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课件(共38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诗经》二首课件(共38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6 00:2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诗经》二首
第 一 课 时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感受诗的韵律。  
3.初步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悟诗歌的画面美。
4. 感受比、兴手法的妙处 。
学习目标:
【前置学习】
1.反复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字形。
2.查阅资料,阅读课本P65有关《诗经》的简介,了解文学常识。
3. 初步思考:诗歌为什么读起来朗朗上口?你认为两首诗分别讲述了什么故事?
导学活动一
1.预习检测,了解文学常识;
2.教读《关雎》,读出节奏和韵律

3.自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
雎鸠( ) 窈窕( ) 逑( )
参差( ) 荇菜( ) 琴瑟( )
寤寐( ) 芼( ) 蒹葭( )
溯洄( ) 萋萋( ) 晞( )
湄( ) 跻( ) 坻( )
涘( ) 沚( )


zhǐ
jiān jiā
qiú

xìnɡ

chí

yǎo tiǎo
mào
sù huí
jū jiū
cēn cī
wù mèi
méi
【读准字音】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总计305篇。
【知识链接】
★读准诗歌,读出节奏感。
注意:划出节奏,多为四字一句,两字一顿。
★找出韵脚,读出韵律感。
注意:韵脚读得饱满圆润。
【读出节奏】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读出节奏】
★读准诗歌,读出节奏感。
★找出韵脚,读出韵律感。
【读出节奏】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读出节奏】
1.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2.想象诗歌画面。
【初步感知】
1.根据书下注解,理解诗歌大意,小组交流疑难之处。
2.用一两句分别概括《关雎》《蒹葭》中关于“追”的故事。
【初步感知】
预设:
《关雎》讲述一个男子追求一个采摘荇菜的女孩子,日夜思念,用琴瑟讨女孩的欢心,追求不到,最终只能在梦里想象钟鼓奏乐迎娶女孩的场景。
《蒹葭》讲述了一个男子在秋天的河边追求一个水边的女子,但是他逆流而上、顺流而下,都没有能够接近那位女子,很是哀婉。
【初步感知】
想象示例:我在读“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我好似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身穿粉红色衣裙的少女,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式的长发轻束脑后,她双袖挽起,露出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笑容灿烂,像三月的桃花。
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少女采荇图”
【想象画面】
仿照示例,从两首诗中选择几句,描述出来。
1.教读《关雎》,理解比兴的作用;
2.自读《蒹葭》,感受比兴的妙处。
【探究比兴】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民歌,用于宴会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主要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探究比兴】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自由诵读,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有什么好处,举例分析。
预设:“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成双成对的雎鸠来象征人间爱情,生动形象,引发读者无穷想象;也设置了女主人公出场的自然环境,美好和谐,引出对男女主人公爱情的描述。
【探究比兴】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2.自己诵读《蒹葭》,看看哪里使用了比、兴手法,小组内分享并朗读。
3.集体展示。
预设:以“蒹葭”、“白露”、“水”用了“兴”的手法,引出男女主人公的描绘,营造了朦胧缥缈的意境,衬托出可望不可即的美丽女孩的形象。
【探究比兴】
本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了《诗经》韵律美、节奏美;在两个有关“追”的故事里,感受了画面美;通过对比兴手法,感知了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
【课堂小结】
下面是对《关雎》第一章的翻译,仿照此翻译,另外寻找一章,试着翻译成现代诗:
雎鸠鸟关关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课后拓展】
《诗经》二首
第 二 课 时
1.探寻诗歌中主人公的内心历程,感受“重章叠唱”的形式对表现诗歌情感的作用。
2.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感受《诗经》比、兴等独特的创作手法。  
3.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情感观。
【学习目标】
1.探索“追”的心路;
2.感受“重章叠唱”的艺术魅力。
【深入探究】
感受《关雎》《蒹葭》中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要求:
1.有感情朗读相关句子;
2.以下列句式,说说你从所读句中感受到的主人公的情感、内心世界。
句式:
我从“ ”中,感受到了主人公 (
)的心理(感情)。
【深入探究】
(2)总结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关雎》心路历程:
热烈向往——追求不得——日夜思念——琴瑟为友——梦见结合
《蒹葭》心路历程:
向往——不倦追索——可望不可即
【深入探究】
(1)朗读《关雎》,感受重章叠唱的部分,对表情达意、对展现主人公有什么好处?
《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深入探究】
(2)自读《蒹葭》,感受重章叠唱的部分,有什么好处?
《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深入探究】
总结“追”的启示
1.思考:
你从这两个故事,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追”的启示】
预设:
1.美好的感情,需要不停地求索和付出。
2.追求不到爱情,还可以做朋友。
3.感情的路和人生的路、学习的路一样有很多磨难,需要耐心。
4.美丽而又勤劳的姑娘,会弹“琴瑟”的男孩,才配拥有更高质量的感情。高质量的感情,需要人先丰富自己。
比较“追”的异同
思考:
同样是关于“追”的爱情故事,尝试从人物形象、情感、表现手法等多角度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比较异同】
同:
①都是男追女的爱情故事; ②开头都使用了比、兴的手法;
③重章叠唱的形式; ④女主人公十分美丽;
⑤都用水来衬托女主人公的温柔、美好的形象。
异:
①《关雎》中男主人公追而不得,梦里结合;《蒹葭》中男主人公一直在不断追索。
②《关雎》中的女孩美丽且勤劳;《蒹葭》中的女孩没有直接描写,美丽缥缈,可望不可即;
③《关雎》以“参差荇菜”营造了劳动的场景,突出女孩的勤劳;《蒹葭》以“蒹葭”“白露”“水”营造了朦胧缥缈的意境,衬托出可望不可即的美丽女孩的形象。
【比较异同】
《诗经》以其重章叠唱的优美韵律、生动形象的比兴手法,营造出画面美、意境美、人物美、情感美、哲思美,形式内容相得益彰,文质兼美。
【课堂小结】
1.思考:说说《论语》中的这段文字如何评价读《诗经》的意义?
诗可以①兴,可以②观,可以③群,可以④怨。⑤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
【注释】 ①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②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③群:合群。 ④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⑤迩(ěr):近。
【拓展延伸】
2.交流你找到的《诗经》中的诗歌,说说你从中得到的收获。
3.推荐阅读:
《诗经译注》中华书局 周振甫著
《诗经讲评 风人深致》 苏缨著
《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 辛然著
【拓展延伸】
感 谢 倾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