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7 14:3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以维持社会秩序。梵语中“雅利安人”是“高贵的人”的意思。这能够说明()
A. 人口迁徙推动新制度的产生 B. 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
C. 印度社会中阶级矛盾尖锐 D. 新制度适应了印度社会的需要
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勇往直前。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A. 解决粮食问题 B. 经济利益驱使 C. 传播伊斯兰教 D. 商业活动需要
公元前3世纪末,黑海北岸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印欧人阶级分化剧烈,军事首领认为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因此迁徙开始较早,其他地区的印欧人分化得较晚,迁徙得也较晚。这本质上反映出()
A. 民族迁徙推动各大文明区域文化的形成 B. 印欧人的氏族社会历时较短暂
C. 印欧人的迁徙分成了多个批次 D. 印欧人原始社会解体过程的不平衡性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 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 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仁政
C. 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 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日耳曼人攻入罗马后,对罗马的城市、工商业、文化等采取“一概排斥”“付之一炬”的态度。与此同时,日耳曼人的入侵推翻了罗马的奴隶制,在西欧逐步确立了封建制。这反映出日耳曼人的迁徙()
A. 造成了先进文明中心的暂时倒退 B. 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
C. 导致古典文化在西欧的全面消失 D.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劳动技术
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约公元前1300年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 B. 3—6世纪形成高潮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
C. 19世纪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牧场 D. 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渠道传入内地
“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 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 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C. 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 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A. 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 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 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 D. 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
1851年2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巴瑟斯特发现金矿;8月,又在距墨尔本不到100英里的巴拉腊特和本迪戈发现了金矿。澳大利亚于是掀起了淘金热潮,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如潮水般涌来。这一现象()
A. 说明世界市场首次实现跨洋资源整合 B. 证明全球自由贸易网络正在迅速形成
C. 有利于面临资本困境的欧洲得到补充 D. 吸引了大量黑人奴隶前往实现发财梦
1820—1850年,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1823年,英国议会通过相关司法条例,规定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斯地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此后,英国被迫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革,变换统治方式。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统治()
A. 顺应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 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 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进行调整 D. 遏止了自由移民大批涌入澳大利亚
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根源是()
A. 亚非拉美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B. 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 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争夺国际市场 D. 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洛克认为财产权起源于劳动,土地所有权的获得是由于耕作,而北美的印第安人长期在一块土地上狩猎,无法获得其土地的所有权。洛克的观点反映了()
A. 资本主义国家关注财产权的归属问题 B. 欧洲人轻视印第安人狩猎文明
C. 欧洲人为在北美的殖民扩张进行辩护 D. 欧洲人注重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却也最看不起他们。”由此可以看出()
A. 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B. 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C. 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D. 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20世纪后,世界难民问题日益突出。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但难民的数量依然呈现增加态势,其主要原因是()
A. 救助速度满足不了难民的需要 B. 面对目前现状联合国无能为力
C. 地区性的非和平因素难以终止 D. 国际社会缺乏必要的联合机制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规定在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A. 有利于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B. 取消了移民政策的种族歧视观念限制
C. 适应了美国解决“滞胀”问题的需要 D. 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
2005年所有迁移者中有75%的租住者分布在28个国家,少于1990年的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的新入人口增长数占了总数的75%。其中美国最多,增加了1500万人,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人以上。这一现象表明( )
A. 发达国家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 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
C. 国际性劳动市场分工日益合理化 D. 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巨大变化
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就学期间和毕业以后在美国工作。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这也是百年留学史上,美国第一次让中国留学生合法地留在美国工作。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A. 美国向中国释放外交善意 B. 祖国的强大提升了留美学生的地位
C. 美国对中国进行科技封锁 D. 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
有学者研究美国外来移民地位:1789—1880年移民是备受欢迎的财富;1880—1924年移民逐渐被看做是“威胁”而加以限制;1924—1942年移民在美国的地位跌入谷底。这一变化说明
A. 世界形势变化影响移民走向 B. 外来移民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
C. 社会环境影响外来移民地位 D. 社会发展程度导致移民数量变化
如图为2001年OECD国家高技能移民的主要来源国分布图。这可以说明(  )
注:OECD是以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主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A. 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达 B. 高技能人才的自由流动
C. “南北”国家科技合作增多 D. 发达国家攫取科技资源
据学者研究,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这说明(  )
