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第1篇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第1篇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8 09:0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第7课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了解获奖感言的体裁特点,体会其准确严谨、朴素自然、平实易懂的语言特色。
2. 把握文章以小标题结构文章的好处,梳理作者及其团队发现、应用青蒿素的科研过程。
3.了解作者在科学探索中的经历,理清文中展示的科学发现过程,关注那些对科学发现有重要启示的节点。
素养目标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屠呦呦,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其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1930 年生于浙江宁波。1951 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1955 年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 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屠呦呦获得 2011 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和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首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科学家,这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2017 年,屠呦呦获得 2016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 年和 2019 年先后荣获改革开放 40 周年“改革先锋”称号和“共和国勋章”。
作者简介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两个并列的名词作为标题,将青蒿素的发现置于人类征服疾病的宏大背景中,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发现青蒿素的重大意义。“一小步”突出了其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满含民族自豪感。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2011 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拉斯克基金会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以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 世纪,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本文根据屠呦呦在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
资料链接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易错字音
① 青蒿(  ) ②疟(  )疾 ③肆(  )虐 ④ 精髓(  )
⑤ 相悖(  ) ⑥ 浸渍( ) ⑦砒(  )霜 ⑧衍(  )生物
⑨瘀(  )血 ⑩馈(  )赠 杜撰(   ) 鱼鳍(  )
贪婪(  ) 撒手人寰(   ) 湮(  )没 畏葸(  )不前
(  )呼天吁地
(  )长吁短叹

