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课件+学案(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课件+学案(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25 08:39:54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单元素养检测卷(五)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级堆积,形成泥炭据统计,全世界85%的泥炭分布在纬度较高的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据此完成1~2题。
1.泥炭主要分布在(  )
A.亚寒带针叶林植被区 B.常绿硬叶林植被区
C.常绿阔叶林植被区 D.冰原植被区
A
【解析】材料中信息“泥炭分布在纬度较高的湿润和半湿润气
候区”,故可判断泥炭分布区的植被主要为亚寒带针叶林。常
绿硬叶林和常绿阔叶林都分布在亚热带。冰原植被区因为植
被稀少,很少有泥炭形成。
2.低纬度地区泥炭分布少的原因是(  )
A.植物生长量低
B.植物残体分解速度快
C.缺少堆积条件
D.气候干旱
【解析】泥炭是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级堆积而形成的,
而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植物残体分解速度快,不利于植物
残体的堆积。
B
3.下图所示a、b、c、d、e为等值线,若此图为树桩年轮示意
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靠①一侧为阴面,生长快、长青苔
B.靠②一侧为阴面,生长快、长青苔
C.靠①一侧为树干向阳面,生长快
D.靠②一侧光合作用强烈
【解析】靠①一侧树桩年轮宽,说明生长条件较好,靠②一
侧树桩年轮窄,说明生长条件较差。故选C项。
C
地下生物量是指地下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干重)总量。下表为某地区三个观测点的基本概况,下图为这三类植被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4~5题。
4.Ⅰ、Ⅱ、Ⅲ分别表示(  )
A.Ⅰ为山地草甸 B.Ⅱ为山地荒漠草原
C.Ⅲ为高寒草原 D.以上皆不是
A
【解析】从表中可知,山地草甸的分布地区降水较多,因此
植被稠密,而且植被的根系主要集中在表层,向下延伸较
少,因此地下生物量主要集中分布在表层,而深层地下生物
量较少,图中Ⅰ符合山地草甸的分布特点,故A对,D错;高寒
草原所在地降水较少,但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水
分条件较好,植被密度相对较大,根系向下延伸较少,也主
要集中在表层,图中Ⅱ符合高寒草原的分布特点,故B错;山
地荒漠草原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地区,水分条件差,植被密度
较小,地下生物量较少,根系向下延伸幅度较大,表层生物
量较少,图中Ⅲ符合,故C错。
5.山地草甸地下生物量最大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根据生物的生长特点分析,春季植被开始生长,根
系开始延伸,不是生物量最大的季节;夏季生长旺季,根系
延伸快、生物量还在积累,并非达到最大;秋季生物停止生
长,根系发达,生物量最大;冬季植被开始枯萎,地下生物
量开始减小,故选C。
C
6.土壤是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培育的水稻土是四川盆地的地带性土壤
B.黄河三角洲冲积土比江南丘陵红壤发育程度差
C.火山喷发对东南亚群岛肥沃土壤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D.刚果盆地因为常年高温多雨,风化壳较厚,土壤有机质
较多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形成。水稻土是长江中下游平
原的地方性土壤,A选项错误;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由泥沙
堆积而成,土壤质地细,肥力高,而江南丘陵的红壤受气
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形成酸、黏、瘦的特征,黄河三角
洲的冲积土比红壤发育程度好,B错误;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
灰能够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东南亚地区地处板块交界地区,
火山喷发频繁,对本地区肥沃土壤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C正
确;刚果盆地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风化壳厚,但由于温度
高,微生物的分解速度快,有机质积累得少,因此D选项错
误。正确答案为C。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  )
A.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子
B.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C.春季,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迅速
D.生物风化使有机残体归还多
【解析】诗句说明的是植被最终落叶归根,成为土壤的一部
分,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并没有强调说明生物是土壤
形成中最活跃的因子,A错误,B正确。夏季气温高时微生物
B
分解作用非常迅速,C错误;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对岩石、矿物
产生机械的和化学的破坏作用,并不能使得有机残体归还
多,D错误。
8.四川盆地紫色土的形成主要是由________决定的(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被 D.地形
【解析】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是由盆地周围的紫色砂岩和页岩
风化物(成土母质)在盆地堆积形成。
A
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B.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
成过程的影响
C.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不全是自然土壤
D.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
【解析】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才是土壤,D选项错误。
D
10.关于土壤剖面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腐殖质层颜色较深,呈棕色或红棕色
B.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C.淀积层有机质在此积累,含量高
D.母质层为坚硬的岩石
【解析】腐殖质层因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暗色土层,呈灰
黑色或黑色,A错;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物质迁移,有机
质含量低,色泽较淡,B项正确;淀积层主要是矿物质沉淀
积累,C错;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D错。
B
当某一土壤中体积比分别为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和空气各20%~30%时,该土壤能很好地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称为理想土壤。下图为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是(  )
A.母质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解析】土壤中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
动、植物残体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
所以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是生物。
D
12.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高温多雨,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
B.该土壤矿物质比重大,应发育在酸性母质上
C.该土壤水分较多,空气偏少
D.该土壤水分和矿物质偏多,有盐碱化现象
【解析】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和空气各20%~
30%时,该土壤能很好地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称为理想土壤。由图可知,该土壤水分较多,空气偏少。
C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回答13~14题。
13.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解析】据图可知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侵蚀率越低,故二
者呈负相关。故B正确,ACD错误。
B
14.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不包括(  )
A.地形 B.降水 C.风力 D.洋流
【解析】注意要求选择不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在其他
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地形起伏越大,坡度越大,则对土壤的
侵蚀越严重,故影响土壤侵蚀程度,A错误。同等情况下,
降水越集中,降水强度越大,则地表径流越强,侵蚀能力越
强,故影响土壤侵蚀程度,B错误。风力越大,对地表土壤
粉尘的侵蚀越强,故影响土壤侵蚀程度,C错误。洋流是海
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处于海
域之中,与土壤侵蚀没有关系,故D正确。
D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黏结形成的复合物,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最具特色的微自然景观,其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据此回答15~16题。
15.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
A.生物多样性没有变化
B.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C.会破坏原生生态环境
D.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
D
【解析】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
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黏结形成的复合物,
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变多了,多了微生
物,故A选项错误;受人类活动影响,人类一旦破坏环境,生
物结皮可能会消失,故B选项错误;会保护干旱半干旱地区生
态环境,防止沙漠化,故C选项错误;会增加表层有机质含
量,故D选项正确。故选D。
16.生物土壤结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增加大气降水 B.增强地面蒸发
C.减小昼夜温差 D.减少风蚀、水蚀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生物土壤结皮主要位于
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区特点是降水少、风力强势,蒸发旺
盛,生物土壤结皮可有效地减少蒸发、减少风力侵蚀,但不
影响大气降水形成条件,故D正确,A、B、C选项错误。
D
17.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A
【解析】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
