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趣味导入】
《三代人赶集》的漫画反映了我国哪些方面的变化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变化影响着你的生活 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素养目标】
理新知·自主学习
一 日常生活的变化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_________
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
2.表现: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买衣服要凭_____,数量有限,
色彩和样式单调 衣着_________,服饰是显示风度、展
示个性的方式
食 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
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
_____问题 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
讲究_________、粗细搭配,_________
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住 住房比较_____,室内设施也
很简单 人均住房_____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
环境明显改善
消费 主要为衣、食消费 消费总量增长、消费结构优化。_____
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布票
丰富多彩
温饱
营养均衡
绿色食品
拥挤
面积
休闲
娱乐
二 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交通:
(1)交通设施建设:形成综合交通_______。
①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___位;全国铁路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③民航: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
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_____大国。
④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2)出行方式变化:除_______、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_____,私家汽车
也进入寻常百姓家。
运输网
二
民航
自行车
地铁
2.通信的发展:
(1)电信: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我国的_________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
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_________
的使用十分普遍。
(2)互联网: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3)意义: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
地改变着人们的_________和生活方式。
电信网络
移动电话
思想观念
思维对对碰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1.过去人们吃的粗粮今天吃起来味道仍然不错,所以过去生活不好的说法是不对
的。 ( )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运营里
程居世界第一位。 ( )
3.当前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 )
×
×
√
图文说历史
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这反映出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我国在交通和通信网络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消费结构变化】
材料一 (如图)
问题探究1:比较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一从“票证时代”到各种各样的“卡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经济体制的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物质生活发生的变化:由物资紧缺、凭票限购到物资丰富、鼓励消费。
培素养·合作探究
材料二 1990-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表(部分)
1990年 2010年 2013年
食品支出 54.2% 35.7% 35%
交通通信支出 3.2% 14.7% 15.2%
文教娱乐支出 8.8% 12.1% 12.7%
问题探究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的变化。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变化:食品支出占比逐渐下降;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支出占比明显提升。
原因: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得到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的改变。
【乡村时代变迁】
材料三
材料四 从1978年到1998年,短短20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2 162元,实际纯收入增长3.4倍。食物消费在“吃饱”的基础上转化为“吃好”,营养丰富的油脂类和享受性食物成倍增长。同时到1998年,全国农村有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70%左右的行政村通了电话,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电。
问题探究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改革开放前后农村发生的变化。
答:农村住宅条件越来越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食物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公共设施越来越完善;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交通飞速发展】
材料五
问题探究4:据材料五,概括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
答:信息化在综合交通领域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在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得到加强。
锻能力·梯级训练
【知识达标】
1.(2021·洛阳模拟)1980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三年后,这支表演
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这种
现象说明 ( )
A.中国的时装发展引领世界潮流
B.三大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C.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D.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物质匮乏,孩子们没有衣服穿
C
2.1953年,北京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到1962年,北京共有55类290种日用品实行凭
票供应。1993年5月使用了40年的商品票证在北京退出了历史舞台。决定商品
票证生与灭的关键因素是 ( )
A.人口数量的管控强弱
B.社会经济的发展快慢
C.文学艺术的繁荣程度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力度
B
3.(2021·驻马店质检)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3.6千克,比1978年减少
59.1千克,下降32.3%。对此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
A.北京粮食供应紧张,供不应求
B.国家农业发展缓慢,长期滞后
C.改革开放后,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D.居民工资较低,无力购买粮食
C
4.(2021·平顶山质检)1980年,河南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仅为22.92元,2017年,河
南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1 184元,比1980年增长51.7倍。这是 ( )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率先跨入小康社会的见证
C.政治体制改革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5.(2021·郑州质检)有人对婚宴的形式总结道:“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
年代红宝书,8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21世纪特色婚宴个性
扬。”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经济的发展 B.观念的转变 C.习俗的变迁 D.教育的进步
A
A
6.1978-2017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约105倍和100
倍;2018年底,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2019年底,中
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3.5万千米。材料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
A.政府对民生的关注
B.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
C.社会保障制度完备
D.出行的方式发生巨变
A
7.表中体现近年来春节期间出现的科技进步新玩法。据此可知 ( )
科技进步新玩法
某平台用户:扫福字,集五福
超过2.5亿人,集齐五福卡,参与抢红包
电子红包拜年:
除夕当日共有6.88亿用户通过微信红包传递了新年祝福
A.当前的旧年俗交织新风尚 B.中国已处于科技强国行列
C.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经济生活 D.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A
8.寻找图片的联系,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归纳图片反映的主题,是历史学习必备的
素养。下列三幅图片,我们可以归纳它们的主题是 ( )
A.服饰的变化 B.通信事业的发展
C.居民收入的增加 D.出行方式的变化
B
【素养培优】
9.(2021·南阳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国城市数量由1949年的132个增加到2018年的672个,城镇化率由10.6%提高到59.6%。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我国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支持1794万农户改造了危房,700多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
——2019年《五部门负责人回顾70年中国
民生发展成就》
(1)据材料一,联系所学,说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住房有何重大发展。
答: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
(2)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居民住房改善的原因。
答: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国家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采取扶贫政策。
(3)进入21世纪,我国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此谈谈你的感受。
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考体验】
1.(2019·河南中考)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
本因素是 ( )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使用
C
2.(2021·眉山中考)春节联欢晚会是赞助商竞争的舞台。20世纪80年代春晚的主
流赞助商是钟表厂和自行车制造厂,90年代是家电生产厂,如今则是互联网公
司。这反映了 ( )
A.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B.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C.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
3.(2021·江西中考) 下图反映了主要城市间铁路提速前后列车运行时间( )
A.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B.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C.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D.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C
【放眼看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
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
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
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渗透到政治、
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社会也因互联网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共27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趣味导入】
你知道“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吗 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素养目标】
理新知·自主学习
一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发展
成就 核弹 原子弹 1964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爆炸成功
氢弹 1967年,我国第一颗_____爆炸成功
导弹 _____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___________,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
