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之旅(教案) 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神州大地之旅(教案) 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岭南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3-26 23:5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神州大地之旅
教学目标
①能对神州大地著名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描述审美感受;
②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一般方法并能较为熟练的运用。
③学会用思维导图的逻辑方式对自己的知识点进行小结和累积。
学情分析
六年级下学期,此时的学生已经初具逻辑性,美术综合素养也有养成,但是在课堂上,尤其是美术欣赏课,表现得浮躁、好动,部分学生的学习欠缺主动性,对于美术欣赏课的学习的动力来自老师的督促,容易敷衍了事,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存在懒惰思想,两极分化的情况日趋严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欣赏神州大地的著名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认同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从自然景观到文化遗产,如何做到以点带面、处理教材内容繁多的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1)课前部分:
课前预热:提问学生进行抢答(并PPT展示课题):
★你的观察有多牛 抢答---你的特别发现(★图像识别)
(2)导入课题:
新授部分(自然遗产欣赏方法探究):这两组图片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A:负面感受与美好感受
活动2【讲授】活动2
B:考验来了,仔细观察,深圳版和美国原版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你能观察到这两个不同版本的瀑布在形成方式上的区别吗
(自然景观—自然形成、文化景观—人类修建)
C:把课本中的景观,按形成方式进行分类,你知道吗 (抢答与齐答)
(图片展示,学生抢答与齐答。)
D:欣赏方法:观察与描述、结论或感受(审美判断)、分析(美在哪些细节)
(以新疆天山为例)让学生实践中运用掌握的方法 (★审美判断、创新)
(根据个人能力自行选择描述方式:关键词、句子或段落)
(3)文化遗产分类:
你能把文化遗产归类吗 图片展示,分类引出(建筑、雕塑、绘画)。
★其中在对课本中建筑类图片的分类归纳中,老师故意遗漏一张敦煌莫高窟的图片,意在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权威的学习习惯。
(4)文化遗产欣赏:(★文化认同与理解)
展示图片:看到图片后,你有什么感觉。请表达出你认为的关键词,
第一组:雕塑《十三陵》《秦始皇兵马俑》组图 --(精致、浩大、辛苦)
(简要说明中国古代雕塑主要由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组成)
第二组:《黄山云》---(灵动、写意)《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创想)
第三组:《故宫》群组图 ---(庄严、肃穆、大气、威严)(★重点欣赏)
★你能看出同样作为故宫太和殿的这三张照片,在观察角度上的区别吗
(引出平视、仰视、俯视)及因视角不同而带来不同的体验感受。
外观布局、由表及里、精彩细节(引导学生感受文化遗产的内涵逐渐丰富的过程)
★欣赏故宫建筑时,请同学感受并说出自己的一个关键词。
★最后结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
无论是自然还是文化遗产,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确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他们的美,让同学们逐步理解并认同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的责任。
(5)旅行结束,思维导图小结:引入旅游绘本(★方法介绍)
活动3【活动】拓展延伸
(6)欣赏拓展:
★今天,同学们表现得非常优秀,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的确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是组成世界的优秀民族还有很多,许多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的风格与特征也是同样的精彩绝伦、无与伦比的,绝不仅仅只是我们今天课堂讨论的这些部分,还涉及了诸多的其他的领域的相关知识,它们都是因为人类的活动而留下的,并且带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相信,随着同学们的逐步成长,未来还有许多的相关研究等着大家去探索和了解,期待大家的继续努力。
(7)欣赏延伸:
★让我们带着一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的眼睛,随着音乐静静地观赏中国著名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吧。
(8)评价方式:
在本节课中的四次思维导图的小结以及学生基于老师问题和思路引领的回答和描述中,即在幻灯片的4-6、8-11、13、15、21等的互动环节里,已经实现了老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个别及整体学习效果的评价。
活动4【活动】课堂教学特色说明
课堂教学特色:
由于视觉识读能力是学生需要养成的主要美术素养之一,因此,本节课尝试将大量图片插入PPT课件中,引导学生将观察贯穿整节课,以翻转课堂、思维导图和信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以观察-体验-思考-描述为主要的互动结构,并根据自身描述能力的不同给与学生不同的分层描述方法(强调其自身的审美判断)。在课堂教学的结构设计上,将一堂课的知识点,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和循序渐进的步骤,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进行承上启下的分段总结并渐次深入,最后达到全员参与,各自理解(对传统文化的个性化理解与认同,而非是对老师观点的被动理解与认同)和共同提高审美素养和表述能力的目的。
另外,课堂中老师故意设置了归类错误,引导学生养成敢于质疑权威观点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