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5张PPT。第二章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2.1 消化吸收的概念
2.2 消化系统与功能
2.3 食物的消化
2.4 营养物质的吸收本章学习的目的与要求了解人体消化和排泄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和功能
掌握食物及营养素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基本过程食物在体内的过程食物营养素在体内的消化与代谢过程就是其完成生理功能的过程
食物在人体内经过主要有
(1)消化与吸收
(2)运输与分布
(3)代谢
(4)排泄
2.1 消化吸收的概念消化:
人体摄入的食物必须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进入体内,这种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吸收:
食物经消化后,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被机体细胞所利用。
不被吸收的残渣则由消化道末端排出体外。 消化系统与营养的关系 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由于分子比较大,必须在消化道内借消化液中所含的酶催化水解成小分子后才能被肠壁细胞所吸收。
食物的消化、吸收和食物残渣的排泄过程是在消化系统内完成的。
正常成年人每天摄入的食物和液体约3000克,每年平均进食量1吨。60吨/一生
2.2 消化系统与功能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道:食品通过的管道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和肛门
2)消化腺
胃腺、小肠腺(存在于消化道的管壁内)
唾液腺、肝、胰腺(存在于消化道外)消化腺唾液是由口腔内唾液腺分泌的一种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其中水分占99%,无机物有钾、钠、钙、氯、氨等;有机物有粘液蛋白、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等.胃液是由粘液、盐酸、胃蛋白酶等组成.肝脏分泌的胆汁是由胆盐、胆色素、胆固醇等组成.其中
胆盐是一种极性分子,能够对肠内的脂肪滴起乳化作用胰液是由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脂酶、核酸酶等.小肠液是由肽酶、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酶等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口腔:牙齿、舌、唾液腺。主要为机械性消化,少量化学消化
咽与食道:食物通道
胃:内有胃液。杀菌、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有胰液、胆汁、小肠液。化学性消化的主要部位。碳水化合物、蛋白与脂肪的分解。
大肠:内有细菌。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对未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蛋白与脂肪的分解
(一)口腔切牙尖牙磨牙腮腺舌下腺颌下腺1.牙齿
2.舌
3.唾液腺1)唾液的成分pH6.6-7.1
主要成分
水分约占99.5%
有机物主要为黏液蛋白,还有唾液淀粉酶、溶菌酶
少量无机盐(Na+、K+、Ca2+、Cl-、HCO3-及微量CNS-)
少量气体如N2、O2和CO2等
正常人日分泌唾液1-1.5L。
2)唾液的作用湿润与溶解食物并刺激味蕾引起味觉;
清洁和保护口腔的作用;
唾液中粘蛋白可使食物粘合成,便于吞咽;
唾液淀粉酶可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
(二)咽与食道咽位于口腔的后方,下端通过喉与气管和食道相连,是食物与空气的共同通道。
当吞咽食物时,咽后壁前移,封闭气管的开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而发生呛咳。
食道上与咽相连,下与胃相接,是食物进入胃的通道(三)胃胃位于左上腹,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其上端通过贲门与食道相连,下端通过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胃液的成分及作用纯净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0.9-1.5)
