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学情评估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Ca-40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场所挂的图标与“消防安全”不相符的是( )
2.下列灭火原理与“釜底抽薪”相同的是( )
A.锅内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C.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灭火
D.地面上的油着火用沙土盖灭
3.在制取氢气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4.下列有关生活、环境、能源、资源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加速石油、煤炭的开采,快速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等气体引起的
C.用压缩天然气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燃料,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D.氢气是21世纪的理想能源
5. 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必须严禁烟火
B.在有明火的区域内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隔绝氧气而灭火
D.发现家中天然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6.化学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图为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绿色能源
B.任何条件下都可实现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C.氢气燃烧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热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氢氧燃料电池把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7.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8.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①白磷不燃烧 ②白磷不燃烧 ③白磷不燃烧 ④白磷燃烧
A.对比①③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接触氧气
B.对比①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可燃物
C.对比③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本实验用盘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替代白磷,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
9.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验证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B.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 C.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D.检验氢气的纯度
10.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采用图1装置对可燃性粉尘爆炸进行探究,爆炸的剧烈程度可用产生的最大压力来衡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图3可知,一定范围内降低可燃性粉尘的浓度可防止爆炸
B.根据图2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大
C.该实验中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不同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D.该实验中若容器无盖,可燃性粉尘也会爆炸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卷共6题,共60分。
11.(8分)《燔石》中介绍了“烧石成灰”的方法:将煤饼和石灰石隔层垒堆,木材放在最下方,通过烈火灼烧即可制成生石灰(如图所示)。同时,也介绍了生石灰的用法:“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注释:“沃”:浇)
(1)从能源角度分析,煤属于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从燃烧条件分析,“铺薪其底”中置于最底层的木材对煤饼燃烧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原理角度分析,写出煅烧石灰石制得生石灰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生成物角度分析,“久自吹化成粉”,生石灰久置于空气中形成的“粉”,其成分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能量角度分析,“急用者以水沃之”,生石灰与水的反应是将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12.(10分)化石燃料燃烧为人类提供了火。
(第12题图1)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充分燃烧天然气和煤各1 kg产生CO2和SO2的质量如图所示。政府推广“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由如图分析可知实施该项举措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科学家采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被封存的CO2有许多用途,如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
(第12题图2)
①“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缓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加剧。
②将CO2含量高的气体吹入足量NaOH溶液中来“捕捉CO2”,生成碳酸钠和水。试写出“捕捉室”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CO2压入地下的过程中,若CO2进入地底蓄水层,会影响水质。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被封存起来的CO2(干冰)可用于物品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8分)浙大团队利用“分子围栏”解决甲烷高效变甲醇的难题,成果刊登在国际顶级杂志《科学》。
(1)甲烷是____________(填一种化石燃料)、可燃冰和页岩气等的主要成分。
(2)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70 ℃和高效催化剂的作用下,甲烷转化成甲醇(CH3OH)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已知:只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简称为烃。图中____________(填名称)属于烃类。
②甲醇分子中C、H、O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_____.
