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单元素养检测卷(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1~2题。
1.高度H1至H2在地球大气分层中应为(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解析】随着海拔的变化,大气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都发
生了很大变化,因而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
动状况,可将大气分为三层,即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
气。对流层厚度一般小于20 km,而平流层范围是从对流层顶
至50~55 km高度。由图示可知,H1与H2之间应该为平流
层。而且平流层大气气温状况为下部冷,上部热,也同样符
合本图所示。
B
2.图中所示大气分层与人类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B.有利于高空飞行
C.反射无线电波
D.直接影响近地面人类生产
【解析】平流层的重要意义是利于高空飞行,其存在的臭氧
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B
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读图,完成3~4题。
3.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 )
A.二者均增大
B.二者均减小
C.前者减小,后者增大
D.前者增大,后者减小
【解析】②地云量增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2)减小,大
气逆辐射(D2)增强。
C
4.比较①②两地热力状况可知( )
A.A1>A2 B.B1>B2
C.C1D2
【解析】与②地相比,①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
用弱,太阳辐射强,故A1>A2;地面温度低,B1温作用弱,散失热量多,故C1>C2、D1A
有科学家通过实验提供了治理全球变暖的新视角,其主要是向高空发射一颗热气球,这颗热气球在平流层喷射雾状的金刚石粉、氧化铝、方解石等物质,进而在冷却地球的同时能修复臭氧层。结合下图,完成5~6题。
5.热气球喷射雾状的金刚石粉、氧化铝、方解石等物质发生在
左图中的( )
A.a层 B.b层
C.c层 D.d层
【解析】读图并结合大气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可知,a层为对
流层,b层为平流层,c层、d层为高层大气。根据材料可知这
颗热气球在平流层喷射雾状的金刚石粉、氧化铝、方解石等
物质,故B对,A、C、D错。
B
6.这些物质能“冷却”地球主要是因为增大了右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这些物质能“冷却”地球主要是因为喷射雾状的金刚
石粉、氧化铝、方解石等物质可以增强大气的反射作用,进
而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图中②代表大
气的反射作用,故B对,A、C、D错。
B
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福建省沿海地区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 )
B
【解析】依据图中草的倒伏方向可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白天,海洋
升温慢,形成高压,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
陆地,故B项正确,A项错误。晚上,海洋降温慢,气温高,
形成低压,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晚上风由陆地
吹向海洋,此时草的倒伏方向和图示不吻合,故C、
D项错误。
8.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盛
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春季、秋季海陆气温差异小,风向不明显,故A、C
项错误。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陆地形成热低压,海洋
上形成冷高压,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为夏季风,故B项正
确。冬季相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冬季风,故D项错误。
B
“绝地求生”是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一款游戏,其中亦蕴含着不少地理知识,下图中甲为海岛地图,乙为降落时该岛东部小村庄地区海陆热力环流图,丙为气温变化特征图。据此完成9~11题。
9.某队员在该岛从1 500米左右高空跳伞降落过程中,仅从大气
的热力状况分析气温和气压变化状况是( )
A.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B.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C.气温升高、气压升高 D.气温降低、气压降低
【解析】某队员在该岛从1 500米左右高空跳伞降落过程中,
是位于对流层中,由于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故跳
伞降落过程中气温升高;在下降的过程中,大气的密度变
大,气压升高。C对,A、B、D错。
C
10.图乙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解析】近地面大气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故①④处气温高于
②③处,①处大气下沉形成高压,温度低,④处大气上升,
温度高,故①处气温低于④处,气温最高的是④处。D对,
A、B、C错。
D
11.据图丙,降落后队员可能感觉到海风的时间段是(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解析】根据热力环流的过程可知,当海洋温度低于陆地
时,海洋大气下沉形成高压,陆地为低压,即吹海风。由图
可知,在8时至16时时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故此时吹海风。
B对,A、C、D错。
B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一段时间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12~13题。
12.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削弱作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解析】实验说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D
13.甲玻璃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玻璃箱温度计示数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解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所以甲底部放一层
土,就能直接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地面又把获得的热量以
地面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气,所以甲玻璃箱大气的温度高,而
乙玻璃箱只有空气,它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
低,综合可知甲玻璃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玻璃箱温度计示数高
的原因是地面辐射强弱造成的差异。
B
读某山脉等压线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已知图中等压线绘制无误,则气流运动方向有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根据等压线的弯曲方向可以判断,图甲所示现象出
现在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空气增温较多;而同一
高度山谷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增温较少。因此在山坡附近
形成低气压,在山谷处形成高气压,大气从山谷中心向山坡
运动,故②气流运动方向有误。
B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甲所示现象出现在白天 ②图乙所示地区吹山风 ③图
甲所示地区吹山风 ④图乙所示现象出现在白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由上题解析可知,图甲所示现象出现在白天,风从
山谷吹向山坡,为谷风,①正确,③错误;图乙所示现象出
现在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为山风,②正确,④错误。
故选A。
A
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回答16~17题。
16.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
A.O→P→M→N→O
B.P→O→M→N→P
C.M→N→P→O→M
D.N→M→O→P→N
A
【解析】气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则近地面由M流向
N,高空由O流向P;依据热力环流图可判断,图中M、N为近
地面两点,O、P为高空两点,且O、P分别对应位于N、M上
空;M地气压高,说明是近地面气温较低处,气流由P下沉至
M;则N为近地面气温较高处,气流上升至O。故A项正确。
17.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
是( )
【解析】图中显示N地为近地面热低压区,故气温高于同高
度两侧、气压低于同高度两侧,则A项正确。
A
2020年2月我国北方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相对于往年整体偏差。读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简图,图中序号代表不同的辐射类型,完成第18题。
18.污染物累积增多,对图中序号代表含义影响
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变弱 B.②⑤变弱
C.③④增强 D.③⑤增强
A
【解析】根据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简图中的逻辑关系判断,
图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
射,③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④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
射,⑤为大气逆辐射。污染物累积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增强,因此①会减弱;污染物增多,大气对地面辐
射的吸收能力增强,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能量会减弱,
因此②减弱、④增强;大气中污染物增多,大气逆辐射会增
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则会减弱,即⑤增强、③减
弱,由此判断,选项A正确,选项B、C、D错误。故选A。
2020年1月,北京出现了多次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能见度很低,对北京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据此回答第19题。
19.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
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解析】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尘埃和颗粒物,对太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使得太阳光不断被反射,地面得到的
太阳光少。
C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甲)并获取了相关数据(图乙),完成20~21题。
20.影响该时段数据变化(图乙)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 )
A.紫外区 B.蓝紫光
C.红色光 D.红外区
【解析】根据图乙信息可知,该时间段装有CO2的玻璃瓶其
温度更高,CO2对红外区波段的太阳辐射吸收能力更强,所
以影响该时段数据变化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红外区,D正
确。故选D。
D
21.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
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
A.将瓶子套上塑料薄膜 B.将内瓶底涂成黑色
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 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
【解析】将瓶子套上塑料薄膜并不能增大两组实测数据的差
距,A错误;将内瓶底涂成黑色可以增加地面吸收的太阳辐
射,从而增加CO2的保温作用,B正确;将温度传感器放至
瓶底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错误;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
能使实测数据本身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B。
B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据此完成22~23题。
22.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
A.热力环流 B.全球性大气环流
C.温室效应 D.季风环流
【解析】读图,堂屋前面是水泥地,后面是植被,一天中堂
屋前后气温高低不同,导致近地面气压差异,水平方向上,
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形成“穿堂风”。与“穿堂风”的形成有
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热力环流,A对。属于局地环流,
B错。通风条件好,不能体现温室效应,C错。与季风环流
无关,D错。
A
23.白天,“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
【解析】白天,堂屋前的水泥地气温高,气压低,后面的植
被气温较低,气压高。“穿堂风”由堂屋后面吹向前面,结合
东西厢房位置,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由北向南,C对。
A、B、D错。
C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一个且选对给1分,两个都选择正确给3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据此回答24~25题
24.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
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
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则大气逆辐射也会增强,故
AC。
AC
25.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 )
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B.旱涝灾害增多
C.某些物种灭绝
D.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全球气候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干湿状况,影响植物的
生长发育;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自
然灾害事件增加,从而影响粮食生产,故选AB。
AB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48分)
26.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霜冻灾害多发生在________(填“阴天”或“晴朗”)的夜间,其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的_______过程有关。(3分)
(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
图中甲、乙、丙的______过程有关。(2分)
(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
晴朗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散失热量多,气温低
丙
多云天气云层对太阳
辐射有反射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甲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过程有关。(2分)
(4)地球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二氧化
碳含量很少,但是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原料,另外,它吸收地面
辐射的能力强,对地面有保温作用。(3分)
乙
氮气
氧气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其实验设
计如下:
实验器材:透明石英管、掺有高锰酸钾颗粒的艾草块(点燃后
冒紫色浓烟雾)、冰块、酒精灯。
实验步骤:①实验分为A、B两组(如图所示):A组同学在石
英管乙处下方放冰块,甲处下方放酒精灯,点燃酒精灯加热
约30秒;B组不使用酒精灯和冰块。
②A、B两组同学先同时点燃艾草块,使其充分燃烧放出浓
烟雾,再同时将点燃的艾草块分别放入石英管丙处三岔口。
③仔细观察并记录两个石英管中烟雾的运动情况。
④实验结束,熄灭酒精灯和艾草块,将实验仪器放到安全位
置。
(1)此实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模拟地面_____________引
起的空气运动的现象,验证______________(地理原理)。(2分)
(2)请描述实验步骤③A组、B组两个石英管中烟雾的运动情
况。(2分)
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先“将冰块放于乙处下方并点燃甲处下方的酒精灯,
加热约30秒”,后“同时将点燃的艾草块分别放入石英管”,请
