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分析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把握本诗内容,概括本诗主旨。
3、认知赋、比、兴方法在本诗中的运用,理解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本诗叙事、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重章叠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3、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4、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二、把握本诗内容,概括本诗主旨:
【诗歌内容——弃妇诗(怨妇诗)、叙事诗。】
诗歌主旨——本诗通过女主人公与“氓”从相识相恋到结婚再到被抛弃的婚姻悲剧,谴责了“氓”的负心行为,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不满与抗争。
【社会现实——男尊女卑,夫妻关系不平等】
分析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本诗通过按女主人公感情的起伏变化来安排顺序,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手段描写出女主人公勤劳善良、忠贞不二、坚毅刚强的性格,说明她是一个勤劳忠贞的贤妻;同时描写出男主人公虚伪凶狠、反复无常、卑鄙无耻的性格,说明他是一个负心君子。
理解本诗叙事、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写作特点:叙事抒情相结合;叙事角度:女主人公追述的角度(倒叙);叙事 人称:第一人称;叙事线索:女主人公的情感起伏变化】
本诗是从女主人公追述的角度叙事,按照女主人公感情的起伏变化来安排顺序。叙述了诗中女主人公由恋爱到结婚最后被遗弃的婚姻悲剧,所遇非人的悲愤与义无反顾的决绝
理解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
【写作手法:对比(主要是男女主人公性格的对比),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性格更加鲜明。】
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①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②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认知赋、比、兴方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①赋——主要方法;②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年老色衰;③比: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告诫女子不要沉于爱情;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愁苦无尽】
⑴“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
第一、二章运用赋的手法,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情深。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 求婚。
第五章陈述铺叙。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⑵“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的表现手法: “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寄托、联想,作用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第三、四章比兴结合,写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暗示了女主人公悲剧性的遭遇就像这桑叶一样。也喻男子情意的衰落。“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以贴切形象的比喻,用一种过来人的口吻做出了沉痛的自省并得出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最后一章十句赋兼比兴。表现了她对“氓”的痛恨和决绝,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淇水浩浩荡荡,总有堤岸,沼泽广阔连绵,总有边际,而“我”的痛苦呢,为什么就没有尽头!这两个比喻,抒发了满腔的怨愤。提及“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言下之意是,可惜那时缺乏经验和预见,轻信了那些旦旦信誓,到现在,“我”要跟他一刀两断。反映了她性格刚强果断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