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碱及其性质-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2碱及其性质-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3-25 11:3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2碱及其性质
一、选择题(共16题)
1.下列变化只含物理变化的是
A.酒精燃烧 B.氢氧化钠固体敞口放置一会儿
C.二氧化碳溶于水 D.浓盐酸挥发
2.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一段时间,质量会减少的是
A.食盐 B.浓硫酸 C.浓盐酸 D.氢氧化钠
3.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蛋白质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氨基酸,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一NH2,具有碱的性质)和羧基(一COOH,具有酸的性质)。氨基酸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A.既能与硫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B.只能与硫酸反应,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C.只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与硫酸反应
D.既不能与硫酸反应,又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B.将氧化铜加入稀硫酸中,产生气泡同时溶液变蓝色。
C.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白烟。
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5.下列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不正确的是(  )
A.室内着火被困,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B.浓碱液溅到皮肤上,立即涂抹稀硫酸
C.发现有人煤气中毒,立即打开门窗、关闭阀门,将中毒人员转移到空气清新处
D.运输硫酸的汽车不慎翻入河中,并产生泄漏,可用生石灰处理河水
6.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金刚石硬度大,可制造钻头
B.镁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可用制作烟花
C.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可制作导线
D.氢氧化钠具有碱性,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7.下列物质的应用中,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稀有气体通电发光 B.洗洁精乳化油污
C.生石灰做食品干燥剂 D.活性炭用于净水
8.实验室保存下列试剂,对其保存方法和理由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浓硫酸保存在密闭的细口瓶中,因为其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B.白磷保存在水中,因为白磷在空气中易自燃
C.浓盐酸保存在密闭的细口瓶中,因为浓盐酸易挥发
D.固体氢氧化钠保存在带橡皮塞的细口瓶中,因为防止与空气接触被氧化
9.下列归纳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物质保存方法及解释 ① 浓盐酸密封保存:防止挥发 ② 白磷在冷水中保存:防止白磷自燃 B 化学与安全: ① 皮肤沾上浓硫酸:先用水冲洗,再涂硼酸溶液 ② 实验时碰倒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扑盖
C 化学与工农业 ① 用焦炭和铁矿石炼铁 ②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 化学与生活 ① 衣服上的油污:可用汽油乳化后洗去 ② 冰箱中的异味:可用活性炭吸附
A.A B.B C.C D.D
10.下列溶液在空气中敞口久置,因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溶液质量减小的是
A.浓盐酸 B.浓硫酸 C.石灰水 D.烧碱溶液
11.下列药品敞口放置在空气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少但没变质的是(  )
A.氯化钠 B.浓盐酸 C.浓硫酸 D.氧化钙
12.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
①浓盐酸;②浓硫酸;③烧碱溶液;④食盐水;⑤澄清石灰水;⑥稀硫酸
A.①⑥ B.②③⑤ C.③⑤ D.②③
13.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广口瓶内装有某种固体,向其中滴加某种液体后,U形管内液面a低于b,不符合上述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A.生石灰和水 B.铁粉和稀盐酸
C.硝酸铵和水 D.氢氧化钠和水
14.如图所示,向装有水的试管中加入某种固体物质后,U型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则加入的固体物质可能是
A.氧化钙 B.蔗糖 C.食盐 D.硝酸铵
15.以下几种气体,可用如图所示装置干燥并收集的有(  )
①H2②O2③CO2④SO2⑤CH4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①②⑤
16.下列归类关系正确的是
A.氢气、氨气、氯气﹣单质 B.氧化镁、水、四氧化三铁﹣氧化物
C.烧碱、纯碱、熟石灰﹣碱 D.生铁、钢、 铜﹣合金
二、综合题(共6题)
17.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力争的排放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释放”,实现碳循环(如下图所示)。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此非常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如下装置探究上述设想的反应原理是否可行。
(1)能证明装置A“释放CO2”的现象是______;
(2)装置B在实验结束撤掉酒精喷灯时的作用是______;
(3)上述反应结束后,小组同学对D中固体成分进行探究,以证明是否“捕捉”到。
【猜想与假设】
D中的固体可能为:Ⅰ、只有氧化钙;Ⅱ、氧化钙与碳酸钙;Ⅲ、只有碳酸钙
【进行实验】
①甲同学从D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为碳酸钙,即猜想Ⅲ成立。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Ⅲ成立,其理由是______。
②乙同学从D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发现气泡产生。乙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只有氧化钙,即猜想Ⅰ成立。丙同学认为乙的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Ⅰ成立,理由是______。
③丙同学认为利用感觉温度变化的方法判断是否有氧化钙不可靠,他用水、酚酞试液和稀盐酸证明了猜想Ⅱ成立。请完成他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入适量的水溶解,过滤,向滤液中滴入酚酞;向滤渣中加入______。 ______;______。 猜想二成立。