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
烟雾呈顺时针(或丙→丁→乙→甲→丙)方向运动
烟雾于丙、丁上方开口处散失,没有形成明显的环流运动
说明这样设计实验步骤的理由。(2分)
(4)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下千古名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
雨涨秋池”。请结合该实验原理说明巴山夜雨的成因。(4分)
【答案】(3)为了增大石英管内甲、乙两处的温差,使管内热
力环流更显著。
(4)晚上,气温下降,山顶的冷空气下沉,将盆地的暖湿空气
抬升;暖湿空气在抬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成云致雨。
【解析】第(1)题,该实验是通过改变近地面的受热情况进而
引起空气运动的现象,即热力环流现象。第(2)题,在受热有
差异的情况下,形成热力环流,烟雾呈顺时针(或丙→丁→乙
→甲→丙)方向运动;而受热没有差异的情况下,烟雾于丙、
丁上方开口处散失,没有形成明显的环流运动。第(3)题,为
了增大石英管内甲、乙两处的温差,使管内热力环流更显
著,实验中需要先“将冰块放于乙处下方并点燃甲处下方的
酒精灯,加热约30秒”,后“同时将点燃的艾草块分别放入石
英管”。第(4)题,巴山夜雨的形成是山谷风造成的,需要从山
谷风的形成方面作答。
2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2019年,南京燃气热水锅炉进行低氮改造,避免城
市热岛效应。江苏天和冷暖设备有十多年大型商用锅炉改造
案例,他们的德地氏冷凝燃气锅炉NOx减少80%,CO减少
90%,重量是钢制锅炉的1/3,比普通钢制锅炉节能40%,静
音运行,低氮氧化合物排放。
材料二:图1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图2为大气垂直分层示
意图。
材料三:长期生活在热岛中心的人们会表现为情绪烦躁不
安、精神萎靡、忧郁压抑、记忆力下降、失眠、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溃疡增多、胃肠疾病复发等。
(1)为了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请说出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可
行性措施。(6分)
(2)图2中字母B代表_________层,大气以________运动为
主,有利于高空飞行;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导致这
一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选择填空)。 (3分)
平流层
水平
D
A.接受太阳辐射多 B.接受地面的热量多
C.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 D.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3)如若修建一个可能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图1)a、b、c中
的哪处?说明理由。(5分)
【答案】(1)树立“绿色”理念意识;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
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倡导清洁生产,限制工业污染排污;改变城市下垫面,植树
种草,扩大公园面积等。(答出三点即可)
(3)c处。c处在城市热岛效应之外(在下沉距离之外),可以避免
大气污染物,避免加重城市污染;a、b处在城市热岛效应之
内,会加重城市污染。
29.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了解其形成原理是
掌握其他大气运动形式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
深刻地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请结
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在下面图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
动过程。
由此总结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近地面热量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______→大气
_______________→大气热力环流。(5分)
(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请
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变化。
大气上升或下降
气压差异
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低压处等
压面_______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4分)
(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
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由此可总结出不同海拔上
气压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向下
向上
B>A>D>C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与相应高
空气压“高”“低”相反
【答案】(1)如下图。
(2)等压面图如下所示
【解析】本题通过实验现象综合考查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与
相关知识的判断和应用。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冷热不均,因此应紧密结合冷、热对气压的影响进行分析。
就气压分布和变化规律而言,应注意区分不同海拔上的气压
变化及近地面与高空绝对气压值的差别。(共48张PPT)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并
学会运用相关原理解释某些地理现象。
2.人地协调观:应用大气受热状况原理,指导人们的
生产、生活。
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地面特征、大气状况,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的差异。
4.地理实践力:应用大气受热状况原因,指导人们的
生产、生活。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示意图
2.削弱作用:反射、________和________。
散射
吸收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保温过程
(1)_______________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 地面增
温,并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能强烈吸收地
面长波辐射 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也以长波辐射的形式
向外辐射能量 大气辐射。
(2)大气辐射中的______________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
到________作用。
2.表现
(1)________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太阳辐射
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保温
地面
(2)云层越厚、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______。
3.现象
(1)阴天时,昼夜温差______。
(2)霜冻多发生在_______的夜晚。
强
小
晴朗
1.判断正误
(1)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散射作用越强。( )
(2)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太阳。( )
(3)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红外光易被散射。( )
(4)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
(5)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
×
×
×
√
√
2.连线
将三类辐射与对应特性、意义连线
【答案】A—①—c B—②—a B—③—b
3.特别提醒
(1)关于太阳辐射
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分布是不均匀的,由低纬向两极递
减。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
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完全被地面吸收。其吸收的多
少与地面性质(地面反射率)有关,反射率越大,地面吸收的太
阳辐射越少。
(2)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3)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白天和晚上是始终存在
的,并且白天辐射更强。
(4)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因为火山爆发
会形成大量火山灰悬浮空中,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减少了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进而使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减
弱,可能导致地表温度下降。
(5)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太高。因为云层的反射减少
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6)霜冻多出现在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因为一是秋冬季节气
温较低,二是晴天晚上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
当温度降低到0 ℃以下时,就会出现霜冻。
【地理情景】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如下:
①晴朗的天空会呈蔚蓝色。
②交通信号灯停车的信号灯用红色。
③红霞、朝霞、晚霞出现在日出或日落前后。
④夏季有云的白天气温比较低。
⑤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依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
(1)分析材料一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辐射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
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代表100个辐射单位量,C=34,E+F=19,推测B+D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3)分析说明A>B的原因,并举例说明此作用形式在生活实践中的表现。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导致自然界中出现特殊的现象。分析材料二中现象发生时大气主要削弱形式。
【答案】(2)B+D为47。B+D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在到达地球的过程中,保持热量平衡,故应为100-34-19=47。
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散射的太阳辐射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例如,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散射作用的结果;夏季阴天温度比较低为反射作用的结果等。
(4)①②③⑤为大气的散射,④为大气的反射。
【思维点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大气对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如下图:
(2)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
明显,且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如图: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纬度、时间而有变化
(1)随时间变化(图1)
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
得越少,辐射作用越强;反之,被大气削弱得越多,辐射作
用越弱。
(2)随纬度变化(图2)
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
被大气削弱得越少,辐射作用越强;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被
大气削弱得越多,辐射作用越弱。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
4.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5.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1)纬度因素:决定太阳高度,低纬太阳高度大,辐射强;高
纬太阳高度小,辐射弱。
(2)天气状况:晴天太阳辐射强,阴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
阳辐射弱。
(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
用差,辐射强。
(4)日照长短:高纬夏季白天长,辐射强;冬季夜晚长,辐射
弱。
【迁移应用】
读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 日落时漫天红霞的成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 反射 B. 折射 C. 散射 D. 吸收
【解析】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
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根据散射定律,日落时太阳光
线从地平线附近射来,太阳光谱中的波长较短的紫、蓝、青
等颜色的光最容易散射掉,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颜色
的光透射能力很强,日落时我们看到的光线只剩波长较长的
黄、橙、红光了,因此日落时经常出现漫天红霞,这是大气
对太阳辐射散射的结果,C符合题意;反射、折射、吸收与日
落时漫天红霞的成因无关,排除A、B、D。
C
2. 地面有新雪,会导致( )
A. ①减弱,④增强 B. ②减弱,③增强
C. ①增强,④减弱 D. ③增强,④减弱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地面反射
的太阳辐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
射。地面有新雪,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可达84%~
95%,因此会导致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增强,即①增强;新
雪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影响不大,即②不变;新雪会使得
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获得的能量减少,从而导致
C
地面辐射减少,即④减弱;新雪导致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
收的能量减弱,则大气逆辐射也随之减弱,即③减弱。由此
判断,C符合题意,排除A、B、D。
“玉兔号”月球车具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图1为“玉兔号”月球车沉睡了一个黑夜后首次醒来。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玉兔号”月球车使命大、本领强。据此,完成3~4题。
3. 月球车在月球表面执行任务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 )
①自转周期短,太阳能供电不足 ②月面昼夜温差大,仪器
易损坏 ③易受宇宙强辐射干扰 ④月面松软凹凸不平,易
打滑翻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解析】月球自转周期27天略长,自转周期并不短,太阳辐
射强,故①错误。月球上,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最
高达到127 ℃;夜晚温度可低到-183 ℃,月面昼夜温差巨
C
大,易损坏仪器,故②正确。月球车在月球表面执行任务
时,受宇宙辐射影响大,故③正确。月壤松软,月面凹凸不
平,月球车行走容易打滑翻车,故④正确。本题选C。
4. 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可以对应图2中的( )
A. ② B. ③
C. ⑤ D. ⑦
【解析】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就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
弱作用,所以“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应为⑦,即太阳辐射,D
正确;②为大气的削弱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⑤为地面辐
射,ABC错误;故选D。
D
【地理情景】
材料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材料二:某地景观图,山顶有积雪,而山麓地带无积雪。
材料三:寒冬季节的晴天,当你走进门窗关闭的封闭阳台,会感到异常温暖。
材料四:月球基本上没有大气,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最高达127℃,晚上温度最低达-183℃。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1)写出材料一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二中现象发生的原因。
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3)结合材料三中图1、图2,分析封闭阳台温度较高的原因是什么?
