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趣味导入】
漫画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它所造成的后果又是怎样的?
理新知·自主学习
一 安史之乱
1.背景:
(1)开元末年以后,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
益紧张。
(2)各地的_______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_________的局面。
2.过程: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肃宗继位→763年叛军被平定。
节度使
外重内轻
3.影响: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_________,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_________
的局面。
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疑惑点拨】开元盛世是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标志;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二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2.唐朝灭亡:907年,_____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朱温
【疑惑点拨】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并没有让唐王朝灭亡。
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形成 五代 北方_________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
政权
十国 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
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和北方的_____
实质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___局面的延续
影响 _____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_____地区政局相对
稳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特点 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黄河流域
北汉
藩镇割据
北方
南方
统一
【疑惑点拨】“五代”都在北方地区,是先后相继的;“十国”中九个在南方,只有北汉在北方地区,是同时并存的。
史实连连看
将以下史实与相应影响用线连接:
【思维对对碰】
辨别以下观点的正误:
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 )
2.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 )
3.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出现“十国”,南方“五代”,中国历史进入
“五代十国”时期。 ( )
√
√
×
【图文说历史】
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图片反映了安史之乱爆发前的什么现象?
答:各地的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培素养·合作探究
某校七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以“读杜甫之诗,品唐朝兴衰”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大唐盛世】
材料一
问题探究1:阅读材料一,杜甫的诗歌是对大唐王朝历史上哪个盛世的描述?这个盛世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答:开元盛世。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为其奠定基础等。
【大唐衰亡】
材料二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垂老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问题探究2:材料二杜甫的两首诗歌描述了哪场战乱之后的惨状?你认为唐朝出现这一战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安史之乱。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
问题探究3:这场战乱给唐朝带来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答:唐朝由盛转衰。
问题探究4:从大唐王朝的兴衰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国家若要长治久安,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以人为本,任用贤才;廉政兴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史
之乱
由盛
转衰
藩镇
割据
黄巢
起义
致命
打击
朱温建立后梁政权
唐朝
灭亡
节度使势力膨胀
破坏社会经济
激化社会矛盾
国 势
形成藩镇割据
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五代十国
更迭分立
锻能力·梯级训练
【知识达标】
1.(2021·盐城质检)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
数85%以上。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与中央政权矛盾逐渐加深。材料说明 ( )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B.安禄山担负重任,势力强大
C.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
D.李林甫、杨国忠祸乱朝政
C
2.(2021·扬州质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反映了经过安史之乱,到处呈
现国破家亡的惨景。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是 ( )
①李林甫 ②安禄山 ③史思明 ④朱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两方作战,一方是由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这些人主要指挥;另一方是
由安禄山、史思明这些人主要指挥。这里的作战指的是 ( )
A.隋末农民大起义 B.唐朝初年统一全国
C.镇压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 D.平定安史之乱
B
D
4.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权势增大,他们名义上服从中央管理,实际上各自
为政。这反映了唐朝后期出现了 ( )
A.皇权强化 B.土地兼并
C.藩镇割据 D.政权分立
5.黄巢起义是唐末历时最久、遍及最广、影响最深的一场农民起义。下列对黄
巢起义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义军的领导人是黄巢
B.起义军一度攻占长安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最终取得胜利,建立政权
C
D
6.(2021·龙岩质检)“唐朝后期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
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
亡。”这段话描述的是 ( )
A.唐朝建立的背景 B.唐朝建立的过程
C.唐朝灭亡的过程 D.唐朝灭亡的教训
7.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唐朝灭亡 ②唐朝打败叛军
③黄巢建立政权 ④安史之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C
D
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如图中空格内应填写的是( )
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南北朝 D.五代十国
9.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其中“十国”主要是指南方地区的九国
和北方的 ( )
A.后唐 B.割据太原的北汉
C.统一北方的北魏 D.朱温建立的后梁
D
B
10.唐朝灭亡之后,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五个政权,历经54年,每个政权
平均约为10年,最短的不到四年。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
A.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B.政权更迭十分频繁
C.统一必是大势所趋 D.疆域面积不断扩大
B
11.下表是某同学在复习时归纳的,请你帮他总结出最合适的教训 ( )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事件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朱温篡唐
原因 分封诸侯 外重内轻 节度使权势加大
影响 导致社会
秩序混乱 唐朝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教训
A.国家是否稳固统一完全取决于皇帝的素质
B.必须预防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
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中央与地方永远是对立的关系
B
【素养培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
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总人口数 4 142万 4 532万 5 291万 1 699万 1 576万
材料二 五日, 贼陷京师。时巢众累年为盗, 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十三日, 贼巢僭位, 国号大齐…… ——《旧唐书》
材料三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 周边还先后出现十多个大小政权, 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
(1)材料一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答:人口持续减少。安史之乱。
(2)材料二记载的是什么事件?其影响是什么?