(4)通过以上探究,小组同学认为科学家的设想在反应原理上是可行的。该设想的优点有______(填字母序号)。A.原料易得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释放出的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
(5)的利用。①在高温高压下,和可以合成尿素[CO,同时生成水,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与的计量数比______。
②超临界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研究发现超临界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关于超临界流体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18.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工业上煅烧石灰石可制得活性CaO。为测定不同煅烧温度对CaO活性的影响,取石灰石样品分为三等份,在同一设备中分别于800℃、900℃和1000℃条件下煅烧,所得固体分别与等质量的水完全反应,测得反应液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_____
A CaO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
B 实验中涉及到的反应类型有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C 由图可知,800℃煅烧所得CaO活性最高
D 要得出正确结论,煅烧时还需控制的条件是煅烧的时间相同
(2)工业用石灰石浆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并制取石膏(主要成分为硫酸钙)。简易流程如下图,主要的反应为:2CaCO3+2SO2+O2==2CaSO4+2X。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 _____ ,硫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的变化为 _____ 。
②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主要为了 _____ (填序号)。
A 减缓温室效应 B 减少酸雨形成 C 防止破坏臭氧层
③请你列式计算:按上述方法处理2000吨废气中的二氧化硫,至少需要含5吨碳酸钙的石灰石浆参加反应。求废气中二氧化硫的质量分数。 _____
19.(1)我国的海岸线长达32万千米,海洋专属经济区幅员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十分远大。下图是利用海洋中的物质,制取纯碱和镁的流程图
①纯碱的名称是______,其水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_____
②下列有关过程③中能量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选项序号)。
A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潮汐能转化为化学能
(2)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镁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烧杯中固体物质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A点处的溶质是____(填化学式)。
②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______。
20.(1)从a氮气、b金刚石、c石墨、d氢气、e 甲烷、f一氧化碳、g干冰七种物质中,选择与下列叙述相对应的物质的字母序号,填写在空白处。
①最清洁的燃料_____; ②可做电极的非金属单质_____。
③用作人工降雨剂的是_____;④可以用来裁玻璃、切割大理石的是_____。
⑤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的气体_____。
(2)现有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将它们分成两组:一组为一氧化碳、氢气、甲烷; 另一组为二氧化碳。其分组的依据是_____:(可能有一个或多个答案)
①是否为气体 ②是否有可燃性 ③是否为化合物 ④是否为单质
(3)能鉴别CO和CO2的方法有:_____(可能有一个或多个答案)。
①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②分别点燃
③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④分别通入灼热的氧化铜
21.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NaOH的变质程度
[研究方案]先称取13.3g的NaOH样品(杂质为Na2CO3),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根据生成CO2的质量测定Na2CO3的质量。从而进一步确定样品中NaOH的变质程度。
[解决问题]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填写下表:(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面一位)
Na2CO3的质量/g _____________
变质NaOH的质量/g _____________
NaOH的变质程度(用质量分数表示) _____________
[继续探究]计算实验过程中与NaOH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_____________。
[发现问题]根据“与NaOH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对照图像,你发现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碳酸钠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如制造玻璃、造纸和纺织等。
(1)碳酸钠俗称苏打或____。如图为侯氏制碱法的流程图,通过步骤I后得到的悬浊液中有小苏打(在该溶液中难溶)和一种氮肥,请写出步骤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上述过程中得到的氮肥遇碱会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______(填化学式),该气体能使_____;从流程图中可得出小苏打的一条化学性质是_____。
(2)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容易变质生成碳酸钠,现有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的氢氧化钠溶液,其中溶质的成分可能是:猜想①:NaOH;猜想②:Na2CO3;猜想③:_____。请设计实验证明猜想③正确。(写出相关的步骤和现象)________
(3)某海洋化工集团生产的碳酸钠产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其产品包装袋上标明:碳酸钠≥96%。为测定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取11.0g碳酸钠样品放入烧杯中,称得烧杯及所盛碳酸钠样品的总质量为158.0g,然后向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充分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反应时间/min 3 6 9 12
烧杯及所盛物质的总质量/g 255.8 254.0 253.6 253.6
请你据此分析计算,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是、否)符合标准。(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酒精燃烧,有二氧化碳、水生成,是化学变化;