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
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
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③错
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因此
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读我国秦岭附近自然带分布图,完成第18题。
18.图中甲和乙自然植被分别为(  )
A.雨林和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和冰川
B
【解析】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植被为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甲位于秦岭以南
的山麓地带,因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接近主峰,位于
针阔混交林与灌丛草甸之间,因此为针叶林。故B正确。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按图中a、b、c、d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
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图中方框,其顺序正确的是
(  )
A.③④②①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解析】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水土流
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
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
条件差;地表侵蚀后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
D
20.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
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
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
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解析】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
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A
读图,完成21~22题。
21.图中①地的植被类型为(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
【解析】由轮廓及纬度位置可知图示区域为南美洲,①地处
巴西高原,其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植被类型为热带草
原。
B
22.②地植被所具有的特点是(  )
a.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 b.有丰富的藤本植物、
附生植物 c.常见茎花、板根 d.春季发芽、秋冬季落叶
A.abc B.abd
C.bcd D.acd
【解析】②地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的
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其特点是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
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常见茎
花、板根。
A
读南美洲局部地区地形图,完成第23题。
23.图示地区火山喷发对周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有
(  )
①降水量大增,气候趋于暖湿 ②山顶冰川大量融化,可能
引发洪涝灾害 ③大量岩浆喷出,山地平均海拔升高 ④大
量火山灰沉降,土壤肥力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火山喷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火山喷
发会导致大气凝结核在短时间内增多,增加大气的降水,但
是不会改变气候,①错误;火山喷发,炙热的岩浆会导致冰
川融化,从而使地表径流增大,引发洪涝灾害,②正确;大
量岩浆喷出,经冷却凝固,从而在山顶形成岩浆岩,导致山
地平均海拔升高,③正确;大量火山灰沉降,而火山灰含有
大量的营养物质,从而使得土壤肥力提高,④正确。故答案
选B项。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一个且选对给1分,两个都选择正确给3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
素影响明显,下图为我国某地
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
气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
化图。据此回答第24题。
24.樟树对干旱环境反应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樟树适
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   )
A.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
B.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
C.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
D.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
CD
【解析】树木适应干旱应该减少水分蒸发,可以收缩气孔,
减弱蒸腾作用,削弱蒸腾耗水,也可以在干旱后期,通过大
量落叶,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因此CD正确;树干脱皮是树
木生长的一种表现,并非耐旱的特征,A错误;植被耐旱,根
系应该发达,B错误。
右图为土壤剖面图,据此回答第25题。
25.与东北地区黑土相比,南方地区红壤有
机层较薄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化较弱,有机质来源少
B.气温较高,微生物活动强
C.降水较多,淋溶作用强
D.植被稀疏,枯枝落叶较少
BC
【解析】土壤有机质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制造多少、来源多少
与被消耗多少。我国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茂盛,
枯枝落叶层厚,有机质来源多,制造多;但是由于纬度较东
北地区低,温度高,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质多,再加上降水
量多,强度大,淋溶作用强,最终积累下来的有机质少,因
此有机层薄。BC为正确答案。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48分)
26.2020年8月,北京某中学非洲研学小组从赤道附近出发,沿
20°E向北行进,途中发现该区域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变
化。图中甲、丙为研学小组成员拍摄的照片。读图,回答下
列问题。(11分)
(1)说出甲、丙两地照片反映的植被类型。(2分)
(2)描述甲地植被景观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4分)
(3)判断到达乙地时可能见到的生物景观,并说明其形成原
因。(3分)
(4)概括研学小组到达丁地时应注意的问题。(2分)
【答案】(1)甲:热带雨林;丙:热带荒漠。
(2)植被高大稠密,植物种类、数量繁多,群落结构复杂。
原因:纬度低,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水热充足),进
而形成该景观特点。
(3)草木茂盛,动物繁多。
原因:此季节乙地降水较多,为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
(4)防晒、防暑,尊重当地习俗等。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位于非洲刚果盆地,为热带
雨林气候,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丙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
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第(2)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
甲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纬度低,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
多雨,所以植被高大稠密,植物种类、数量繁多,群落结构
复杂。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乙地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
在8月份为北半球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多,为
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草木茂盛,动物繁多。第(4)题,读图
可知,丁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
制,炎热干燥,应注意防晒、防暑等。同时,我们也应学会
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胡杨是生长于干旱大陆性气候的树种。科学家以胡杨年生长
季始于春季日均温稳定≥5℃,止于秋季日均温稳定≤5℃的标
准,确定胡杨年生长季的起始日、终止日。研究表明,若3
月均温每升高1℃,起始日提前2.21天;10月均温每升高
1℃,终止日推迟2.76天;3—10月均温每升高1℃,生长季
延长7.78天。可见,胡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明显。下图
是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起始日、终止日的空间分布图。
(1)据图描述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
因。(6分)
(2)近50年来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的趋势,但也
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如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变长的趋势不
明显,而格尔木所在地区终止日推迟明显。试推测两地出现
差异的直接原因。(6分)
【答案】(1)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和田所在地区生
长季最长,东北部和格尔木所在地区最短。生长季长短取决
于气温,自西南向东北纬度升高,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增强,
故呈现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的特征;和田周边沙漠
广布,夏季强烈升温后热量扩散较慢,整体较暖,故生长季
长;格尔木所在地区地势较高,生长期短,积温较低,故生
长季短。
(2)影响生长季长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
变长趋势的原因应是全球气候变暖。但气候变暖有区域差异
和时间差异。和田所在地区春、秋季变暖都不明显,起始日
提前、终止日推迟不明显,故生长季变长趋势不明显。格尔
木所在地区春季变暖不明显,秋季变暖明显,终止日推迟,
故生长季变长趋势明显。
28.杭州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南部山区开展了
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
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