答:黄巢起义。影响: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五代的第一个政权是谁建立的?这一政权的建立有何影响?
答:朱温。后梁建立,唐朝至此灭亡。
(4)综上所述,概括唐朝衰亡的原因。
答:安史之乱的爆发、农民起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考体验】
1.(2021·邵阳中考)给如表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息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2.(2021·菏泽中考)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下面
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 (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B
3.(2021·江西中考)“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
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 )
A.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B.隋朝灭亡
C.唐朝由盛转衰 D.金与南宋对峙
C
【阅读拓视野】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一个初夏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仓皇逃离都城长安。队伍行至马嵬驿时,士兵哗变,要求斩杀杨家一门。唐玄宗万般无奈,将杨贵妃处死。心灰意冷的唐玄宗与太子李亨于马嵬驿分道,李亨向北讨伐叛军,玄宗向南赴四川,继续他无奈的逃亡之旅。(共30张PPT)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趣味导入】
你知道唐僧的原型是谁吗?他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着怎样的贡献?唐朝的对外交往还有哪些史实?
理新知·自主学习
一 遣唐使
1.背景:_____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_________。
3.影响:把唐朝先进的_____、天文历法、文字、典籍、_________、建筑技术
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
先进文化
制度
书法艺术
二 鉴真东渡
1.概况: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2.贡献:在日本传授_____,主持修建唐招提寺;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
书法、建筑、绘画等。
3.影响:为_____________作出卓越贡献。
佛经
中日文化交流
三 唐与新罗的关系
1.政治交往: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文化交流:
四 玄奘西行
时间 _____初年,玄奘西行前往_____取经
概况 遍访天竺名寺,研习_____,在佛学最高学府_________游学,成为
佛学大师
贡献 带回并翻译了大量佛经,为中国_____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其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____》,是研究中外
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贞观
天竺
佛法
那烂陀寺
佛教
大唐西域记
【疑惑点拨】鉴真东渡日本是在唐玄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是在唐太宗时期。唐朝民族政策开明;唐朝对外政策开放。
【思维对对碰】
判断以下观点的正误:
1.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 )
2.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是玄奘。 ( )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 ( )
4.贞观初年,高僧鉴真西行天竺取经。 ( )
√
×
√
×
【图文说历史】
观察图片,图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在历史上有什么重大贡献?
答: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培素养·合作探究
【歌词解读——精神显】
歌词一 雪山,沙漠,古国,恒河,日落;菩提树,天竺僧,那烂陀;万水千山求真经度苦厄,唯有故土难离舍,苦难化成了传说。
歌词二 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
问题探究1:诵读上述两段歌词,指出分别描写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什么事迹。请从歌词中指出两位人物遇到的艰难险阻。对于这些艰险,二人表现出了怎样的态度?
答:事迹:歌词一描写的是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的故事,歌词二描写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的故事。
艰难险阻:歌词一:万水千山、雪山,沙漠;歌词二:东瀛有多远、风雨莫阻挡。
态度:二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坚持梦想,直到实现了自己追求的目标。
【材料分析——原因明】
材料一 唐朝时,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往来,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友人前往长安。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问题探究2:请列举相关史实印证材料一中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
答:使节来往:日本前后派遣十几批使者(遣唐使)到唐朝,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留学生:与日本“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留学僧等。贸易交流: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宗教往来:鉴真东渡,将佛教从中国往外传播。
材料二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都有吸引力。盛唐时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兼收并蓄,群花同放。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放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问题探究3: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唐朝中外交流活跃的有利因素。
答: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政治制度先进;开放、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开放的对外政策等。
唐
朝
日本
新罗
天竺
遣唐使来华
鉴真六次东渡
贸易往来
文化交往
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玄奘西行
游学那烂陀寺
促进中国佛教发展
《大唐西域记》
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
锻能力·梯级训练
【知识达标】
1.下面表格说明 ( )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
国家 大食 新罗 波斯 天竺 日本 百济 高丽 拂箖
次数 37 26 26 25 13 8 7 7
A.唐朝对天竺的影响最大 B.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
C.与唐交往的都是欧洲国家 D.唐朝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B
2.据记载,630-894年,日本共向唐派遣了十几批使节,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
目的是 ( )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加强两国友谊 D.求取佛经教义
3.(2021·盐城质检)“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题中诗词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
A.李冰、鉴真 B.隋炀帝、鉴真
C.隋炀帝、李白 D.晁衡、杜甫
A
B
4.右图中的历史人物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
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第5次顺利东渡日本
②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③他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④他只潜心研究佛经而不过问其他领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C
5.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出现了由印度传入的刀豆、由泥婆罗国(今尼泊
尔)传入的菠菜。这一现象说明唐朝外贸活动频繁。其中,哪一国家的物产居
唐朝进口首位 ( )
A.天竺 B.日本 C.新罗 D.波斯
6.(2021·泰州质检)中华民族既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又有吸纳世
界文化精华的精神。以下史实最能表明古代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
刻苦学习精神的是 (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日本派出遣唐使 D.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C
B
7.唐代两位高僧不忘“西行”和“东渡”的初心,在历史上各自留下了一段属于
自己的传奇故事。“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通了丝绸之路
C.促进了中外交流 D.扩大了唐朝疆域
C
8.(2021·运城质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3月20日在成都举行,通报了
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
件,为揭下古蜀文明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材料。观察下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
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 ( )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D
【素养培优】
