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6 00:0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孙权劝学(共2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读准读顺读清,把握故事大意;
寻读,积累文言词汇,读出文章韵味;
细读,品味劝学之妙,赏析课文美点;
4. 比读,培养好学精神,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对话时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
文献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整体理解课文;
寻读,自主积累字词;
一、导入感知
同学们,现在上课,我想听大家读书的声音。“孙权劝学”,读起来。
开课三读:读标题,读预习提示语、读注释①背景材料。
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读注释①,勾划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朗读课文,字正腔圆,把握文意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读顺课文语句,读清课文的层次,读出人物的语气。
1.读准字音和停顿
重点字音:孰(shú) 涉猎(shè) 为博士(wéi) 遂(suì) 更( gēng) 邪(yé)
2.读清课文和层次
大声朗读,要掌握技巧,读出叙事的语气,分清逻辑层次:孙权和吕蒙的故事,鲁肃和吕蒙的故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读出人物的语气
文中有几处对话,也出现了很多语气词,大家标注出来,朗读时认真揣摩。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活动二:译读课文,字斟句酌,积累字词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用对比辨析的方法理解课文字词,积累文言语言材料。
自主合作,翻译全文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
2.运用分类归纳法,积累本课文言知识。
(1)一组单音节实词
治经为博士:治:研究。今天用法如:治学。
乃始就学:乃:于是,就。
乃始就学:就:从事,开始进入。今天用法如:就业。
即更刮目相待:即:就, 更:另外。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倒装:“何见事”即“见何事”
(2)一组双音节短语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孰若:哪个比得上。)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今者:今天。)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非复:不再是。)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认为。)
(3)一组四字短语:
大有所益:有很大的益处。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士别三日:与有志之人分别几日。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4)一组称谓词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卿:古代朋友之间的爱称;阿蒙:是吕蒙的小名。阿是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5)一组多义词:事、以、见
“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
“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
“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知道”与“认清,识别”的意思。
(6)一组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治”,研究,今为“治理”义;“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只,今为转折连词。
(7)一组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遂拜蒙母
“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吕蒙了”,是个判断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老兄你看起事来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句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肃遂拜蒙母”译作“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拜”后省略介词“于”,是个省略句。
(8)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孙权的言语中可见其如何善于劝说,可感其怎样的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这里是国君对臣子的“教训”口吻。鲁肃亲见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情不自禁,说话用了“赞叹”口吻。吕蒙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态度坦然得当之无愧,话里不乏“责备”口吻。孙权劝得认真,鲁肃与吕蒙调侃得多趣,二者情调不同,三人性格有异。
(9)三个层次:劝、学、赞
短文剪裁讲究,详略得当。第一层重点突出孙权善“劝”,命令未奏效时,孙权又用自身学习的体会再劝,并驳回吕蒙的借口。第二层写吕蒙“就学”,吕蒙不得已开始学习,至于如何刻苦学习、如何日见长进,文章只字未提。第三层写吕蒙学习后的变化,仅用一个词“大惊”字,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
(10) 三个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本文是记叙文,按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进行记叙,情节完整,重点突出。对话描写、神情描写(“大惊”)、动作描写(“拜蒙母”)均能生动传神,使人物形象富于情味。孙权的议论(论点:“不可不学”;论据:“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以及鲁肃与吕蒙的“论议”融汇于记叙间,顺应了展开情节和突出主题的需要。
