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3 最后一次讲演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署假(shǔ) 蛮横(héng) 骄傲(ào) 黎明(lí)
B.污篾(miè) 恐怖(bù) 屠杀(tú) 卑鄙(bì)
C.悲愤(fèn) 卑劣(liě) 究竞(jìng) 疯狂(fēng)
D.捶击(chuí) 赋予(fù) 毁灭(huǐ) 势力(sh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感彩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
B.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
C.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D.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3.本文标题中的“最后”一词的具体含义是( )
A.闻一多是当天讲演的人中最后一个讲演的。
B.李公朴先生讲演过了,后来闻一多先生又讲演。
C.李公朴先生讲演被杀害,闻一多先生讲演又被杀害了。
D.这是闻一多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B.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C.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D.“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
二、提升题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B.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
C.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D.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昆明人民趋之若鹜,群情激愤!
6.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B.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C.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D.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B.走进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C.我们的先辈们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大交流时代。
D.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三、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去年“一二 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的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
8.文中为什么说李先生被杀是昆明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答:
9.“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中的“黑暗”“光明”分别指的是( )
A.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人民解放
B.列强的殖民统治 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C.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实现三民主义
D.列强的殖民统治 人民解放
10.从句式或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①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答:
②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答:
11.简析下面语句中人称变化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答:
13 最后一次讲演
1.答案 D A.署→暑,横hèng。B.篾→蔑,鄙bǐ。C. 劣liè,竞→竟。
2.答案 B “骄傲”在这里是褒义词,“诬蔑”“无耻”“偷偷摸摸”都是贬义词。
3.答案 D 解答此题,应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背景。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这一演讲,当天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4.答案 A 句中虽有疑问词“为什么”,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句,而是感叹句,故应将末尾的问号改为叹号。
5.答案 D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 (含贬义)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6.答案 A A项是感叹句,其他三项是反问句。
7.答案 A B.语意重复,“停下脚步”与“驻足”意思重复,删其一即可。C.搭配不当,“开启”应修饰“人类文明史的大交流时代”;“开辟”应修饰“丝绸之路”。“开启”与“开辟”互换位置。D.关联词搭配不当,可将“即使……但……”改成“即使……也……”或 “虽然……但……”。
8.答案 其一,李公朴无罪而遭毒手,足见反动派卑劣无耻;其二,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打杀,只会偷偷摸摸地暗杀,更见其卑劣无耻;其三,杀了人,为推脱罪责,反造谣污蔑,嫁祸于共产党,最见其卑劣无耻。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快速阅读选文,迅速找到答题区域。选文开门见山指出“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接下来的内容就是阐述这件事为什么是“最卑劣最无耻”的,答题区域在选文第一、二段,其中的关键句子有:“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根据这些关键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9.答案 A 解答本题应联系写作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协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所以这句话中的“黑暗”指的是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光明”指的是人民解放。故选A。
10.答案 ①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用了三个“无耻”,一个比一个语气重,从斥责到控诉,很有鼓动性。
②运用反问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使感情表达更强烈,更震撼人心。
解析 题干提示从句式或修辞的角度赏析,解答时就应首先判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看句式特点,然后根据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作答。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答题模板是:这个句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如果句式上很有特点,要看是什么句式。陈述句语气平稳;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使感情更强烈(或使观点更鲜明);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使用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使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增强了气势;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增强了语言的灵动性。
11.答案 “他们”是第三人称,句中用“他们”,是向听众揭露敌人外强中干的本质。接着用第二人称“你们”,正面谴责敌人,体现了演讲者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 把句子放在全文中体会人称变化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本文依据表达特定感情的需要,人称不断变化。对敌人正面斥责,用“你们”,显示演讲者的毫不畏惧。向听众揭露敌人罪行或揭穿他们用心时用“他们”,流露出演讲者极端的愤怒和轻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