬季风力强劲挟带泥沙越过湖泊,遇阻后沉积;青海湖水面下降导致湖底的泥沙裸露;河口三角洲地区流速减慢,泥沙沉积等。
崇明岛的前生后世
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屿。它位于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全岛面积1200多平方千米,东西长76千米,南北13~18千米,形似“春蚕”。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冈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崇明岛是如何形成的?人类活动对崇明岛有什么影响?岛屿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对于这些问题,建议同学们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
1.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河口冲积岛的基本情况。
2.根据长江河口冲积岛的生消变化图,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
3.搜集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并推测崇明岛的未来。
【理论依据】
1.河口冲积岛
(1)河口冲积岛是含沙量较多的河流将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岛屿,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快,进入宽阔的海洋后,流速就慢了下来,挟带的泥沙就在河口附近沉积,长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岛屿,这就形成了河口冲积岛。
(2)世界上许多大河入海的地方,都会形成一些河口冲积岛,我国共有400多个河口冲积岛,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就是一个很大的冲积岛。崇明岛地势低平,围绕岛屿分布着广阔的滩涂。
2.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从1955年冬开始,崇明县(2016年崇明县改为崇明区)组织围垦滩涂和沙洲。截至2000年,全县共围垦滩涂和沙洲70多处,累计围得土地面积500多平方千米。崇明岛的面积比1949年增大了一倍以上,由中国第四大岛升为第三大岛,成为上海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
3.能力提升、素养升华
(1)河口冲积岛是在哪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2)根据资料描述长江口冲积岛的生消变化过程。
(3)人类活动对崇明岛面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1)河口冲积岛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河水和潮水的相互顶托作用,河流挟带的泥沙淤积而成。
(2)①西沙和东沙为雏形阶段。②宋代和元代有了扩展。③明代主要是沙洲合并阶段。④明末清初,冲积岛基本建造完毕。
(3)长江上中游人类活动使水土流失加剧,增大崇明岛面积;近年来,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围垦滩涂等,使崇明岛面积增大。
(4)改变河流流速和流向;减少生物多样性;河流水体污染等。
温馨说明:课后请完成
单元素养检测卷(二)、阶段素养检测卷(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