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综合练习(Word版,含答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综合练习(Word版,含答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7 14:3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一、单选题
1. 1913~1998年世界主要地区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据如表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
国家或地区 年份
1913~1950 1950~1973 1973~1998
甲 1.50 3.49 —1.10
乙 0.89 8.05 2.34
丙 0.76 4.08 1.78
丁 —0.60 2.90 5.60
A.东欧和前苏联、日本、西欧、中国
B.日本、美国、中国、西欧
C.中国、美国、东欧和前苏联、西欧
D.西欧、中国、美国、日本
2.《寅年令狐宠宠卖牛契》记载:“紫挞牛壹头,陆岁,并无印记。寅年正月廿日,令狐宠宠为无年粮种子,令将前件牛出卖与同部落武光辉,……如立契后在(三)日内牛有宿疾,不食水草,一任却还本主。三日以外,以契为定,不许休悔,如先悔者,罚麦伍硕,入不悔人。……保人宗广年五十二,保人趁日年四十、保人令狐小郎年卅九。”据此可知
①契约需要写明交易物品特征、交易双方人名、交易时间
②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
③契约明确规定所有权的转移与风险责任的承担、违约责任
④在契约的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保人的签名方可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D.冲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
4.中世纪的欧洲人普遍谴责放贷谋利的行为,认为这在上帝看来是可恶可厌的罪恶”。16世纪中叶,法国法学家查理·杜莫林要求人们承认“温和的、可以接受的高利贷行为”。于是,以借贷取利的活动不再被视为不义,高利贷可以畅通无阻了。这一观念变化
A.反映出社会道德的沦丧 B.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C.是新教广泛传播的结果 D.是法律偏袒贵族的体现
5.17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茶叶和其他地区的咖啡、巧克力、糖等物品,取代了长久以来由香料扮演的经济和文化的角色,成为远洋贸易的主要对象,并开始成为欧洲饮食生活中的新宠。这说明
A.中国商品主导了欧洲的经济贸易 B.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C.殖民扩张推动了商业革命的发展 D.西欧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6.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下列描述与古巴比伦商业状况相符的是
A.古巴比伦最早用铜银作为货币 B.古巴比伦出现最早的商品交易所
C.古巴比伦已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D.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现象普遍
7.从1948年到1994年全世界先后出现过10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影响90年代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大量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二战后欧洲各国经济实力下降 B.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直接后果 D.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快速发展
8.在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萨卡拉墓彩色浮雕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物物交换的场面。到了新王国时期,用铜、青铜、白银和黄金等金属作为流通手段的情况明显增多,其中用银(重量)作为价值尺度的情况也比较常见。这反映了古埃及
A.商业水平的提高 B.金属货币的出现
C.国内市场的形成 D.商业规模的扩大
9.16世纪以前,茶叶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17世纪中叶之前饮茶习惯只在英国、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少数欧洲国家的上层社会流行,到18世纪饮茶习俗已遍及英伦三岛。这说明
A.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B.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C.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D.世界市场消除了地区性饮食差异
10.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失业增加和经济衰退,而利率、工资、价格等因素并不能使经济体系实现自我调节。下列罗斯福新政措施中最能回应这一观点的是
A.稳定金融 B.调整工业 C.减耕减产 D.以工代赈
11.18世纪末,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工人们会喝“跨越大陆的一杯茶”,即将东印度公司从中国或锡兰运回的亚洲毛尖茶泡在荷兰或英国生产的欧洲瓷杯中,再添加几勺南美产的糖。而这些糖是由非洲奴隶在西印度地区生产的。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工人们富足的生活 B.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C.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
12.有学者认为,“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十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
A.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使用
B.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
D.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
13.宋代蔡襄《荔枝谱》记载:“(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这反映出宋代()