(4)绘制示意图解释材料四中现象。
【答案】(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山顶离地面远,气温低,故存在积雪;山麓地带离地面近,气温高,故无积雪。
(3)玻璃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玻璃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玻璃阻截地面长波辐射,阻止阳台内(暖)外(冷)空气以对流或湍流方式的热交换,使得阳台内温度高于阳台外。
(4)月球上无大气层,白天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气温高;晚上无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思维点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热量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
传递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
气逆辐射→地面保温。如下图所示:
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分析
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关键是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
辐射之间传递转化的三个过程(如上图),具体分析如下表所
示:
3.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分析生产、生活现象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
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4.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
5.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陆地与海洋: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上
大。原因是陆地热容量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
降温快;海洋则相反。
(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原因是阴天时白
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晴天低;夜
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晴天高。
(3)中纬与低纬:中纬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原因是中纬地区
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终年高温。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区
出现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
【迁移应用】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塑料大棚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
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解析】图中塑料大棚对太阳辐射是透明的,削弱很少;对
地面辐射是隔热层,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从而起到保温
作用,直接影响的是地面辐射。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是太
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作用明显,对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影
响很小。A对,B、C、D错。
A
2.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A.春季晚上 B.夏季午后
C.秋季早晨 D.冬季傍晚
【解析】黑色尼龙网的主要作用是削弱太阳辐射。若天气晴
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
辐射最强,容易将作物晒伤,B对。春季晚上没有太阳辐射,
A错。秋季早晨、冬季傍晚太阳辐射弱,C、D错。
B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1)并获取了相关数据(图2)。完成第3题。
3. 二氧化碳之所以对温室效应有增强作用,其主要是因为它
( )
A.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B.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大地增温
C.破坏臭氧层,增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D.通过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
【解析】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几乎不吸收,但可强烈吸收地
面辐射,使大气增温,A正确,B、D错误;破坏臭氧层的是
氯氟烃,而不是二氧化碳,C错误。
A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学会运用相关原理解释某些地理现象。2.人地协调观:应用大气受热状况原理,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地面特征、大气状况,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的差异。4.地理实践力:应用大气受热状况原因,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示意图
2.削弱作用:反射、__散射__和__吸收__。
形式 特点
__反射__ __无__选择性 ①云层: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②较大颗粒的尘埃:空气中较大颗粒越多,反射越强。反射光呈__白__色
散射 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或__微小尘埃__,可见光中波长较__短__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
__吸收__ __有__选择性 ①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__紫外线__ 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__红外线__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__可见光__吸收得很少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保温过程
(1)__太阳辐射__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 地面增温,并以__长波辐射__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也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大气辐射。
(2)大气辐射中的__大气逆辐射__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__保温__作用。
2.表现
(1)__地面__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云层越厚、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__强__。
3.现象
(1)阴天时,昼夜温差__小__。
(2)霜冻多发生在__晴朗__的夜晚。
【思辨】
1.判断正误
(1)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散射作用越强。( × )
(2)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太阳。( × )
(3)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红外光易被散射。( × )
(4)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 )
(5)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 )
2.连线
将三类辐射与对应特性、意义连线。
【答案】A—①—c B—②—a B—③—b
3.特别提醒
(1)关于太阳辐射
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分布是不均匀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完全被地面吸收。其吸收的多少与地面性质(地面反射率)有关,反射率越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
(2)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3)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白天和晚上是始终存在的,并且白天辐射更强。
(4)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因为火山爆发会形成大量火山灰悬浮空中,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进而使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减弱,可能导致地表温度下降。
(5)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太高。因为云层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6)霜冻多出现在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因为一是秋冬季节气温较低,二是晴天晚上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当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就会出现霜冻。
【体系构建】
【地理情景】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如下:
①晴朗的天空会呈蔚蓝色。
②交通信号灯停车的信号灯用红色。
③红霞、朝霞、晚霞出现在日出或日落前后。
④夏季有云的白天气温比较低。
⑤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依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
(1)分析材料一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A__太阳辐射__;B__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__;
C__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__;D__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__;
E__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__;F__大气散射的太阳辐射__。
(2)若A代表100个辐射单位量,C=34,E+F=19,推测B+D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3)分析说明A>B的原因,并举例说明此作用形式在生活实践中的表现。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导致自然界中出现特殊的现象。分析材料二中现象发生时大气主要削弱形式。
【答案】(2)B+D为47。B+D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在到达地球的过程中,保持热量平衡,故应为100-34-19=47。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例如,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散射作用的结果;夏季阴天温度比较低为反射作用的结果等。
(4)①②③⑤为大气的散射,④为大气的反射。
【思维点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大气对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如下图:
(2)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明显,且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如图: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纬度、时间而有变化
(1)随时间变化(图1)
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辐射作用越强;反之,被大气削弱得越多,辐射作用越弱。
(2)随纬度变化(图2)
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辐射作用越强;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多,辐射作用越弱。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
现象 原因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晴天时,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易被散射
阴沉天空呈灰白色 阴天时,云层厚,大部分太阳光被反射
日出前、日落后天空明亮 大气的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光的方向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4.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5.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1)纬度因素:决定太阳高度,低纬太阳高度大,辐射强;高纬太阳高度小,辐射弱。
(2)天气状况:晴天太阳辐射强,阴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
(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差,辐射强。
(4)日照长短:高纬夏季白天长,辐射强;冬季夜晚长,辐射弱。
【迁移应用】
读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日落时漫天红霞的成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C )
A.反射B.折射
C.散射D.吸收
【解析】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根据散射定律,日落时太阳光线从地平线附近射来,太阳光谱中的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散射掉,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颜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强,日落时我们看到的光线只剩波长较长的黄、橙、红光了,因此日落时经常出现漫天红霞,这是大气对太阳辐射散射的结果,C符合题意;反射、折射、吸收与日落时漫天红霞的成因无关,排除A、B、D。
2.地面有新雪,会导致( C )
A.①减弱,④增强B.②减弱,③增强
C.①增强,④减弱D.③增强,④减弱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地面有新雪,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可达84%~95%,因此会导致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增强,即①增强;新雪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影响不大,即②不变;新雪会使得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获得的能量减少,从而导致地面辐射减少,即④减弱;新雪导致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的能量减弱,则大气逆辐射也随之减弱,即③减弱。由此判断,C符合题意,排除A、B、D。
“玉兔号”月球车具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图1为“玉兔号”月球车沉睡了一个黑夜后首次醒来。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玉兔号”月球车使命大、本领强。据此,完成3~4题。
图1 醒来的“玉兔号”
图2 地球表面热量交换示意图
3.月球车在月球表面执行任务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 C )
①自转周期短,太阳能供电不足 ②月面昼夜温差大,仪器易损坏 ③易受宇宙强辐射干扰 ④月面松软凹凸不平,易打滑翻车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月球自转周期27天略长,自转周期并不短,太阳辐射强,故①错误。月球上,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最高达到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月面昼夜温差巨大,易损坏仪器,故②正确。月球车在月球表面执行任务时,受宇宙辐射影响大,故③正确。月壤松软,月面凹凸不平,月球车行走容易打滑翻车,故④正确。本题选C。
4.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可以对应图2中的( D )
A.②B.③C.⑤D.⑦
【解析】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就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所以“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应为⑦,即太阳辐射,D正确;②为大气的削弱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⑤为地面辐射,ABC错误;故选D。
【地理情景】
材料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材料二:某地景观图,山顶有积雪,而山麓地带无积雪。
材料三:寒冬季节的晴天,当你走进门窗关闭的封闭阳台,会感到异常温暖。
材料四:月球基本上没有大气,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最高达127℃,晚上温度最低达-183℃。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1)写出材料一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A__太阳辐射__;B__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__;
C__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__;D__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__;
G__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__;I__大气逆辐射__。
(2)分析材料二中现象发生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中图1、图2,分析封闭阳台温度较高的原因是什么?