主要成分
1)胃酸
2)胃酶
3)粘液
4)内因子1)胃酸:由胃腺壁细胞分泌,只有胃中才有此酸性分泌液。
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造成适宜的酸性环境,以利水解蛋白质;
抑制和杀灭胃内细菌的作用;
胃酸进入小肠后能刺激胰液和小肠液的分泌,并引起胆囊收缩排出胆汁;
胃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Fe2+、Ca2+的吸收;
造成蛋白质变性,使其更容易被消化酶所分解。2)胃蛋白酶:胃液中的主要消化酶
主细胞分泌出来时为无活性的蛋白酶原,在HCl作用下被激活(最适pH2)
能将蛋白质进行初步水解,形成蛋白胨3)黏液: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和胃腺中的黏液细胞分泌。
主成分是糖蛋白,其次为粘多糖等大分子。
在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表面常覆盖一层黏液,弱碱性,可中和HCl和减弱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故可保护胃黏膜,使其免于受到HCl和蛋白酶的消化作用。
黏液还有润滑作用,可减少胃内容物对胃壁的机械损伤,对胃有保护作用。 4)内因子
由壁细胞分泌,可以和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体,可保护B12在被运送到回肠的过程中不被消化酶破坏,还有促进回肠上皮细胞吸收维生素B12的作用
(四) 小肠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在此,食物受胰液、胆汁及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和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
小肠位于胃的下端,长约4米,从上到下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十二指肠长约25cm,在中间偏下处的肠管稍粗,称为十二指肠壶腹,该处有胆总管的开口,胰液及胆汁经此开口进入小肠,开口处有环状平滑肌环绕,起扩约肌的作用,称为Oddi扩约肌,防止肠内容物返流入胆管
空肠与回肠相互延续,没有明显的分界。小肠的肌肉也是由环状肌和纵状肌组成,其舒张和收缩形成了小肠的运动
进入小肠的消化液(1)胆汁
(2)胰液
(3)小肠液
(1)胆汁的成分及作用成分:
胆盐、胆色素、脂肪酸、磷脂、胆固醇及粘蛋白等
无机物除水外,有Na+、K+、Ca2+、HCO3-
胆汁pH7.4左右
一般认为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作用:
激活脂肪酶;
为脂肪的乳化剂;
与脂肪的分解产物,如游离脂肪酸、甘油一酯等结合成水溶性复合水溶性复合物,促进了脂肪的吸收;
通过促进脂肪的吸收,间接帮助了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2)胰液的成分及作用成分:
是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7.8-8.4
主成分有NaHCO3和各种消化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
作用:
对食物的消化有重要作用
胰液含大量NaHCO3能中和由胃进入小肠的盐酸,使肠内保持弱碱性环境,以利肠内消化酶的作用
有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
(3)小肠液的成分及作用成分:
pH7.6,呈弱碱性
成人分泌1-3L/d
小肠中除含多种粘蛋白、肠激酶外,还含多种消化酶(氨基肽酶、α-淀粉酶、麦芽糖酶、乳糖酶、蔗糖酶等)
此外还常混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和微生物等
作用:
进一步分解肽类、二糖和脂类使其成为可被吸收的物质
如蔗糖酶分解GF;麦芽糖酶分解麦芽糖;乳糖酶分解乳糖
(五) 大肠人类的大肠内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
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吸收水分,大肠还为消化后的食物残渣提供临时储存场所
大肠中物质的分解多是细菌作用的结果