hāo  

bèi
nüè 


xū  
suǐ
(  )系风捕影
(  )解铃系铃



lán
huán

yǎn

zhuàn

kuì

yān
(róng)(  )古铸今
(róng)水乳交(  )
(róng)(  )剂

(chà)惊(  )不已
(zhà)叱(  )风云
(chà)(  )紫嫣红



诧  

姹 
(bì)(  )帚自珍
(bì)徇私舞(  )
(bié)(  )脚

敝 


溶 
(lán)五彩斑(  )
(lán)(  )尾炎
(lán)无耻(  )言

(xiá)(  )思迩(ěr)想
(xiá)应接不(  )
(xiá)(  )不掩瑜





谰 
遐 
课内词语
沧海一粟:
五彩斑斓:
冷嘲热讽:
汹涌不息:
高深莫测:
自鸣得意:
撒手人寰:
刨根究底:
畏葸不前:
指离开人世,死亡的委婉说法。
形容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
尖刻地嘲笑和讥讽。
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
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的水波长久不止。
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比喻追究底细。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近义词语
1. 实验/ 试验
相同点:都有“为验证而进行某种活动”的意思。
不同点:“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重在实际验证;用于科学研究。如:科学实验。“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重在查看效果;适用范围广。如:飞行试验/ 试验新药。
2. 陶醉/ 沉醉
相同点:都是动词,都有“沉浸于某种情绪之中”的意思。
不同点:“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沉醉”,大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氛围或思想活动中。
3. 神志/ 神智
相同点:都是名词,都与人的精神有关。
不同点: “神志”指知觉和理智,主要指医学、生理学意义上的。“神智”指精神智慧,落脚在智慧、才能上。
4. 沧海一粟/ 九牛一毛
相同点:都指微乎其微。
不同点:“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如:在茫茫宇宙中,人类居住的地球是名副其实的沧海一粟。“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如:对一些富豪的全部资产而言,捐赠一所希望小学,不过是九牛一毛。
5. 自鸣得意/ 自命不凡
相同点:都有“认为自己很不一般”的意思,都属于贬义词。
不同点: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侧重于自以为了不起。“自命不凡”,自以为很了不起,不平凡;侧重于自认为不平凡。
表达运用
句子排序
 ①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② 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③ 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④ 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分析:文段主要阐述青蒿素不是中医药在药物开发中的唯一果实。① 句
领起;② 句“然而”表明语意转折,进入话题中心,“唯一”与“一份”照应;③ 句“还”顺承“唯一”的意思进行表述;④ 句中的“也”与③ 句中的“还”照应。根据句中明显的虚词标志,可以确定句子顺序。
课文探究
1.从第三段看,哪些因素促成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① 自己热衷于中草药研究。
② 领悟了有关人体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③ 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精髓。
2. 为什么先写研究工作的背景而不直接写研究工作的过程?
① 写疟疾重新肆虐,突出研究工作的使命感。
② 写“523 项目”和中医研究院的任命,突出了国家规划和院所领导的作用。
③ 强调团队的作用,不独自贪功,客观公正。
3.  把引用的内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删掉好不好?
不好。
① 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
② 省去引文,表面上看似简洁,实则使语言干瘪不生动,损减了文章的说服力。
4.  发现青蒿素的初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① 研究者做志愿者,尝试提取物。
② 在海南对病人进行临床治疗。
③ 分离提纯抗疟的有效成分。
5.  作者为什么把“几个报告”和自己的报告并提?
谈及对传播青蒿素的贡献时,肯定其他报告引起的“热烈反响”,不片面强调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反映了作者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6.  双氢青蒿素有哪些优势?
① 双氢青蒿素比青蒿素的效果大大提高。
② 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
③ 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 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④ 可尝试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其他疾病。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叙写,表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勇于探索、坚持目标、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中医精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必将得到有效利用,造福全人类。
深入探究
① 对工作的热情。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写到毕业、工作、脱产学习,“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从此,在青蒿素研究的每一个阶段,作者都踏踏实实,以严谨认真的态度默默做着烦琐的工作,甚至亲身做志愿者,试验药物疗法。这种对工作的热情,对事业的执着,对科研的奉献,是科学创新的前提。
1.本文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② 对战胜困难取得成就的豪情。
研究工作经历了种种困难:太多的中草药需要挑选,青蒿提取的实验结果难以重复,青蒿素的提取方法难以解决,青蒿素药物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青蒿素的普及和传播困难重重……这些都不曾使作者沮丧和退却,反映了她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正因为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作者才充满了成功的自豪之情,不管是文章开头写童年时没想到有一天会被人称颂,还是文末写到的梦想,都是这种自豪之情的直接体现。
③ 对团队的感激之情。
文章写青蒿素的科研工作时,时时处处不忘提到团队的作用,受命伊始有团队,临床试验有团队,普及传播有团队,研制衍生物有团队。不仅不忘自己领导的团队,第三部分中,还写了“523 项目”的大团队,文章还多处提及高校院所的作用。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心底无私的胸怀,表达了作者对伙伴的感激之情。
① 用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
除第一部分外,本文用五个小标题,提纲挈领,概括了青蒿素从发现到制成药物经过的不同阶段,介绍了中医药学对人类作出的贡献。读者借助小标题就能对各部分内容、对全文内容一目了然。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② 采用了“总—分—总”、由一般到特殊、由个别到一般等顺序行文,过渡自然,条理清晰。
第二部分总写发现、提取青蒿素的经过,第三、四、五部分具体写研究工作的过程,第六部分总括中医药学的贡献,结构严谨。先写青蒿素的研究普及,再写对双氢青蒿素的认识以及它们的联合应用,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前五部分写青蒿素的贡献,最后一部分写中医药学的贡献,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顺理成章,升华了文章内容。
写疟疾肆虐的国际背景,写国家规划的国内背景,把个人的事业、追求和家国情怀连接在一起。
文章第二部分,写20 世纪50 年代的国际抗疟现实,写中国政府的“523 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临危受命,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怀。再如,第四部分写到,当作者及其团队研究的成果得以公布和普及,被授予“国家发明奖”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集体的感恩和感激。
3.本文写科研的同时,不忘提及科研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点一:同意。较之科研过程的枯燥,具体的描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感人。比如,可以选取青蒿素在中国和在非洲的两幅治疗画面,描写疟疾肆虐的场景、病人的痛苦和企盼、服用青蒿素后的变化等,突出细节刻画。也可以用对比的手法,同时描写其他药物和青蒿素的治疗效果以及病人为此付出的医疗成本。这样写,把实用文本的严谨和文学作品的感性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突出“发现之美”,更好地突出青蒿素研制者的治病救人的情怀,更好地体现青蒿素的研制对医学的贡献。
4.有人说,本文对青蒿素治病救人的具体描写太少,影响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观点二:不同意。首先,本文是一篇获奖感言,对举世瞩目的奖项,人们更关注获奖者的研究过程,作者更应该去表现严谨的科学精神。从接受研究任务,到发现、提取青蒿素,再到普及和超越,这是一个严谨的科研过程,表述要严谨简洁,让读者(听众)清楚地了解研制的艰辛和意义。其次,文章开头已有对科研背景的叙写,后面也专门用一部分内容写中医药学的贡献,没有必要再通过具体的画面表现研究的意义,反而是像本文“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这种谦虚更感人。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