(4)绘制示意图解释材料四中现象。
【答案】(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山顶离地面远,气温低,故存在积雪;山麓地带离地面近,气温高,故无积雪。
(3)玻璃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玻璃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玻璃阻截地面长波辐射,阻止阳台内(暖)外(冷)空气以对流或湍流方式的热交换,使得阳台内温度高于阳台外。
(4)月球上无大气层,白天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气温高;晚上无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思维点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热量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传递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面保温。如下图所示:
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分析
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关键是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传递转化的三个过程(如上图),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具体过程
图示 过程 热量来源
过程Ⅰ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过程Ⅱ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过程Ⅲ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3.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分析生产、生活现象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4.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
5.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陆地与海洋: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上大。原因是陆地热容量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降温快;海洋则相反。
(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原因是阴天时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晴天高。
(3)中纬与低纬:中纬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终年高温。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区出现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
【迁移应用】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塑料大棚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A )
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解析】图中塑料大棚对太阳辐射是透明的,削弱很少;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直接影响的是地面辐射。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作用明显,对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影响很小。A对,B、C、D错。
2.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B )
A.春季晚上B.夏季午后
C.秋季早晨D.冬季傍晚
【解析】黑色尼龙网的主要作用是削弱太阳辐射。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辐射最强,容易将作物晒伤,B对。春季晚上没有太阳辐射,A错。秋季早晨、冬季傍晚太阳辐射弱,C、D错。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1)并获取了相关数据(图2)。完成第3题。
3.二氧化碳之所以对温室效应有增强作用,其主要是因为它( A )
A.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B.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大地增温
C.破坏臭氧层,增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D.通过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
【解析】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几乎不吸收,但可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A正确,B、D错误;破坏臭氧层的是氯氟烃,而不是二氧化碳,C错误。
温馨说明:课后请完成高效作业12、13
12(共38张PPT)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
并解释热力环流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人地协调观: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城市热力环
流特点,合理规划城市工业区和绿化带等。
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
4.地理实践力:结合生活实践理解热力环流在生产、
生活中的应用;实地观测海陆风(湖陆风)等热力环
流现象。
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1.概念:由于地面__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
冷热不均
(1)A地受热,空气_____________,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
成__________;D处空气聚积,密度________,形成高气压。
(2)B、F地冷却,空气____________,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
形成__________;C、E处空气密度________,形成低气压。
(3)水平运动:近地面空气从B、F地流向______地,高空空气
从______地流向C、E地。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________与海洋之间、
________与山谷之间都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膨胀上升
低气压
增大
收缩下沉
高气压
减小
A
D
陆地
山坡
2.山谷风
(1)日出后山坡受热,空气增温______,空气密度变小,但山
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增温较______,密度仍较______,因而
空气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形成______风。
(2)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要______,因
而气温下降、空气密度增大均较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更
_______,使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______风。
(3)山区与平原之间,有时也出现山谷风特征。
快
慢
大
谷
快
快
山
3.海陆风:近海地区风向昼夜间发生________转变的风。白天
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吹______风;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吹______风。
4.城市中心区热岛环流:中心区气温高于郊区,市区盛行
________气流,近地面风由郊区流向中心区。
反向
海
陆
上升
1.判断正误
(1)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
(2)垂直方向上冷热不均产生了热力环流。( )
(3)高压的等压面向下凹陷。( )
(4)高空受热处气压低,受冷处气压高。( )
(5)白天海岸带附近常吹海风。( )
√
×
×
×
√
【地理情景】
材料一:下图为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
材料二:如下图所示,有人提供了“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的生活小窍门。
(1)分析近地面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2)分析同一地区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的关系。
(3)气流是否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4)分析“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蕴含什么样的地理原理,并画图表示。
【答案】(1)近地面气温高,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高气压。
(2)同一地区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状况相反。
(3)不是。水平方向上的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垂直方向上可能从低气压区流向高气压区。
(4)点燃蜡烛后,近地面气温升高,气流上升,洋葱处的大气则做下沉运动,辛辣的气味不容易进入眼睛,形成简单的热力环流
【思维点拨】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
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2.气压高低的判读
(1)近地面热气流上升(热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冷下沉)。
(2)同一水平面,风从高压吹向低压。
(3)无论低空还是高空,高压处等压面都向上凸起,低压处等
压面都向下凹陷。
3.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工厂选址、卫星城选址等都要考虑其
不利影响,尽可能位于“城郊环流”的外围。为保护城市大气
环境,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一方面将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城市风下沉的距离之外,以避免
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工业卫星城建
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4)沙漠和林地之间
①白天,沙漠增温快,温度高,形成低压;森林增温慢,温
度低,形成高压;白天近地面大气由森林吹向沙漠。(如图a)
②夜晚,沙漠降温快,温度低,形成高压;森林降温慢,温
度高,形成低压;夜晚近地面大气由沙漠吹向森林。(如图b)
4.焚风
空气越过山脉后,沿坡下降,空气绝热增温,使背风坡空气
温度比迎风坡高,这种现象叫焚风。
【迁移应用】
下图为某校学生设计的模拟实验示意图,纸条M和N固定在缸壁上、下两面。读图,完成1~2题。
1. 如图所示缸中空气运动的轨迹正确的是( )
B
【解析】据题图信息可知,图示缸中底部左侧受热,空气会
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右侧受冷,空气会下沉,近地面形
成高压,同一地点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相反,水平方向空气从
高压流向低压,故会形成顺时针的环流,故B正确,A、C、D
错误。
2. 该实验可以模拟的地理现象是( )
A. 滨海地区的海陆风
B.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C. 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D.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解析】该实验可以模拟的地理现象是滨海地区的海陆风,
属于热力环流的一种类型,A对。晴朗天空呈蔚蓝色是大气的
散射作用,B错。阴天时昼夜温差小是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
作用,C错。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是地形的抬升作用,D错。
A
下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气流的名称是( )
A.海陆风 B.焚风
C.山谷风 D.季风
【解析】读图可知,图1中气流沿坡面从山谷流向山顶,表示
谷风;图2中气流运动方向与图1相反,表示山风。
C
4.图中气流发生的时间是( )
A.图1发生在白天,图2发生在夜晚
B.图1发生在夜晚,图2发生在白天
C.图1发生在冬季,图2发生在夏季
D.图1发生在夏季,图2发生在冬季
【解析】山谷风的形成是因为白天和夜晚山坡的气温与山谷
上方同高度空气的气温存在差异。白天,山坡受热快,温度
较高,气流上升,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温度较低,气流下
沉,气流从山谷向山顶运动,形成谷风;夜晚恰好相反。分
析该题时要注意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季风相区别。
A
【地理情景】
读等压面图,探究下列问题。
(1)依据高空等压面弯曲状况推断A、C两点气温的高低,并画出近地面等压面以及A、B、C、D之间热力环流的方向。
(2)根据热力环流特征判断四点气压值由高到低的顺序。
(3)推断A、C两地天气的阴晴状况及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答案】(1)A点气温高,C点气温低。画图略。(提示:近地面等压面弯曲状况与高空相反。A、B、C、D之间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
(2)C>A>B>D。
(3)A地为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B地为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
【思维点拨】
1.等压面图的基本规律
(1)随着海拔的升高,等压面数值越来越小,如图甲中等压面
数值①>②>③。
