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解读
考点展示
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2.了解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
3.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4.能根据数据配制溶液
1.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结合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溶液配制过程中仪器的使用及误差分析。
3.了解实验中涉及的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4. 中和热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基本原理与要点
【真题再现】(2011广东高考33·节选)某同学进行实验研究时,欲配制1.0mol?
主要用途:用于粗略称量物质的质量,其精确度可达到0.1g。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称量前调“0”点:游码移零,调节天平平衡。
(2).称量时:两盘垫纸,左物右码。易潮解、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3).称量后:砝码回盒,游码回零。
主要用途:用于中和滴定(也可用于其他滴定)实验,也可准确量取液体体积。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酸式滴定管不可以盛装碱性溶液,强氧化剂(KMnO4溶液、I2水等)应放于酸式滴定管,“零”刻度在上方,精确到0.01ml。
3.量筒
主要用途:用于粗略量取液体的体积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规格有10、25、50、100、200、500等毫升,量筒规格越大,精确度越低。
(2).量筒无零刻度
(3).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4).根据所要量取的体积数,选择大小合适的规格,以减少误差。
(5)不能用作反应器,不能在其内配制溶液。
4.容量瓶
主要用途:用于准确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颈部有一环形标线,瓶上标有温度和容量,常用规格有50、100、250、500mL、1000 mL等。
(2).使用前要检验是否漏水。
(3).不用来量取液体的体积.
(4).不作反应器,不可加热,瓶塞不可互换,不宜长期存放溶液,要在所标记的温度下(4)若配制1L1.0 mol?L-1Ba(OH)2溶液,则溶液中溶解的Ba(OH)2·8H2O的质量是315g,所以此时的溶解度约是 g/100g H2O,而在常温下Ba(OH)2·8H2O是3.9 g/100g H2O,显然不可能配制出1.0 mol?L-1Ba(OH)2溶液。
【真题答案】①搅拌溶解 250ml容量瓶中 ②0.1980
③
(4)不能。
第4章 第2节 知识归纳
一 、配制一定体积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
(一)实验原理
C=n / V n=m/ M
(二)实 验 仪 器
①容量瓶,一般有100mL、250mL、500mL和1000mL等几种。
②天平或滴定管(量筒)③烧杯 ④玻璃棒 ⑤胶头滴管
(三)实验 步 骤:
(三)误差分析
1、未用标准盐酸标准液润洗酸式滴定管 ( 偏低 )
2、滴定管内壁不干净,滴定后,酸式滴定管内壁挂水珠 ( 偏高 )
3、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偏高 )
4、滴定操作时,有少量盐酸滴于锥形瓶外( 偏高 )
5、滴定前仰视刻度,滴定后俯视刻度( 偏低 )
6、锥形瓶内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待测氢氧化钠润洗 2-3次,将润洗液倒掉,再装NaOH溶液( 偏高 )
7、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后未倒尽即装NaOH溶液( 偏低 )
8、滴定过程中摇动锥形瓶,不慎将瓶内的溶液溅出一部分。( 偏低 )
9、碱式滴定管用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 偏低 )
10、取待测液时,未将盛待测液的碱式滴定管尖嘴的气泡排除。取液后滴定管尖嘴充满溶液( 偏低 )
三、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称取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晶体,加热使之完全失水,测定生成的无水硫酸铜的质量即可。
(2)实验关键
硫酸铜晶体完全失水(1)标志:晶体加热后全白,无蓝,无黑色。
(2)措施①控制加热的温度及时间;②重复操作,直到前后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0.1g为止。
(3)实验步骤
①研磨:在研钵中将硫酸铜晶体研细。
②称量:称量坩埚质量(W1),装入适量研细的硫酸 铜晶体,再称量坩埚和硫酸铜晶体的总质量(W2)。
③加热:充分加热直到晶体完全变为白色粉末。
④称量: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再称量无水硫酸铜 及坩埚的总质量(W3)。
⑤再加热再称量至恒重:重复操作,直到最后两次称量的W3的差值不超过0.1克为止。
⑥计算: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晶体中结晶水的数目或晶 体中结晶水的质量分数
(4)实验误差分析
凡导致测得的无水硫酸铜的质量偏小、结晶水的质量偏大的因素均会使实验结果偏高;反之偏低。
四、中和热的测定
(1)实验原理
使一定量的酸与碱溶液混合,测定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便可计算出中和热。