9.唐朝的繁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大唐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而灿烂的中国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友好邻邦。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鉴真东渡胜艰难】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捐赠给湖北20 000个口罩和一批红外体温计,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八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材料二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是绣在1300年前日本国长屋王赠送给我国僧人的僧衣上的偈语。
(1)材料一、二讲述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及其背后的故事,也反映了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请结合所学回答唐朝时为中日友好交往作出贡献的人物及其成就。
答:鉴真。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主持修建唐招提寺,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玄奘西行传经典】
材料三 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印度史学家阿里
玄奘“舍身求法”,可称为“中国的脊梁”。
——鲁迅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回答玄奘的历史功绩。
答: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也推动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
【史实文学差异显】
材料四
(3)你觉得文学作品与历史真相是一回事吗?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不是;文学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存在部分虚构的成分。
【感悟升华精神传】
(4)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经历了千辛万苦,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高贵品质?
答:坚韧不拔、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持之以恒、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虚心好学等。
(5)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怎么做?
答:应该有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要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学习;要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传播中华先进文化,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言之有理即可)
【中考体验】
1.(2021·南京中考)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
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B
2.(2021·黔东南中考)自汉朝以来,中国充分利用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
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下列体现唐朝对外交往实现互助互利的
史实是 ( )
A.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B.甘英出使大秦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A
3.(2021·昆明中考)他是唐朝高僧,受邀东渡日本,历时12年。虽双目失明,但
矢志不渝,到达时已是66岁高龄。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华文化,为中日
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 (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C
4.(2021·梧州中考)如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
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 )
A.审美观念一致 B.文明相互借鉴
C.文明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
C
【放眼看世界】
唐招提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街。始建于公元759年,于公元770年建成,是日本天皇以皇七子的旧宅为根基,为唐朝高僧鉴真修建的道场,由鉴真本人主持建造。寺院建筑殿宇重重,亭阁轩敞,既糅合了天平时代和天安时代的日本建筑精髓,又洋溢着浓浓唐风,被确定为日本国宝。(共32张PPT)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趣味导入】
隋炀帝开运河、坐龙舟、下江南,繁盛一时的隋朝在他手上烟消云散。隋朝是怎么建立的?有何历史贡献?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理新知·自主学习
一 隋的统一
1.建立:____年,北周外戚_____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他
就是隋文帝。
2.统一:
(1)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结束了长期_____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581
杨坚
分裂
3.巩固:
(1)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_________,
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促进了_________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
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中央集权
社会经济
二 开通大运河
目的 加强_________,巩固隋王朝对全国
的统治
时间 从605年起,_______在位时期开通
影响 加强了_________政治、经济和文化
交流
南北交通
隋炀帝
南北地区
三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_____,
不太注重才能。
2.创立:
(1)萌芽:_______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确立:隋炀帝时,_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门第
隋文帝
进士科
3.影响:
(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___________
上的权力,扩大了_________的范围,促进了_________的流动,推动了_____的
发展。
(2)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 300年。
【提炼升华】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的重大不同是选官依据不是门第,而是学
识;选官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选官制度
选官和用人
官吏选拔
社会阶层
教育
四 隋朝的灭亡
1.原因:
(1)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②隋炀帝营建一系列_________,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_________激
化。
(2)直接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的_________爆发。
2.灭亡:____年,隋炀帝在_____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重大工程
社会矛盾
农民起义
618
江都
对号排排座
将以下活动的代号填入下表:
①建立隋朝 ②营建东都洛阳
③灭掉陈朝 ④多次乘龙舟巡游
⑤三次征辽东
隋文帝
隋炀帝
①③
②④⑤
【思维对对碰】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 )
2.为了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文帝开凿了大运河。 ( )
3.隋朝以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
4.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朝就不会迅速灭亡。( )
×
×
√
×
【图文说历史】
观察漫画,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答:隋炀帝有功也有过。
功:开通大运河;创立科举制。
过:实行残暴的统治。
培素养·合作探究
【分析材料探缘由】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从社会矛盾看,北方民族大交融,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从南北方经济状况看,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材料二 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国力强盛,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
材料三 南陈皇帝陈叔宝深居高阁,整日里花天酒地,荒废朝政。他喜爱诗文,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之不问。
问题探究1:通过上述材料分析,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答:①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的大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
③隋国力强盛,准备充分。
④南陈政治腐败。
【根据史料评利弊】
材料四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材料五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胡曾《汴水》
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芳
材料六 炀帝此举(指修大运河),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于慎行《谷山笔麈》
问题探究2:根据材料四至六,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答:积极影响:促进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影响: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巡游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情景体验话科举】
问题探究3:如果你是隋朝时期的主考官,上面哪个人有资格做官?与此相关的制度有何影响?