(2)地面冷热均匀时,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即与等高面一致,
如图甲。
(3)地面冷热不均时,等压面发生弯曲,如图乙和图丙。
(4)高压处的等压面向高空凸,如图丙中B、C处;低压处的等
压面向近地面凸,如图丙中A、D处。
(5)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凸向相反,如图乙中A与C、B与D
(6)图乙中A、B、C、D四地气压高低为B>A>C>D,四地气
温高低为A>B>C>D。
2.等压面图的判读
以等压面为背景,结合气压的分布规律,等压面图有以下三
个重要用途:
(1)判断气压高低
①比较同一地点在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值
判断依据:由近地面向高空,气压值递减,如图中
PA>Pa>Pc,PB>Pd>Pb。
②比较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
判断依据:等压面高凸低凹,如Pa>Pb。
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如:Pa高 PA低,Pb低 PB高,
PB>PA。
(2)判断近地面的气温高低
判断依据:近地面温压相反,如Pa高 PA低 TA高,Pb低 PB
高 TB低(A地热,B地冷)。
(3)判断下垫面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季节或月份
判断依据:夏季热,陆地比海洋更热,形成低压;冬季冷,
陆地比海洋更冷,形成高压。
例如,若上图为北半球7月份图 北半球为夏季 近地面气压
低的为陆地,则Pa高 PA低 A为陆地,B为海洋;若图中B为
陆地,则Pb低 PB高 TB低 陆地冷,为冬季 为南半球7月
份或北半球1月份。
②判断城市中心区与郊区
判断依据:城市中心区是热岛,气温高。例如,上图中
Pa高 PA低
TA高(A地热) A为城市中心。
③判断绿地与裸地
判断依据:绿地类同于海洋,裸地类同于陆地。
【迁移应用】
读某地等压线剖面分布图,回答1~2题。
1.对图中A、B、C、D四点气压高低的比较,正确的是( )
A.B>A>C>D B.A>D>C>B
C.B>A>D>C D.B>D>A>C
【解析】同一等压面上的气压值相等,等压面向上凸处气压
高,向下凹处气压低。同一垂直面上,海拔越高,气压越
低。据图,B>A,A>D,B>C,D>C。故选C。
C
2.关于A、B、C、D之间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B地温度较高,造成大气由B向A运动
B.因为B地温度较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
C.因为D地气压高于C地,大气由D向C运动
D.垂直方向上,大气由D运动到A
C
【解析】大气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
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受热地区近地面气压低,
受冷地区近地面气压高,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起,低压处等
压面向下凹陷。据图,因为B地温度较低,大气收缩下沉,形
成高压,造成大气由B向A运动;因为D地气压高于C地,大气
由D向C运动。故选C。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双选题关于图示的判断,正确的
是( )
A.图中气压:丙>丁>甲>乙
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C.甲地多为晴朗天气
D.乙地盛行上升气流
CD
【解析】只选C或D可得1分,选CD可得3分。甲与乙相比,
甲地气压大于乙地,丙与丁相比,丁地气压大于丙地,乙地
与丁地相比,乙地气压大于丁地,故图中气压排序是甲>乙>
丁>丙,故A项错误;甲地气流下沉,气温低,乙地气流上
升,气温高,故甲地气温低于乙地,故B项错误;甲地气流下
沉,不易产生降水,多晴朗天气,故C项正确;乙地等压面向
下弯曲,气压低,因此有上升气流,故D项正确。
4.双选题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B.乙、丁之间气流运动主要是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
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
D.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D
【解析】只选B或D可得1分,选BD可得3分。甲、丙之间气流
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体遇冷收缩下沉,故A项错误;乙、丁之
间气流运动主要是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故B项正确;水平气
压梯度力的作用形成了风,风速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
力的大小,既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也影响丙、丁之间的
风速,故C项错误;受热不均是引起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根
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故D项正确。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解释热力环流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2.人地协调观: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城市热力环流特点,合理规划城市工业区和绿化带等。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4.地理实践力:结合生活实践理解热力环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地观测海陆风(湖陆风)等热力环流现象。
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1.概念:由于地面__冷热不均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
(1)A地受热,空气__膨胀上升__,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低气压__;D处空气聚积,密度__增大__,形成高气压。
(2)B、F地冷却,空气__收缩下沉__,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高气压__;C、E处空气密度__减小__,形成低气压。
(3)水平运动:近地面空气从B、F地流向__A__地,高空空气从__D__地流向C、E地。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__陆地__与海洋之间、__山坡__与山谷之间都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2.山谷风
(1)日出后山坡受热,空气增温__快__,空气密度变小,但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增温较__慢__,密度仍较__大__,因而空气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形成__谷__风。
(2)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要__快__,因而气温下降、空气密度增大均较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更__快__,使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__山__风。
(3)山区与平原之间,有时也出现山谷风特征。
3.海陆风:近海地区风向昼夜间发生__反向__转变的风。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吹__海__风;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吹__陆__风。
4.城市中心区热岛环流:市区气温高于郊区,中心区盛行__上升__气流,近地面风由郊区流向中心区。
【思辨】
1.判断正误
(1)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 )
(2)垂直方向上冷热不均产生了热力环流。( × )
(3)高压的等压面向下凹陷。( × )
(4)高空受热处气压低,受冷处气压高。( × )
(5)白天海岸带附近常吹海风。( √ )
2.连线
关于热力环流的特征进行正确连线。
①高压 A.等压线下凹
②低压B.等压线上凸
③冷热不均C.热力环流
【答案】①—B ②—A ③—C
3.特别提醒
(1)比较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比较气压值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也越低。
(2)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
①城市中的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及空调等排放大量热量。
②城市中的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强。
③城市中的水面、绿地少。
④城市建筑物密集,热量不易散失。
(3)巴山多夜雨的原因:夜间山坡处气温低,气流下沉;山谷处气温稍高,气流上升。上冷下暖的大气层不稳定,利于夜雨的产生。
【体系构建】
【地理情景】
材料一:下图为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
材料二:如下图所示,有人提供了“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的生活小窍门。
(1)分析近地面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2)分析同一地区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的关系。
(3)气流是否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4)分析“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蕴含什么样的地理原理,并画图表示。
【答案】(1)近地面气温高,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高气压。
(2)同一地区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状况相反。
(3)不是。水平方向上的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垂直方向上可能从低气压区流向高气压区。
(4)点燃蜡烛后,近地面气温升高,气流上升,洋葱处的大气则做下沉运动,辛辣的气味不容易进入眼睛,形成简单的热力环流。
【思维点拨】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2.气压高低的判读
(1)近地面热气流上升(热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冷下沉)。
(2)同一水平面,风从高压吹向低压。
(3)无论低空还是高空,高压处等压面都向上凸起,低压处等压面都向下凹陷。
3.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工厂选址、卫星城选址等都要考虑其不利影响,尽可能位于“城郊环流”的外围。为保护城市大气环境,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一方面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城市风下沉的距离之外,以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工业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4)沙漠和林地之间
①白天,沙漠增温快,温度高,形成低压;森林增温慢,温度低,形成高压;白天近地面大气由森林吹向沙漠。(如图a)
②夜晚,沙漠降温快,温度低,形成高压;森林降温慢,温度高,形成低压;夜晚近地面大气由沙漠吹向森林。(如图b)
4.焚风
空气越过山脉后,沿坡下降,空气绝热增温,使背风坡空气温度比迎风坡高,这种现象叫焚风。
【迁移应用】
下图为某校学生设计的模拟实验示意图,纸条M和N固定在缸壁上、下两面。读图,完成1~2题。
1.如图所示缸中空气运动的轨迹正确的是( B )
【解析】据题图信息可知,图示缸中底部左侧受热,空气会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右侧受冷,空气会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同一地点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相反,水平方向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故会形成顺时针的环流,故B正确,A、C、D错误。
2.该实验可以模拟的地理现象是( A )
A.滨海地区的海陆风
B.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C.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D.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解析】该实验可以模拟的地理现象是滨海地区的海陆风,属于热力环流的一种类型,A对。晴朗天空呈蔚蓝色是大气的散射作用,B错。阴天时昼夜温差小是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C错。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是地形的抬升作用,D错。
下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气流的名称是( C )
A.海陆风 B.焚风
C.山谷风D.季风
【解析】读图可知,图1中气流沿坡面从山谷流向山顶,表示谷风;图2中气流运动方向与图1相反,表示山风。
4.图中气流发生的时间是( A )
A.图1发生在白天,图2发生在夜晚
B.图1发生在夜晚,图2发生在白天
C.图1发生在冬季,图2发生在夏季
D.图1发生在夏季,图2发生在冬季
【解析】山谷风的形成是因为白天和夜晚山坡的气温与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的气温存在差异。白天,山坡受热快,温度较高,气流上升,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温度较低,气流下沉,气流从山谷向山顶运动,形成谷风;夜晚恰好相反。分析该题时要注意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季风相区别。
【地理情景】
读等压面图,探究下列问题。
(1)依据高空等压面弯曲状况推断A、C两点气温的高低,并画出近地面等压面以及A、B、C、D之间热力环流的方向。
(2)根据热力环流特征判断四点气压值由高到低的顺序。
(3)推断A、C两地天气的阴晴状况及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答案】(1)A点气温高,C点气温低。画图略。(提示:近地面等压面弯曲状况与高空相反。A、B、C、D之间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