(2)仪器及装置
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
注:烧杯间填充泡沫塑料或纸条的作用是: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环形玻璃搅拌棒不能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
(3)实验步骤
①在大烧杯底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
②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0.50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表格。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温度差
HCl
NaOH
平均值
(t2 -t1)/℃
1
2
3
③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mL 0.55 mol/L 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表格。
第4章 第3节 专题实验备考指导
一、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备考指导
1.实验用品
除试剂外,配制中必须用到的实验用品有: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用固体配开始时应边摇边滴,滴定速度可稍快(每秒3~4滴为宜),但是不要形成连续水流。接近终点时应改为加一滴,摇几下,最后,毎加半滴,即摇动锥形瓶,直至溶液出现明显的颜色变化,而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准确到达终点为止。
易错点警示 :必须答出直至溶液出现明显的颜色变化,而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准确到1.实验用品
托盘天平、研钵、坩埚、坩埚钳、三脚架、泥三角、玻璃棒、干燥器、酒精灯、药匙、硫酸铜晶体(CuSO4·xH2O)、无水硫酸铜粉末
2、实验步骤
(1)研磨 在研钵中将硫酸铜晶体研碎。
(2)称量 用坩埚准确称取已经研碎的硫酸铜晶体,记下坩埚和硫酸铜晶体的总质量(m1)。
(3)加热 将盛有硫酸铜晶体的坩埚放在三脚架上面的泥三角上,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同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硫酸铜晶体,直到蓝色硫酸铜晶体完全变成白色粉末,且不再有水蒸气逸出。然后将坩埚放在干燥器里冷却。
(4)称量 待坩埚在干燥器里冷却后,将坩埚放在天平上称量,记下坩埚和无水硫酸铜的总质量(m2)。
(5)再加热称量 把盛有无水硫酸铜的坩埚再加热,然后放在干燥器里冷却后再称量,记下质量,到连续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0.1 g为止。
(6)计算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的质量分数和化学式中x的实验值。
w(结晶水)=
[m(结晶水)=m1-m2]
实验特别注意事项 :
称前研细
小火加热
在干燥器中冷却
不能用试管代替坩埚
加热要充分,但不要“过头”(否则,硫酸铜也要分解!)
第4章 第4节 定量实验
1.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蒸馏水沿玻璃棒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B.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
C.酸碱滴定时,若加入待测液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将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D.检验某溶液是否含有时,应取少量该溶液,依次加入BaCL2溶液和稀盐酸
2.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 )
4. 某学生取纯净的Na2SO3·7H2O 50.00g,在密闭容器中经6000C以上的强热至恒重,分析及计算表明,恒重后的样品质量相当于无水亚硫酸钠的计算值,而且各元素的组成也符合计算值,但将它溶于水,却发现溶液的碱性大大高于同时配制的亚酸钠溶液。经过他的实验和思考,这位同学解释了这种反常现象。
(1)他将恒重后的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为加速溶解,可采取 的措施,观察发现样品全部溶解,溶液澄清。
(2)取少量(1)中所配溶液,加入足量的用 (填一种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产物中含有 (填离子符号)。
(3)另取少量(1)中所配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盐酸,看到气泡产生,通过 方法闻到臭鸡蛋气味,说明生成 气体,写出生成该气体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同时发现溶液变浑浊,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4)根据以上实验,该同学经分析解释了以上实验中的反常现象,请你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 。这一反应在上述实验中 (填“是”或“否”)能确定反应完全。