某些细菌可以利用肠内较为简单的物质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更多的细菌是对食物残渣中未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脂与脂肪的分解,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大多对人体有害
大肠内的细菌活动大肠中的细菌来自于空气和食物,它们依靠食物残渣而生存,同时分解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分解产物大部分对人体有害,有的可以引起人类结肠癌
蛋白质首先被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或是再经脱羧产生胺类,或是再经脱氨基形成氨。它们可进一步分解产生苯酚、吲哚、甲基吲哚和硫化氢等
碳水化合物可被分解产生乳酸、醋酸等低级酸,脂肪则被分解产生脂肪酸、甘油、醛、酮等3. 大肠液的成分及作用成分:
pH8.3-8.4
黏液蛋白、细菌
作用:
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
含酶很少,没有明显的消化作用。大肠内容物主要受细菌的分解作用
细菌所含的酶能使食物残渣与植物纤维素分解。对糖类和脂肪进行发酵式分解,蛋白质进行腐败式分解
正常情况下,机体一方面通过肝脏对这些毒物进行解毒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大肠将这些毒物排出体外
大肠内细菌还能合成少量Vk和某些VB族。其中一部分可被人体吸收,对机体的营养和凝血有一定生理意义。
2.3 食物的消化消化对象:
蛋白质
脂类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消化方式:
机械消化
化学消化
消化方式机械性消化**:通过机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块磨碎成为小块,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参与机械消化的组织与器官有牙齿、舌、胃与小肠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及消化酶的作用把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叫化学性消化。化学消化是食物消化的终点,经过化学消化,食物成分变成为能通过生物膜的小分子物质
口腔:唾液中含有一定的唾液淀粉酶,能将食物中的淀粉进行简单分解,但这种作用较弱,而且和食物在口腔中的停留时间有关
胃: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食物中的蛋白质可以进行简单分解。由于胃蛋白酶只分解含硫氨基酸之间的肽键,因此胃内蛋白质只能分解为多肽
小肠:食物的消化主要在小肠进行,在小肠,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最终被分解成小分子成分来源 酶 前体物 致活物 底物 终产物
唾液 唾液淀粉酶 淀粉 糊精、麦芽糖
胃液 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原 盐酸 蛋白质 肽
胃液 凝乳酶 凝乳酶原 盐酸 乳中酪蛋白 凝结乳
胰液 胰蛋白酶 胰蛋白酶原 肠激酶 蛋白质 肽
胰液 糜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蛋白质 肽
胰液 羧肽酶 羧肽酶原 胰蛋白酶 肽 氨基酸、小肽
胰液 氨基肽酶 氨基肽酶原辣 肽 氨基酸消化道主要酶类(1)来源 酶 底物 终产物
胰液 胰脂酶 脂肪 甘油、脂肪酸
胰液 胰麦芽糖酶 麦芽糖 葡萄糖
胰液 蔗糖酶 蔗糖 葡萄糖、果糖
胰液 胰淀粉酶 淀粉 糊精、麦芽糖
胰液 胰核酸酶 核酸 核苷酸
肠液 氨基肽酶 肽 氨基酸
肠液 双肽酶 肽 氨基酸
肠液 麦芽糖酶 麦芽糖 葡萄糖
肠液 乳糖酶 乳糖 葡萄糖、半乳糖
肠液 蔗糖酶 蔗糖 葡萄糖、果糖
肠液 核酸酶 核酸 核苷酸
肠液 核苷酸酶 核酸 核苷、磷酸 消化道主要酶类(2)营养物质的消化重视消化道保健,提高营养水平1 进食要细嚼慢咽
2 三餐要定时定量,食物营养要平衡
3 排便要定时
2.4 营养物质吸收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小分子物质 小肠壁上皮细胞
毛细血管 血液中 肝脏(暂贮、转化) 心脏 经血液循环
全身各组织利用
大肠--吸收水分、形成粪便小肠的皱折、绒毛及微绒毛模式图肠粘膜具有环状皱褶并拥有大量绒毛和微绒毛;
绒毛为小肠粘膜的微小突出结构,长度为0.5~1.5mm,密度约为10~40个/mm2;
绒毛上再分布微绒毛;
总吸收面积可达200~400m2。营养物质的吸收吸收原理 1)被动转运:
滤过:靠膜两边的流体压力差,如肠腔内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压时,水分或其它物质可借压力差滤入毛细血管内。