答:李有才。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隋朝
统 一
结束分裂
589年,隋文帝灭陈
运
河
加强交流
最长的运河
科 举
选拔官吏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标
志
暴
政
走向灭亡
隋炀帝
影
响
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锻能力·梯级训练
【知识达标】
1.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
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建立隋朝 ②灭亡陈朝 ③开通运河
B.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通运河
C.①开通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灭亡陈朝
A
2.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之君,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下列不属于他在位时
期功绩的是( )
A.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B.开凿大运河
C.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 D.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加
B
3.隋炀帝时江南地区有位书生要到都城参加科举考试,他打算先乘船沿着大运
河北上,然后在大运河的中心换乘马车前往都城,那么他要在哪里下船换乘马
车( )
A.余杭 B.江都 C.洛阳 D.涿郡
C
4.(2021·新乡质检)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某些河段在今天
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
A.灌溉了沿岸大量良田
B.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D.缓和了社会矛盾
C
5.(2021·北京质检)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这位皇帝是( )
A.秦始皇 B.孝文帝
C.隋炀帝 D.隋文帝
6.(2021·宁德质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
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这表明科举制度( )
A.促进了古代教育公平 B.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C.引发了社会政治变革 D.加强了皇帝的政治专权
C
A
7.(2021·合肥质检)有历史学家认为秦朝和隋朝的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下
列选项符合此观点的有 ( )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
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
③都二世而亡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素养培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隋的统一】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
(1)隋的统一与繁荣主要与哪位皇帝有关?
答:隋文帝(杨坚)。
【人才选拔】
材料二 《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2)材料二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回答2点)
答: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经济繁荣】
材料三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等
材料四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3)请你完成材料三的结论部分。材料三、四反映了隋朝社会出现了什么景象?
答:从上到下依次填:人口激增;垦田面积扩大;粮仓丰实。反映了隋朝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
【隋的灭亡】
材料五 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征发)丁二百万人。导(疏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成年男子不够),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4)材料五中列举了哪些隋炀帝不恤民力的史实?据此分析隋朝由盛而速亡的主要原因。
答: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探究感悟】
(5)通过上述史实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答:统治者要体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制度和政策要合理等。
【中考体验】
1.(2021·福建中考)下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
究的主题是( )
A.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B.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C
2.(2021 无锡中考)唐代皮日休曾作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
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与诗句描绘相关的中国古代工程是 (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黄河
3.(2021·扬州中考)古诗云“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注:“青钱选”比喻科举考
试时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被选中)。这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上注重( )
A.血缘 B.品德
C.门第 D.才学
C
D
4.(2021·江西中考)中国民间自古有给小孩佩戴“长命锁”的风俗,这寄托了家族
对子孙后代的期盼。如图是一枚银质的“长命锁”,它反映了( )
A.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B.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C.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D.科举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D
【放眼看世界】
胭脂井
589年,隋朝大军南下,进攻南方陈国。陈朝后主陈叔
宝奢侈腐化,宴游无度,当他听说建康城已陷落时,慌忙带
着他的两个嫔妃,躲入宫廷内的一口枯井里。隋军呼喊他们
不出来,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和两个妃嫔出来投降。
陈后主携二妃躲入的枯井,被后人嘲笑为“胭脂井”。据说这口井就在今天南京鸡鸣寺的山坡下。(共22张PPT)
单元复习课
第一单元
【一言概要点】
唐朝的兴亡
1.618年,_____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
史称“_________”。
3._______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4._______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755—763年爆发_________,唐朝由盛转衰。
6._____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军,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907年,_____建立了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的灭亡。
李渊
贞观之治
武则天
唐玄宗
安史之乱
黄巢
朱温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1._______初步建立起通过_____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_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_______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_______逐渐成为最重要的
科目。
4.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_____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
人才。
隋文帝
考试
进士科
唐太宗
进士科
殿试
盛唐气象
1.唐朝发明并推广的农业生产工具有_______和_____。
2.唐太宗将_________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唐朝时社会风气_________。
4.唐朝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_____享有“诗仙”的美誉,_____被誉为
“诗圣”。
5._____东渡、_____西行共同印证唐朝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特点。
曲辕犁
筒车
文成公主
兼容并包
李白
杜甫
鉴真
玄奘
深探究·主题通关
主题一 隋朝的主要贡献
《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的作者张程将隋帝国从孕育到盛极一时、最后势力星散的全过程娓娓道来。
【转瞬而成的统一】
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比陈叔宝的靡靡之音要难对付得多。因此,(杨坚)定下先南后北的策略……(灭陈后)统一天下。
——《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
第二部分第二章
(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杨坚建立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大业?
