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复习课件(共21张PPT)2021-2022学年度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鱼我所欲也》复习课件(共21张PPT)2021-2022学年度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6 00:2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复习课)
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 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知识回顾
《鱼我所欲也》一文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告诉人们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舍得取义”的精神,要有“羞恶之心”,要保持善良的本性,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品德,只要守住“善性”,“人皆可以为舜尧”,本文便对这个道理进行论证,提出“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舍生取义”为全文中心论点。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这是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述。结论: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东西。
知识回顾
1.中心论点:人应当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内容结构
(1)第一段:人应当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第二段 人应保有本心,不要见利忘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写作特点
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3.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重点字词
1.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2.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
3.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
5.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
6.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重点字词
7.妻妾之奉:侍奉
8.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良,天性
9.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10.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文言现象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4.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一、通假现象
文言现象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4.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一、通假现象
文言现象
1.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2.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
3.得: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获得,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动词
4.为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动词,做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动词,做、接受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介词,表示原因,为了
二、一词多义
文言现象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动词作名词,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三、词类活用
文言现象
1.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豆子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古代的量器 今义:计时器具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古义:这,指示代词 今义:判断动词
4.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能够用来 今义:能够
5.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在一起
四、古今异义
文言现象
1.鱼,我所欲也(判断句) “也”,判断标志
2.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句) “为”后省略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省略宾语“施舍”,全语省略了主语“有的人”
四、古今异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死亦我所恶(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3)二者不可得兼(        )
(4)呼尔而与之(         )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当堂练习
讨厌,憎恨
有什么益处
同时得到
用作后缀
D
D项为助词,“的”;其他三项为代词。
3.填空。
(1)《鱼我所欲也》选自《       》,孟子,名  ,字  ,邹人,战国中期   家、  家。
(2)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当堂练习
孟子·告子上

子舆
思想
教育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当堂练习
1.本文的中心观点是:舍生取义。
2.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理解性默写
10.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1.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12.不辨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当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5.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当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1.万种于我何加焉?
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当堂练习
翻译句子
(答案参考课本)
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当堂练习
拓展训练
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忠贞爱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感谢您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