扩散:被动扩散与易化扩散。与细胞膜内外的浓度有关。
渗透:则有赖于半透膜两边存在的压力差,水分从渗透压低的一侧进入渗透压较高一侧。2)主动转运:有些营养物质可由浓度较低的一侧穿过膜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
需耗能量及载体协助;
物质主动转运中的载体是一种脂蛋白,它具高度特异性;
载体转运物质时的能量来自ATP。3)胞饮作用:一种通过细胞膜的内陷将物质摄取到细胞内的过程。
可使细胞吸收某些完整的脂类和蛋白质。
也是新生儿从初乳中吸收抗体的方式。
这种未经消化的蛋白进入体内可能是某些人食物过敏的原因。 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1.蛋白质的吸收
1)吸收形式
蛋白质的吸收主要是游离氨基酸形式,肽和完整蛋白质虽有吸收,但仅占2%
2)吸收部位
小肠上段特别是十二指肠
3)吸收方式
氨基酸以主动转运的方式被吸收,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有中性、酸性和碱性氨基酸载体3种
4)寡肽的吸收
小肠粘膜细胞上还存在着吸收二肽和三肽的转运体系,用于二肽和三肽的吸收,并在胞浆中氨基肽酶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游离氨基酸
5)完整蛋白质的吸收
在新生儿,可以通过肠粘膜细胞的胞吞作用摄入完全蛋白质,但这种作用仅在出生后前两周比较活跃2.脂类的吸收脂类消化过程中产生的脂肪酸、甘油一酯等具有较大的极性,能够从乳胶体的酯相扩散到胆汁微团中,形成微细的混合微团
脂类吸收的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的下部和空肠的上部。消化与吸收是同时进行的,消化后的产物迅速被吸收保证了消化的顺利进行(1)短链和中链脂肪酸的吸收
短链和中链脂肪酸极性较强,很容易分散而被吸收,其甘油一酯在进入肠粘膜细胞后,在肠粘膜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由于分解产物的极性较强,可直接进入血液,经肝门静脉入肝
(2)长链脂肪酸的吸收
长链脂肪酸与一小部分中链脂肪酸及其甘油一酯随混合微团被吸收入场粘膜细胞,在胞内,在光面内质网上转酰酶催化下,再合成为甘油三酯或磷脂
(3)胆固醇的吸收
胆固醇的吸收较其它脂类慢且不完全,已吸收的胆固醇大部分被再酯化生成胆固醇脂
3.糖的吸收糖的吸收主要在小肠上段完成,不同的糖,其吸收机制不同,一般地,戊糖靠被动扩散吸收,而己糖则靠载体的主动转运吸收
由于载体转运有特异性,小肠粘膜细胞膜上运载糖的载体要求糖的结构为吡楠型单糖,并在其第二位碳上有自由羟基
所以葡萄糖、半乳糖等能与载体结合而迅速被吸收,而果糖、甘露糖等因不能与这类载体结合,主要依靠被动扩散吸收,所以吸收速度较低。糖吸收后通过小肠中心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4.维生素的吸收1)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A、D、E、K及维生素A的前体物胡萝卜素等,主要是与脂肪酸一起通过被动转运而被吸收,吸收后大部分掺入乳糜微粒进入淋巴
胡萝卜素在小肠粘膜细胞内双加氧酶的催化下,分解成两分子的对称结构,其中,只有一个分子具有维生素A的活性
2)水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1、B2 、B6 、B12 、维生素C、PP、叶酸等,其吸收形式各不相同,但吸收后均进入血液循环5.矿物质与水的吸收矿物质的吸收,多数是依靠载体的主动转运过程,负离子主要是Cl-和HCO-3,它们依靠阳离子吸收后所形成的电位差而被动吸收
水分的吸收主要依靠营养素吸收后所形成的渗透压被动扩散到肠粘膜细胞,而在大肠,则主要靠净水压被动吸收本章小结1. 营养与消化系统的关系(了解)
2.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特点(掌握)
3. 消化方式(重点)
4. 吸收部位与原理(了解)
作业题 1. 试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 人体消化液主要有哪些?它们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3. 人体对食品的消化方式有哪些?以哪种消化方式为主?为什么?
4. 营养物质主要吸收部位在哪里?主要吸收方式有哪些? 1. 你认为应如何对消化系统进行保健?
2. 根据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方式说明母乳喂养的优点,而利用牛的初乳制作的保健食品有没有作用,为什么?