(2)C>A>B>D。
(3)A地为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B地为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
【思维点拨】
等压面图的判读技巧
1.等压面图的基本规律
(1)随着海拔的升高,等压面数值越来越小,如图甲中等压面数值①>②>③。
(2)地面冷热均匀时,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即与等高面一致,如图甲。
(3)地面冷热不均时,等压面发生弯曲,如图乙和图丙。
(4)高压处的等压面向高空凸,如图丙中B、C处;低压处的等压面向近地面凸,如图丙中A、D处。
(5)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凸向相反,如图乙中A与C、B与D。
(6)图乙中A、B、C、D四地气压高低为B>A>C>D,四地气温高低为A>B>C>D。
2.等压面图的判读
以等压面为背景,结合气压的分布规律,等压面图有以下三个重要用途:
(1)判断气压高低
①比较同一地点在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值
判断依据:由近地面向高空,气压值递减,如图中
PA>Pa>Pc,PB>Pd>Pb。
②比较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
判断依据:等压面高凸低凹,如Pa>Pb。
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如:Pa高 PA低,Pb低 PB高,PB>PA。
(2)判断近地面的气温高低
判断依据:近地面温压相反,如Pa高 PA低 TA高,Pb低 PB高 TB低(A地热,B地冷)。
(3)判断下垫面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季节或月份
判断依据:夏季热,陆地比海洋更热,形成低压;冬季冷,陆地比海洋更冷,形成高压。
例如,若上图为北半球7月份图 北半球为夏季 近地面气压低的为陆地,则Pa高 PA低 A为陆地,B为海洋;若图中B为陆地,则Pb低 PB高 TB低 陆地冷,为冬季 为南半球7月份或北半球1月份。
②判断城市中心区与郊区
判断依据:城市中心区是热岛,气温高。例如,上图中Pa高 PA低 TA高(A地热) A为城市中心区。
③判断绿地与裸地
判断依据:绿地类同于海洋,裸地类同于陆地。
【迁移应用】
读某地等压线剖面分布图,回答1~2题。
1.对图中A、B、C、D四点气压高低的比较,正确的是( C )
A.B>A>C>DB.A>D>C>B
C.B>A>D>CD.B>D>A>C
【解析】同一等压面上的气压值相等,等压面向上凸处气压高,向下凹处气压低。同一垂直面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据图,B>A,A>D,B>C,D>C。故选C。
2.关于A、B、C、D之间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因为B地温度较高,造成大气由B向A运动
B.因为B地温度较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
C.因为D地气压高于C地,大气由D向C运动
D.垂直方向上,大气由D运动到A
【解析】大气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受热地区近地面气压低,受冷地区近地面气压高,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起,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陷。据图,因为B地温度较低,大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造成大气由B向A运动;因为D地气压高于C地,大气由D向C运动。故选C。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双选题关于图示的判断,正确的是( CD )
A.图中气压:丙>丁>甲>乙
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C.甲地多为晴朗天气
D.乙地盛行上升气流
【解析】只选C或D可得1分,选CD可得3分。甲与乙相比,甲地气压大于乙地,丙与丁相比,丁地气压大于丙地,乙地与丁地相比,乙地气压大于丁地,故图中气压排序是甲>乙>丁>丙,故A项错误;甲地气流下沉,气温低,乙地气流上升,气温高,故甲地气温低于乙地,故B项错误;甲地气流下沉,不易产生降水,多晴朗天气,故C项正确;乙地等压面向下弯曲,气压低,因此有上升气流,故D项正确。
4.双选题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BD )
A.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B.乙、丁之间气流运动主要是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
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
D.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只选B或D可得1分,选BD可得3分。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体遇冷收缩下沉,故A项错误;乙、丁之间气流运动主要是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故B项正确;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形成了风,风速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既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也影响丙、丁之间的风速,故C项错误;受热不均是引起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故D项正确。
10(共37张PPT)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运用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大气
垂直分层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人地协调观:合理组织生产和生活,减少大气污
染物的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了解大气成分和垂直
分层对人类的影响。
3.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对流层高度的
差异及原因。
4.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观测了解当地大气成分和
大气污染状况。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
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组成。
1.干洁空气
(1)组成
水汽
杂质
(2)作用
2.水汽
(2)作用: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3.杂质
(1)分布:陆地________海洋,城市________乡村,冬季
______夏季。
多于
多于
多于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根据大气的________、密度和运
动状况,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________
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温度
对流
1.判断正误
(1)氧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
(2)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
保护伞”。( )
(3)水的相变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
(4)对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
( )
(5)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可以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
×
×
√
×
√
2.连线
将大气层与相应特征、意义连线。
①对流层 A.有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②平流层 B.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③高层大气 C.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答案】①—B ②—C ③—A
3.特别提醒
(1)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2)温度越高,对流层厚度越大。不同纬度对流层的厚度不一
样。低纬度地区,地面受热多,对
流活动旺盛,因此对流层的高度高
而高纬度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
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的高度
低。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厚度大,
冬季厚度小。
(3)臭氧集中在15~35千米的大气层中,形成臭氧层。
【地理情景】
材料一: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变化。
材料二:植被与大气环境图。
材料三: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等一系列活动,人类排放的大量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了不利影响。
(1)分析植被如何改造大气成分。
(2)现在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说明其主要作用。
(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并分析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
【答案】(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2)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杂质等。氮是地
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且能吸收地面辐射,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伤害;水汽能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导致酸雨发生;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导致大气中含有大量氟氯烃,造成臭氧空洞等。
【思维点拨】
大气的组成
【迁移应用】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②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
要原料 ③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④
吸收地面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它
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D
2.关于大气的组成物质及表现,说法正确的是( )
A.氮气和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B.CO2只吸收太阳辐射
C.水汽和固体尘埃可成云致雨
D.氧气和氮气供植物呼吸作用
【解析】氮气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臭氧可以大量吸收
紫外线,A项错误。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B项错
误。水汽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必不可少的条件,C项正确。
氧气可以供生物呼吸,而氮气没有此功能,D项错误。故选C
C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进而引发了环境问题。完成3~4题。
3. 近些年来,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
中的( )
A. 干洁空气成分 B. 水汽比重
C. 杂质含量 D. 有害气体成分
C
【解析】大气由水汽、杂质和干洁空气三部分组成。霾是指
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
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
粒。因此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
的杂质含量。故C正确,A、B、D错误。
4.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 ②大力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③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 ④加强国际合作,减少
“碳”排放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温室气体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煤、石油
等矿物燃料燃烧。②④项有助于减排,正确。①做法不利于
经济发展,①错误;③有助于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但本题要
求的是“减排”。③错误。故选C。
C
【地理情景】
材料一:2019年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航班ET302,计划由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博莱国际机场起飞,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飞机起飞后6分钟坠毁,机组人员及乘客157人全部遇难。
材料二: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
(1)分析空难多数发生在飞行的哪一阶段。
(2)分析平流层为什么适合航空飞行。
(3)对流层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有何特点?该层的厚度随纬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4)分析在高层大气中,部分地区温度可达数千摄氏度,可飞行器却不会被烧毁,为什么?