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
系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
题。(13分)
(1)图中的植被和土壤是____________________(植被类型)的直
观标志。(2分)
(2)同学们将该土壤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pH测定,得到的
pH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7。(1分)
(3)从图中获知____________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但土壤
的形成是________、地形、水文、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
用的结果。试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
(4)试分析东北黑土肥力高的原因。(4分)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小于
成土母质
气候
【答案】(3)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
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
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
活跃的因素。
(4)东北植被茂盛,有机质丰富;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土壤
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积累得多,肥力高。
【解析】(1)杭州位于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当地的地带
性植被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此地的土壤以酸性的红壤
为主,因此测得pH小于7。(3)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物质基
础为成土母质;除了成土母质,土壤的形成还会受到气候、
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4)影响土壤肥力高低
的主要因素为生物与气候。本题主要从有机质的来源与被分
解的速度两方面分析。
29.某地理小组以“案例法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为课题展开地理探究活动。下面是该小组整理的部分材料及
课题。假如你是参与者,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材料一: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导致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下图为自然植被与热量、水分关
系图。
材料二: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有着明
显差异。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植被分布图。
材料三:下图为某地区三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中,假设从亚欧大陆中纬度的西部向中部考察,则
自然植被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草原
_______________。(3分)
(2)材料二中,珠穆朗玛峰南北坡自然植被有哪些差异?试分
析原因。(6分)
(3)假设材料三中的土壤类型包括荒漠土壤、草原土壤、森林
土壤,则①、②、③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3分)
【答案】(2)南坡自然植被复杂、完整,北坡自然植被简单(单
一)。原因:南坡纬度低,热量高;南坡为阳坡;南坡山麓海
拔低,垂直差异显著;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丰富。

温带荒漠
草原土壤
森林土壤
荒漠土壤(共47张PPT)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
说明土壤的发育过程。
2.人地协调观: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
的重要意义。
3.区域认知: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
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4.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
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
究的意识和能力。
一、土壤
1.定义:陆地表面具有______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
层。
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________、养分、
________、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
1.自然因素
(1)成土母质
一定肥力
水分
温度
①为岩石___________。
②在气候与_________的长期作用下能形成土壤。
③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______________性质
(2)气候
①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_________状况和土壤中物理、
________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②降水和_______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生物:土壤___________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
_________的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植被具有重要作用,
风化物
生物
物理和化学
水热
化学

有机质
活跃
植被类型能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
(4)地形
①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
发生显著的__________分化。
②在陡峭的山坡上,土层较薄。
③在平坦的地方,土层________。
(5)时间: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
________。
垂直
深厚
成熟
2.人类活动
(1)积极影响: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
_________。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________,如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水稻土
退化
三、土壤剖面
1.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
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______________的土层所构成。
平行展布
1.判断正误
(1)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  )
(2)黑土通气、透水、蓄水、保肥性能好,是农业生产理想的
土壤质地。(  )
(3)冷湿环境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
(4)没有生物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
(5)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
×

×


2.连线
将土壤形成与对应的自然因素连线。
A.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①生物
B.土壤形成的决定因素 ②气候
C.土壤形成的动力条件 ③成土母质
D.土壤发育的进程 ④地形
E.土壤发育的程度 ⑤时间
【答案】A—③ B—① C—② D—⑤ E—④
3.特别提醒
(1)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质地: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
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沙和黏粒较多,含沙粒较少;发
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沙粒较多,
含粉沙和黏粒较少。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
元素和养分。如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铁、锰、镁、钙的
含量要显著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中钙的含量最高,
而硅、钠、钾的含量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3)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
和发展;低温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不同的植被类
型,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一般低于草地。
【地理情景】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土壤与其他自然地
理要素的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
材料三:当你来到江南丘陵,到处是赤色大地,这是一种在长期高温和干湿季交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它的赤铁矿形态氧化铁的含量很高,颜色多为红色,所以称它为红壤。红壤具有黏、酸、瘦的特点,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典型的土壤。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土壤固体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试说明其来源。
(3)试分析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和水分异常对植物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分析红壤具有黏、酸、瘦的原因。
【答案】(1)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
(2)矿物质来源于成土母质,有机质来源于生物。
(3)空气过多、水分过少会导致植物缺水而凋萎;空气过少、水分过多,会导致土温降低,土壤缺氧,并且会因涝渍而导致植物死亡。
(4)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量大,土壤受雨水冲刷形成“黏”的特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碱性物质被淋失,酸性成分在地表积累,土壤呈“酸”性。南方丘陵地处亚热带,温度高,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具有“瘦”的特点。
【思维点拨】
一、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
下图所示:
3.气候与土壤
4.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
如下:
5.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6.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
越明显。
7.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