答:北方民族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正确的策略。
【开皇盛世】
开皇十二年(592年),户部奏称:“天下府库都藏满粮食布匹,无法接纳新的物资。许多物资只能堆积在廊庑之下。”杨坚下令赶造新的仓库来容纳绢匹……天下富足,仓库难以承载赋税物资的盛况只在七百多年前的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出现过。那是一个被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因此,史家将杨坚统治时期称为“开皇盛世”。
——《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
第三部分第三章
(2)杨坚统治时期,出现“开皇盛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原因: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表现:国家统一安定,人们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王朝的形象工程】
当东都洛阳还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工地的时候,杨广又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赶赴规划中的运河沿线。……被征发的民工有超过一半死在了运河工地上。
——《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
第五部分第五章
(3)从“一百多万”和“一半”这两个数据分析,杨广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他为什么能够开通大运河?
答:杨广是一个滥用民力、残暴的皇帝。原因:隋文帝时国家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具备了开通大运河的经济实力;隋朝国家的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开凿大运河的可能性;利用天然河道和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
(4)开通大运河是隋朝的历史贡献之一。除此之外,隋朝在制度创新方面还有哪些主要贡献?
答:创立科举制。
【探究总结】
实现统一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制度创新 创立科举制
重大工程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主题二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材料二 我国历史学家郭沫若评价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1)据材料一分析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何关系。
答: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郭沫若对武则天的评价的历史依据。
答: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以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描写了中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当时的皇帝是谁?他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答:开元盛世。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答:社会安定;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统治者重用人才,注重节俭等。
【探究总结】
人物 统治措施 影响
唐太宗 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武则天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 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提能力·技法点拨
类型一 文字材料选择题
典题示例:(2021·镇江中考)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晚年拒绝纳谏,武则天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在位后期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我们从中获得的历史认识,正确的是 ( )
A.三位帝王成就了“贞观之治”
B.他们“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D.武则天时朝政迅速走向腐败
【解题方法】
①含义:以文字材料为载体设计出来的选择题,文字材料一般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
②技法:抓住材料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所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对材料来源、注释及作者进行分析,明确作者对材料反映的史实所持的态度,然后准确作出判断 由史料“唐太宗晚年拒绝纳谏,武则天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在位后期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都是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但他们晚年都犯了一些错误,这说明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成就了“贞观之治”的是唐太宗,“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说的是武则天,武则天时朝政迅速走向腐败过于片面。
答案:C
【精选实练】
1.(2021·宁德质检)“壮志归隋,扫平六代江南梦;坚心使命,结束五胡塞外
争。”此对联歌颂了隋文帝 ( )
A.勤政爱民 B.统一全国 C.开疆拓土 D.重视文教
2.(2021·东营质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
尽带黄金甲。”这是黄巢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所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霸气的
咏菊诗之一。它的作者 ( )
A.曾被封为节度使 B.给唐朝以致命打击
C.曾推翻了唐朝统治 D.曾建立了后梁政权
B
B
类型二 图片选择题
典题示例:(2021·岳阳中考)提取下列四幅图片的历史信息,归纳唐朝的时代
特征。正确的是 (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题方法】
①含义:以文物拓片、历史照片、漫画、票证、地图等为材料的历史选择题
②技法:图片“三看”:一看图片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选项“三思”:一思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二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三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曲辕犁反映出唐朝农业经济发达;“唐三彩” 表明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开元通宝”,货币的统一,为唐朝的商贸繁荣提供了保障。因此,前三幅图片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第四幅图片玄奘西行密切了唐朝与天竺的交流,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据此可知,题干四幅图片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答案:C
【精选实练】
1.(2021·济南质检)如果给右图所示的历史人物做文字注解,
应该选择 ( )
A.西游天竺 求取佛经 B.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C.航海壮举 美名远扬 D.主动请缨 征战海外
A
2.(2021·长沙质检)下列遗址、遗迹、文物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
是 ( )
D(共33张PPT)
第3课 盛唐气象
【趣味导入】
唐朝时长安城中众多的“胡姬酒肆”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民族关系和社会气象?
