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如《大学》、《礼记》、《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春秋》、《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
A.推动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B.促进了儒学在西方的传播
C.使18世纪的欧洲成为“中国之欧洲”D.催生了大批的启蒙思想家
2.汉武帝时期,《春秋》学博士董仲舒请求“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后来,丞相田蚡奏请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又延揽儒者数百人做官。由于不治儒家经书的博士均被罢黜,只剩下儒家的“五经博士”。此事带来的影响是()
A.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 B.儒学之外的各派思想不复存在
C.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儒家学说成为唯一的施政思想
3.武德七年(624)唐高祖命令修订雅乐,“以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乐”。这体现中华文化()
A.平等交流和种类丰富 B.不断传承和与时俱进
C.求同存异和武士精神 D.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
4.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5.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A.重在总结实践经验 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重视医学理论建构 D.蕴含着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6.董仲舒以儒家“公羊春秋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思想为框架,融合法家、黄老、墨家、阴阳五行等诸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以“天人感应”为轴心的思想体系。该体系后来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新的官方意识形态。促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政治需要 B.神学体系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呼唤思想变革 D.黄老之学无力应对新的社会问题
7.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8.明末,传教士利玛窦在给西方人介绍中国时说:“中国人中也有德高望重之士著书立说,但多为伦理方面的,并非科学的著述,而是根据《四书》中的名言发挥申述。此书尤受儒者重视,日夜手不释卷。该书体积并不很大,较西塞罗的《书信集》还小,但注释它的书籍却汗牛充栋。”利玛窦这段话的核心是
A.感叹中国饱学之士众多 B.阐述中国古代学术的特点
C.赞扬中国传统文化繁荣 D.倡导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9.史料记载战国就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
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
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
10.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建明堂、辟雍、灵台,号三雍宫。明堂用于帝王宣明政教,举行祭天仪式;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授经义的场所;灵台是帝王观察天文星象之所,以知天意。后代多沿置。由此可见,历代帝王建三雍宫的主要意图是
A.强调顺应自然 B.开展天文研究
C.宣扬主流思想 D.发展官办教育
11.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了“周礼”
A.立足本土,传统色彩 B.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C.绵延不绝,生命力强 D.源远流长,继往开来
12.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一般认为最为可信的是“伊存授经”的故事。据《三国志》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注: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伊?)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间、比丘、晨门,皆弟子号也。”这一记载表明
A.佛教最为神仙道术最早传入中原地区
B.印度使者到中原地区传播佛教
C.最早到达中国的佛教传播者未必是印度人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普遍欢迎
13.伏尔泰以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大力推崇和美化被称之为“欧洲的孔子”。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伏尔泰如此推崇孔子和儒家思想是因为()
A.儒家思想具有等同于西方基督教教义的普世价值
B.伏尔泰和中国的先哲们对世界的本原有共同的认识
C.儒家思想客观上适应了当时欧洲反对封建专制和倡导民主和理性的需要
D.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奠基者
14.有学者指出甲午战后“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表现出对近代文化精神——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融合”。这次融合是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维新思潮
C.中体西用 D.民主共和
15.印刷术发明后,逐渐向海外传播。在汉字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邻国,很早就接受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并且在书籍版式、字体、装订等方面,都仿照中国的习惯。这表明当时
A.中国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 B.中国的自然科学理论领先世界
C.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作用 D.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交往频繁
16.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17.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
18.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B.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19.据考古发现,陕西富平县唐代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绘有7位侍女手持带把壶、高足杯、多曲长杯等各种外来器物,侍奉贵族进食的场景,其中手持高足杯的侍女连用手指掐住杯足那种不自然的执物方式也模仿着异邦情调。这反映了
A.“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政治观念淡薄
B.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
C.外国人居住在长安城与唐人通婚的现象
D.中国本土的工艺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0.从2004年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马里兰大学成立,美国孔子学院数量目前已增加到六十多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重视。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 B.中国的和平堀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C.优秀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世界性D.儒家学说需要重新解读其现代意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交融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 ——摘编自张岂之《试论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戊戌维新以前,中西文化嫁接于“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之中,戊戌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折中、融合的意识。自此以后,新与旧、中与西能否调和,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和主要形态。就其实质而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思想界的“中国文化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正是这种论争的极端形式。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并谈谈对发展中国文化的认识。(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见梁惠王时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接着孟子向梁惠王讲了一番大道理,提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汉代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成为后世儒者的至理名言。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提道:“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朱熹甚至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他的学生北溪先生陈淳更明确地说:“义与利相对而实相反,才出乎义,便入乎利,其间相去甚微。……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因此,理学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洪秀全设计的“人间天堂”,康有为规划的大同世界,谭嗣同的仁学理想,孙中山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以实现三民主义社会的蓝图,章太炎、朱执信等人对零星的社会主义思潮充满兴趣,李大钊等人一度崇尚无政府主义,这些都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追求。为达到变革社会政治的目的,他们常常糅合中西文化,自觉不自觉地将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相混淆:康、梁等引进平等观念,比附于墨子的“爱无差等”,将西方议院制与中国古代明堂制相提并论;章太炎将现代地方自治看作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翻版;孙中山则将自由与中国人的“自私”相等同。
——摘编自徐杨《传统社会心理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变革思想的制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朱熹等思想家的共同价值观及其目的,并分析该共同价值观对中国产生的长远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孔孟等古代中国思想家相比,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价值观的特点,并说明此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材料 “四大发明”概念的前身“三大发明”由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实验科学的重要创始人弗兰西斯 培根提出。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培根的论述为西方近代自然科技的兴起注入了力量。三百四十余年之后,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做出了这样的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别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942年,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士气不振。蒋介石在重庆约见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李约瑟。李约瑟很快就在第二年提出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一时之间轰动了整个中国,进而传遍了整个世界。如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已经普及到中小学课本和少儿读物当中,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头语言,被全国人民引以为回忆过去的光荣情感和鼓舞未来的滋补力量。