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
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
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
染等。
二、岩石、成土母质和土壤的区别与联系
1.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变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微生物
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变成原始土壤,后经草本植物和木本植
物的作用变成成熟的土壤,土壤的侵蚀堆积又是岩石圈沉积
岩的重要来源。
2.岩石是古代火山爆发后所形成的物质,经过很多自然原因(风
化、腐蚀等)慢慢形成了土壤。
3.土壤可以经岩石原地风化或由堆积物演变而成。
4.岩石或堆积物的性质、构造、颜色和成分,对土壤的形成有
直接的影响。
5.成土母质的差异,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土层的厚薄,随着
土壤逐渐成熟,成土母质对土壤的影响力便逐步下降。
三、土壤的分类、地域差异
1.土壤组成与其肥力之间的关系
2.土壤质地分类
3.我国土壤的地域差异
【迁移应用】
读甲、乙两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  )
A.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
B.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同
C.甲地的土壤比乙地肥沃
D.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相同
【解析】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都来自岩石风
化,A对。根据箭头粗细,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
同,B错。甲地的淋溶作用损失养分多,土壤肥力比乙地差,
C错。受供给、释出、淋溶作用量不同,甲、乙两地的土壤矿
物质含量不同,D错。
A
2.下列关于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
A.全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
C.地表径流丰富,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土层较厚
【解析】乙地淋溶作用弱,说明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
富。
B
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下图是某山区梯田示意图。完成3~4题。
3.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人类活动
【解析】从图中看,该地区地形崎岖,坡度较大,靠自然力
量很难形成水稻土,人类修建梯田是关键,所以影响水稻土
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选择D。
D
4.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水稻土(  )
A.厚度增加
B.养分减少
C.物质迁移加快
D.化学过程强度变弱
【解析】随着海拔升高,侵蚀作用越强,梯田中水稻土厚度
越薄,A错;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受海
拔影响小,B错;修建梯田后,无论海拔高低,地面都相对平
坦,迁移速度差不多,C错;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
变弱,D对。
D
【地理情景】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土层分层示意图。
(1)写出土壤剖面图中A、B、C、D、E所代表的土层。
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
(2)分析A层颜色较深的原因。
(3)分析B层颜色较浅的原因。
【答案】(2)大量有机质分解后积累形成颜色较深的腐殖质。
(3)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
低,色泽较淡。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思维点拨】
1.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2.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迁移应用】
下图为土壤剖面图。完成1~3题。
1.各土层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母质层 B.②-有机层
C.③-淀积层 D.④-腐殖质层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有机层,②是
腐殖质层,③是淀积层,④是母质层,C正确;A、B、D错
误。故选C。
C
2.下列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最快的是(  )
A.常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C.常年低温少雨 D.夏季凉爽冬季寒冷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常年高温多雨,生物活动旺
盛,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土壤肥力较低,A正
确;B、C、D错误。故选A。
A
3.能发育出深厚黑色腐殖质层的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荒漠 D.常绿阔叶林
【解析】温带草原地区由于气候较干旱,有机质主要通过草
的根系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且有机
质分解慢、流失少,因此温带草原地区的土壤腐殖质层深
厚,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B正确;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高
温多雨,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肥力较低,A错
误;温带荒漠地区植被覆盖率低,C错误;常绿阔叶林分布区
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肥力较低,D错误。故选B
B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气候条件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
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
源,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所以A正确。
A
5.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解析】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
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区的淋溶层最厚,半
干旱区次之,干旱区最薄。图中丙的淋溶层厚度居中,属于
半干旱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草原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
表的土壤中,向下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
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森
D
林区一般降水较大,淋溶作用较强,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减少
迅速。图2纵坐标显示土壤剖面深度在100 cm以内,为土壤表
层,草原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森林,故Ⅰ代表草原地
区土壤发育情况,D正确。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说明土壤的发育过程。2.人地协调观: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3.区域认知: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4.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一、土壤
1.定义:陆地表面具有__一定肥力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__水分__、养分、__温度__、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
1.自然因素
(1)成土母质
①为岩石__风化物__。
②在气候与__生物__的长期作用下能形成土壤。
③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__物理和化学__性质。
(2)气候
①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__水热__状况和土壤中物理、__化学__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②降水和__风__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生物:土壤__有机质__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__活跃__的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植被具有重要作用,植被类型能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
(4)地形
①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__垂直__分化。
②在陡峭的山坡上,土层较薄。
③在平坦的地方,土层__深厚__。
(5)时间: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__成熟__。
2.人类活动
(1)积极影响: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__水稻土__。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__退化__,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三、土壤剖面
1.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__平行展布__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
土层
【思辨】
1.判断正误
(1)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 × )
(2)黑土通气、透水、蓄水、保肥性能好,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 )
(3)冷湿环境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 )
(4)没有生物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 )
(5)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 )
2.连线
将土壤形成与对应的自然因素连线。
A.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①生物
B.土壤形成的决定因素②气候
C.土壤形成的动力条件③成土母质
D.土壤发育的进程④地形
E.土壤发育的程度⑤时间
【答案】A—③ B—① C—② D—⑤ E—④
3.特别提醒