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代表 _______、钱学森等科学家
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
核大国的_______,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_________
原子弹
氢弹
1966
东方红一号
邓稼先
核垄断
国际地位
2.漫步太空:
二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培育:20世纪70年代,_______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推广: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_________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
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3)荣誉: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_____________”。
(4)意义: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_________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
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_________也有重要贡献。
袁隆平
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
吃饭问题
饥饿问题
2.青蒿素:
(1)背景: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_____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
量展开研究。
(2)概况:药学家_______领导科研团队在20世纪70年
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
新方法。屠呦呦获得2015年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
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疟疾
屠呦呦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 文化事业的发展
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_________”“_________”的
方针,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表现 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如长篇小说
《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等
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反映_________的时代风貌的作品成果丰富,
如2012年,中国作家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改革开放
莫言
史实连连看
将以下人物与相应贡献(荣誉)用线连接:
思维对对碰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我国核弹研制的重要成
就。 ( )
2.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霉素,为此她获得了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
3.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
“双百”方针。 ( )
√
×
√
图文说历史
上图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名称是什么 它的成功发射对新中国来说有何重大意义
答:东方红一号;
意义: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戈壁铸核盾,国防无到有】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
一席之地》
问题探究1:结合材料一,说说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定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答: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
培素养·合作探究
材料二 如图是我国一位航天员,2003年10月,他乘坐飞船升入
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材料三 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
器成功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火星上首次留下
了中国人的印迹。
问题探究2:写出材料二中航天员的名字。你认为从材料二到材
料三,短短的十几年内,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是什么
答:杨利伟。
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人民的艰苦奋斗。
【心中有祖国,造福无国界】
材料四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4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
问题探究3: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隆平的这一主要贡献有何重要意义。
答: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意义: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锻能力·梯级训练
【知识达标】
1.(2021·驻马店质检)邓小平曾经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
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
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些东西”指
的是( )
A.汽车和飞机
B.“两弹一星”
C.设立经济特区
D.籼型杂交水稻
B
2.如果美国关闭中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那导弹就像瞎子一样找不到方向,面
临不战而屈的局面,迫使我国自行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DBS),下列科技成就开
创了我国卫星成功发射先河的是 (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六号
3.(2021·周口质检)“26岁在美国成为‘娃娃博士’,取得学位后第九天便回国,进
入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以后,神秘消失,在戈壁大漠中,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
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段文字讲述的人物是 (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A
A
4.(2021·郑州质检)天问、祝融、鲲鹏、蛟龙……这些极具浪漫情怀的命名均体
现了我国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我国“载人航天”系列工程命名为( )
A.嫦娥系列 B.天宫系列 C.长征系列 D.神舟系列
5.(2021·南阳质检)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
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
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这说明了 ( )
A.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
B.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C.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D.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D
A
6.(2021·郑州质检)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全面
展开,毛泽东认为有必要激发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为此,他提出了
(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多党合作,长期共存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D.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A
7.“他获奖拉近了中国文学和世界各国读者之间的距离。中国有一批优秀的作
家和优秀的作品,因为语言障碍、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还不够
广泛,一些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会使外国读者
更加关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激起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这篇《人民日
报》报道中的“他”是 ( )
A.邓稼先 B.屠呦呦
C.莫言 D.路遥
C
【素养培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凡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的产值累计达到1 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材料三 2017年我国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为3 547个;科学研究人员数量为46.22万人。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9 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连续3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速。研发经费与GDP的比值为2.18%,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
——材料二、三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1)材料一中“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有什么历史意义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能够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有哪些
答:意义: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原因:党和国家重视支持,坚持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全国人民协作支持,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广大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自主创新,艰苦奋斗等。(回答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至少答出两点)
答:特点:科技发展速度快,重大科技成果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原因: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艰苦奋斗、锐意创新;我国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回答两点即可)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科技发展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
答:关系:科技发展推动国家强盛;国家强盛必须重视科技发展。
【中考体验】
1.(2021·安徽中考)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获得亚洲第一大国的
称号”。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说,如果“四大国”继续假
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中国进安理会。据此可知 ( )
A.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安理会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新中国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承认
A
2.(2021·盐城中考)近来我国科技喜讯不断:5月15日,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
成功登陆火星;5月30日,天舟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交会对接。下列成就与
此属于一个领域的是 (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进行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屠呦呦团队发现了青蒿素
C
3.(2021·河南中考)如图人物被称赞为“象征中国粮食安全的科学家”“亚洲的
英雄”。下列属于他的贡献的是 ( )
A.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 B.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发现青蒿素 D.研发神舟系列飞船
B
4.(2019·河南中考)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布置“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场馆时将屠呦
呦、袁隆平的照片放在了一起。这一展台的标题应该是 ( )
A.国防建设的成果 B.科学技术的成就
C.文化事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改善
B
【放眼看世界】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以原
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
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
技术。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1957
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1958年,美国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1961年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右图),美国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