B、氢氧化钠固体敞口放置一会儿,氢氧化钠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潮解,是物理变化,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生成碳酸钠和水,有化学变化;
C、二氧化碳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有化学变化;
D、浓盐酸挥发,是盐酸的溶质氯化氢挥发到空气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故选D。
2.C
【详解】
物质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如果质量减少,原因之一是物质具有挥发性,再就是变质后质量变小,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氢氧化钠变质后质量变大,故选C
3.A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氨基酸具有氨基,而氨基有碱性,所以氨基酸能和酸反应,同时氨基酸又具有羧基,羧基具有酸性,所以氨基酸也可碱发生反应,所以氨基酸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故选A
4.D
【详解】
A、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无明显现象,错误;B、将氧化铜加入稀硫酸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错误;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错误;D、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的是氢氧化铜沉淀,故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蓝色的沉淀,正确。故选D。
5.B
【详解】
A、室内着火被困,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气体,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浓碱液溅到皮肤上,立即涂抹硼酸(弱酸性),不能用稀硫酸(强酸性),有腐蚀性;故选项错误,但不符合题意;
C、发现有人煤气中毒,立即打开门窗、关闭阀门,将中毒人员转移到空气清新处;故选项正确,但不符题意;
D、运输硫酸的汽车不慎翻入河中,并产生泄漏,可用生石灰处理河水,生石灰遇水产生氢氧化钙,能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故选项正确,但不符题意;
故选:B。
6.D
【详解】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造钻头,不符合题意;
B、镁燃烧时,可发出耀眼白光,故可用于制作烟花,不符合题意;
C、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于制作导线,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通常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详解】
A、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是利用不同的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洗洁精乳化油污,是利用洗洁精能将大的油珠分散成无数小的油滴随水流走的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生石灰做食品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此选项符合题意;
D、活性炭用于净水,是利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的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D
【详解】
A、浓硫酸具有较强的吸水性,所以应储存在密闭的细口瓶中,选项正确;
B、白磷易自燃,应隔绝空气,所以储存在水中,以防自燃,选项正确;
C、浓盐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所以应密封保存在细口瓶中,选项正确;
D、固体氢氧化钠能与玻璃反应,为防止玻璃瓶塞与氢氧化钠反应后不易打开,所以应该用橡皮塞密封保存在广口瓶内,选项错误,故选D。
9.A
【详解】
A、浓盐酸密封保存:防止挥发;白磷在冷水中保存:隔绝空气,防止白磷自燃,正确;
B、皮肤沾上浓硫酸:先用水冲洗,再涂3%~5%的碳酸氢钠溶液,实验时碰倒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扑盖,错误;
C、炼铁的原料有焦炭、铁矿石、石灰石等,熟石灰是一种碱,能与酸反应,所以可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错误;
D、汽油溶解油污,不是乳化作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错误;
故选A。
10.C
【详解】
A、浓盐酸易挥发,导致溶液的质量减小,但未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浓硫酸易吸水,导致溶液的质量增大,故B错误;
C、石灰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溶液中增加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减少的碳酸钙沉淀的质量,因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溶液的质量减小,故C正确;
D、烧碱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溶液增加二氧化碳的质量,故D错误。
故选C。
11.B
【详解】
A、氯化钠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基本不变,不符合题意;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质量减小,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没有变质,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使质量变大,不符合题意;
D、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质量变大,且有新物质氢氧化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已经变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D
【详解】
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溶液质量减少,说法不正确;
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会使溶液质量增加,说法正确;
③烧碱(氢氧化钠)溶液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钠,质量增加且会变质,说法正确;
④食盐水,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不变,说法不正确;
⑤澄清石灰水敞口放置于空气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每反应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生成100份质量的碳酸钙沉淀,因此使溶液质量减小,说法不正确;
⑥稀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不变,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3.C
【分析】