(1)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质地: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沙和黏粒较多,含沙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沙粒较多,含粉沙和黏粒较少。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如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铁、锰、镁、钙的含量要显著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中钙的含量最高,而硅、钠、钾的含量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3)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低温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体系构建】
【地理情景】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
材料三:当你来到江南丘陵,到处是赤色大地,这是一种在长期高温和干湿季交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它的赤铁矿形态氧化铁的含量很高,颜色多为红色,所以称它为红壤。红壤具有黏、酸、瘦的特点,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典型的土壤。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土壤固体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试说明其来源。
(3)试分析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和水分异常对植物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分析红壤具有黏、酸、瘦的原因。
【答案】(1)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
(2)矿物质来源于成土母质,有机质来源于生物。
(3)空气过多、水分过少会导致植物缺水而凋萎;空气过少、水分过多,会导致土温降低,土壤缺氧,并且会因涝渍而导致植物死亡。
(4)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量大,土壤受雨水冲刷形成“黏”的特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碱性物质被淋失,酸性成分在地表积累,土壤呈“酸”性。南方丘陵地处亚热带,温度高,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具有“瘦”的特点。
【思维点拨】
一、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3.气候与土壤
4.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5.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6.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7.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二、岩石、成土母质和土壤的区别与联系
1.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变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变成原始土壤,后经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作用变成成熟的土壤,土壤的侵蚀堆积又是岩石圈沉积岩的重要来源。
2.岩石是古代火山爆发后所形成的物质,经过很多自然原因(风化、腐蚀等)慢慢形成了土壤。
3.土壤可以经岩石原地风化或由堆积物演变而成。
4.岩石或堆积物的性质、构造、颜色和成分,对土壤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5.成土母质的差异,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土层的厚薄,随着土壤逐渐成熟,成土母质对土壤的影响力便逐步下降。
三、土壤的分类、地域差异
1.土壤组成与其肥力之间的关系
2.土壤质地分类
土壤类型 特点
沙土 成分以沙粒占优势,毛细管孔隙小,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差,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壤土 所含沙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兼有沙土和黏土的优点,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 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我国土壤的地域差异
类型 分布地区 特点
黑土 东北平原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
红壤 江南丘陵 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紫色土 四川盆地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 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成熟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迁移应用】
                  
读甲、乙两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 A )
A.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
B.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同
C.甲地的土壤比乙地肥沃
D.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相同
【解析】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都来自岩石风化,A对。根据箭头粗细,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B错。甲地的淋溶作用损失养分多,土壤肥力比乙地差,C错。受供给、释出、淋溶作用量不同,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不同,D错。
2.下列关于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B )
A.全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
C.地表径流丰富,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土层较厚
【解析】乙地淋溶作用弱,说明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
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下图是某山区梯田示意图。完成3~4题。
3.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D )
A.地形B.气候
C.生物D.人类活动
【解析】从图中看,该地区地形崎岖,坡度较大,靠自然力量很难形成水稻土,人类修建梯田是关键,所以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选择D。
4.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水稻土( D )
A.厚度增加
B.养分减少
C.物质迁移加快
D.化学过程强度变弱
【解析】随着海拔升高,侵蚀作用越强,梯田中水稻土厚度越薄,A错;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受海拔影响小,B错;修建梯田后,无论海拔高低,地面都相对平坦,迁移速度差不多,C错;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D对。
【地理情景】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土层分层示意图。
(1)写出土壤剖面图中A、B、C、D、E所代表的土层。
A__腐殖质层__,B__淋溶层__,C__淀积层__,D__母质层__,
E__母岩层__。
(2)分析A层颜色较深的原因。
(3)分析B层颜色较浅的原因。
【答案】(2)大量有机质分解后积累形成颜色较深的腐殖质。
(3)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思维点拨】
1.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土壤层 特点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2.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土壤层 特点
耕作层(表土层 或熟土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亚层土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迁移应用】
下图为土壤剖面图。完成1~3题。
1.各土层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C )
A.①-母质层B.②-有机层
C.③-淀积层D.④-腐殖质层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有机层,②是腐殖质层,③是淀积层,④是母质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下列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最快的是( A )
A.常年高温多雨B.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C.常年低温少雨D.夏季凉爽冬季寒冷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常年高温多雨,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土壤肥力较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能发育出深厚黑色腐殖质层的植被是( B )
A.热带雨林B.温带草原
C.温带荒漠D.常绿阔叶林
【解析】温带草原地区由于气候较干旱,有机质主要通过草的根系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且有机质分解慢、流失少,因此温带草原地区的土壤腐殖质层深厚,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B正确;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高温多雨,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肥力较低,A错误;温带荒漠地区植被覆盖率低,C错误;常绿阔叶林分布区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肥力较低,D错误。故选B。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气候条件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所以A正确。
5.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D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解析】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区次之,干旱区最薄。图中丙的淋溶层厚度居中,属于半干旱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草原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森林区一般降水较大,淋溶作用较强,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减少迅速。图2纵坐标显示土壤剖面深度在100cm以内,为土壤表层,草原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森林,故Ⅰ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D正确。
12(共41张PPT)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植被与环境
的关系。
2.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掌握植被与环境的关