营养不良的局部征兆?口部:
若发现口角发红,长期干裂,而且口唇和舌头疼痛,可能是因营养不良而患上口角炎。多为缺乏铁质和维生素B2、维生素B6造成的。 唇部:
唇部开裂、唇线模糊是唇病的征兆,说明缺维生素B2及维生素C。??? 舌部:
若发现舌头过于平滑、味蕾突起发红或舌尖两侧发黄、发白,说明欠缺叶酸及铁质。 鼻部:
若鼻子两边发红、油腻、光滑且脱皮,说明体内缺锌。? ?指甲:
指甲上有白点,表示缺锌,指甲容易断裂,说明缺铁。缺锌、缺铁有时可能会同时出现。 头发:
脱发、发丝易缠卷,说明缺乏维生素C和铁质。而头发色泽变浅、变淡,是维生素B12偏低的征兆。 察言观色看你缺少哪种营养 信号:头发干燥、变细、易断、脱发
可能缺乏的营养:蛋白质、能量、脂肪酸、微量元素锌。
营养对策:每日保证主食的摄入。每日保证3两瘦肉、1个鸡蛋、250毫升牛奶,以补充优质蛋白质,同时可增加必需脂肪酸摄入。每周摄入2~3次海鱼,并可多吃些牡蛎,以增加微量元素锌。 信号:夜晚视力降低
可能缺乏的营养:维生素A
营养对策:增加胡萝卜和猪肝等食物的摄入。两者分别以植物和动物的形式提供维生素A,后者吸收效率更高。应注意的是,维生素A是溶解于油脂而不溶解于水的维生素,因此用植物油烹炒胡萝卜比生吃胡萝卜,维生素A的吸收效率可大为提高。膳食物中的维生素A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来源于动物性食物提供的视黄醇,例如动物肝脏、蛋黄、奶油、其它动物内脏等;另一部分则来源于富含胡萝卜素的黄绿色蔬菜和水果,如胡萝卜、油菜、辣椒、番茄和橘等。
信号:舌炎、舌裂、舌水肿
可能缺乏的营养:B族维生素。
营养对策:长期进食精细米面、长期吃素食,很容易造成B族维生素的缺失。为此,应主食粗细搭配、荤素搭配。有吃素习惯的话,每日应补充一定量的复合维生素B族药物制剂。信号:嘴角干裂
可能缺乏的营养:核黄素(维生素B1)和烟酸。
营养对策:核黄素(维生素B1)在不同食物中含量差异很大。动物肝脏、鸡蛋黄、奶类等含量较为丰富。为此,每周应补充1次(2~3两)猪肝、每日应补充250毫升牛奶和一个鸡蛋。应注意对谷类食品进行加工可造成维生素B1的大量丢失,如精白米维生素B1保存率仅有11%,小麦标准粉维生素B1保存率仅有35%,因此主食应注意粗细搭配。而烟酸主要来自动物性食物,特别是猪肝、鸡肝等。 信号:牙龈出血
可能缺乏的营养:维生素C。
营养对策:维生素C是最容易缺乏的维生素,因为它对生存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光线、温度、储存和烹调方法都会造成维生素C的破坏或流失。因此,每日应大量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最好能摄入1斤左右的蔬菜和2~3个水果,其中,蔬菜的烹调方法以热炒和凉拌结合为好。 维生素C的食物来源:主要来源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辣椒、菠菜、西红柿、橘、橙、酸枣等;动物性食物仅肝脏和肾脏含有少量的维生素C 信号:味觉减退
可能缺乏的营养:锌
营养对策:适量增加贝壳类食物,如牡蛎、扇贝等,是补充微量元素锌的有效手段。另外,每日确保1个鸡蛋、3两红色肉类和1两豆类也是补充微量元素锌所必需的.伤胃的十个坏习惯 俗话说“十胃九病”,这提醒人们: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胃是很容易得病的,必须小心呵护。然而事实上,胃的健康却被严重忽视,不但一些老年患者往往只在感到胃痛时才吃点药,而且更有不少年轻人正在无意间成为老胃病患者的“接班人”。 一怕“不守时” “废寝忘食”似乎成了不少上班族的习惯,然而就是无意间的饥一顿、饱一顿,会慢慢侵蚀胃的健康。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的发病率在工作忙碌的白领人群中正日趋升高。 唐志鹏主任分析道,胃是一个严格遵守“时间表”的器官,胃液的分泌在一天中存在生理性的高峰和低谷,以便于及时消化食物。胃酸和胃蛋白酶如果没有食物中和,就会消化胃黏膜本身,对胃黏膜造成损害。 二怕晚餐过饱 早饭遗忘在匆忙间、午饭简单对付、晚上“大吃大喝”、睡前来点夜宵,健康的消化系统往往就会在这样的饮食习惯中被破坏。唐志鹏主任指出,以人体每天摄入的热量计算,最恰当的比例应当是早餐占三成,午餐占四成,晚餐为三成。 