理新知·自主学习
一 经济的繁荣
1.概况: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_____景象。
2.表现:
农业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
重要的生产工具(如_______和_____),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手工业 纺织业品种繁多;陶瓷器生产水平高,以越窑的_____、邢窑的
_____和_______最为著名;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商业 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繁华的大
都市。_____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繁荣
曲辕犁
筒车
青瓷
白瓷
唐三彩
长安
二 民族交往与交融
1.政策:唐太宗实行_____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_______”。
2.方式:
(1)战争:_______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2)册封:_______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_________,封南诏首
领为云南王。
(3)设置机构:先后设置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开明
天可汗
唐太宗
唐玄宗
怀仁可汗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4)和亲。
①概况:吐蕃赞普_________统一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他多次派使
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将_________嫁给他。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②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三 开放的社会风气
1.特征: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_____,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
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表现:妇女喜好骑马、射箭等;社会风气兼容并包,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
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_____风气盛行一时。
【提炼升华】唐朝社会风气开放的原因:唐朝国力强盛,制度先进,思想开
放,兼容并蓄;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交往频繁;对外贸易活跃等。
开放
尚武
四 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1)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2)代表。
人物 诗 风 特 点 称号
李白 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
_____情怀 “_____”
杜甫 诗风_________,抒发悲愤凄婉之情,他的诗有
“_____”之称 “_____”
白居易 直面社会现实,诗歌_________,通俗易懂
浪漫
诗仙
淳朴厚重
诗史
诗圣
平易近人
2.书法与绘画:
人物 特 点 作 品
_______ 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颜氏家庙碑》
柳公权 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碑铭》
_______ 画中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步辇图》
吴道子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___________》
3.音乐与舞蹈:吸收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
颜真卿
阎立本
送子天王图
史实连连看
将以下人物与相应的艺术特点用线连接:
【思维对对碰】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1.唐朝的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冠于全国。
( )
2.唐都洛阳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
都会。( )
3.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
4.唐玄宗被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 )
√
×
√
×
【图文说历史】
如图《步辇图》是唐朝哪位画家的作品?反映了哪一民族交往的史实?
答:阎立本。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唐朝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
培素养·合作探究
【图片展现盛唐】
问题探究1:将以上图片序号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1)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上述图片资料中能够体现农业发展的是:_____、_____;
(2)能够体现手工业水平的是:_____、_____;
(3)能够体现商业活动的是:_____、_____。
图一
图三
图五
图六
图二
图四
【诗歌描绘盛唐】
问题探究2:唐诗是唐朝人对生活的描述,请将以下诗歌与其反映的盛唐气象连线。
①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A.民族和睦
②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B.经济繁荣
③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C.文化灿烂
④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D.社会开放
答:①-B;②-D;③-A;④-C。
【文物考证盛唐】
问题探究3:以下考古发现,从不同方面印证了盛唐气象。请参考范例,从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任选两个,结合所学,完成你的考证。
答:示例1:唐三彩狩猎仕女俑展现的是女子骑马狩猎的场景。唐朝女子骑马狩猎等活动比较普遍,女子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见证了唐朝的社会风气开放。
示例2: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呈现的是一位带着帷帽骑马的女子形象,原属胡装的帷帽成为唐朝流行的帽饰,见证了唐朝的兼容并包。
示例3:唐蕃会盟碑展现的是唐朝和吐蕃订立的友好盟约,见证了唐朝和吐蕃的友好交往,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间的交往与和睦。
盛唐气象
经 济
民族关系
文学艺术
社会风气
繁荣
和睦
开放
多彩
长安
唐太宗
“天可汗”
文成公主入藏
兼容
并包
诗歌、书法、绘画等
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
白居易
锻能力·梯级训练
【知识达标】
1.(2021·北京质检)下面两幅图展示的是唐朝出现的新型工具。它们运用于
( )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交通
A
2.(2021·徐州质检)“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中的“越瓷”是
( )
A.白瓷 B.唐三彩 C.青瓷 D.青花瓷
3.(2021·唐山质检)唐朝长安城人口有百万之多,其中外国人占人口的3%-5%,
街头随处可见不同面孔的外国人,甚至会让人怀疑来到异域。由此可见唐朝长
安是( )
A.唐朝的政治中心 B.唐朝的经济中心
C.唐朝的文化中心 D.国际性的大都会
C
D
4.“盖盛时代,中国实以东方共主之姿态出现,四夷君长群尊中国皇帝为天可
汗,中国声教之远播,异族向慕之竭诚,可见一斑。”材料旨在说明这一时期中
国( )
A.经济繁荣 B.政权分立
C.文化昌盛 D.民族和睦
D
5.(2021·常州质检)唐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对文成公主赞誉道:“自从贵主和亲
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