系,保护植被,改善环境。
3.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或植被类型图,了解不同区
域的植被类型、特点。
4.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认识本地植被的特点
及植被类型。
一、主要植被
1.植被
(1)概念: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________________的总称。
(2)分类:________植被和________植被。
(3)请把常见的植被种类与其对应类型连起来。
植物群落
自然
人工
2.森林
(1)分布:一般分布于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地区。
(2)类型
湿润
半湿润
3.草原
(1)分布:一般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陆地区。
均具有明显的________变化。
(2)类型
半湿润
半干旱
季相
4.荒漠
(1)分布:一般分布于________地区。
(2)类型:______带荒漠和______带荒漠。
(3)特点:植被________,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
________,群落结构________。
二、植被与环境
1.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
________的交换,植物的________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
_________等,都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
干旱


稀疏
贫乏
能量
形态
简单
分布
2.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气候条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①热量: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赤道向两极
________的规律性差异,导致植被从赤道向两极呈______状
分布。
②水分: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________条件
不同,植被由________依次变为________、________。
(2)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
顶的________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导致植被出现
________分带现象。
递减

水分
森林
草原
荒漠
水热
垂直
3.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分________。
(2)当地表失去了植被,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________。
(3)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来恢复________,改善整个
_______________。
显著
退化
植被
生态环境
1.判断正误
(1)一般来说,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高
(  )
(2)森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  )
(3)常绿阔叶林具有茎花和板根现象。(  )
(4)温带草原植被高度较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  )
(5)荒漠植物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耐旱的形态和结构。(  )



×
×

2.连线
把下列植被类型与景观特征进行连线。
3.特别提醒
(1)草原与草甸的区别
①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
下的地带性植被;
②一般的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
在湿润气候区,草甸可以伴同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出现。草
甸可以分布在山间低地;尽管草原带和荒漠带的气候干旱,
大气降水不足但在地表径流汇集的低洼地和地下水位较高之
处仍可形成草甸。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高山地区还能形
成高寒草甸。因此,北至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冻原带,南至
南极附近的岛屿上均有草甸出现。不过,典型的草甸在北半
球的寒温带和温带分布特别广泛草甸在中国主要散布于东
北、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类型多样,尤其是青藏高原
上大面积的高寒草甸是中国植被的特点。
(2)热带雨林也会落叶
任何植物都有生命周期,因此树叶、果实都会凋落。
在温带地区的树木,其树叶、果实凋落后不久会进入冬季,
由于气温低,树木缺少树叶;而其他地区的树木也存在树叶
和果实凋落的现象,如热带雨林在旧的树叶和果实凋落时,
新的树叶已经生长,给人们的感觉是树木还是绿的,树叶和
果实好像没有“凋落”。
(3)雨林板状根的作用:一是起到支撑高大树木的作用;二是
收集更多的养分,供树木生长所需。
(4)雨林中的茎花现象的成因:在雨林的下层,昆虫较多,利
于授粉。而在雨林上层,昆虫较少,不利于授粉。
(5)热带草原与温带草原的区别:热带草原上可零星分布着耐
旱的高大乔木(如纺锤树等),典型动物为斑马、长颈鹿、角
马、狮子等。温带草原上多以灌木丛为主,典型动物为羊、
马、牛等。
(6)热带荒漠上的骆驼为单峰驼;温带荒漠上的骆驼为双峰驼
【地理情景】
材料一: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材料二:乞力马扎罗山植被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1)如果从我国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会依次看到哪些自然植被?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从我国北京向西一直旅行到乌鲁木齐,会依次看到哪些自然植被?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我国自然植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在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上分布有呈带状的落叶阔叶林,反映了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答案】(1)自然植被大致依次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等。因为自南向北随着纬度逐步升高,热量在逐步减少。
(2)依次为森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因为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随着水分的减少出现了由森林过渡为草原和荒漠的现象。
(3)我国地域面积宽广,南北跨纬度广,随着纬度的变化,热量条件不断变化;我国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东西跨经度广随着海陆位置的不同,降水量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出现了复杂的自然植被变化。
(4)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因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与此相应,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思维点拨】
1.世界气候类型与陆地植被景观分布的对应关系
2.图示全球森林分布
3.植被类型的判读技巧
(1)根据气候类型判断
(2)根据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判断
①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的为热带雨林。
②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的为常绿阔叶林。
③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的为落叶阔叶林。
④叶片呈针状的为针叶林。
⑤以高大的草本植物为主,也有乔木和高大灌木分布的为热带草原。
⑥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没有乔木,有低矮灌木分布的为
温带草原。
4.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分析

【迁移应用】
读世界气候类型图,回答1~2题。
1.图中发育热带雨林的气候类型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⑧ D.②④
【解析】从图中可知①~ 分别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
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或亚
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
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高山高原气候。热
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A
2.发育着荒漠的气候类型有(  )
A.④⑧ B.④⑨
C.②⑨ D.②⑧
【解析】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和温带大陆性
气候区。
B
3.下图为森林中的成层现象示意图,形成森林成层现象的主导
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土壤
【解析】读图,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适应一
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
成若干层。
C
4.读图,影响图中植被水平方向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经度 D.地形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植被在水平方向上从右向左依次由
雨林向稀树草原、荒漠、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过
渡,主要是随纬度不同导致热量有所差异,B正确。
B
【地理情景】
材料一:多肉植物通常生活在气温偏高,降水量少且有明显干湿季交替的地方,有少量雾气和露水也可满足其生存需要。多肉植物叶小、肉厚,非洲西南部的纳马夸兰地区夏季多雾、冬雨较多使多肉植物疯狂繁殖,其多肉植物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
纳马夸兰周边区域和纳马夸兰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骆驼刺的景观图。
材料三:高山山顶上的旗形树。
(1)分析纳马夸兰南部地区适合多肉植物生存的气候条件。
(2)据图描述骆驼刺的特征,并说明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分析旗形树的成因。
【答案】(1)该地区纬度较低,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温高,年降水量少;受西风影响,冬雨明显,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多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露水多;受寒流影响,多雾。
(2)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很发达。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可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收水分。
(3)受盛行风的影响,树在迎风坡生长受到抑制,背风坡生长旺盛。
【思维点拨】
