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古诗三首
21
1.学习《出塞》,正确认读生字,流利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一边读一边想象,理解古诗的意思。
3.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目标
课题导入
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还可以把我们带人古代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下面我们就一起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一看,说出你的感受。
课题导入
2.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的边塞诗——《出塞》
课题导入
3.解诗题:
“塞”什么意思 边关要塞
“出塞”什么意思 到边疆戍守边关
课题导入
4.简介诗人: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天子”。其诗尤以匕绝见长,也被称为“七绝圣手”,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5.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人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人侵中原。
自读古诗
1.认记生字
重点强调:
“还”是多音字,在这里读"huàn",可以组词“归还”;另一种读音是“hái",可以组词“还有”。
塞 秦 征 还
品诗文 明诗意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 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明月、边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品诗文 明诗意
2.这是怎样的边关
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3.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
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4. 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 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
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
品诗文 明诗意
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
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
5.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人汉家。—(唐)李颁《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篙。—(唐)王昌龄《塞下曲》
拓展延伸 感受期盼
1.俗话说,国难思良将,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也在盼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他们在盼望谁呢
汉代飞将军李广
拓展延伸 感受期盼
3. 李广: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唐)卢纶《塞下曲》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篙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哩”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察看,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箭头已经插人石头中。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人侵。
指导写字
1.生字:
塞 秦 征 胡
2.指导书写:
“塞”字下面是“土”,不要写成了“贝”。“秦”上下结构,下面是“禾”不要写成“木”。
1.现在,想象一下你们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站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
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课堂小结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课堂小结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初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课时作业