A.商业经营模式变化 B.社会诚信普遍缺失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4.据统计,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服务贸易出口额从2000年的304亿美元,增长为2018年的2089亿美元,出口规模增长至2000年的6.87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2%。这说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完成 B.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C.利于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D.促进了中国贸易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15.17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贝,从巴西进口蔗糖。小麦养活了国内消费者,于是更多的荷兰人成为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到18世纪,由于咖啡、茶、糖和烟草等大宗商品的出现,世界贸易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这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扩张手段发生变化 B.荷兰经济转型得以完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扩大 D.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建立时面对的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大规模的国际性联系还未建立。15世纪郑和的远洋探险,没有给世界留下中国有潜在性的、挑战性的印象。16 世纪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繁荣使明王朝在周期性规律的支配下逐渐失去行政有效性。17 世纪时,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并未使精英群体认识西方文明崛起的国际竞争含义,自然灾害、战争、改朝换代吸引了主要注意力。18 世纪,清王朝的建立完成了中华文明地理空间与行政版图的重合,这一成就强化了统治者的安全感,却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外部世界的忽略。经济的繁荣增强了这种心理倾向,与西方的局部接触也就此中断。19 世纪中期,当中国与西方直接接触时,被动挨打的局面已是历史的必然了。
——摘编自赵轶峰《“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
材料二 “东西大分流”是指,东方与西方在很长时间里没有什么差别,但后来西方逐渐崛起(被称为“欧洲奇迹”),然后称霸世界,而东方却一蹶不振。在具体分析西方是如何从危机中走出来之前,要先明确现代西方成长的三条基本线索,建立起西方近五百年走向的基本框架:第一条线索是国家崛起,基本政治框架的重塑;第二条线索是社会崛起,新的二元结构形成;第三条线索是市场崛起,资本主义飞速成长。这三条线索不是齐头并进的,它们有时合作、有时撕扯,相互缠绕、相互塑造,每条线索都存在几种不同的细分模式。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推测出,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其实有很多种。
——摘编自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 3000 年》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奇迹”产生的原因。
17.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建设已经越来越融为一体,表现为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 20世纪 90年代,日本公司开始对美国公司大规模投资。1990年,松下公司出资 61亿美元成为美国音乐公司及其环球电影公司的新主人。几乎同时,日本三菱房地产公司投 1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洛克菲勒中心 80%的产权。日本公司的这些举措不仅令美国民众大为震惊,在国际社会上也引起广泛关注,国际舆论称“日本人要买下美国的灵魂”。可是,到 1995年,松下公司在亏损 30亿美元的情况下宣布其音乐公司易主,同年 5月,由三菱公司负责经营的洛克菲勒中心申请破产保护。日本人想当然的认为他们日本人是公司的主人,因此所有的公司员工都必须服从他们的管束,接受日本的文化。可没想到,公司里的美国人根本不理会日本人的苦心,也不接受日本人的管理文化,纷纷辞职另起炉灶,日本人束手无策,以失败告终。
———周德纲《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全球化》
材料二 现代社会,人们吃,穿,用都要为商品所含的文化价值付费。有位广告人精辟 地指出:化妆品公同出售的并不是香水,而是某种文化,某种期待......现代企业的决策,不仅仅是经济决策,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决策。国家、企业只有体察民族和世界的文化发展趋势,才能制定出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良好杜会效益的科学决策。企业越来越注意以文化为媒介,通过投资公益事业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来塑造企业的社会形象,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密切企业与社会的关系。......20世纪 60年代以来,绿色和平运动、环境革命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日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形成如欧洲共同体、非洲经济共同体、东南亚经济贸易区等若干以传统经济文化联系为基础的区域市场和经济集团,它们的形成,除地区因素、经济互补外,还基于传统的文化联系这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周德纲《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在美国投资失败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主要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3.C
4.B
5.C
6.D
7.B
8.A
9.B
10.D
11.B
12.A
13.A
14.D
15.C
16.(1)历史特征: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西学东渐,但明清闭关锁国,忽略外部世界发展;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统治危机凸显。影响: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奠定现代中国版图;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原因: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基于分权制衡理念的现代宪政体制确立;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与壮大;资本主义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17.(1)要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在经济交往中必须重视文化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特点:现代商品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现代企业积极追求经济目标与文化目标的统一;环境价值与文化认同成为经济合作的深层基础;文化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趋显著。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