【答案】(1)空难多发生在起飞或降落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对流层中,对流层大气对流旺盛,天气多变。
(2)平流层的气温下低上高,空气难以形成对流,大气以水平运
动为主,飞机飞行时不会上下颠簸;平流层少水汽和尘埃,天气晴朗少变,能见度高,利于飞机飞行。
(3)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低纬度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厚度大;高纬度地区受热少,对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厚度小。
(4)高层大气中空气稀薄,航天飞行器从中吸收和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有限。
【思维点拨】
1.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1)示意图
(2)概况
2.图示理解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
3.逆温现象
(1)逆温现象的几种情况
在对流层中,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的,但在某
些特殊的情况下,对流层气温会出现随着海拔上升,气温升
高的现象,称作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乙、丙、丁出现了
逆温现象。逆温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形逆温等。辐射
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空,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增强,
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
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
上消失。
(2)逆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
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交
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
阻,就会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
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
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却对飞机
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现象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
动,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迁移应用】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2题。
1. 臭氧层和电离层分别位于( )
A. 甲层和乙层 B. 乙层和丙层
C. 甲层和丙层 D. 乙层和甲层
【解析】读图可知,甲层为对流层,乙层为平流层,丙层为
高层大气。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
故选B。
B
2. 双选题下列对各层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甲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B.乙层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高空飞行
C.丙层反射无线电长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意义重大
D.甲层夏季较薄冬季较厚,中纬度地区尤其明显
CD
【解析】只选C或D可得1分,选CD可得3分。甲层为对流
层,大气的对流运动活跃,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人类活动的
主要场所就是对流层,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A对。乙层
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适合高空飞行,B对。丙层中的
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意义重
大,C错。甲层夏季对流运动更活跃,厚度比冬季厚,中纬度
地区尤其明显,D错。故选C、D。
3.双选题奥地利著名极限运动员鲍姆加特纳曾从距地面高度约
3.9万米的氦气球携带的太空舱上跳下,并成功着陆。下图为
大气垂直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大气层在全球各地分布高度不同,赤道
较厚,两极较薄
B.②大气层的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
机高空飞行
C.鲍姆加特纳起跳的地点应该位于图中的③大气层
D.③大气层距离地面远,对人类没有任何影响
AB
【解析】只选A或B可得1分,选AB可得3分。①大气层为对流
层,分布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A正确;②大气层为平流
层,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高空飞行,B正确;鲍姆
加特纳起跳的地点为距地面高度约3.9万米处,位于平流层(②
大气层),C错误;③大气层中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
有重要影响,D错误。故选A、B。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运用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2.人地协调观:合理组织生产和生活,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了解大气成分和垂直分层对人类的影响。3.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对流层高度的差异及原因。4.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观测了解当地大气成分和大气污染状况。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__水汽__和__杂质__三部分组成。
1.干洁空气
(1)组成
(2)作用
成分 作用
氮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 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__生命活动__必需的物质
二氧 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__光合作用__的基本原料,对地面具有__保温__作用
臭氧 吸收太阳__紫外线__,臭氧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
2.水汽
(1)分布
(2)作用: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3.杂质
(1)分布:陆地__多于__海洋,城市__多于__乡村,冬季__多于__夏季。
(2)作用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根据大气的__温度__、密度和运动状况,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__对流__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垂直 分层 温度随 高度的 变化 特征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上部冷下部热 ①物质组成复杂,空气密度大,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__水汽、杂质__,大气中的污染物也多集中在这一层 ②对流层的高度因__纬度__而异,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千米,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千米,在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 ③空气__对流__运动显著 ④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续表
垂直 分层 温度随 高度的 变化 特征 与人类关系
平流层 气温随 高度的 增加而 __上升__, 上部热 下部冷 ①空气主要以__平流__运动为主 ②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天气现象少见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利于航空飞机飞行;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
高层 大气 随高度 增加气 温先降 后升 ①有电离层存在 ③空气密度__很小__ __电离__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思辨】
1.判断正误
(1)氧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 )
(2)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
(3)水的相变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 )
(4)对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 × )
(5)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可以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 )
2.连线
将大气层与相应特征、意义连线。
①对流层 A.有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②平流层B.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③高层大气C.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答案】①—B ②—C ③—A
3.特别提醒
(1)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2)温度越高,对流层厚度越大。不同纬度对流层的厚度不一样。低纬度地区,地面受热多,对流活动旺盛,因此对流层的高度高;而高纬度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的高度低。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厚度大,冬季厚度小。
(3)臭氧集中在15~35千米的大气层中,形成臭氧层。
【体系构建】
【地理情景】
材料一: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变化。
材料二:植被与大气环境图。
材料三: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等一系列活动,人类排放的大量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了不利影响。
(1)分析植被如何改造大气成分。
(2)现在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说明其主要作用。
(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并分析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
【答案】(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2)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杂质等。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且能吸收地面辐射,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伤害;水汽能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导致酸雨发生;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导致大气中含有大量氟氯烃,造成臭氧空洞等。
【思维点拨】
大气的组成
组成成分 占大气 体积 作用
干洁 空气
氮 78%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 21% 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 化碳 很少 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能调节地表温度
臭氧 极少 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水汽
杂质 很少,因时因地而异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迁移应用】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①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②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③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④吸收地面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它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2.关于大气的组成物质及表现,说法正确的是( C )
A.氮气和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B.CO2只吸收太阳辐射
C.水汽和固体尘埃可成云致雨
D.氧气和氮气供植物呼吸作用
【解析】氮气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臭氧可以大量吸收紫外线,A项错误。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B项错误。水汽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必不可少的条件,C项正确。氧气可以供生物呼吸,而氮气没有此功能,D项错误。故选C。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进而引发了环境问题。完成3~4题。
3.近些年来,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 C )
A.干洁空气成分B.水汽比重
C.杂质含量D.有害气体成分
【解析】大气由水汽、杂质和干洁空气三部分组成。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因此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杂质含量。故C正确,A、B、D错误。
4.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C )
①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 ②大力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③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 ④加强国际合作,减少“碳”排放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温室气体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②④项有助于减排,正确。①做法不利于经济发展,①错误;③有助于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但本题要求的是“减排”。③错误。故选C。
【地理情景】
材料一:2019年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航班ET302,计划由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博莱国际机场起飞,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飞机起飞后6分钟坠毁,机组人员及乘客157人全部遇难。
材料二: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
(1)分析空难多数发生在飞行的哪一阶段。
(2)分析平流层为什么适合航空飞行。
(3)对流层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有何特点?该层的厚度随纬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4)分析在高层大气中,部分地区温度可达数千摄氏度,可飞行器却不会被烧毁,为什么?
【答案】(1)空难多发生在起飞或降落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对流层中,对流层大气对流旺盛,天气多变。
(2)平流层的气温下低上高,空气难以形成对流,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飞机飞行时不会上下颠簸;平流层少水汽和尘埃,天气晴朗少变,能见度高,利于飞机飞行。
(3)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低纬度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厚度大;高纬度地区受热少,对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厚度小。
(4)高层大气中空气稀薄,航天飞行器从中吸收和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有限。
【思维点拨】
1.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1)示意图
(2)概况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低纬: 17~18千米 中纬: 10~12千米 高纬: 8~9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降低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向上至 50~55 千米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该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以水平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 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航空飞行
高层大气 平流层以上 大气密度极小 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2.图示理解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
3.逆温现象
(1)逆温现象的几种情况
在对流层中,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的,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对流层气温会出现随着海拔上升,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作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乙、丙、丁出现了逆温现象。逆温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形逆温等。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空,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增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
(2)逆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却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现象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迁移应用】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2题。
1.臭氧层和电离层分别位于( B )
A.甲层和乙层B.乙层和丙层
C.甲层和丙层D.乙层和甲层
【解析】读图可知,甲层为对流层,乙层为平流层,丙层为高层大气。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故选B。
2.双选题下列对各层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CD )
A.甲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B.乙层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高空飞行
C.丙层反射无线电长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意义重大
D.甲层夏季较薄冬季较厚,中纬度地区尤其明显
【解析】只选C或D可得1分,选CD可得3分。甲层为对流层,大气的对流运动活跃,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对流层,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A对。乙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适合高空飞行,B对。丙层中的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意义重大,C错。甲层夏季对流运动更活跃,厚度比冬季厚,中纬度地区尤其明显,D错。故选C、D。
3.双选题奥地利著名极限运动员鲍姆加特纳曾从距地面高度约3.9万米的氦气球携带的太空舱上跳下,并成功着陆。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
A.①大气层在全球各地分布高度不同,赤道较厚,两极较薄
B.②大气层的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C.鲍姆加特纳起跳的地点应该位于图中的③大气层
D.③大气层距离地面远,对人类没有任何影响
【解析】只选A或B可得1分,选AB可得3分。①大气层为对流层,分布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A正确;②大气层为平流层,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高空飞行,B正确;鲍姆加特纳起跳的地点为距地面高度约3.9万米处,位于平流层(②大气层),C错误;③大气层中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影响,D错误。故选A、B。
12(共24张PPT)
章末提升
大气污染
材料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19年3月9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发布《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评估报告。报告显示,1998年到2017年这20年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较1998年分别下降了93.3%、37.8%和55.3%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组成成分,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使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PM10是指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现在的雾霾天气就是大量PM2.5所致。
材料二:当空气湿度较大,没有风或风很小,且空气中有足够的凝结核,如果这时候气温持续降低且达到一定幅度,那么空气容纳水蒸气的能力就会降低,然后空气中多余的水蒸气就会凝结在凝结核上但又不会落在地上,就会出现雾霾天气。秋冬季节是我国华北地区雾霾多发季,其主要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华北地区重工业多,工业生产排放大量废气。
(2)华北地区人口密集,交通工具多,汽车尾气排放多。
(3)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4)华北地区有多个粮食主产省区,焚烧秸秆对空气质量造成明
显影响,加重雾霾。
(5)华北地区气候干燥,城乡表土(缺水)裸露易于风蚀。华北地区的冬季大气流动相对稳定,尤其是容易形成大气上部温度高,下部温度低的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
【开启思维】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大气质量现状如何?雾霾的组成成分主
要是什么?