若U形管内液面a低于b,则广口瓶内应该放出气体或放热,由于产生气体和放热均使瓶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导致液面a低于b,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
A、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符合实验现象;
B、铁粉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并放出大量的热,符合实验现象;
C、硝酸铵和水溶解,吸热,不符合实验现象;
D、氢氧化钠和水溶液,放出大量的人,符合实验现象。
故选C
14.A
【详解】
A、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则U型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符合题意;
B、蔗糖溶于水时温度变化不大,瓶中的气体体积几乎不变,则U型管两侧液面相平,不符合题意;
C、食盐溶于水时温度变化不大,瓶中的气体体积几乎不变,则U型管两侧液面相平,不符合题意;
D、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瓶中的气体受冷收缩,装置内压强减小,则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右侧液面下降,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C
【详解】
①氢气不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能被其干燥,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使用的是向下排空气法,故①正确;
②氧气不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能被其干燥,但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使用的是向上排空气法,故②错误;
③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被碱石灰干燥,故③错误;
④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被碱石灰干燥,故④错误;
⑤甲烷不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能被其干燥,且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使用的是向下排空气法,故⑤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正确的为①⑤,故选:C。
16.B
【详解】
A、氢气、氯气属于单质,氨气属于化合物,故A错;
B、氧化镁、水、四氧化三铁都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故B正确;
C、烧碱(氢氧化钠)、熟石灰(氢氧化钙)属于碱,纯碱(碳酸钠)是由金属阳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C错;
D、生铁、钢都属于合金,铜是单质,属于纯金属,故D错。
故选B。
17.(1)C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装置A中热的试管内,炸裂瓶底
(3)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出现白色不溶物 即使有碳酸钙,加入的少量稀盐酸先消耗氢氧化钙,不会出现气泡 足量的稀盐酸 溶液变红 有气泡产生
(4)ABC
(5) 1:2 BD##DB
【解析】
(1)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能证明“释放CO2”的现象是C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C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
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后A装置内的压强变小,所以装置B的作用是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装置A中热的试管内,炸裂瓶底,故填: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装置A中热的试管内,炸裂瓶底。
(3)
①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也可能出现不溶物,所以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III成立,故填: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出现白色不溶物。
②丙同学认为乙的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1 成立,理由是加入的少量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钙反应,因此即使有碳酸钙,也没有气泡产生,故填:即使有碳酸钙,加入的少量稀盐酸先消耗氢氧化钙,不会出现气泡。
③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呈碱性,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取样,加入适量的水溶解,过滤,向滤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再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所以可以证明猜想Ⅱ成立,故填:足量的稀盐酸溶液;变红;有气泡产生。
(4)
根据流程图可知:反应原料是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利用太阳能,因此有原料易得且可循环利用,充分利用太阳能的优点,且释放出的CO2可作为重要资源加以利用,故填:ABC。
(5)
①反应物是CO2和NH3生成物是CO (NH2)2和H2O,所以该化学方程式为:,所以参加反应的CO2与NH3的分子个数比是1:2,故填:1:2。
②A、该物质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选项A错误;
B、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与二氧化碳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似,选项B正确;
C、分子始终在不断运动,选项C错误;
D、超临界CO2流体是溶解能力强的绿色环保溶剂,可取代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选项D正确。
故填:BD。
18. B、C CO2 +4→+6 B 0.16%
【详解】
(1)A、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故A正确;
B、碳酸钙高温分解属于分解反应,氧化钙和水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B错误;
C、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900℃时所得CaO活性最高,故C错误;
D、要得出正确结论,煅烧时还需控制的条件是煅烧时的时间,故D正确。
故选B。
(2)流程中石灰石加水制成石灰石浆的目的是便于吸收二氧化硫,根据2CaCO3+2SO2+O2═2CaSO4+2x可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每个x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所以x是二氧化碳.化学式是:CO2;
硫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为+4,反应后为+6,反应前后的变化为由+4变为+6;
(2)A、温室效应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形成的,与二氧化硫的排放无关,故选项错误.