植被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迁移应用】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炎热
【解析】该植被地上部分较小,而地下部
分根系发达,所以该地气候较干旱,故A
正确。
A
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
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解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当地蒸发加剧,会更加干旱,
而植物为了获取更多水分,只有向更深处生长才可以生存,
故C正确。
C
读部分植物个体特征或生长土壤要素图(箭头所指方向为增大方向),回答3~4题。
3.图中所示植物依次表示骆驼刺、莲、茶树三种植物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④①③ D.②③④
B
【解析】骆驼刺适宜生长在干旱的环境,根系发达;莲生长
在湿润的环境,叶片较大;茶树适合生长在酸性土壤中。故
选B。
4.图中可能分布在中亚地区的植物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中亚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稀少,气候干
旱,适宜骆驼刺的生长。故选B。
B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植被与环境的关系。2.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掌握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保护植被,改善环境。3.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或植被类型图,了解不同区域的植被类型、特点。4.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认识本地植被的特点及植被类型。
一、主要植被
1.植被
(1)概念: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__植物群落__的总称。
(2)分类:__自然__植被和__人工__植被。
(3)请把常见的植被种类与其对应类型连起来。
2.森林
(1)分布:一般分布于__湿润__和__半湿润__地区。
(2)类型
3.草原
(1)分布:一般分布于__半湿润__、__半干旱__的内陆地区。均具有明显的__季相__变化。
(2)类型
类型 特点
热带草原 以__旱生草本__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__乔木__、__灌木__的植被。具有极其独特的群落外貌
温带草原 __丛生禾草__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
4.荒漠
(1)分布:一般分布于__干旱__地区。
(2)类型:__热__带荒漠和__温__带荒漠。
(3)特点:植被__稀疏__,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__贫乏__,群落结构__简单__。
二、植被与环境
1.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
__能量__的交换,植物的__形态__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__分布__等,都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
2.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气候条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①热量: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赤道向两极__递减__的规律性差异,导致植被从赤道向两极呈__带__状分布。
②水分: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__水分__条件不同,植被由__森林__依次变为__草原__、__荒漠__。
(2)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__水热__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导致植被出现__垂直__分带现象。
3.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分__显著__。
(2)当地表失去了植被,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__退化__。
(3)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来恢复__植被__,改善整个__生态环境__。
【思辨】
1.判断正误
(1)一般来说,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高。( √ )
(2)森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 )
(3)常绿阔叶林具有茎花和板根现象。( × )
(4)温带草原植被高度较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 )
(5)荒漠植物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耐旱的形态和结构。( √ )
2.连线
把下列植被类型与景观特征进行连线。
3.特别提醒
(1)草原与草甸的区别
①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
②一般的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在湿润气候区,草甸可以伴同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出现。草甸可以分布在山间低地;尽管草原带和荒漠带的气候干旱,大气降水不足,但在地表径流汇集的低洼地和地下水位较高之处仍可形成草甸。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高山地区还能形成高寒草甸。因此,北至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冻原带,南至南极附近的岛屿上均有草甸出现。不过,典型的草甸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和温带分布特别广泛。草甸在中国主要散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类型多样,尤其是青藏高原上大面积的高寒草甸是中国植被的特点。
(2)热带雨林也会落叶
任何植物都有生命周期,因此树叶、果实都会凋落。
在温带地区的树木,其树叶、果实凋落后不久会进入冬季,由于气温低,树木缺少树叶;而其他地区的树木也存在树叶和果实凋落的现象,如热带雨林在旧的树叶和果实凋落时,新的树叶已经生长,给人们的感觉是树木还是绿的,树叶和果实好像没有“凋落”。
(3)雨林板状根的作用:一是起到支撑高大树木的作用;二是收集更多的养分,供树木生长所需。
(4)雨林中的茎花现象的成因:在雨林的下层,昆虫较多,利于授粉。而在雨林上层,昆虫较少,不利于授粉。
(5)热带草原与温带草原的区别:热带草原上可零星分布着耐旱的高大乔木(如纺锤树等),典型动物为斑马、长颈鹿、角马、狮子等。温带草原上多以灌木丛为主,典型动物为羊、马、牛等。
(6)热带荒漠上的骆驼为单峰驼;温带荒漠上的骆驼为双峰驼。
【体系构建】
【地理情景】
材料一: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材料二:乞力马扎罗山植被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1)如果从我国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会依次看到哪些自然植被?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从我国北京向西一直旅行到乌鲁木齐,会依次看到哪些自然植被?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我国自然植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在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上分布有呈带状的落叶阔叶林,反映了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答案】(1)自然植被大致依次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等。因为自南向北随着纬度逐步升高,热量在逐步减少。
(2)依次为森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因为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随着水分的减少出现了由森林过渡为草原和荒漠的现象。
(3)我国地域面积宽广,南北跨纬度广,随着纬度的变化,热量条件不断变化;我国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东西跨经度广,随着海陆位置的不同,降水量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出现了复杂的自然植被变化。
(4)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因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与此相应,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思维点拨】
1.世界气候类型与陆地植被景观分布的对应关系
2.图示全球森林分布
3.植被类型的判读技巧
(1)根据气候类型判断
气候区 植被类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热带雨林、季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区 热带草原
热带沙漠气候区 热带荒漠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地中海气候区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 亚寒带针叶林
(2)根据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判断
①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的为热带雨林。
②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的为常绿阔叶林。
③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的为落叶阔叶林。
④叶片呈针状的为针叶林。
⑤以高大的草本植物为主,也有乔木和高大灌木分布的为热带草原。
⑥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没有乔木,有低矮灌木分布的为温带草原。
4.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分析
地区 主要作用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较干旱的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道路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热带雨林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迁移应用】
读世界气候类型图,回答1~2题。
                  
1.图中发育热带雨林的气候类型是( A )
A.①②B.①③
C.①⑧D.②④
【解析】从图中可知①~ 分别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高山高原气候。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发育着荒漠的气候类型有( B )
A.④⑧B.④⑨
C.②⑨D.②⑧
【解析】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3.下图为森林中的成层现象示意图,形成森林成层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C )
A.水分B.热量C.光照D.土壤
【解析】读图,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
4.读图,影响图中植被水平方向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B )
