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湘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第2课《变形的魅力》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在于从生活现象中发现事物变形及从美术现象中探寻组织变化的趣味性与创造性,由此引入美术创作中的变形及变形及表现手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注重观察生活、善于利用生活现象开拓创新思维的学习习惯。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画变形人物画”与“画局部重复的黑白画”及“画局部重组的想象画”等学习活动,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活动一是画变形人物画,学习活动借助生活中的各种变形形象,使学生关注到事物的变形。在画人物变形画的过程中,认识美术创造表现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教材编排了苏州千灯镇水中倒影、玻璃幕墙里的映像等建筑变形图片,还有哈哈镜中的和用电脑软件处理的人物变形图片等,给学生和教学活动提供了多样的观察途径,关键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现象中物像变形的趣味性,发现事物变形的规律:或左右扭曲变形,或向内压缩变形,或者是向外拉伸变形等。
学情分析:
该年级段学生特别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养成教育,循循善诱,结合多环节、多层次的体验、尝试、思维训练等方法来集中其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绘画能力、认知能力等。学习规则和写实模仿是本年级段学生美术学习的主要内容。此阶段是特定的艺术观与模仿人或事物相联系的形成时期,更重要的还是通过美术活动触发情意表现需求的情感成长、纯艺术审美观的萌芽期。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变形画的表现方法,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变形现象,认识美术创造表现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2.使学生能善于观察与发现,提升观察与思维的品质,发现想象与个性化创造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现象中物象变形的趣味性,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与掌握人物变形的基本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体现变形的个性和趣味性。
教学准备: 范品、光盘。学生准备卡纸、剪刀、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激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非常奇妙的图片。这是一张什么图片?(水中倒影)水中倒影怎么了?再看这张玻璃幕墙上的映射发生了什么变化?在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变化?
揭示课题:变形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欣赏、感悟为学生创设一个奇妙而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方法探讨
观察哈哈镜变形的现象
1.小实验照哈哈镜
每位学生一张光盘,挤压光盘自制小哈哈镜,观察照哈哈镜时面部变形的现象,体验照哈哈镜的乐趣。
2.课件出示图片观察各种变形现象,请学生说一说这几幅图中的人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小结:第一幅图中整个人都扭曲了,看起来像什么形状 我们就叫它(根据学生回答)什么变化。
第二幅人物的头和脚都变的很大而腰变得很细看起来像什么形状?我们就叫它(根据学生回答)什么变化。
第三幅人物的腰很粗,看起来像什么形状 我们就叫它(根据学生回答)什么变化。
3.问题探究,课件出示连一连:哪种变形的方法更适合表现下列形象?
4.分析大师作品,课件出示爱德华.蒙克的作品《呐喊》。这幅画用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什么变化?这幅画给我们什么感觉?
5.老师出示范品,老师这儿有一张自画像这张自画像很特别,是老师对着哈哈镜画的。
(1)老师这张自画像用了什么变形方法?
(2)小组讨论:老师这张自画像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教师小结:先剪出哈哈镜的形状,然后描绘人物的外形,添加细节
出示学生作品,让学生欣赏并把他们归类到各种变形方法中。
(设计意图:通过小实验、观察图片、小组讨论,了解变形的规律,掌握变形的基本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三、自由创作
1.课件出示活动要求,根据哈哈镜变形的方法画出哈哈镜中的自己,注意人物要撑满哈哈镜。
2.课件播放音乐,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营造轻松愉悦的创作环境,及时发现学生在表现技术上的存在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
四、作业展评
1.自评:谁愿意来介绍自己的作品?(从变形的方法和描画想法)
2.他评:你认为谁在哈哈镜中最快乐,最有趣?
3.教师总评。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表现活动,整体有效的反馈。进一步巩固变形的表现方法。)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欣赏各类变形美术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各类变形美术作品,提升对变形方法应用的认识。培养善于观察、发现、创造的能力。)
板书设计:
波
沙漏 形变化
橄榄
教学反思:本课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形象直观;运用ps制作人物的各种变形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很快掌握了变形的规律和变形的基本表现方法。
还巧妙地利用光盘自制了小哈哈镜,让学生体验了一把哈哈镜的感觉,虽然哈哈镜有点小,但是让学生观察了面部变形的现象,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乐趣。学会善于利用身边事物,勤动手动脑的习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创作表现积极,作业完成效率高、效果好。
老师在指导五官变形这个环节不够深刻到位,使得学生作品面部变形不够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