【答案】我国大气质量较以前有所改善,但仍较为严重。雾
霾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
2.PM2.5来源广泛,有自然来源,也有人为排放。根据材料说明
我国北方城市中PM2.5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案】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尤其是火力发电厂等燃煤企业
排放的煤烟);汽车尾气、冬季燃煤取暖排放烟尘;建筑工地
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餐馆产生的烟尘;沙尘等。
3.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华北地区秋冬季节多雾霾发生的自然原
因是什么?
【答案】气候干燥,利于产生沙尘等;大气流动相对稳定,
多逆温天气,不利于对流运动,污染物不易扩散,近地面积
累多。
4.除材料二中所述人为原因外,造成我国华北地区秋冬季节雾
霾天气多发的原因还有什么?
【答案】华北地区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多,不清洁能
源煤炭的使用等。
5.针对机动车大量增加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请你提出合
理化建议。
【答案】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缓解交通拥堵;推广使用清洁
能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环保出行,近距离可步行、骑自
行车等。
6.除去针对机动车的措施,还有哪些措施可以减轻大气污染?
【答案】加快推进雾霾形成机理研究、完善法律法规、加大
对重点地区污染排放的检查和处理力度、调整经济结构、由
“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使用太阳能、水力、核
能等清洁能源,加强对燃煤、扬尘等污染源的控制;加强雾
霾天气预测预报,为公众提供防御指引;优化城市布局结构
等。
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读
1.根据等压线图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垂直于
等压线)。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
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
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画出风向。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
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画出实线箭头,即经
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第三步,说出风向。风从哪里来就是什么风向,如画出的风
向箭头为由东北指向西南,即东北风。
2.根据“左右手”法则判断风向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
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
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风向。高空
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
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3.风力大小判定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
力小。如下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2)不同等压线图上,若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
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3)不同等压线图中,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相等,比例尺
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对点练习】
读北半球某地大气的水平运动等压线示意图,图中数值①>②>③>④>⑤。据此完成1~2题。
1.在a、b、c、d四点中风力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从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知,d处
等压线最密,故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也最大。
D
2.b点的风向为( )
A.北风 B.西风
C.南风 D.西南风
【解析】b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南,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
力作用下,会形成北风。
A
读下面四幅气压(单位:hPa)分布图,回答3~4题。
3.如果四幅图都位于北半球,a、b、c、d四地风向都正确的是
( )
A.西北风、东北风、东南风、南风
B.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西南风
C.东南风、西南风、东北风、西北风
D.西南风、东南风、西北风、东北风
【解析】结合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确定答案。
B
4.四幅气压分布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 )
A.a B.b
C.c D.d
【解析】图幅大小相同,①②图比例尺是③④图比例尺的5
倍;四图等值差分别是6、2、3、2。综合考虑,①图单位距
离气压差最大,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
A
5.下图为南半球某地区等压线(单位:hPa)分布示意图。关于
M、N、P、Q四地风向标注正确的是( )
A.M B.N
C.P D.Q
【解析】近地面的风在南半球向左
偏,并由高压指向低压,符合条件
的是C,其余选项可排除。
C
下图所示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近地面风向轨迹图,④是稳定风向。读图,回答6~7题。
6.②③两地的风力大小比较为( )
A.②>③
B.②<③
C.②=③
D.不能确定
【解析】②处等压线比③处密集,所以风力②处大于③处。
A
7.有关④地风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西风
B.东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解析】④处是近地面的稳定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
再根据指向标可判定为西风。
A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为美国部分区域略图。图中等压线反映某日7时天
气形势。
此时甲地吹________风,其风力比乙地______。
【解析】风向根据等压线分布判断。风力大小与等压线疏密
程度有关。
东北
小章末提升
大气污染
材料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19年3月9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发布《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评估报告。报告显示,1998年到2017年这20年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较1998年分别下降了93.3%、37.8%和55.3%。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组成成分,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使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PM10是指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现在的雾霾天气就是大量PM2.5所致。
材料二:当空气湿度较大,没有风或风很小,且空气中有足够的凝结核,如果这时候气温持续降低且达到一定幅度,那么空气容纳水蒸气的能力就会降低,然后空气中多余的水蒸气就会凝结在凝结核上但又不会落在地上,就会出现雾霾天气。秋冬季节是我国华北地区雾霾多发季,其主要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华北地区重工业多,工业生产排放大量废气。
(2)华北地区人口密集,交通工具多,汽车尾气排放多。
(3)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4)华北地区有多个粮食主产省区,焚烧秸秆对空气质量造成明显影响,加重雾霾。
(5)华北地区气候干燥,城乡表土(缺水)裸露易于风蚀。华北地区的冬季大气流动相对稳定,尤其是容易形成大气上部温度高,下部温度低的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
【开启思维】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大气质量现状如何?雾霾的组成成分主要是什么?
【答案】我国大气质量较以前有所改善,但仍较为严重。雾霾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
2.PM2.5来源广泛,有自然来源,也有人为排放。根据材料说明我国北方城市中PM2.5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案】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尤其是火力发电厂等燃煤企业排放的煤烟);汽车尾气、冬季燃煤取暖排放烟尘;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餐馆产生的烟尘;沙尘等。
3.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华北地区秋冬季节多雾霾发生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答案】气候干燥,利于产生沙尘等;大气流动相对稳定,多逆温天气,不利于对流运动,污染物不易扩散,近地面积累多。
4.除材料二中所述人为原因外,造成我国华北地区秋冬季节雾霾天气多发的原因还有什么?
【答案】华北地区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多,不清洁能源煤炭的使用等。
5.针对机动车大量增加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缓解交通拥堵;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环保出行,近距离可步行、骑自行车等。
6.除去针对机动车的措施,还有哪些措施可以减轻大气污染?
【答案】加快推进雾霾形成机理研究、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重点地区污染排放的检查和处理力度、调整经济结构、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使用太阳能、水力、核能等清洁能源,加强对燃煤、扬尘等污染源的控制;加强雾霾天气预测预报,为公众提供防御指引;优化城市布局结构等。
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读
1.根据等压线图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垂直于等压线)。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画出风向。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画出实线箭头,即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第三步,说出风向。风从哪里来就是什么风向,如画出的风向箭头为由东北指向西南,即东北风。
2.根据“左右手”法则判断风向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风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3.风力大小判定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如下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2)不同等压线图上,若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3)不同等压线图中,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相等,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对点练习】
读北半球某地大气的水平运动等压线示意图,图中数值①>②>③>④>⑤。据此完成1~2题。
1.在a、b、c、d四点中风力最大的是( D )
A.aB.bC.cD.d
【解析】从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知,d处等压线最密,故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也最大。
2.b点的风向为( A )
A.北风B.西风C.南风D.西南风
【解析】b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南,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会形成北风。
读下面四幅气压(单位:hPa)分布图,回答3~4题。
3.如果四幅图都位于北半球,a、b、c、d四地风向都正确的是( B )
A.西北风、东北风、东南风、南风
B.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西南风
C.东南风、西南风、东北风、西北风
D.西南风、东南风、西北风、东北风
【解析】结合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确定答案。
4.四幅气压分布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 A )
A.aB.bC.cD.d
【解析】图幅大小相同,①②图比例尺是③④图比例尺的5倍;四图等值差分别是6、2、3、2。综合考虑,①图单位距离气压差最大,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
5.下图为南半球某地区等压线(单位:hPa)分布示意图。关于M、N、P、Q四地风向标注正确的是( C )
A.MB.NC.PD.Q
【解析】近地面的风在南半球向左偏,并由高压指向低压,符合条件的是C,其余选项可排除。
下图所示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近地面风向轨迹图,④是稳定风向。读图,回答6~7题。
6.②③两地的风力大小比较为( A )
A.②>③
B.②<③
C.②=③
D.不能确定
【解析】②处等压线比③处密集,所以风力②处大于③处。
7.有关④地风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西风
B.东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解析】④处是近地面的稳定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再根据指向标可判定为西风。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为美国部分区域略图。图中等压线反映某日7时天气形势。
此时甲地吹__东北__风,其风力比乙地__小__。
【解析】风向根据等压线分布判断。风力大小与等压线疏密程度有关。
温馨说明:课后请完成单元素养检测卷(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