5.已知:KMnO4、MnO2在酸性条件下均能将草酸钠氧化,Mn元素均被还原为Mn2+。某研究小组为测定软锰矿中MnO2的质量分数,准确称取1.20g软锰矿样品置于一烧杯中,加入2.68g草酸钠固体,再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并加热(杂质不参加反应并且不溶于酸),充分反应后冷却、滤去杂质,将所得溶液全部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并定容后备用;准确量取20.00mL?0.0400mol·L-1的KMnO4标准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再从容量瓶中取出部分溶液置于一洁净且不漏水的滴定管中进行滴定,当滴入25.00mL待测液时恰好完全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MnO2氧化草酸钠的离子方程式 ;
⑵?将MnO2氧化草酸钠后的溶液全部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的具体操作是 ;
⑶?从容量瓶中取出的部分溶液应置于 (选填“A”或“B”)滴定管中;滴定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滴定过程中是否需要指示剂 (选填“是”或“否”),若回答“是”,请写出指示剂的名称;若回答“否”,请写出判断滴定终点的依据 ;
⑷?你能否帮助该研究小组求得软锰矿中MnO2的质量分数 (选填“能”或“否”),若回答“能”,请求出计算结果;若回答“否”,请说明原因 。
6、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原理和方法如下:
已知:在弱酸性条件下,胆矾中Cu2+与I—作用定量析出I2,I2溶于过量的KI溶液中:
I2+I-==I3-,又知氧化性:Fe3+>Cu2+>I2>FeF63-
析出I2可用cmol/L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2S2O32-+I3-==S4O62-+3I-。
准确称取ag胆矾试样,置于250mL碘量瓶(带磨口塞的锥形瓶)中,加50mL蒸馏水、5mL3mol/LH2SO4溶液,加少量NaF,再加入足量的10%KI溶液,摇匀。盖上碘量瓶瓶盖,置于暗处5min,充分反应后,加入1~2mL0.5%的淀粉溶液,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到蓝色褪去时,共用去VmL标准液。
①实验中,在加KI前需加入少量NaF,推测其作用可能是
②实验中加入,你认为硫酸的作用是
③本实验中用碘量瓶而不用普通锥形瓶是因为:
④硫酸铜溶液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碘化亚铜)并析出碘,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⑤根据本次实验结果,该胆矾试样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ω(Cu)=
7.根据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实验,填写下列空白:
(1)本实验至少需要加热 次,至少需要称量 次;
(2)某学生实验得到以下数据:加热前容器的质量为m1,容器和晶体的总质量为m2,加热后容器和无水CuSO4的总质量为m3。请写出结晶水含量(ω)的计算公式并求出CuSO4·nH2O中n的值(用ml、m2、m3表示):ω= ,n = ;
(3)若ml = 5.4g、m2 = 7.9g、m3 = 6.8g,该生结果 (填“偏高”或“偏低”)?
从下列分析中选出该生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写字母) 。
A.加热前称量时容器未完全干燥 B.最后两次加热后的质量差大于0.1g
C.加热后容器未放在干燥器中冷却 D.加热过程中有少量晶体溅出
E.加热后的粉末中有少量黑色固体
8、实验室常用准确称量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相对分子质量为204)来准确测定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即分析化学实验中常称为“标定”的一种方法。据资料,若NaOH溶液的浓度在0.1mol/L左右,滴定终点时溶液的pH应为9.1。
⑴用结构简式表示邻苯二甲酸氢钾与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将用托盘天平称好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放于锥形瓶中,加适量的水溶解,溶液呈无色,
再加入指示剂____________(从甲基橙、酚酞中选择),用NaOH溶液滴定到终点时,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学生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g)
待测NaOH溶液的体积(mL)
1
0.4080?
18.20
2
17.10
3
16.90
⑶滴定中误差较大的是第_____次实验,造成这种误差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A.碱式滴定管在装液前未用待测NaOH溶液润洗2~3次
B.滴定开始前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在滴定终点读数时未发现气泡
C.滴定开始前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没有气泡,在滴定终点读数时发现尖嘴部分有气泡
D.在装邻苯二甲酸氢钾前锥形瓶里面有少量水,未烘干
E.滴定开始前,仰视溶液凹液面最低点读数
F.达到滴定终点时,俯视溶液凹液面最低点读数
G.滴定过程中,锥形瓶摇荡得太剧烈,以至有些液滴飞溅出来
H.滴定到终点时,溶液颜色由无色变到了红色
⑷该同学所测得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第4节 定量实验考点跟踪演练
参考答案和解析
8.(1)
(2)酚酞 溶液颜色由无色突变到粉红色(半分钟内不再变色)
(3)1 A、B、H
(4)0.118 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