A.水分B.热量
C.经度D.地形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植被在水平方向上从右向左依次由雨林向稀树草原、荒漠、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过渡,主要是随纬度不同导致热量有所差异,B正确。
【地理情景】
材料一:多肉植物通常生活在气温偏高,降水量少且有明显干湿季交替的地方,有少量雾气和露水也可满足其生存需要。多肉植物叶小、肉厚,非洲西南部的纳马夸兰地区夏季多雾、冬雨较多,使多肉植物疯狂繁殖,其多肉植物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
纳马夸兰周边区域和纳马夸兰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骆驼刺的景观图。
材料三:高山山顶上的旗形树。
(1)分析纳马夸兰南部地区适合多肉植物生存的气候条件。
(2)据图描述骆驼刺的特征,并说明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分析旗形树的成因。
【答案】(1)该地区纬度较低,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温高,年降水量少;受西风影响,冬雨明显,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多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露水多;受寒流影响,多雾。
(2)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很发达。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可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收水分。
(3)受盛行风的影响,树在迎风坡生长受到抑制,背风坡生长旺盛。
【思维点拨】
植被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
热量
水平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不同温度带
垂直分布: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等 不同海拔
水分
湿生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环境
旱生植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环境
光照
喜光植物 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充足
喜阴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不足
【迁移应用】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A )
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炎热
【解析】该植被地上部分较小,而地下部分根系发达,所以该地气候较干旱,故A正确。
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C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解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当地蒸发加剧,会更加干旱,而植物为了获取更多水分,只有向更深处生长才可以生存,故C正确。
读部分植物个体特征或生长土壤要素图(箭头所指方向为增大方向),回答3~4题。
3.图中所示植物依次表示骆驼刺、莲、茶树三种植物的是( B )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④①③D.②③④
【解析】骆驼刺适宜生长在干旱的环境,根系发达;莲生长在湿润的环境,叶片较大;茶树适合生长在酸性土壤中。故选B。
4.图中可能分布在中亚地区的植物是( B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中亚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适宜骆驼刺的生长。故选B。
11(共13张PPT)
章末提升
材料一: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的结果。
材料二:海北站海拔高,约3 20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 mm,冷季漫长而寒冷,暖季草类植被茂盛。图1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图,图2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CO2量)的日变化图。
【开启思维】
(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
(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原理
(3)结合图2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影响。
【答案】(1)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2)特征:CO2释放速率从6时开始逐渐增加,14时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时,最低值出现在6时。
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强,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山地植被野外考察
步骤一:选取考察地点
结合自然植被的典型性、交通的便捷性和环境的安全性,尽量选择学习所在地附近自然植被发育、保存较好的中低山或者山丘。
步骤二:搜集相关材料
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考察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相关信息。
步骤三:规划考察路线
根据“便捷、安全、植被具有典型性”的原则,提出可行的路
线;应用网络电子地图进行模拟考察,最后确定考察线路。
步骤四:理论依据
1.地形对植被的影响:主要考虑山地的垂直高度、坡地的方位
以及山地的倾斜度。
(1)在山地,温度从下向上降低,山愈高,温度愈低;降水在
一定范围内有增加的趋势,但超过某一限度(这一高度称为最
大降水量高度),降水量又逐渐减少,或者以另一种降水形式
出现。
(2)山坡的朝向,如南坡和北坡因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的不
同,可以观察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上的差异。
(3)在山地光照和风的条件也有所改变。所有这些变化都影响
着植物的生长、分布和形态。
2.赤道地区山地的理想垂直带谱
步骤五:能力提升、素养升华
(1)绘制考察沿线植被的分布与变化简图。
(2)结合绘制的简图,分析不同海拔植被变化的原因,理解海
拔差异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3)比较不同坡向(阴坡、阳坡)植被分布高度和长势的差异,理
解坡向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4)小组分工合作,撰写野外考察报告。
【方法指导】
考察报告包括考察目的、参与调查人员及分工、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考察目的
例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
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通过野外考察,
了解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特点。
二、参与调查人员及分工。
三、发现的问题。例如,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发现了哪些现象,或
是出现了哪些问题,是否与理论知识相吻合,如果不相吻
合,其原因有哪些等。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在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恰当的解决措施等。章末提升
材料一: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的结果。
材料二:海北站海拔高,约320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冷季漫长而寒冷,暖季草类植被茂盛。图1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图,图2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CO2量)的日变化图。
【开启思维】
(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
(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原理。
(3)结合图2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影响。
【答案】(1)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2)特征:CO2释放速率从6时开始逐渐增加,14时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时,最低值出现在6时。
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强,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山地植被野外考察
步骤一:选取考察地点
结合自然植被的典型性、交通的便捷性和环境的安全性,尽量选择学习所在地附近自然植被发育、保存较好的中低山或者山丘。
步骤二:搜集相关材料
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考察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相关信息。
步骤三:规划考察路线
根据“便捷、安全、植被具有典型性”的原则,提出可行的路线;应用网络电子地图进行模拟考察,最后确定考察线路。
步骤四:理论依据
1.地形对植被的影响:主要考虑山地的垂直高度、坡地的方位以及山地的倾斜度。
(1)在山地,温度从下向上降低,山愈高,温度愈低;降水在一定范围内有增加的趋势,但超过某一限度(这一高度称为最大降水量高度),降水量又逐渐减少,或者以另一种降水形式出现。
(2)山坡的朝向,如南坡和北坡因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的不同,可以观察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上的差异。
(3)在山地光照和风的条件也有所改变。所有这些变化都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分布和形态。
2.赤道地区山地的理想垂直带谱
步骤五:能力提升、素养升华
(1)绘制考察沿线植被的分布与变化简图。
(2)结合绘制的简图,分析不同海拔植被变化的原因,理解海拔差异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3)比较不同坡向(阴坡、阳坡)植被分布高度和长势的差异,理解坡向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4)小组分工合作,撰写野外考察报告。
【方法指导】
考察报告包括考察目的、参与调查人员及分工、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考察目的
例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通过野外考察,了解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特点。
二、参与调查人员及分工。
三、发现的问题。例如,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发现了哪些现象,或是出现了哪些问题,是否与理论知识相吻合,如果不相吻合,其原因有哪些等。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在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恰当的解决措施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