三、课时作业
1.将课下的注释,用挖坑法的方式来巩固一遍!(何为挖坑法?简单点就是需要你将注释里的原词抄下来,后面打一个括号。待全部抄录后,再关着书,自己填上。最后再翻书核对一遍,便于你掌握。)
2. 请你尝试用你的方言来演绎一遍孙权劝学这个故事,说不定别有味道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品味劝学之妙,赏析课文美点;
2.比读,培养好学精神,提升文化素养。
一、细读,品味劝学之妙,赏析课文美点。
1.细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孙权 :
(1)“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不悦、责备。
(3)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吃惊,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深感自豪。
引导学生从对三个人物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孙权:关爱部下 好学 善劝
联系“结友”一句,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敬才 爱才 吕蒙:听劝 好学
2.请改写或者补写人物对话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曰:
蒙乃始就学。——蒙曰: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肃曰: 蒙母曰:蒙曰:
3. 总结: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 ---赞学,“结友而别”。
4.这篇课文有很多美点,请大家从画面、对话、叙事、手法等多角度思考写作。
师生交流小结。
美点赏析师生交流小结:
(1)结构之美:开门结尾之美、 简练生动之美
两个故事之美、层次清晰之美
(2)手法之美:铺垫过渡之美、对比烘托之美、
联想想象之美、详略有致之美、
镜头剪辑之美、对话描写之美、
仪式庄重之美、侧面烘托之美
(3)哲理之美:情趣理趣之美
二、展读比读,培养好学精神,提升文化素养。
1.请谈谈《孙权劝学》的阅读启示。
启示:(可作参考)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2.拓展阅读《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并于濡须数御曹军,屡献奇计,累功拜庐江太守。在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蒙疾发”,(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
3.补充相关人物史料,资料助读。
(1)吕蒙年少时,南渡长江,依附姐夫邓当(孙策的部将)。约十五六岁,曾偷随姐夫邓当外出作战。邓当发现,吕母生气处罚他,吕蒙说:“现在这样贫贱的日子,实在是难以生活下去。外出作战,说不定可以获得功劳,就能取得富贵。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欲攻灭胡人时,曾说此语)”吕母怜惜而饶恕了他。
(2)选取吕蒙故事,在小组内交流。
吴下阿蒙、容忍甘宁、不计前嫌、梦中学习、
屡建战功、见状明判、后发制人、计取三郡、
濡须会战、首倡灭羽、白衣渡江、臣死君忧等
(3)关于吕蒙的历代评价
鲁肃:①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②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①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②鸷鸟累百,不如一鹗。③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陈寿: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陆机: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
罗贯中:①养子当如孙仲谋,吕蒙谈笑便封侯。 白衣摇撸真奇计,一举荆襄取次休。 ②一笠覆官铠,犹然遭重刑。荆州万民心,从此俱安宁。③势去人离奈若何?休言百万甲兵多。吕蒙预定招降计,绝胜张良散楚歌。
曾国藩:吕蒙诛取铠之人,魏绛戮乱行之仆。古人处此,岂以为名,非是无以警众耳。
毛泽东: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4.对比阅读《伤仲永》
本文作者司马光与王安石生活在北宋同一个时代,感觉是一对不可调和的政敌,政治上不过是一个激进开拓,一个是保守收成而已。但是在本质上都是为国为民,纯粹是君子之争,不存一己私利。王安石虽然痛恨司马光阻止了他实施变法,但依旧称赞他为“司马君实,君子人也。”而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也为“介甫无它,唯执拗耳”。关于学习,二人却不谋而合。
(1)读《伤仲永》,概说大意。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从内容和手法,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归纳:
相同之处:两篇文章都是讲身边的人对主人公学习的影响。
不同之处:
一是内容不同 《孙权劝学》中孙权鼓励吕蒙学习,对主人公有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吕蒙进步很大,令人刮目相待。 而《伤仲永》中是方仲永的父亲对他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虽然天资聪颖,最终从而使其“泯然众人矣”,一事无成。两者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两者对比,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勉励我们要努力学习。
二是写法不同:《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则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3)思考写作:假如方仲永遇上吕蒙,他们会有怎样的剧情发生?让你的脑洞打开,写一二百字,来看看是否有不一样的精彩!
(4)交流总结,探求主旨。
三、课时作业
1.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找出期中主要人物的称谓词,并做简单的梳理与归纳。
2.拓展阅读《劝学》类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