A. 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B. 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C. 历史事实无法恢复 D. 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美]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时间长、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实行移民限额制度,严格限制外来移民,甚至将50万墨西哥移民逐回墨西哥。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二战结束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引发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20世纪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3.29万人,约占出国留学人数的24.95%。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通过留学途径转变为国际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移民政策变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并说明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19世纪后半期以后出现了新的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1880—1930年间,从美国返回欧洲的移民总数约为400万人,占同期美国接纳的欧洲移民总数的30%—40%。有资料显示,1860年到1930年的70年间,芬兰到美国的移民总数为38万人,其中约有20%最终返回了芬兰。1907年,一个在密歇根州的芬兰移民写信给他在芬兰老家的兄弟,描述危机中的困境写道:“Flambo矿区在11月就停产了,我用了一周的时间从一个矿区走到另一个矿区,但仍然找不到一份工作。所有矿区都挤满了找工作的人……我不确定圣诞节前我能否找到工作,我本来计划圣诞节前回去看你的,但现在……我得工作上两到三个月,才能攒够回家的路费。”
1870—1930年间,到达美国的海外移民中,60%—70%是单身男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没有结婚。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家乡都有配偶。对罐装肉食行业工人的调查表明,90.2%的保加利亚人、79%的塞尔维亚人、42.4%的意大利人在家乡有妻子和家庭”。
——摘编自王雅红《“美国梦”与“家国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移民回流”现象探析》
概括材料反映的新现象,并加以解读。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A 2. B 3. D 4. D 5. A 6. B 7. C8. D 9. C 10. A 11. D 12. C 13. B 14. C15. D 16. D 17. C 18. C 19. D 20. A
21. (1)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
中国: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
(2)不同之处
欧洲: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迫于生存的压力。
共同作用: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各地联系。
22. (1)趋势:由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宽;逐步消除种族歧视;移民制度逐渐完善。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2)新特点:移民人数有所增加,发达国家为主要聚集地;出国留学人员增多,“留学”移民出现扩大趋势;人员构成发生变化,从事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影响:海外移民的扩大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中国走向开放的重要标志;海外移民与其他国家的移民共同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海外移民可以帮助中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对中国来讲,海外移民也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流失;移民纠纷有可能演变成国家间政治摩擦的新成因点。
23. 新现象: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出现回流。从原因的角度分析:美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工业化程度不断升级,对非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减少;经济危机爆发,失业人数增加,移民就业和生活压力加大;配偶和孩子都在欧洲,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无时不在;欧洲爆发一战,浓厚的家国情推动移民返乡。
从影响的角度分析:移民回流,带回了财富,改善了家人生活;带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发展和先进生产方式的拓展;带回了先进文化,促进了先进文明的拓展,促进了欧美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解析】
1.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给印度带来了社会等级制度,这说明人口迁移推动新制度的产生,故选A项。B、C、D三项题干均无法体现。
2. 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结合材料信息“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可知,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故选B项;解决粮食问题属于经济利益驱使的一部分,表述片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传播伊斯兰教和商业活动,排除C、D两项。
3. 阶级分化是原始社会解体的表现,由材料“黑海北岸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印欧人阶级分化剧烈……迁徙开始较早”可知,各地区印欧人迁徙的时间不同,阶级分化早晚不一,反映出原始社会解体的不平衡性,故选D项。
4. 根据材料“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知,这些少数民族主动承认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反映出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选D项。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西晋残酷压迫内迁的各族人民,B项不符合史实。
5. 根据材料“一概排斥”“付之一炬”“推翻了罗马的奴隶制”“在西欧逐步确立了封建制”可知,日耳曼人的入侵直接破坏了罗马文明的成果,在西欧逐步孕育了新的文明形态,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日耳曼人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及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劳动技术,B、D两项错误。古典文化在西欧并未全面消失,C项不符合史实。
6. 题干主旨即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或许会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公元3—6世纪形成高潮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可接近性”的机会。他们的行动不仅为农耕世界的社会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也使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融入农耕世界,从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并对中国和西欧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体现了其生产力的进步,但与“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相互学习的机会”等信息无关,排除A项;19世纪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牧场,这是建立在剥削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基础上的,与题旨不符,排除C项;D项所述体现不出“相互学习的机会”等信息,排除D项。
7. 根据题干中的“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可得出,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受到罗马文明的影响以及保留有日耳曼的特征,故C项正确。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若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而不是罗马帝国灭亡,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日耳曼人在中古时期统治欧洲,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奴制的保留,排除D项。故选:C。
8. 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仅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A。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也仅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B。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无法体现对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的影响,故排除C。题干体现的是蔗糖的传播发展对人口流动、经济形态和殖民扩张的影响,说明蔗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故D正确。