A.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治理 B.密切了汉藏的文化交流
C.增进了汉藏的贸易往来 D.开创了古代中国和亲政策
B
6.(2021·深圳模拟)唐玄宗是出色的作曲家,他立足于传统的清商乐,对佛曲
《婆罗门曲》进行改编,形成了千古传颂的唐乐舞的杰作——《霓裳羽衣
曲》。这主要体现出唐代( )
A.皇帝安于享乐 B.民族关系和睦
C.文化兼容并包 D.奢靡之风盛行
C
7.据不完全统计,唐朝留下姓名的诗人有两千三百余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接近
五万首。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开放的文化政策 B.统治者的提倡
C.经济的繁荣发展 D.唐朝人口众多
D
8.“你从盛唐款步走来……你从险关蜀道走过,赢得‘诗仙’的美誉。你在诗的世
界天马行空,留下豪放飘逸;大笔一挥,磅礴气势让天下才子惊叹;执笔一
顿,大唐盛世又多一份精彩。”对材料中“你”的叙述不符的是( )
A.诗人名字——李白 B.诗人风骨——超凡脱俗
C.代表作品——“诗史”之称 D.时代精神——昂扬进取
C
9.(2021·黄石质检)下列内容对如图作品解释正确的是 ( )
①这是颜真卿的作品
②这是柳公权的代表作品
③柳公权的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
④作品特点是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B
【素养培优】
10.某班在学习《盛唐气象》一课时,采取了如下方式,请你也参与其中。
【线索梳理 整体认知】
(1)整体感知唐朝前期历史,清晰记忆。请填充空白处。
【识图话史 盛世印象】
(2)图一属于唐朝时期农具创新的代表,它是_______。图二是唐朝手工业的精
品,它是_______ 。
(3)图三是唐朝民族交往中的哪位名人?说出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四种方式。
答:文成公主。战争、册封、设置机构、和亲。
曲辕犁
唐三彩
【列表归纳 艺术辉煌】
名字 内容
唐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节选)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4)上面这首唐诗的作者是谁?作者写出以上诗句的思想基础是什么?试分析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两点即可)
答:杜甫。
思想基础: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或渴望和平安定)。
原因: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为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朝科举考试注重考诗赋,刺激了诗歌创作;诗人自身的天赋和努力。(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体会感悟 情感升华】
(5)通过上述探究并结合相关知识,你认为唐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答:唐朝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和谐、科技领先、文化成就辉煌的朝代。(至少要涉及两方面内容)
【中考体验】
1.(2021·鄂州中考)下列图片所示工具,属于唐朝时期发明的是( )
D
2.(2021·临沂中考)下列关于图一与图二中历史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两人和亲是迫于吐蕃势力强大
B.图二人物为图一人物带去玉米种子
C.图中两人和亲与中原文化先进相关
D.这两位人物和亲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C
3.(2021·成都中考)唐朝时,一些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弈棋等活动,这
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B.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重武轻文已成潮流
4.(2021·泸州中考)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
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他”
是( )
A.李白 B.杜甫
C.李清照 D.曹雪芹
C
B
5.(2021·陕西中考)他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如图是他的作品
《步辇图》。这位画家是( )
A.张择端
B.王羲之
C.阎立本
D.辛弃疾
C
【阅读拓视野】
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
布日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
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
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1961年,布达拉宫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共31张PPT)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趣味导入】
漫画中唐太宗怕魏征看见这个鹞鹰批评自己玩物丧志,赶紧把鹞鹰藏到了自己怀里。这体现了李世民怎样的治国思想?他在位期间出现了哪一治世景象?
理新知·自主学习
一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_____称帝,建立唐朝,定都_____。
2.“贞观之治”:
(1)即位:626年,_______即位,即唐太宗,次年改年号为“_____”。
(2)原因。
①以史为鉴:吸取_________的教训,勤于政事,_________,从善如流,任用
敢于直言的_____。
②善于用人:广纳贤才,_________,朝中人才济济,如_______、杜如晦。
李渊
长安
李世民
贞观
隋朝速亡
虚心纳谏
魏征
知人善任
房玄龄
③勇于革新:
(3)表现:_______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
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_________”。
唐太宗
贞观之治
【提炼升华】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时进一步发展完善,是隋唐至宋的中央行政制度。
二 女皇帝武则天
1.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___。
2.统治措施:
(1)政治:打击敌对的_________。
(2)文化: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_____制度,扩大了_________。
(3)经济:继续推行贞观以来_____________的政策和措施,重视_________。
3.统治局面: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
来“_________”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周
官僚贵族
殿试
统治基础
减轻人民负担
发展生产
开元盛世
三 “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如姚崇和宋璟。
2.改革:整顿_____,裁减冗员;发展_____,改革税制;注重_____,
编修经籍。
3.盛世:_______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
定,唐朝的国力强大,进入_____时期,史称“_________”。
【疑惑点拨】“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的前期,而不是整个唐玄宗统治时期。
吏治
经济
文教
唐玄宗
鼎盛
开元盛世
对号排排座
将以下统治措施代号填入下表:
①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②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④亲自面试考生
唐太宗
武则天
①③
②④
【思维对对碰】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1.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
2.武则天做皇帝后,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 )
3.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 )
×
√
×
【图文说历史】
漫画:唐玄宗的抛物线
唐玄宗是怎样把大唐帝国送上巅峰的?
