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 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 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5 16:2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0 小石潭记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参差(cēn) 佁然不动(yǐ) 俶尔(chù) 卷石底以出(quán)
B.为坻(chí) 为嵁(kān) 摇缀(zhuì) 犬牙差互(cī)
C.清冽(liè) 篁竹(huáng) 幽邃(suì) 寂寥(liáo)
D.悄怆(qiāo) 翕忽(xī) 斗折蛇行(zhé) 为屿(yǔ)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格外)
B.卷石底以出(翻卷)
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
D.乃记之而去(离开)
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珮环(听到水声,好像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B.青树翠蔓(青色的树木,翠绿的藤蔓)
C.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北斗星像蛇一样,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隔篁竹,闻水声 鸡犬相闻
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C.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D.皆若空游无所依 仿佛若有光
5.按照要求填空。
(1)“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属于    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    ,本文是他《    》的第四篇。他与   共同倡导唐代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之并称“刘柳”;王维、    、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二、提升题
6.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 B.心乐之
C.如鸣珮环 D.其岸势犬牙差互
7.有人说,小石潭是一幅画,这幅画既有粗线勾勒,又有工笔细描。粗线勾勒时,寥寥数笔,就点出了小石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和“四面竹树环合”的主要特点。工笔细描时,近岸之石的奇形怪状、水中游鱼的怡然自得、溪流岸势的犬牙差互、整体环境的凄神寒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令人神往。
(1)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这一景点,想请班上的同学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个景点名称,请写出你设计的景点名称和依据。
[示例]听水轩。依据:“闻水声,如鸣珮环。”
答:
(2)请你仿照示例,为你所设计的景点写一段导游词,要求抓住其特点,用生动且富有激情的语言进行介绍。
[示例]听水轩——走近小石潭,你会听到潺潺不绝的流水声,会看到和谐惬意的人鱼相娱,会看到清冽潭水。近听如环珮相鸣,声音清脆;远闻似莺歌燕语,宛转悠扬。
答:
三、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⑥记》)
[注] ①罅(xià):缝隙,裂隙。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斜靠。⑥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境内。
8.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悄怆幽邃 邃: (2)而犹不忍去 去:
9.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译文:
10.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游 人 坐 欹 岩 下 望
11.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 ,乙文突出了水的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 。
12.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
10 小石潭记
1.答案 D “悄”应读qiǎo。
2.答案 C “可”的意思为“大约”。
3.答案 D 正确的翻译是:(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答案 B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用法的辨析。B.两个“许”分别为名词和数词。A.两个“闻”都是动词。C.两个“清”都是形容词。D.两个“若”都是副词。
5.答案 (1)抒情、议论 散文
(2)柳宗元 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 韩愈 刘禹锡 孟浩然
解析 (1)属于文体知识题,“记”“说”“铭”都是古代文体,应注意掌握。
(2)属于文学常识题,要特别注意古代作家的字、号,生活的朝代,作品的出处等。
6.答案 C A、D两项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解释为“往下”“像狗的牙齿那样”。B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C项“珮”是名词,“玉饰”,词性未发生改变。
7.答案 (1)(示例)小径通幽。依据:“伐竹取道。”
(2)(示例)小径通幽——走入小径,你会观赏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优美景色,会闻到沁人心脾的翠竹清香,也会体会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近观则竹树环合,清风徐来;远眺则群山连绵,雾霭苍茫。 解析 (1)本题考查给景点命名的能力。由题意可知,给景点拟名时,需根据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相关语句,比如可根据“伐竹取道”拟名为“小径通幽”。
(2)本题考查拟写导游词的能力。导游词要介绍景点的景物特点,突出其最吸引人之处。语言富于文采,能激发大家去游览的欲望,符合导游词的基本特点。
8.答案 (1)深 (2)离开
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邃”为课内重点词语,“悄怆幽邃”的意思是:凄凉幽深。邃,深。第(2)题“而犹不忍去”为课外语句,其中“去”是古今异义词,可联系《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中的“去(离开)”来判断。
9.答案 (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解析 根据上下文语境,字字落实进行翻译。注意(1)句中的关键词“斗”“蛇”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分别是“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那样蜿蜒”的意思。同时注意省略句,在句前补上“溪水”。
(2)句是个判断句,“……也”要翻译成“……是……”。同时注意关键词“愈(更加)”“观(景象)”的翻译。
10.答案 游人/坐欹岩/下望
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这是一个单句,因此应该依照主谓宾之间要划开的原则来划分。“游人”很显然是主语,所以在其后划分;“坐欹岩下望”是谓语部分,写了游人的两个动作,一个是“坐欹”,一个是“望”,“岩”是坐欹的地方,所以在“岩”后划分第二处。
11.答案 清 伟(或“奇”) 借景抒情(或移步换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甲文由“皆若空游无所依”等句可判断突出了水的“清”;乙文的“水态愈伟”“所目既奇”都是直接描写水的特点,注意“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的要求。第三空要求填写作手法,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景的作品,都是以“从……”开始,到“……去”结束,其突出特点都是借景抒情、移步换景,由此可判断。
12.答案 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情感的能力。甲文是课内文章,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后,由“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流露出的是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写的是作者的游览经历,由“山行之极观也”“而犹不忍去”等可判断作者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解答时,抓住两文的不同,概括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 从庙门处往右拐,有一条石头铺的小路。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条石头缝隙,瀑布就出现了。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的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又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这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游人们坐着或斜靠着岩石向下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渐渐地)空中仿佛布满了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的程度,(人们)仍不想离开。
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奇特了,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