9. 1851年的澳大利亚是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淘金热的兴起,必将使大量的黄金落入殖民者的腰包,从而为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积累更多的资本,有利于解决工业资产阶级资金短缺的问题,故选C项;世界市场实现跨洋资源整合在美洲新大陆发现后即已实现,A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全球自由贸易网络的构建问题,B项错误;当时澳大利亚淘金热潮主要吸引的是来自欧美和亚洲的劳工,且黑人奴隶没有人身自由,D项错误。故选C。
10. 根据材料“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可知,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由移民人数高于流放犯人的数量,进而出现了阶级差别,为此英国政府改变了对澳大利亚的统治方式,故选A项;“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斯地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及此后英国又被迫进行一次次改革,这间接表明当地地主资产阶级控制议会的力量日益膨胀,B项错误;英国进行改革是被动的,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1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亚非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供应产地,殖民者依据各地不同的优势掠夺当地的自然资源,导致这些国家形成单一经济,故选D项,C项错误;A、B两项不符合史实。
12. 材料揭示了对印第安人土地所有权的一种认识,而不是侧重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材料只是对印第安人获取财富的方式不认同,并没有从根本上轻视印第安文明,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和美洲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排除D。洛克认为,要想获得土地所有权就要耕种土地,而印第安人没有耕种土地,所以没有土地所有权,这一论断实际上否定了印第安人在北美的生存和居住权利,是为欧洲人在北美进行殖民扩张进行辩护,故C正确。
13. A说法绝对,故排除。“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说明欧洲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故B正确。“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却也最看不起他们”,并不意味着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故C错误。材料表明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欧洲文化影响较小,而不是已经融入亚非文化,故D错误。
1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由于阿以冲突加剧,中东难民问题严重;由于饥饿、贫困等因素,苏丹、索马里等战乱不休,流离失所的人数与日俱增;由于局部“热战”等因素影响,越南等东南亚地区的难民问题愈发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地区性的非和平因素难以终止”,故C项正确;救助速度的快慢不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联合国对难民问题做了大量工作,故B项错误;国际社会在不断建立和完善救助机制,以解决难民问题,故D项错误。
15. 1965年,美国的移民法主要强调在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享有优先权,同时还着眼于保护国内人们的职业稳定,体现出美国该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故D项正确;美国本土没有受到二战的巨大创伤,不存在恢复和重建,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种族歧视的取消,故B项错误;美国“滞胀”问题的出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C项错误。
16. D.从题干“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其中美国最多,增加了1500万人,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人以上”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口迁徙主要流向了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故D正确。A.发达国家就业岗位肯定不如新兴国家,应是发达国家的福利等更加优越,故排除A。B.题干未提及是否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外流,故排除B。C.国际性劳动市场分工日益合理化与题干信息恰好相反,故排除C。故选D。
17. 20世纪50年代,正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力较为衰弱,中美关系处于敌对阶段,中国学生留美的目的是学习先进的科技,回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美国让中国留学生合法地留在美国工作,是不想让这些科技人才归国,以便对中国进行科技封锁,故选C项,A、B两项错误。D项不是美国出台材料中两个法案的主要原因,排除。
18. C.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1789—1880年移民是备受欢迎的财富,主要是因为美国建国后面临资源少、人口不足、国力不盛的局面,因此加快领土扩张、吸引外来移民、加快工业化发展成为主要任务;1880—1924年移民逐渐被看做是“威胁”而加以限制,主要是因为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完成,移民政策不符合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1924—1942年移民在美国的地位跌入谷底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美国社会问题突出,而他们将这些问题转嫁到移民身上,对移民严格限制。所以这些变化是由美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的,故C项正确。A.题干体现的是美国的社会环境而不是世界形势变化影响移民走向,故A项错误。B.题干不能体现外来移民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故B项错误。D.题干没有体现移民数量的变化,故D项错误。故选C。
19. 移民来自发展中国家,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达,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发展中国家高技能人才进入发达国家,无法得出高技能人才的自由流动,排除B;材料无法得出“南北”国家科技合作增多,排除C;发达国家通过实行吸引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从发展中国家攫取科技资源,D正确。故选:D。
20. 一战华工参战,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说明协约国和北洋政府由于立场不同,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的解释也不同,故A项正确;文字记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材料反应的不是历史记忆的修复问题,材料强度的是立场不同历史解释也不同,排除D项。故选:A。
21. 解析 (1)“历史背景”要从材料的关键信息中分别概括。根据材料一“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等方面来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等方面来概括19世纪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概括欧洲方面;再根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方面。第二小问从改进生产方式、改变人口结构、促进文化交融等角度归纳总结。
22. 第(1)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严格限制外来移民”“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来概括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趋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内外形势等方面分析影响移民政策变动的原因。第(2)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移民人数、主要聚集地、移民人员构成及从事职业等方面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第二小问,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注意从正反两面来分析,可从中国对外开放、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传播、人力资源流失、移民纠纷等方面来阐述。
23. 根据材料“从美国返回欧洲的移民总数约为400万人”等信息可概括出新现象为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出现回流。然后分别从原因和影响两方面进行解读。原因方面,根据“1907年”“所有矿区都挤满了找工作的人”得出,美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工业化程度不断升级,对非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减少;根据“193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济危机爆发,失业人数增加,移民就业和生活压力加大;根据“许多人在家乡都有配偶”得出,配偶和孩子都在欧洲,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无时不在;还可从欧洲爆发一战,浓厚的家国情推动移民返乡的角度来分析。影响方面,可从移民回流对家人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的角度进行阐述。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