③利用该项技术将甲烷转化为甲醇,转化率达17.3%是当前国际最高水平。若16 t甲烷参加反应,获得甲醇的最大质量约为____________t(结果保留至0.1)。
④若将图中的三种物质依序排列:H2、CH4、CH3OH,该排序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14.(12分)为消除电动车充电起火的安全隐患,漳州市推进了消防设施改造和电动车充电桩建设。如图是某小区的充电点分布图。A~E代表初中阶段常见的物质,“→”表示物质间能转化。A、B、D均为气体,B是一种气体单质,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E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1)请写出A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3)反应②体现D的化学性质为____________。
(4)分别写出反应①、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6分)燃烧是人类利用的较古老的化学反应之一。兴趣小组同学对燃烧展开系列探究。
(第15题图1)
探究一:燃烧的发生
(1)兴趣小组同学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待蜡烛燃烧熄灭后,向上抽动燃烧匙,使白磷露出水面,白磷立即燃烧。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白磷露出水面后才燃烧,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白磷的着火点约为40 ℃,熔点约为44 ℃,实验条件下的液态白磷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且难以透过滤纸,尝试分析:燃烧匙底部打孔并垫上滤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思:蜡烛燃烧熄灭后的密闭钟罩内,白磷仍能燃烧,从“物质燃烧所需氧气的最低浓度”的角度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火灾的逃生
(4)知识回顾:图乙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烧杯内低处蜡烛先熄灭,则CO2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图丙装置模拟建筑火灾现场,在封盖容器底部放置2根高低不同的蜡烛,在烛芯附近放置O2传感器(见a1、a2)和CO2传感器(见b1、b2)。点燃蜡烛后迅速封盖,采集相关数据,实验结果如图丁、图戊所示。
(第15题图2)
①由图丁可知:蜡烛熄灭时容器各处O2含量均未降至0,由此你对“燃烧”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图戊可知:温度较高时,高处CO2的浓度较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发生建筑火灾时,下列逃生方法较合理的是____(填字母)。
a.匍匐前进 b.直立行走
16.(6分)在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制成供居民采暖用的“环保煤”,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轻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环保煤”燃烧时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mSO2+O2===nCaSO4,请回答下列问题:
(1)m的值是________。
(2)若煤厂一次共加入含氧化钙80%的生石灰70 t,则理论上最多可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
1.C 2.C 3.A 4.A 5.B 6.B 7.D
8.C 点拨: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A.分析实验图示可知,对比①③不能说明燃烧的条件,A错误;B.分析实验图示可知,①④中有两个变量,对比①④说明燃烧的条件,B错误;C.分析实验图示可知,对比③④不能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正确;D.铁丝的着火点高于热水的温度,则本实验用盘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替代白磷,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D错误。
9.C
10.A 点拨:A.根据图3可知,一定范围内降低可燃性粉尘的浓度,最大压力减小,可防止爆炸,A正确;B.根据图2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小,最大压力越大,爆炸威力越大,B错误;C.该实验中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不同,可燃性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程度不同,爆炸程度不同,对实验结果有影响,C错误;D.该实验中若容器无盖,那么反应就不是在有限空间内进行的,可燃性粉尘可能不会爆炸,D错误。
第Ⅱ卷
11.(1)不可再生
(2)利用木材燃烧放热,使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
(3)CaCO3CaO+CO2↑
(4)CaO、Ca(OH)2、CaCO3
(5)化学;热
12.(1)煤、石油和天然气
(2)保护环境
(3)①温室效应
②CO2+2NaOH=== Na2CO3+H2O
③CO2+H2O === H2CO3
④干冰升华吸热降温,同时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
13.(1)天然气
(2)CH4+2O2CO2+2H2O
(3)①甲烷 ②1 ∶4 ∶1 ③5.5
④每个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目递增
14.(1)灭火 (2) CaCO3 (3)可燃性
(4)2C+O22CO;H2CO3===CO2↑+H2O
15.(1)4P+5O22P2O5;与氧气接触
(2)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防止液态白磷进入水中
(3)蜡烛燃烧所需氧气的最低浓度比白磷高
(4)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5)①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达到一定浓度 ②温度较高时,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小,上升;a
点拨:(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白磷露出水面后才燃烧,是因为白磷露出水面后,与氧气接触。(2)燃烧匙底部打孔并垫上滤纸的原因: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防止液态白磷进入水中。(3)蜡烛燃烧熄灭后的密闭钟罩内,白磷仍能燃烧,从“物质燃烧所需氧气的最低浓度”的角度可得出的结论是蜡烛燃烧所需氧气的最低浓度比白磷高。(4)知识回顾:图乙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烧杯内低处蜡烛先熄灭,则CO2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5)①由图丁可知:蜡烛熄灭时容器各处O2含量均未降至0,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达到一定浓度。②由图戊可知:温度较高时,高处CO2的浓度较大,其主要原因是温度较高时,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小,上升,因此,发生建筑火灾时,逃生方法较合理的是匍匐前进。
16.(1)2
(2)解:设理论上最多可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
含氧化钙80%的生石灰70 t中,氧化钙的质量为70 t×80%=56 t。
2CaO+2SO2+O2===2CaSO4
112 128
56 t x
= x=64 t
答:理论上最多可吸收64 t二氧化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