B、煤等燃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溶于水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与二氧化硫的排放有关,故选项正确.
C、臭氧层破坏是含氟制冷剂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与二氧化硫的排放无关,故选项错误.
(3)设废气中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则
解得:x=3.2t
废气中SO2的质量分数= ×100%=0.16%
答案:(1)便于吸收二氧化硫;CO2,由+4变为+6;(2)B;(3)废气中SO2的质量分数为0.16%.
19. 碳酸钠 红色 B MgCl2 157.6g
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氢氧化镁的质量为x
解得:x=11.6g,
故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1.6g+146g=157.6g;
答: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57.6g。
【详解】
(1)①纯碱的名称是碳酸钠,其水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填:碳酸钠;红色;
②过程③为电解氯化镁溶液制取镁,所以能量转化为: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填:B;
(2)①氢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从图中看到当加入稀盐酸146g时,氢氧化镁恰好完全反应,则A点时,氢氧化镁未全部反应,溶液中加入73g稀盐酸,稀盐酸全部参加反应,故溶液中溶质为:MgCl2,故填:MgCl2;
②见答案。
20. d c g b f ② ①②③④
【详解】
(1) ①最清洁的燃料是氢气;②可做电极的非金属单质石墨;③用作人工降雨剂的是干冰;④可以用来裁玻璃、切割大理石的是金刚石;⑤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的气体是一氧化碳;(2) 现有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将它们分成两组:一组为一氧化碳、氢气、甲烷; 另一组为二氧化碳。其分组的依据是是否有可燃性;(3)能鉴别CO和CO2的方法有: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溶液变红,一氧化碳不能;分别点燃: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分别通入灼热的氧化铜:一氧化碳能把氧化铜中的铜置换出来,二氧化碳不能。
21. 5.3 4 33.3% 50g 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HCl并非立即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详解】
解:由图示可知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设生成2.2g二氧化碳时需要的碳酸钠质量是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2.2g
x=5.3g
则由碳酸钠的质量为5.3g,设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2NaOH+CO2═Na2CO3+H2O
80 106
y 5.3g
=4g
则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为×100%=33.3%;
[继续探究]没变质氢氧化钠质量为13.3g-5.3g=8g
设参加反应氯化氢的质量为z
NaOH+HCl=NaCl+H2O
40 36.5
8g z
z=7.3g;
盐酸的质量= =50g;
[发现问题]根据图形可以看出NaOH被完全中和后(盐酸量为50g),滴加盐酸,为什么没有立即产生CO2气体。
22. 纯碱 NaCl+H2O+CO2+NH3=NaHCO3↓+NH4Cl NH3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受热易分解 NaOH和Na2CO3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静置,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猜想③正确 是
【详解】
(1)碳酸钠俗称苏打或纯碱;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和氨气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H2O+CO2+NH3=NaHCO3↓+NH4Cl;氯化铵遇碱会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化学式为:NH3;氨气易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故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由步骤Ⅲ可知,小苏打的一条化学性质是:受热易分解;
(2) 猜想①没有变质,为NaOH;猜想②全部变质,为Na2CO3;故猜想③为部分变质,为NaOH和Na2CO3;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静置,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猜想③正确;
(3)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158.0g+100g-253.6g=4.4g
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x=10.6g
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100%=96.4%>96%
所以该产品符合标准。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