答: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改革。
培素养·合作探究
【史实引思辨——议唐朝兴盛】
材料一 唐太宗在位期间,是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唐太宗的个人品格和作用是促成这一治世出现的重要原因。其中,最为后世称道的是其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贞观政要》突出记载了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贤方面的言行。
——摘编自朱汉国《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问题探究1:某同学认为唐朝兴盛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用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示例一:判断:同意。理由:唐太宗选用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才,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也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朝廷重臣。在大批有德有才的能臣辅佐下,唐王朝出现了鼎盛局面。
示例二:判断:不同意。理由:唐朝走向兴盛的原因除了统治者重用人才,知人善任之外,还在于统治者能够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经济上注重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等;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唐朝兴盛的重要原因。
【图片启智慧——知评价方法】
材料二
武则天死后,她的陵墓所立的石碑,未刻一个字,被称为“无字碑”。对此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说,这是最好的办法。
问题探究2: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史上称其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答:她延续了唐太宗时期的政策,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值得肯定。
问题探究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科学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答:应该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是否对国家和民族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唐高祖
(李渊)
在位
皇帝
历史功绩
建立唐朝
(618年)
唐太宗
(李世民)
贞观
之治
武则天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唐玄宗
(李隆基)
开元
盛世
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唯一的女皇帝
从善如流,知人善任
政治、经济、国力、文教
创立殿试
锻能力·梯级训练
【知识达标】
1.(2021·咸阳质检)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指的是隋末时期太原留守起兵反
隋的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的最终结果是( )
A.581年李世民建立唐朝 B.618年李世民建立唐朝
C.589年李渊建立唐朝 D.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D
2.唐太宗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为此,他采
取的治国策略是 ( )
A.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B.完善三省六部制
C.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D.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A
3.(2021·聊城质检)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
身,犹割股以啖(喂)腹,腹饱而身毙。”其“先存百姓”的具体措施是( )
A.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B.完善三省六部制,开创唐朝盛世局面
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D.发展诗歌文学,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A
4.(2021·三亚质检)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下列皇
帝中,亲自面试考生、创立殿试制度的是( )
A.隋文帝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
B
5.(2021·佛山模拟)黄仁宇认为:迄至武则天御驾归西之日,她的帝国没有面临
到任何真实的危机。也有学者认为:武则天的统治起到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
史称“武周之治”。这些评价主要依据是她( )
A.在位期间政治经济发展 B.稳定朝政打击守旧势力
C.开创殿试选拔优秀人才 D.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A
6.(2021·北京质检)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
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绘的是( )
A.贞观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C
7.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唐朝历史后所做总结,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图示中①②
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A.①唐高祖②唐玄宗 B.①唐太宗②唐玄宗
C.①唐太宗②武则天 D.①武则天②唐玄宗
B
8.(2021·青岛质检)下图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某校历史小组整理的学习笔记。笔记
中的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A
【素养培优】
9.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与。
【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实行的哪一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答:三省六部制。作用: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材料二反映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道理?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为民获利的措施?
答: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意思相近即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三
时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约1 90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约4 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约4 53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约5 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 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约1 576
(3)根据材料三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答:上升趋势。原因: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
【中考体验】
1.(2021·聊城中考)“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
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史学家范祖禹在这段话中称颂的
是( )
A.汉文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C
2.(2021·东营中考)下列内容之间的关联能够体现因果关系的是( )
①“尊王攘夷”,改革内政——齐桓公称霸
②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③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贞观之治
④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元盛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3.(2021·长沙中考)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
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唐初 贞观
十三年 高宗
永徽元年 武周
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
二十八年 天宝
十三年
200 304 380 615 841 906.9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
D
4.(2020·泰州中考)“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
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D
【放眼看世界】
在唐朝建立和初期盛世的同时,亚洲的两个国家与
唐朝产生了交集。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仿效唐朝的典章
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
权的封建国家;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30
年,穆罕默德初步统一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去世后,
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751年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