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定风波》课件(共17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定风波》课件(共17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6 00:39:1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7张PPT)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 苏轼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 同行者 余
感受: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细读小序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王文诰《苏诗总案》卷二一:“元丰五年壬戌,三月七日,公以相田至沙湖,道中遇雨作。”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吟啸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舒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唐·王维《竹里馆》
【长啸】吟咏、歌唱。也有人说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吟啸:高声吟咏长啸,即吟诗长啸,古代文人常以“吟啸”的方式来表达超尘脱俗、任情率性和卓尔不群的个性。
字词积累
料峭:形容微寒。
料,少量;峭:尖利。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诗词,并找出描绘意象和体现情感的词语有哪些?
赏文析情
林、叶、竹杖、芒鞋、烟雨、春风、山头、斜照
莫、何妨、胜、谁怕、任、相迎、萧瑟、归去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赏文析情
上阕写雨中穿行竹林(雨中事)
下阕写雨后斜照相迎(雨后感)
词中的哪一句最打动你,或是引发你的思考?
赏文析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穿林打叶声”,指风雨吹打着树林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一“穿”一“打”,是很有力量感的动词,见出风雨之大、猛、急。
“莫听”“何妨”,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相呼应,体现苏轼面对风雨豁达洒脱的态度。
赏文析情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轻:轻便,轻快,轻巧,轻松。
以象征的表现方式,将眼前的日常生活中的风雨艺术化为人生道路上的风雨。
竹杖芒鞋:象征隐居生活。颇有一份野趣,透露出老苏摆脱官场羁绊、无拘无束的个性。
马:象征官场生活。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出行工具是最能体现等级的标志,高头大马和八抬大轿就是这方面的极致。
赏文析情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具先去”
“蓑”为量词。一蓑烟雨、一剪梅、一枕落花……也是一种归隐的意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已经历了许许多多风雨,早就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所以眼前的风雨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赏文析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照应序中的“已而遂晴”四字。
“相迎”写出夕阳的暖意。
赏文析情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已而遂晴”?
象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自然界一旦没有了风雨,就无需祈盼晴天一样。宋代官场上一旦超越了是非,自然也就无所谓的极欢和失意的巨痛了。
赏文析情
如果把作者的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选哪个字?
“归”
品味主旨
“归去”,人生何处是归途?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归去,回归的是超然物外宠辱不惊的旷达乐观。
品味主旨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師(虫傍)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痊愈,与之同游清泉寺。”苏轼还写了一首《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以记其事。
“出世与入世”。苏轼的人格世界是极为丰富的,在其诗性精神之外,还有着富有道德理想与政治抱负,正道直行的传统士大夫的人文精神。他的一生中,对国家的政治事务,“尽言无隐”(《杭州召还乞郡状》),“不顾身害”(宋孝宗《御制文集序》),不肯做圆滑的官僚,黑白分明。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兴利除弊。
知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