晚饭过饱或临睡前吃夜宵,不仅会影响睡眠、导致肥胖,还会迫使胃肠道处在超负荷的“紧张工作”中,胃液分泌过量会腐蚀胃黏膜,长期如此,就会导致糜烂、溃疡等疾病。 三怕饮食不洁 盛夏时节,各种致病性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食物容易腐烂变质。如果吃了不清洁或不新鲜的食物,就很容易引起急性胃炎,出现胃痛、胃胀和呕吐等症状。 幽门螺杆菌是许多慢性胃病发生、发展中的一种重要致病因子,大多是由于饮食不洁、相互传染所致。幽门螺杆菌会寄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黏膜中,使黏膜发炎,引发胃病。患者的口腔和唾液中也存在这种细菌,因此分餐制可以降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尤其是家中有人患上胃溃疡和胃炎时,分餐制就显得更为重要。 四怕狼吞虎咽 食物进入胃后,需要经过贮纳、研磨、消化,将食物变成乳糜状后,才到达肠道。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有利于食物被更好地消化吸收。如果咀嚼不细、狼吞虎咽,粗糙的食物就会直接磨损胃黏膜,并增加胃的负担,使食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延长,从而造成胃部肌肉疲劳、胃动力下降。 五怕受寒 唐志鹏主任指出,胃是一个对外界气候和温度很敏感的器官,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部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从而引发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 一般人都会在秋冬季节注意防寒保暖,殊不知在夏天,贪吃冷饮、凉性的瓜果或长时间处在空调环境中,也会使胃部受寒,从而影响胃肠道功能。 六怕过度疲劳 无论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长期超负荷的工作都会导致疲劳过度,这不但会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而且会使胃黏膜的防御作用削弱。容易引起胃部供血不足,使分泌功能失调,而胃酸过多、黏液减少就会使胃黏膜受到损害。 七怕精神紧张 不少胃病的发生与发展,都与人的情绪和心态密切相关。当一个人处在紧张、烦恼或愤怒时,这些不良情绪就会影响胃的分泌、运动、消化等功能。因此,长期抑郁、焦虑或遭到精神创伤的病人,容易患胃溃疡。 八怕酗酒无度 每天喝少量的红酒有利于身体健康。但如果酗酒无度,酒精不但会损伤肝脏、导致皮肤脱水、杀死脑细胞,还会直接损害胃黏膜,使胃黏膜出现炎症、糜烂、溃疡或出血。此外,饮酒还会延缓胃溃疡的愈合过程。因此,胃病患者尤其不可酗酒。 九怕嗜烟成癖 烟草不但会伤害人体的呼吸系统,而且对胃的损伤也不可小视。吸烟过多的人往往更容易患上胃炎。这是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伤害胃黏膜:促进血管收缩,使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减少;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是一种对胃黏膜有修复作用的保护因子;干扰胃的排空功能,容易造成胆汁反流到胃里,而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对胃黏膜有很强的损伤作用;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直接腐蚀胃黏膜。 十怕滥用药物 许多药物都会损伤胃黏膜。例如保泰松、消炎痛、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物,会通过抑制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起到止痛的作用。还有皮质类固醇等激素类药物,也常常会导致胃炎、溃疡或胃穿孔的发生。因此,服用这些药物应当遵循医嘱,最好在饭后服用,或者同时服用如硫糖铝等胃黏膜保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