——摘编自张恒涛《中国“四大发明”是外国人“总结”的》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个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必须史论结合。)
高二下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测试答案和解析
1.【答案】B。2.【答案】C。3.【答案】D。
4.【答案】B【解析】B.题干信息“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B正确。A.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故A错误。C.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士族家庭血统的纯正,故C错误。D.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故D错误。故选B。
5.【答案】D【解析】“仁”属于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材料“仁术”“人命至重……德逾于此”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总结实践经验的信息,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医术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故B不符合题意;古代中国医术有其医药学的基础,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其实质是利用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统一的目的,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政治的需要,A项正确;BCD项均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
7.【答案】B【解析】据材料,角抵表演不仅仅受到皇室的欣赏,还受到百姓和西域人的欢迎,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B正确。材料没体现角抵促进川剧艺术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角抵推动丝路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B。
8.【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多为伦理方面的,并非科学的著述……尤受儒者重视……但注释它的书籍却汗牛充栋“可知,传教士利玛窦认为中国古代学术多以伦理为核心,疏于科学研究,且中国知识分子热衷于研究儒学经典,思想上并无创新,体现中国传统学术重道轻器的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强调传教士利玛窦感叹中国人才众多,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对传统文化繁荣的赞扬,排除C项;材料中利玛窦并未主张融合中西文化,排除D项。故选:B。
9.【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在夏商周时代就存在“九州”的地域区划,因此“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表述错误。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九州”的地域区划和诸侯国的划分并不冲突。B项错误;尊王攘夷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C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中“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表明,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周边的少数民族之地也成为中国九州的一部分。D项正确。故选:D。
10.【答案】C【解析】A.顺应自然是道家的思想;B.开展天文研究是手段,不是意图;C.从材料中“明堂用于帝王宣明政教,举行祭天仪式: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授经义的场所:灵台是帝王观察天文星象之所,以知天意”可以看出是观测和祭祀上天来强化儒家思想,是要宣扬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D.材料没有涉及到发展官办教育。故选:C。
11.【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周公是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和规矩仪节,说明源远流长,而且在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说明继往开来,故选D;“传统色彩”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了周礼诞生的特点,不能体现博采众长和绵延不绝,排除BC。故选:D。
12.【答案】C。 13.【答案】C。 14.【答案】B。
15.【答案】C【解析】略
16.【答案】C【解析】A.唐律并非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各国”一词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B.儒家文化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故B错误,故排除B。C.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说明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超越国界,对亚洲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D.题干强调的是中国周边国家法律的制定深受唐律影响,但完全采用中华法系的说法太过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故选C。
17.【答案】D【解析】东晋时期,僧尼与帝王、权臣的交往增多,甚至有名门大族成员出家为僧等,说明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D项正确;东晋时期儒学依然占据正统地位,A项错误;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不能说明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B项错误;“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故选:D。
18.【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近代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的需要,即内因,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是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的表现,包含在A项中,排除。故选:A。
19.【答案】B【解析】略
20.【答案】C【解析】C.题目中涉及的是儒家文化是中国的自身的文化,而孔子学院确是在国外得以发展,表明的是优秀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世界性,故C正确。ABD.这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BD错误。故选C。
21.【答案】(1)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儒家主导地位的确立和自我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书院等古代教育与史学传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内聚性的地理环境;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8分)
(2)特点: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剧烈变化;伴随着古今新旧之争;带有阶段性和递进性。(4分)认识:持续发展、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体用合一和中外贯通。(4分)
22.【答案】(1)价值观:重义轻利。目的:和谐社会关系,维护政治秩序。
影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及服从群体的精神,其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心理等都起了积极作用;但片面的价值导向压制了主体个性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发展。(8分)
(2)特点: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以挽救民族危机为己任;在保守与激进冲突中逐渐向现代思想转型。
原因:近代中国仍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两千多年来一直实行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形成了崇尚权威的社会心理;知识分子自身受到传统文化的濡染;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近代西学的传播。(6分)
23.(12分)【答案】示例:细节: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实验科学的重要创始人弗兰西斯 培根提出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历史现象:借用东方科技成就宣扬近代自然科学的力量。
概述: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文艺复兴的深人,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主要表现在天文学等学科领域和科学精神的发展,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哥自尼、伽利略、布鲁诺、培根等人,限于封建教会势力的强大,培根等人借用东方科技成就宣扬近代自然科学的力量。
评价:借用东方科技成就宣扬近代自然科学的力量,促进了欧洲近代科技的兴起;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着封建教会的神学世界观,加速了欧洲的思想解放;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进程。
【解析】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相关梗概中提取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具体细节,如:细节: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实验科学的重要创始人弗兰西斯 培根提出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然后,加以抽象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背景和影响进行概述和评价,考生在答题时务必注意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具体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一定要准确全面。
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第1页高二历200,双,22-03-24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